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融双驱”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索
——基于新时代工匠培育视角

2022-08-05 01:17周志国金萍女鲍婷婷吴志军
职教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育人

□周志国 金萍女 鲍婷婷 吴志军

新时代工匠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同时具备敏捷的学习力、敏锐的创新力和笃定的诚信力等核心素养,归结起来就是守信念、擅技能、能创新、爱岗位,即实现匠心、匠技、匠艺、匠德的有机统一。其中,“守信念”是新时代工匠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工匠的核心和灵魂;“擅技能”是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适应岗位的具体目标要求;“能创新”是不断提升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兴趣,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的内在体现;“爱岗位”是新时代工匠的职业行为准则,是新时代工匠的内在修为。为了实现新时代工匠的培育目标,职业院校做出了诸多努力,特别是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日渐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势不可挡的人才培养最优选择,二者之间的双向融合、双向驱动形成新时代工匠的理想教育模型。

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培养时代工匠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关键期。实现制造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劳动者从技能到素质的全方位提升,这为新时代工匠的培育提出了迫切诉求,同时也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的新的挑战。

(一)“双融”培育的时代诉求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工匠新的内涵,“匠人”作为一个与时俱进且已被泛化了的文化符号,传统意义上的工匠正藉由现代科学技术及产业革命在向新时代工匠转型。

1.培育德技双馨的新时代工匠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在党和国家的双重期待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亟需进行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以新时代工匠培育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深入落实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并在实践中融合时代内涵、 文化元素以及市场特色,为日渐高移的劳动力市场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重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进一步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2.培育德技双馨的新时代工匠是职业教育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发挥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工匠孵化的主阵地。随着产业加速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适应性也在不断提升,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既成为职业教育的重大责任,也是职业教育整体提质培优、践行高水平发展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在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的同时,也应关注人才培养的个体成长,厘清“高素质”的双维,即德行与技能双优双长,达到德技双馨的培养目标[1]。随着课程思政理念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日益深化,其对专业教育、 技能培训的育人功能激发度日益显现,将立德树人落在深处、落在实处,把高素质能工巧匠的培育变成现实,为实体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优质劳动者,深刻诠释职业教育对内对外双重服务性的时代意义。

3.培育德技双馨的新时代工匠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只有不断超越一定历史发展的束缚,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立足新时代,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对物质资料“质”的需求,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新时代工匠能够助推产业从中低端向高端的迁移,贴合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产物,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国家命运相关联,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价值真谛。新时代工匠是职业教育注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聚焦点,从知识、 技能到德行、素养,深度挖掘专业技能培育过程中的教育性与育人度,既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协同结果,呈现出课程思政深度落实的价值意义,有助于职业院校从理念、体制、模式到协调、融通,共同致力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实现职业院校的高水平办学、高素质人才培养。

(二)“双融”培育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工匠的培育不仅是市场需求侧的迫切追求,也是人才培养供给侧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职业院校作为系统培育新时代工匠的主阵地,特别是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逐渐深入,专业教育的育人度得到显著提升,但在融合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有待提升。教师作为学校的育人主体,是教学价值引领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其思想认识、育人理念、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等直接决定了育人效果。聚焦于课程思政的实施,部分教师似乎心存疑惑,甚至存在某种误解,如“思政教育应由专门的思政教师完成”“课堂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空间,教学要保持价值中立”“课程思政是走形式、走过场”等。诸如此类相对主观的错误认知,归根结底是没有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而是人为地把教书和育人相割裂开,如此很难完成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培养。再者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团队相对单一,基本是专业课教师孤军奋战,对专业教育的恰适性资源挖掘不太到位,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偏思政化,即专业课堂的思政味过于浓厚;二是偏粘合化,即课程思政浮于表面,把真理说成了假话。基于此,应组建多元参与的教学团队,既要求思政课教师的融入,又需要专业课教师的真心接纳。

2.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奔赴度有待加深。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双向协同育人体系是培育新时代工匠的有效路径。然而,聚焦于教学实施过程,会发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多是一场未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如有些是思政知识点与专业课堂的强行“嫁接”,不管合适与否,只是先把自认为相关的知识点堆砌;有些是思政元素的碎片化融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成体系,教师想到哪儿融到哪儿。随性或即兴的堆积思政资源使得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出 “油水不溶”的尬境。不仅对教学起不到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很难主动配合课堂教学,更谈不上育人效果的提升。培育新时代工匠,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高超技艺、精湛技能等显性成效,还应具备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负责专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内在品质,这种显性技能与隐性品质的综合培育,需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真融合、真促进,进而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奔赴,如此才能达到新时代工匠培育的理想效果。

3.学校对课程思政实施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推进课程思政的持续建设和优化升级,需要相应的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在职业院校的推进日渐深入,探索有效的评估评价方法,以科学评定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调查发现,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目前普遍存在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到位、激励效果不显著等问题,这对课程思政的实施绩效产生很大影响。其中,评价指标过于生硬,量化指标不能对实施成效进行囊括,导致评价结果片面化;评价指标过于偏软,似是而非及主观性评价指标偏多,无法使评测结果精准化。不论哪一种评价指标体系,都会影响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科学评判,从而间接影响工匠的系统性培育,人才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之间的协同度也会因为指标不清而难以抉择何去何从。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双驱”的内在逻辑

专业教育是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通过对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挖掘与激发,能够促进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专业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洗礼,为新时代工匠的系统化培育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理想状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需要突破“隔阂”形成“双融”,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驱动、深度融合,创新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路。

(一)“双融双驱”的逻辑分析

培养德技双馨的新时代工匠,需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与深度融入,始终遵循协同逻辑、价值逻辑以及要素逻辑,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双融双驱”的融合模式

1.双元驱动的协同逻辑。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以专业为载体,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知识、技能、素养等要求,探索并提炼专业教育、专业课程所需要的思政资源,并将其转化成专业育人基因,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传输给每一位学生。通过系统设计,规范引领,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专业(专业群)系统,遵循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专业教学各个环节的育人主线,实现思政与课程协同,即思政中有专业、专业中有思政,使“育人”和“育才”达成双向融合。具体来看,就是整体性设计双维主线,融入到立德树人的专业育人路径中[2]。围绕专业课程,一条线以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社会文化和地方文化)等贯穿始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综合素养;一条线以专业培养为主,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双线培养、双重复合,在“传道”中“授业”,在“授业”中“育人”,突破两层皮的浅结合,形成完整的专业育人链,实现“德”与“技”、“人”与“才”的双协同。

2.理实一体的价值逻辑。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融合,可以在理实一体化的进程中拓展、进阶为专业思政,使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随着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实践的逐步展开与深入,既强调各门各类课程的全覆盖,又强调各级各类教育环境的全延伸,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提防与克服课程思政推进的 “边际效益递减”现象[3],以课程思政实施的多样化,模式的多元性来保证实际育人成效的最大化。而二者的融合便是其保证育人效果的重要突破口,因为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就在于析出专业教育的思政元素与思政基因,以体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专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德技双馨新时代工匠的关键则在于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融为一体,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观念,使得人才培养体系得以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基于此,课程思政体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内在规定性,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回归。特别是基于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新时代工匠培育的社会诉求刻不容缓,专业教育的工具理性与思政教育的价值理性双向驱动、协同共育,既符合新时代工匠的价值内涵,也符合时代新人成长成才的标准需要。

3.显隐结合的要素逻辑。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融合、协同驱动,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专业课程本身的知识范式,形成了对课程目标、内容、价值等层面的重构,实现专业教育的显隐结合、情理互融。专业教育的每门课程在教学中都会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构设计与现场呈现,与课程思政融合之后需要用系统性思维将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构,挖掘出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完成学生理智与行为的双元塑造。由于专业课程本身就有着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与知识结构,在这些点位当中蕴含着不同维度的思政元素,内容多少不同、分散位置不同,因此课程思政要聚焦每一门课程,而不是聚焦每一节课,以整合性思维系统设计课程的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既避免教师层面某些一刀切的认知误区与价值误解,也避免学生层面的生硬接受、逆反心理,把脱离生活实际、心灵鸡汤式的“思政”内容转化成平衡隐性情感教学和显性知识教学的关系,突破对思政资源与专业教育的简单相加,实现思政与专业的整体性、一体化实施。同时,在思政要素的深度挖掘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教师的身教作用,实现硬知识的软融入,真正担当起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把课程思政引向人才培养的灵魂深处,用行为说话,让行为说话,引导学习、引导实践、引导创新、引导思想。

(二)“双融双驱”的内在契合点

专业教育主要聚焦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传授,思政教育则是注重将做人做事的道理、新时代价值观念贯穿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形成对学生的人性与品质塑造[4]。课程思政作为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双融双驱”协同育人模式,在培育新时代工匠的价值追求下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1.协同育人层次的契合。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学生获得专业技能是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工匠培育的教育理念已经从“成才”转向“成人”。从内容的规定性上看,职业教育“成人”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这一整体过程。从关系的规定性上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面向的是除思政课程以外的各类专业课程,具有一般性;新时代工匠是思政教育与某些特定专业教育双融后的产出,具有个别性。从实践导向的规定性来看,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的理想和追求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也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构的综合素养的统一发展[5]。从育人成效的规定性来看,专业教育在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传授上更为凸显,思政教育在人文精神、责任情怀的塑造上更为突出,二者的结合使得“成才”与“成人”达至完美结合,既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自我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即以业务标准的“专”与政治标准的“红”促进学生顺利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思政观层次的契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融合是践行“大思政观”的客观要求。将其置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可以发现,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都在不同程度地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在育人观念上也趋向一致,均注重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文化性,并以教育为工具实现意识形态的功能,最终让学生在生活和劳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政治认同。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诸多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并与“十大育人”体系相对接,实现“三全育人”的实践转化,将教育的目的性、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成长性统一于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将思政资源、思政元素系统嵌入到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当中,促进专业知识技能与正确价值引领深度结合,以此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全面发展,构建起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格局。

3.文化传承层次的契合。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剧,西方文化进入我国不断加剧,再加上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方法日益多元、接受信息的内容更加开放。在这样一场跨语境的文化旅行之中,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新青年一代,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甚至被过分夸大或蓄谋已久的鼓吹蒙蔽了双眼,忽视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差异[6],如此在课堂上难免不受这些文化思潮的影响,这既不利于学生对我们自己文化的坚守,也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价值引导,更不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教会学生辨别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并有选择的吸纳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养成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摒弃文化被移植的“舒适圈”[7],对不同的文化体系具备现实的关照性,促进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与传承。在课程思政践行中教育学生用心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韵味,树立文化自信,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教育学生努力成为“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践行者和传承者。

4.现实发展层次的契合。在职业教育从“育技”转向“育人”和“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背景下,离不开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而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识大局、有情怀、高技能集于一体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复合型新时代工匠。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时代工匠在知识体系上既要具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还要具备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在掌握好本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育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美学素养,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养成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融双驱认知到新时代工匠培育的重点与难点,将课程学习突破单纯的知识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独立判断、正确认知的思维能力,突破“标准化”的学习方式,以反思、自省的习惯养成坚定内心的信念,使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人生方向更为明确。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融双驱能够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真正实现从“育才”到“育人”的动力转变,帮助学生突破眼光的局限、认知的局限[8],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深度学习的引导下,形成学生在个人品质、价值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真正发展,以新时代工匠的自省、自觉、自强助力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三、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融双驱”实现路径

通过分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构建“双融双驱”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诉求与现实困境,并在实然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探二者之间实现“双融双驱”的应然状态,为了达成这一理想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型,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践行“双融双驱”的进阶之径。

(一)以一体化育人范式打造“双融双驱”培养模型

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发展相对接,以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人才助力,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支撑。随着课程思政的融入,专业教育逐渐由育才转向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为达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融双驱”模型,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协同多元力量齐头并进,形成一体化育人范式。一是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育人模式。课程思政以隐性教育为主要形式,潜移默化的传递德育信号,同时还具备显性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在专业教学方法上,针对精益求精的精神、负责专注的品质等上升性素养要做到柔性缓进、隐形渗透;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基础性素养,则应以显性教育的形式毫不动摇地进行呈现。二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打造“三联四融”一体化课堂。课堂教学中,改革以往生硬、死板的“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聚焦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打造“三联四融”一体化课堂教学范式,即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一体化联通,职业道德、习惯养成、工匠情怀、爱国精神有机融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时空层面上,从课前导入、课中融入、课后润入三个维度依托线上学习空间与线下课堂教学生态的结合;在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上,以历史纪录片、企业典型案例等为载体,将职业道德、习惯养成、工匠情怀、爱国教育有机统一,厚植课程思政内容。三是拓宽育人渠道,形成“双课堂”良性互通育人机制。以工匠培育为最终目标,发挥第一课堂知识传授、技能培育、价值塑造的主功能,利用第二课堂素质培养、能力提升、坚韧品质锻炼的主要优势,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的完整教育体系,将育人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为思政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全新选择和承载空间。

(二)以立体式顶层设计重塑“双融双驱”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重塑教学的基本前提。新时代工匠是技术技能与价值素养的融合,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领会,更要强化精神人格的完整塑造,实现显性技能教育与隐性思想教育的有效融合。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层面,形成双维设计。所谓“双维”,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一维是专业培养目标,一维是思政培养目标。紧跟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梳理产业人才需求,形成专业维度的技术技能培养目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中华传统美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形成思政维度的德育培养目标。两类目标同向同行,形成满足新时代工匠属性的人才培养追求。其次,在课程体系的系统架构层面,形成双优载体。课程作为育人的基本介质,可以分为专业技能型和价值承载型。如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虽然属性不同,但都承载着培养新时代工匠的重任,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一引领,结合不同的专业背景,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基因与专业知识基因深度融合,形成专业思政课程体系,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在课程体系重塑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领航示范作用,确保课程思政的正确方向和发展质量,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现课程思政的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在专业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传授的核心支撑作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其与专业课教学互融互驱,结合思政元素对课程内容进行再设计,提升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获得感。

(三)以成长性“三维基本功”创新教书育人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课程思政而言亦是如此,其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实施的主力军也是教师,这就要求锤炼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的意识和能力。总体而言,教师应在练强课程思政“三项基本功”上下功夫,即“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升执教能力和育人能力,特别是协同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一是围绕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将教学团队建设视作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既是强调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不可或缺,同时更是指明了今后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推进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专业课程价值引导,将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学院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规划,突出课程思政的能力要求,树立师资队伍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支持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特征,拓宽培养培训渠道。充分运用调研、短期进修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学习等多种载体,坚持以文化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蕴涵,探索课程思政活动同专业教师教学实践的内在关联,坚持增强队伍人文素质目标培养,凸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成效。三是依托基层教研组织,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组建由专业群教学团队、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等队伍构成的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实施课程思政集体研讨例会制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发挥思政名师工作室、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专业群教学组织的作用,构建由研究人员、思政课教师、专业带头人合作教学和研究的组织体系。四是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英模人物入校园。聘请校企合作单位劳动模范、先进人物进校园开展宣讲、进课堂进行思政教育。建立劳模工匠与青年学生常态化联系机制,针对性地设计好宣讲主题,做深、做细、做实“劳模思政课”依托人物事迹展示、主题宣传横幅、劳模事迹视频展播等方式,广泛宣传劳模工匠的劳动成果和社会价值,营造向劳模学习的浓厚氛围。

(四)以发展性评价标准形成高质量评估新机制

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多维度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作为课程思政重要监测指标纳入教学管理、 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价,组织专家专项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检验课程思政工作效果,确保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化和高质量。一是优化质量评价标准,破解课程思政评价难题。全体教师自觉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用心“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劳模故事”,立足岗位,落实学校关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育人的部署和要求,保证课程思政全覆盖,实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促进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全面提升。增加学生评价指标,通过学生反馈,及时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等进行改正。二是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实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施,按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加强教学设计管理,把课程思政要求细化到讲义、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中,融入质量体系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融入课程诊断改进系统,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大数据统计,形成专业、课程两级“课程思政画像”,相关课程思政检查情况与专业考核指标体系和课程评价对接,作为课程改进的切入点;加强作业和考试管理,把课程思政要求体现到学生课程作业和课程考试等考核管理中;加强教学评价管理,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听课、督导、期中教学检查、教学评价等工作中,建立教师课程思政自评制度。三是完善考核激励体系,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建设和实施成效是学校专业发展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发展评价指数与专业设置调整和专业考核绩效挂钩,能有效引导专业深入推进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改革;出台系列课程思政激励促进政策,从组织上、经费上、机制上保障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加大课程思政教学实效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考核奖励中的权重。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奖惩分明、导向明确的绩效激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热情,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意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新时代工匠的有效路径。针对现阶段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双融双驱”的融合模式,通过打造一体化育人范式、构建全面育人人才培养方案、营造教师成长生态环境和优化评价标准体系等路径,真正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细落实,助力培养新时代迫切呼吁的工匠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光影视界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