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导向下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园景观营造

2022-08-05 13:50罗生兰
绿色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河源景观

罗生兰

(河源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广东 河源 517000)

1 引言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十九大”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河源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素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美称。多年来,河源市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粤北山区的生态优势,打造山青水绿、环境优美的生态河源。

2008年,河源市提出了“园中建城、城中建园、人在园中”的公园城市构想,着力建设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平衡协调发展,拥有广阔的自然空间、环境优美、景致怡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生态宜居城市,重点规划建设30个大型骨架公园。客家文化公园即是30个大型骨架公园之一,是河源召开第23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主会场,该公园的建设很好地诠释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定位,为“突出客家特色,体现客家文化,展示客家魅力”提供展现平台,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城市“绿肺”具有重要意义。

2 项目基本概况

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东侧为新城行政、商业中心区,西北侧为大型居住区,占地面积约148万m2,是以客家文化为主题,集历史、文化、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范围内有山脉、丘陵、水体和两块较为平整的平地,原状地形高低起伏、高差较大,局部山体陡峭,马古山最高峰标高达136.34 m,尖峰子最高峰标高达116.1 m,与公园南门永和路(中心原点设计标高52.29 m)高差分别达84.05 m、63.81 m,土质以风化沙质土为主,土壤较为贫瘠,原状分布有原生林木、居住民房、菜地等,保留有铁芒萁、松树、荷木、芒果、荔枝等河源常见植物。公园自2008年启动规划设计,采取一次性规划逐年分期建设,2011年11月正式动工建设,截至2019年已完成了一期、二期和三期建设,建成了公园南门至图书馆及东侧山体范围共约67万m2(图1)。

3 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客家文化公园以客家文化为底蕴,充分尊重和利用原有良好生态条件和地形地貌,减少对原有植被和地形破坏,保持土石方平衡,建设生态型和节约型园林。以尖峰子和马古山两座山脉及人工湖为骨架,以河源市的绿肺和城市文化中心为建设目标,将客家文化公园建成为河源市高品质的旅游目的地和新型城市地标。

该公园以山体、水体和建筑三者为基础,规划布局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方式,规划设计了2条游览轴线(图2)。第一条是以建筑和雕塑为主题的主轴线采用相对规则的形式语言,突出中轴景观庄严的整体气势,为中心游览区,与城市中轴线——中山大道相衔接,从公园南门主入口广场至观景阁,轴线宽60 m、长1680 m,整条游线自南向北分布入口主广场、“河之源”瀑布、客家大迁徙雕塑群、历史阶梯、孙中山铜像广场、先贤雕塑园、市图书馆、观景阁等重要节点,展示客家人文风俗,传承浓厚的客家文化精神。

图1 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园总平面

图2 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园景观轴线布局

第二条是以湖区和山体为主的自然轴线则主要采用相对灵活自由的形式语言,软景与硬景相互融合统一,打造园内的人工景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大地景观,沿途分布有西入口广场、亲水平台、樱花园、生态湖、入口叠水瀑布、世客园、客家古邑家训长廊、公德林、景观亭、绿道等重要节点,各空间以休闲氛围为主,充分利用水体和山体,营造充满生态、恬静的山水园林,打造河源“万绿水城”特色,使游客远离城市喧嚣,畅享山林野趣。

4 公园特色景观营造分析

客家文化公园规划设计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导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生态观,适当运用其设计手法对自然资源进行再利用;并融入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等现代理念,因地制宜,做到可持续发展[2]。在植物选择上注重生物多样性,根据河源气候特征和人文民俗,种植适地乡土树种,丰富植物品种,将客家文化公园打造为“春夏秋冬花不落”特色景观。

4.1 挖掘民俗文化,突出客家人文

向社会进行生态道德宣传,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是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3]。河源市具有2200多年历史,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客家古邑,还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流传下来很多客家民间艺术,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华朝戏、客家山歌、舞龙、花灯等,以及精湛雕工技艺的客家围屋、林寨四角楼等。客家文化公园设计充分挖掘河源民俗文化内涵和元素,通过亭廊、建筑、雕塑、石刻、小品、诗词等多种园林艺术形式展示河源客家先贤的事迹和悠久的民俗风情,让市民和游客认知客家历史,感悟客家文化,体验客家风情,领略客家风韵,成为弘扬客家文化和凝聚客属风情的重要窗口和平台[4]。

中轴线是展现客家文化主题的重要区域,在主入口广场,模仿河源丹霞地貌的“河之源”瀑布倾泻而下,凉风扑面,落差达21 m,塑造“飞流直下十五尺”的壮观景象(图3)。60 m宽的历史阶梯,布置了铸铜、石材等不同材质,浮雕、圆雕、线刻等各种表现手法的艺术雕塑,通过这些雕塑生动形象地展现客家人六次大迁徙历史(图4)。河源是孙中山先生入粤始祖地。河源与孙中山先生渊源甚深,在中山铜像广场,孙中山铜像庄严地矗立在公园中轴线上,两株“英雄树”木棉像两个高大的警卫,与中山先生塑像融为一体构建了河源地标。先贤雕塑园内,32尊34位名人名贤艺术塑像、10组反映河源厚重历史文化的客家风情雕塑及160 m客家风情浮雕[5],在10盏红色凤凰灯的映衬下,叙述着“凤凰起舞颂先贤,先贤精神耀后人”篇章。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图书馆类国际建筑奖的市图书馆,坐落于生态湖畔,与中山铜像隔水相望,以客家五凤楼为原型,依山体地势而建,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建筑白墙灰瓦,典雅别致,背山面湖,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诠释客家建筑文化。

图3 客家文化公园中轴线景观

4.2 运用新技术理念,突出海绵城市建设

地形是园林五大要素之一,地形具有塑造美观、划分空间、控制视线、创造小气候条件、蓄排水等作用,调节地表排水和引导水流方向,是园址地形设计的重要而又不可分割的部分[6]。客家文化公园地形复杂多样,既有丘陵、山谷,也有较为开阔的平地、洼地,公园运用叠山理水艺术手法,充分尊重原生态地形地貌,保持土石方平衡,减少投资和破坏,对原有的湿地区域保持其原生态和生态系统,利用原山体自然形成的洼地进行地表水收集,并对洼地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形成各具别致风格的山溪、瀑布、人工湖景观,切实构建良好的吸水、蓄水、渗水天然绿化草地的海绵体。既有低洼处建设的6万m2生态湖,成为公园内蓄水、渗水的重要海绵体,有效降低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图5);也有模仿自然景观,层层叠水的微型景观,漫步公园,倾听水声潺潺,感受一份舒适安宁,采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构思手法,满足游客听觉、视觉、触觉盛宴。

图4 历史阶梯雕塑

图5 客家文化公园生态湖景观

4.3 注重植物造景,突出物种多样性

造园固然离不开山水,但没有绿化配合,园林的美好境界也难以形成,自然风景与建筑、绿化的合理组织,可形成园林的特定风格[7]。公园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于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植物种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藤、地被等各层次合理搭配,尽可能营造类似原生态的植物群落,并保护原有的水资源、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3]。客家文化公园植物造景在较好地保留本地土生植物群落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段,合理种植园林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巧妙多层次结合,植物种类达300多种,丰富自然植物群落与公园建筑、道路、水体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以茶花、樱花、河源市树樟树、河源市花簕杜鹃为主题的世客林园、樱花园(图6)、樟树园、簕杜鹃园(图7)等,打造城市生态核心。

图6 樱花园

图7 簕杜鹃园

在公园景观中轴线区域,以历史阶梯、中山广场、图书馆为景观主轴,以规则式种植为主、自然式种植为辅,常绿树种为主、落叶色叶树种为辅,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调整植物种植方式,或常绿树种规则式种植,营造简洁大气的氛围,或常绿落叶自然式种植,点缀色叶香花植物,营造亲切自由的怡人空间,整体上,通过绿化设计柔化硬质景观,形成绿色视线通廊,展现建筑景观中轴线的宏伟大气。以高大挺拔的秋枫、樟树、木棉、仁面子、大叶杜英、铁冬青等树木为主调树种列植在中轴线上,形成整齐的、雄伟庄严的阶梯广场,同时配植大花紫薇、簕杜鹃、红叶石楠、龙船花、毛杜鹃、细叶紫薇、大红花、红绒球和草花等观花观叶植物,达到四季繁花似锦、活泼明快的景观效果。2万m2的樱花园和大草坪形成色彩对比,营造现代大气、春花浪漫的空间特色。

在以山体和水体为主题的自然景观轴线区域,结合河源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以植物造景为主体,注重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和组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选用具有季相变化树种,综合考虑树种的形、色、感,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和富有变化的天际线及林冠线。生态湖滨水区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采用自然化设计,通过模拟自然湖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图8)。主要运用的上层乔木有南洋楹、细叶榄仁、小叶榕、落羽杉、白千层、池杉等,中层乔木有粉花羊蹄甲、宫粉紫荆、黄槿、水石榕、大花紫薇、水翁、黄花风铃木、鸡蛋花等,地被灌木有金竹、木芙蓉、簕杜鹃、软枝黄蝉、蜘蛛兰、毛杜鹃、金脉爵床、花叶良姜、龙血树、朱蕉等,水生植物有菖蒲、荷花等。

图8 客家文化公园水体绿化

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自然竞争、淘汰而保留下来的优秀植物种类,是最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环境,在当地表现最好的,也最能代表地域特色[8]。公园山体绿化通过地形高差形成不同的空间,从而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基本保留原生态系统和原有的木荷、乌桕、松树、芒果、荔枝、铁芒萁、土蜜树、芦苇等乡土植物,在园路两侧、观景平台周边和黄土裸露山体增加种植景观树,绿化主要以樟树、高山榕、秋枫为主调树,以大叶相思、垂榕、大叶榕、细叶榕、高山榕、水石榕、仁面子、米老排、细叶榄仁为基调树,配植春季观花植物茶花、毛杜鹃、玉堂春、宫粉紫荆等,夏季观花植物白兰、紫薇、大叶紫薇、黄槿、黄花风铃木、腊肠树、鸡冠刺桐、黄婵、鸡蛋花、木槿、野牡丹、红绒球、希茉莉等,秋季观花植物黄槐、美丽异木棉、四季桂、复羽叶栾树、红花紫、翅荚决明荆等,冬季观花植物金蒲桃、炮仗花、簕杜鹃、龙船花、大红花等,观色叶植物紫叶李、红檵木、落羽杉、黄金香柳、朱蕉等,营造出山花烂漫、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山林景观(图9)。

图9 客家文化公园山体绿化

4.4 运用园林艺术,打造精品工程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的指引既为园林的意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便于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9]。客家文化公园植物造景与客家文化巧妙结合,使游人在休闲观光过程中领略植物文化精髓,如铁冬青“万紫千红总是春”,苹婆“苹婆凤眼子富贵”,多宝树“多宝姑娘心中喜”,瀑布“龙蚌戏珠赐福泉”等等,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起到点景作用。簕杜鹃园的簕杜鹃赞“贫土稀水叶茂盛,酷暑苦寒花更红;鲜花绿叶甘奉献,坚韧不拔乃精神。”点明了簕杜鹃的生长习性和优秀品质精神。

公园灵活运用对景、借景、隔景、障景、漏景等园林艺术,丰富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不断交替变换建筑、山水、植物多种空间,使得步步有新意,四时景不同。公园设计运用借景,将园外的望廊回景区、日落、儿童公园摩天轮等佳境,通过精心选择观景点,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公园空间感。曲折平板桥和拱形桥将生态湖分割为3个空间,使观景角度时时变化,或狭窄或开阔,增加湖面景深,避免对生态湖一览无遗。公园内亭廊均为通透式建筑,透过镂空的防腐木墙,墙外风景若隐若现,虚实结合,引人入胜(图10)。

图10 客家文化公园观景亭

5 公园景观营造的建议和策略

5.1 增加老年人健身休憩场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由于老年人生理健康长寿需求和心理社会交往需求,大部分老年人都愿意选择去公园或其他活动场地休闲锻炼身体,老年人成为使用城市公园频率最高的人群,老年人活动场所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在公园内大多数时间是进行集体活动,如老年歌唱队、广场舞、晨练队等,此外,还会聚集听戏、打扑克、下象棋、练球等,也有很多老年人喜欢遛鸟、散步、陪孩子和聊天[10]。客家文化公园虽有供老年人广场舞、散步、太极等场所,但是缺少老年人健身设施和聊天、下棋等集中休闲区域,建议公园要根据老年的从众心理,按照安全性、舒适性和社交性原则,规划老年人活动场所空间,增加桌椅等静态休憩活动空间,供老年人下棋、聊天、打牌等,同时增加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器材,如肋木架、单杠、扭腰器、太空漫步机、仰卧起坐椅、蹬腿器、上肢牵引器等。

5.2 丰富水生植物多样性

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和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其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通常分为湿生型、挺水型、浮叶型、飘浮型和沉水型五大类[11]。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环境、保存生物多样性、固坡护岸、美化水景观等作用[12]。客家文化公园生态湖水生植物种类单一,驳岸绿化景观单调,应充分考虑河源气候条件和植物观赏特性,因地制宜地选择水生植物种类(表1),在种植设计上要注重水生植物景观宏观的视觉效果、视觉的时空变化及生态效益,遵循景观多样性,丰富生态湖驳岸景观,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自然朴实、野趣盎然的景观[13]。

5.3 加强公园绿化养护和管理

注重公园的养护管理,从多层次、全方位、广角度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弘扬城市绿色文明,为市民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4]。客家文化公园是河源目前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和旅游目的地,是河源“城市客厅”中最重要的一道绿景,应按照住建部《园林绿化养护标准》和广东省《城市绿地养护技术规范》等要求,加强公园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如对破损设施和建筑小品及时维护修补;每年秋季宜对草坪进行打孔作业;加强对山体绿化杂草和树木的整形修剪,清理树木上滋生的攀爬藤本,清除生长泛滥的植物,保持绿化景观整洁;减少使用化学肥料,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促进苗木旺盛生长,进一步提升公园景观效果等。

表1 水生植物种类推荐

6 结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它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在我国治国理念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5]。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理念为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全新的理念,规划和诠释公园建设。客家文化公园从荒山野岭到城市新兴地标和旅游目的地,贯彻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通过科学和艺术,将筑山、理水、植物、建筑、文学完美结合,造就了山花浪漫、绿树浓荫、诗情画意的城市公园,成为河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客家文化公园生态型植物群落种植,丰富植物层次和增加绿地覆盖率,成为城市中的“肺”,提高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降低噪音污染,调节温度、湿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16],有利于进一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修复,建设更加优美、和谐的美丽中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17]。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河源景观
地域民俗文化类展览的实践与思考——以“客风古韵——河源客家民俗展”为例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浅析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广东自然学院河源分院成立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场所理论的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