“模块”与“思维”
——荷兰艺术课程改革的启示

2022-08-04 07:56唐小雯
美育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荷兰模块领域

唐小雯

(1.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西藏大学 艺术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引言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各国课程改革关注的重要环节,在日益全球化的21世纪,包容并蓄、互为借鉴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中国身处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加强对西方国家课程的了解,拓宽教育的国际视野对新时代的艺术课程改革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倡导的2030年教育与技能未来项目的背景下,探讨荷兰的艺术课程改革提案中的愿景、主要任务和能力等观点,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思考中小学艺术课程的目标,借鉴他国的经验,以此寻找艺术课程新的生发点,启示我国未来的音乐课程改革。

一、OECD教育项目与荷兰 课程改革的引领

(一)时代呼唤下的多样化能力

2030年教育与技能未来项目(OECD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作为近年来OECD的教育举措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项目第一阶段的重点是2030年创建一个概念学习框架,进行国际课程分析;第二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有效实施针对性的课程,探索教师的能力类型和概况。该项目第一阶段完成了学习目标的整体布局,以2018年《OECD学习框架2030》的发布和2019年《OECD学习罗盘2030》的完善为标志,确定了创造新价值、协调矛盾和困境、承担责任三种“变革能力”,共同解决年轻人需要创新、负责任和意识的日益增长的需要。第二阶段的工作仍在进行,以课程分析的方式为基础,教育专家和教师广泛参与课程研制,有效实施课程改革,而荷兰、葡萄牙作为OECD成员国则是该计划的代表。

OECD的课程内容图谱(Education 2030 Curriculum Content Mapping,简称CCM)是2030年教育项目与世界著名的课程专家和国家代表合作开发的一种国际课程比较分析工具,使各国能够与其他国家的课程进行比较和对比,以促进同侪学习。政策制定者确定在课程中表现出能力的学科,以提供重要的基准和比较数据。具体来说,CCM是在7个学习领域中分析创造新价值、批判性思维等28种不同的能力。这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以确定哪些能力更容易嵌入哪些学科,以便在课程改革中进一步鼓励相应的能力,帮助未来课程的发展。

(二)荷兰课程改革的重要节点

21世纪以来,荷兰虽然定期更新课程,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2017年4月20日,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常务委员会成员向众议院提交了议案,这项议案要求政府为荷兰语、英语、算术/数学、公民身份、数字素养和技术制定核心目标,拉开了荷兰新阶段课程改革的序幕。此后,该国的课程联盟团体(Curriculum.nu)与国家课程开发中心(SLO)进行合作,针对中小学学科领域成立了9个课程开发团队,教师和学校深入参与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

2019年6月19日,国家课程改革研讨会在荷兰乌得勒克市举行,来自OECD教育与技能未来项目的专家,澳大利亚、瑞典等国课程专家分享了自己国家在课程设计和改革方面的经验。同年10月,荷兰公布了第一阶段课程的结果,各领域的课程提案形成。12月,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召开会议,政府对改善初等和中等教育课程的建议进行回应,提出课程相关动议在众议院进行多次修改讨论。

2020年6月,荷兰众议院议员范梅嫩(Van Meenen)和罗格(Rog)等人在提案中呼吁政府在改进课程时,优先考虑荷兰语、数学、英语,以及公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020年众议院会议期间,讨论了基础课程审查科学课程委员会的相关工作,研究了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审查等问题。此次荷兰新课改动员了84所合作学校、9个开发团队、近150名教师和专家参与,时间从2018年到2027年,多项工作内容同步推进,发布一系列进展报告和政治决策,进而在新的考试计划中制定目标。

(三)荷兰艺术课程改革的方向

中小学艺术课程从属于基础教育课程,艺术领域的改革目标由整体的核心素养目标引导。荷兰中小学课改希望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提供参与继续教育、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技能;加强学习领域内部和学习领域之间的联系,改善从小学到初中教育的联系;减少工作量,为教师和学校创造更多的选择空间;改善教育目标领域的平衡。总的目标路线从大观念上得以明确,潜在的能力则从内部引导艺术改革的方向。荷兰的艺术课程在上述整个学习领域改革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开发。

从国家课程开发中心(SLO)对艺术领域的CCM分析结果来看,“创造新价值”(Creating New Value)、“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y)、“反思”(Reflection)一致被评为荷兰艺术课程领域的主要能力,而“学生主体性”(Student Agency)被确定为艺术领域的一个强有力的次级目标。在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的会议期间,艺术与文化开发团队经历了5次咨询期,并由安妮·博斯(Anne Bos)、阿努克·努特布姆(Anouk Nooteboom)等14人完成了艺术与文化领域改革提案,成为课改的一项阶段性成果。

作为9个开发团队之一的“艺术与文化”发展团队为中小学的艺术课程制定了愿景和“大任务”——学习领域的本质,然后根据愿景和八大“任务”细化艺术课程的九个“模块”——基础知识和技能,共同组成荷兰艺术文化领域的改革架构。在此基础上,一系列工作伴随着荷兰课改的具体阶段逐步铺开。

二、荷兰艺术与文化课程改革的 “模块”内容

荷兰的中小学艺术课程拥有较强的自主权,教学内容灵活。小学与初中阶段没有开设独立的音乐和美术课程,而是统一在艺术与文化(K&C)领域进行,叫作“文化艺术教育”,具体包括视觉教育(绘画、工艺、纺织和视听教育)、舞蹈、戏剧、音乐和文化遗产(小学教育)。高中阶段则可以选择一般的艺术课程和独立的艺术课程(视觉、舞蹈、戏剧和音乐)。“艺术与文化”领域以模块为基础进行课程研制,融通知识技能形成能力框架,并为学生艺术的持续学习提供整体思路。

(一)艺术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

在艺术与文化(K&C)学习领域,全球视野是起点,而学生则是中心。艺术课程最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文化(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发现和了解自己、环境、社会和世界。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中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并知道如何与之交流和沟通。在“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的愿景下,艺术课改提案着眼文化角度开发了八个相互关联的“大任务”。如图1所示,“创造和赋予意义”和“体验和赋予意义”两个部分融合形成艺术课程框架的整体背景。“艺术创造力”为第一个任务,也是课程的核心。“艺术表达”“艺术技能和技巧”“艺术创新”这三项任务属于“创造和赋予意义”部分;“艺术和文化历史背景”“艺术功能”“艺术体验”这三项属于“体验和赋予意义”部分。而“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则是最后一个较为独立的任务,融于背景中,但不能直接划分。“创造和赋予意义”着眼于不同艺术学科的实践,重点在于实验、创建、设计和重新生产,学生学会以艺术形式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经验、情感、思想和观念。“体验和赋予意义”旨在了解艺术和文化的独特形式。学生学习体验和研究哲学上的问题,分析艺术和文化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既是学生自己做出的艺术表达,也涉及艺术和文化的专业表达。

图1 艺术与文化课程任务框架[7]

任务内容显现了艺术学科的本质内涵,任务设定为艺术实践和理论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正如艺术领域专家所言:荷兰课改的重点在于为学生发展能力、建立联系和赋予意义。艺术与文化学习领域的独特之处在于,学生可以借助艺术以令人惊讶和具有挑战性的方式来学习日常生活。学生们发现艺术和文化的表达是他们身份的一部分,映射了OECD教育与技能未来项目倡导的能力范畴,蕴含了“创造新价值”“全球胜任力”“反思”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体验。这种自我与他者的角色思考,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取向。

(二)艺术课程的模块与技能

在八大“任务”的基础上,荷兰艺术课程细化了整个学习领域的模块。如图2所示,“艺术创造力”作为课程的核心任务,开发了两个模块,即“1.1制定策略”和“1.2思维策略”。由此,在八个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形成九大学习模块。与之前的目标相比,此次荷兰课改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确立了“思维策略”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思考”是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单独命名“思维策略”,使它得到更多的关注,在一个课程的主题中,“制定策略”不能没有“思维策略”,但“思维策略”可以在没有“制定策略”的情况下应用。“制定策略”可以理解为操作性的行动策略,比如调研、行动的解决方案,“思维策略”则倾向于思考问题的深层策略和逻辑理解,是创造力的关键。

图2 主要任务及其细分的模块[9]

艺术课程九个模块隐含了艺术领域的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种知识类型,能够对应广泛的技能模块,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共同支撑了艺术学科领域的能力框架。技能是活动过程中的行动和关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技能包括三类:一是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包括1.1,1.2,1.3),二是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包括2.1,2.2,2.3),三是了解自己的方式(包括3.1,3.2,3.3)。如表1所示:纵轴为九大学习模块,横轴为技能类别。例如,“艺术技能和技巧”的模块通常对学生的“沟通”与“合作”技能上有重要发展,而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了解自己”的作用不大。而在“1.1制定策略”和“8.1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两个模块中,需要调动所有的技能,对学生有更为全面的培养。也就是说,不同的模块作用不同,与教学目的的达成是直接相关的,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模块对学生的作用,以更好地开展艺术课程的活动。

表1 学习模块的知识与技能[9]

艺术模块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与高中的模块内容有迭代地改变,并为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提供了示范性的观测。比如“艺术创造力”这一核心任务的两个模块将随着年级的增长相应提高要求。“制定策略”需要从提供有限的材料和资源到更广泛的材料和资源,“思维策略”需要从自己的角度赋予艺术意义到从不同的角度赋予艺术意义。艺术的不同模块与技能进行不同的结合,以感受体验为中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解释和欣赏艺术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质疑艺术和文化,学会表达自己的立场。这种模块的设定使得艺术课程活动自由组合,便于程序性知识的建构,突出了“学生主体性”的元认知能力。

(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一致性联系

新课改前,由于荷兰中小学课程的不同学科总是单独进行调整而整体性不足,导致了重复工作、工作量大的问题,故此次课改尤为重视不同学段的目标延续和不同课程的任务衔接。艺术与文化团队与其他学科团队的成员在开发会议中共同讨论,以使不同学习领域之间的能力在模块内涵中达成一致。呈现的结果令人欣喜,艺术学科的九个模块,与八个非艺术学科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不再局限于艺术本体之内,呼应了OECD倡导的多样化能力。

如表2所示,艺术与文化(K&C)领域的纵轴九个模块从1.1到8.1,分别与数学(R&W)、荷兰语(Ne)、体育(B&S)、公民教育(Bu)、现代外语(mvt)、人与社会(M&M)、人与自然(M&N)、数字素养(Dg)这八个横轴排列的学科进行对照呼应,形成不同的能力。例如,艺术模块“1.2思维策略”与荷兰语(Ne)、人与社会(M&M)两个领域产生关联,而艺术模块“3.1艺术技能和技巧”则与数学(R&W)、体育(B&S)、人与自然(M&N)、数字素养(Dg)四个领域产生关联。具体来看,艺术模块“3.1艺术技能和技巧”与数学(R&W)领域结合成为“3.1测量”和“3.2形式与空间”(测量指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艺术技能和技巧时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形式与空间指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时利用形式与空间来观察);与体育(B&S)领域结合成为“1.1移动学习”(学生们按照节奏运动,并将其用于实践艺术技能和技巧);与人与自然(M&N)领域结合形成“3.4实际行动”(学生在学习艺术技能和技巧时进行动作实践);与数字素养(Dg)融合形成“3.1数字技术的互动与创造”和“3.2数字技术的控制与创造”(学生们学习在自己的工作中使用和应用技术工具)。

表2 学习领域在模块层面的一致性[10]

通过表2可知,荷兰“艺术与文化”课程与其他八类文化课程融入艺术课程中的内容非常明确,在细节层面分门别类,把中小学课程的非艺术学习领域融入在艺术课程中,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同,艺术模块与其他领域的具体模块相对应的次数是不均衡的。人与社会(M&M)领域与艺术领域产生19次交集,表明其联系最为密切;公民教育(Bu)、数字素养(Dg)领域分别与艺术领域产生16次和12次交集,联系较多;荷兰语(Ne)为7次,人与自然(M&N)为6次,现代外语(mvt)为4次,联系程度一般;而数学(R&W)、体育(B&S)都只有2次,相对较少。这些学科衔接不同的艺术模块,是开发团队根据不同学科内在关联属性提出的,充分体现了艺术学科关联学生整体能力素养的课改要求。同时,几乎所有学习领域都参与了OECD倡导的四个全球主题:可持续性、全球化、健康和技术。这些主题对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是全球性的,符合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面向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荷兰与中国音乐课程的 对比分析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关注OECD的教育与技能未来项目,国内关于学习框架、课程改革的研究已初见成果,焦点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力素养的整体构建上,在音乐课程领域的研究较少。荷兰课程改革中的能力主要是指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中国课改的核心素养也同样注重价值观及知识技能的各类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共通性和可比性;就发展阶段看,荷兰课程改革已经完成课程的研制并开展了具体的推行工作,而我国新一轮的美育课程改革则刚刚起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两者进行对比后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课改的关键问题。

(一)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就荷兰中小学的学科设置来看,没有对艺术进行分科,本身就叫“艺术与文化”课程,其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改中艺术领域的任务归于两个部分:“创造和赋予意义”和“体验和赋予意义”,共同形成能力的框架背景。把艺术置于文化的定义中呈现,强调文化与艺术相伴相生的联系,体现了艺术的大学科观念。荷兰邀请大量课程专家和教师参与新课程的研发,着眼于学生参与未来社会和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技能目标,本质上是以教育驱动人力资本的发展,以期为社会发展进步保驾护航。

与荷兰的课程改革的能力框架对应,中国近年来正以核心素养的理念推行课程改革。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表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我国课改指明了新方向。2017年,高中阶段的音乐课与美术课的新课程标准发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核心素养的理念。其中,音乐课程核心素养表述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而美术课程核心素养则表述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除了美术与音乐课程形式是一个侧重听觉、一个侧重视觉外,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的核心理念完全一致,从文化理解的高度诠释艺术,与荷兰艺术文化课程的价值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国高中音乐、美术课程标准中“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对应了荷兰课改中的“赋予意义”,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谋而合,而作为艺术课程之一的音乐课程,理应重视文化的根基问题。音乐学科的价值维度可以用一个动态的词语来定义就是“追寻”,其横向的关系结构应该是,追寻:音乐自身—教育目的—文化认同。审美对象所暗示的世界,是某种情感性质的辐射,是迫切而短暂的经验,是人们完全进入这一感受时,一瞬间发现自己命运的意义的经验。艺术基于文化背景的论断是国内外的长期认知,因此无论音乐、美术或者舞蹈、戏剧课程,皆可从文化的高度鼓励学生探索人生与社会生活的真谛。审视艺术的文化意义,揭示艺术学科的本源,这是荷兰课改与中国课改的共性特征,更是国际课程改革始终强调的“创造新价值”等能力的体现。

(二)不同的思维关注程度

荷兰有句谚语,“课堂上聪明的老师是让学生出一身汗,而不是老师出一身汗”,其寓意显然是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建构认知结构。强调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开发,而艺术课程模块中的“思维策略”就是开发元认知的过程,注重学生对自身学习的监控及其整个过程的认知。荷兰艺术课程强调从艺术内部到非艺术的各层次有机组合,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完成课堂的具体活动内容,以表3为例,音乐课堂中的各项活动内容隶属相应的模块,学生为中心,文化为背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课程活动,构建了“环游世界”的主题课程。

表3 课例《其他国家的音乐听起来怎么样》的模块与内容[10]

通过表4将一个现有的中国音乐课例与荷兰课改范例进行对比可知:荷兰课例为世界音乐的主题,目标设定强调人与社会的跨学科目标,具体模块层次丰富,强调与非音乐领域的凝聚力;中国音乐课主题为快乐的音乐会,凸显音乐中心地位,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为基础。在荷兰音乐课上,学生探索乐器并研究如何发出声音,强调“思维策略”模块的基础作用,学生讨论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背景,进行表演的艺术表达;中国音乐课着眼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师设计活动串联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演唱和教授二胡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强调音乐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荷兰的音乐课教学不局限于一次课,活动时间长,地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但没有具体的重点难点的说明;中国的音乐课中音乐特点鲜明,有重点难点的分析,但活动通常限于一节课程。荷兰的音乐课程是基于能力的学习体系,以丰富的主题活动和高效的“思维策略”为基础,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空间较大;中国的音乐课程设计中当然也有能力的考量,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限,缺少社会生活的自由探索。荷兰课改采用了目标导向的建构主义方法,分解任务流程,细致运用“思维策略”;中国的音乐课重视音乐本体的兴趣激发,但学生“思维策略”的欠缺、活动场所的局限等问题则需要在今后的新课改中着力解决。

表4 荷兰与中国音乐课程案例对比

(三)创造力融入美育的永恒追求

研究不同学科之间创造性的联系是国内外课改的趋势,荷兰的艺术课程设有明确的课程主题,本身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音乐与文化、舞蹈与电影等不同学科在其中交叉融合,并注重与数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联系。我国正在进行的艺术课程改革,同样趋向于将美术和音乐等课程进行融合开发,探索跨学科的途径,探索新文科的建设方向。正如OECD所倡导的那样,学生不仅需要发展知识与技能,而且需要培养态度与价值观,引导他们采取合乎道德和负责任的行动。与此同时,他们需要机会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帮助推动人类走向一个光明的未来。

荷兰的课程改革框架始终围绕一个“艺术创造力”的核心概念,同样,我国艺术课程改革也给予了“创造”二字足够的关注。荷兰的课程改革在融合了音乐、美术等不同艺术类别的基础上,仍开展大量工作以探讨任务模块与跨学科的联系。“创造新价值”“全球胜任力”“反思”三种主要能力突破了艺术范畴,并同时拓展其他多样化的能力,彰显着荷兰艺术文化领域跨学科能力建构的目标追求。从我国来看,与国际标准的能力框架比对中我国现有的音乐课程能力与其他课程比较数量不足。初中学段课程目标对应CCM能力数量的总体情况较好,包含能力数量最少的学科是音乐,只有三种能力。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跨学科能力较弱的问题困扰着音乐学科的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培养创造力和跨学科多样化的能力需求在新时代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将更为迫切。

学科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在本学科的具体体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应全面关联“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这些关联从何处实施?从荷兰课改来看,其理念应在“创造”与“求变”,操作内容应在细节的安排与任务的分解。创意是审美的源泉,审美是创意的归宿。创造不仅有音乐本体的创造,而且需要跨学科的思维创造,从审美育人与跨学科探索两方面进行思考,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只有每一项具体的课程内容在细节层面加以联系,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课程的融合创造。审美育人目标是不变的,知识是可变的,音乐与社会生活等领域的跨学科方式也是可变的。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教、如何组织材料衔接课程主题,更重要的是提供多样化综合实践方案为学生创造探索提供条件,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协同共进。

四、结语

荷兰艺术课程改革采用任务分解模块的组合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参与,着眼于“思维策略”并着重培养程序性知识,强调元认知建构促进学生的自主反思,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开拓了思路。荷兰的课程改革中的“思维策略”模块从艺术创造力中分解出来,重视元认知方式下学生主动探索的课程设计,加强了学生程序性知识与能力构建。这种自由、自主、自如的教学理念值得学习。当然,任何改革都不是完美的。荷兰课改在现阶段实施过程中,也有隐含的问题存在:在哲学和科学的层面,主要任务模块之间有不清晰现象。如“艺术表达”提供对一种特殊文化形式的艺术的见解,这部分也可属于“艺术功能”和“展示”。在实践中还需了解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考虑不同的媒体和时代问题,将“艺术表达”和“艺术技能和技巧”结合起来。基于这些问题,荷兰艺术课程的改革工作仍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学生需要学习空间主动进行思维创造,艺术课堂需要创设自由的教学环节。这就是为什么作为教育改革先行者的荷兰要细化“模块”,强调“思维”的重要原因。国际课改革的趋势已经更多地从关注艺术的形式要素,到关注人在艺术参与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而音乐学科作为艺术学科的重要一员,课改不仅在理念层面,更在具体情境的实践环节,需要完成与实际课堂的衔接并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搭建好可供选择的具体内容——“模块”,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空间内自由发展“思维策略”。当代的教育是基于关系性、整体性的考量,未来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发展共同体,多样性能力要在开放性的思维活动中培养,这是未来的音乐课程改革不懈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荷兰模块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凡·高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荷兰咖啡吧里奇妙的“空中铁道”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