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22-08-05 06:36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战略规划战略规划

高 敏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2020年既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谋划之年。根据别敦荣的研究,战略规划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引领、动员、凝聚和规范等作用[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不断发展变化的高等教育新态势,迫切要求高校更加注重战略规划对自身发展的驱动作用。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利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00—2020年以高校战略规划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掌握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发展态势,识别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未来发展趋势,为高校战略规划管理决策部门及规划实施主体单位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科学参考与有益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数据源,限定CSSCI与中文核心期刊,以保证数据的权威性与代表性。充分考虑高校战略规划的考察范畴,构建专业检索式为“SU=(高校+高等院校+大学+高等教育+院系+学院)*战略规划”,时间范围为“2000—2020年”,检索时间为“2020年6月15日”。

本研究所讨论的高校战略规划,聚焦于事关学校全局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检索,得到556条记录,去除高校图书馆、国际化、信息化等专项规划,以及各类会议通知、论点摘编、机构简介、学科简介、新闻、序言、专家介绍、书评、访谈等,得到249篇相关文献。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截止检索时间,2020年的文献还未完整刊登,因此在分析时应将这个因素纳入考量的范围。

使用Excel对文献题录信息进行统计处理,使用CiteSpace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路径以图谱的形式直观展现,便于科研人员和高校相关工作者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全景,能够准确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趋势。

二、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发展概况

(一)文献年分布趋势分析

文献年分布可以反映高校战略规划相关研究的热度变化。如图1所示,高校战略规划相关研究每年的发文量虽然有起伏,但总体而言呈现上升趋势。2000—2005年为该领域研究的起步阶段,年均发文3篇,这一时期恰为“十五”时期,国家印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时值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发生历史性的转折之际[2],为适应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高校也进入了战略管理的起步阶段,研究主要围绕战略规划的制定、可行性及必要性等方面展开。自“十一五”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教育事业的五年计划均上升至规划层面,有关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进入繁荣阶段,年均发文21篇,是“十五”期间的7倍,研究主要围绕战略规划的管理、规划编制方法等方面开展,并开始研究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规划理念。2011—2016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进入稳定阶段,年均发文15篇,研究主要转向战略规划理论、战略评估、规划执行等方面。2016年以后,年均发文量出现波动,分析认为,在前述阶段充分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研究进入深化期。

图1 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期刊文献年分布

在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之年,如2005年、2010年、2015年,高校战略规划相关研究的发文量都比较多,由此可预估2020年该领域的发文量在现有基础上会大幅增加。总体来看,高校战略规划相关研究的各发展阶段和国家规划战略的要求与政策紧密相连,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政策对此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主体分析

对高校战略规划主题的研究主体进行统计,发现发文机构多达134所,其中高校128所,为该领域研究的绝对主体,发文量多达246篇,占比98.80%。高发文机构主要为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它们不仅有长远的战略规划、清晰的战略目标,同时非常重视战略规划的相关研究,并将理论研究与战略管理实践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战略规划的执行。此外,128所高校在该领域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说明战略规划受到普遍重视。

非高校类发文机构5家,机构数量并不多,但却包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部委直属单位或地方教育研究部门,说明国内学术界、教育界、政府层面等也在关注高校战略规划领域的研究,而且有的与高校共同开展研究,联合发表研究成果,在政策方向引导上与高校形成联动效应。高校类高发文机构及非高校类发文机构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类高发文机构及非高校类发文机构分布

三、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热点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对高频关键词开展分析能够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 5.7.R1软件,对2000—2020年有关高校战略规划的关键词提取处理,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时间切片为一年,选择“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进行切片剪裁,使得到的图谱较为聚拢。

该图谱由389个节点、814条连线构成。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词的词频,词频越高,节点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连线越粗代表联系越紧密,共现的次数也就越多[3]。战略规划、发展规划、战略管理、战略实施、战略评估、发展战略、院校研究、战略思维、大学治理、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案例研究等关键词的节点较大,出现的频次最多,代表了近20年高校战略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战略规划是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所有研究均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细化、延伸,国内高校的战略规划一般称为发展规划,而西方国家高校一般称为战略规划。战略管理是高校编制及执行战略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行手段,包括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发展战略、院校研究、战略思维是高校编制战略规划的前置条件,经过多方研究、对比、思考、酝酿,才能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案例研究是高校战略规划领域的重要内容,通常对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的规划文本深度剖析,在战略规划的方法、思路、内容等方面总结经验,为自身提供有益借鉴。近些年来,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有大学治理、组织变革、大数据、战略保障、双一流等,说明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以战略规划强化大学内部治理,进而不断深化组织变革。其中,大数据是高校战略规划的信息化手段,为科学制定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战略保障是高校执行战略规划、引导资源配置的保障措施;双一流是国家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政策,因此高校战略规划的相关研究开始与“双一流”建设相结合,不断契合教育领域的政策要求。

除以高频关键词分析研究热点之外,还可参考具有较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图谱中节点的中心性反映该节点在图中其他节点间所起的媒介和传递作用,一般某节点的中心性≥0.1,该节点被视为连接不同聚类路径的重要节点,中心性越高代表其产生的媒介和传递作用越大。在本研究的图谱中,战略规划、战略管理、大学战略规划的中心性分别为0.72、0.24、0.17,可见除研究主题战略规划外,战略管理是高校和学者们在该领域的关注重点。中心性在0.3以上的其他关键词主要有发展战略、战略实施、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评估、院校研究、办学特色、大学治理等。

(二)高校战略规划相关研究的重要热点内容

根据高频关键词分布、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结合文献的二次解读,将高校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进一步划分为战略规划编制、战略规划管理、战略规划案例、战略治理能力。其中,战略规划编制是核心内容,战略规划管理是重要手段,战略规划案例是辅助参考,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高校的战略治理能力水平。上述4个方面关联性强、融合度高,成为高校战略规划相关研究的重要热点内容。

总体说来,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提升活动有效性,就应该对各种硬件设施进行完善,并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使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以此来保证区域活动开展效果的提升。

第一,战略规划编制。编制高校战略规划是将高校置身于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形势中,经过充分的经验总结与吸收,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定位、战略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前瞻性地描绘“建设怎样的大学、方向目标在哪里、建设主体有哪些、任务举措是什么”的发展蓝图。定位准确、目标明晰、措施有力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高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向既定的发展目标前进,是高校实现发展愿景、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指南针”。该研究热点的代表性关键词有战略规划理论、院校研究、战略分析、战略目标,主要集中于战略规划编制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分析、规划目标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关于高校战略规划的相关理论,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学者认为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社会认识理论等企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同样适用于大学[4],21世纪以来,目标导向理论、资源匹配理论、人力增值理论、组织再造理论、文化创新理论成为国内学界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的普适性理论基础[5]。结合教育部直属高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文本,各高校均提出一个规划期内或者更长远的战略目标,并围绕目标设计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以目标引导发展,这便体现出以目标导向理论作为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

通过收集、记录和分析高校的数据与信息,提出各种可能的建议方案,并基于此编制战略规划,是院校研究的重要功能。众多学者认为,院校研究扮演着高校的“参谋”“智囊”角色,是战略规划编制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选择,在形势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刘献君认为,进入新时代,大学的决策需要通过群体化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因此院校研究的参与者应从高教研究人员扩展到管理人员乃至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建立院校研究协同体,共同提高战略规划的成功率[7]。

高校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单独的,而是处于全球竞争的体系中,各种内外部因素不断叠加、耦合、螺旋式上升,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战略及规划编制,因此,通过战略分析,进一步梳理问题、厘清思路,有助于形成对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看法和分析思路,这种富有洞察力的判断比提出高校发展中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更有意义。SWOT分析法是高校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有学者针对我国高校现状从内部环境分析(组织优势S、组织劣势W)、外部环境分析(外部机会O、外部威胁T)建立SWOT分析模型,对SO、ST、WO、WT 等4种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战略,帮助高校进行适应性战略选择,从而凸显优势、扭转劣势,回避威胁、抓住机遇,实现战略发展[8]。也有学者从大学发展的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进行外部环境分析,从大学发展的组织范式、资源、能力进行内部环境分析,形成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分析范式[9]。除此之外,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法、SWOT-PEST联合分析法、圈层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定标比超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也常用于高校战略规划编制中。

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是高校为了实现其发展愿景所设计的阶段性目标,是高校经过院校研究及战略分析后所做出的慎重的战略选择。编制出一份好的战略规划,其战略目标必须定位精准、科学具体、便于执行。刘隽颖从规划中的战略愿景、目标与学校当前问题这组关系着手,认为战略目标应规定高校在规划期内要达到的水平和层次,应当言之有物而不空洞花哨、与办学实际紧密结合能够解决问题、可以分解为具体的实施步骤[10]。也有学者认为竞争性是战略规划的基本特性,高校应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体系,实现由发展型向竞争型转变[11],才能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战略规划管理。战略管理一词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美国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作为企业组织面向未来主动谋划自身发展的一种普适性创新型管理方式。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乔治·凯勒编写并出版了《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一书,学界正式开启了大学战略规划管理的相关研究。编制出符合高校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走好“每一步”必须将战略规划管理与战略规划编制紧密衔接,以保证高校发展战略的全面执行及有效执行。该研究热点的代表性关键词有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保障,主要集中于如何实施好规划、如何考察规划的执行情况、如何保障规划的科学执行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现有研究认为编制好战略规划已经成为高校的普遍共识,而实施好战略规划才能避免规划成为“墙上挂挂”的一纸空文。学者们从缺少战略管理思维、实施的目标不清晰、实施的机制不健全、实施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实施的文化氛围不和谐等方面梳理了战略实施缺位的原因,并提出培养战略管理思维、规划目标分解、强化规划实施监控、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保障措施、加强院校研究力度等方面的举措,一一回应战略实施缺位的问题[12]。刘献君则更进一步认为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主体,应以战略管理将战略规划转化为现实绩效,强化分解目标任务、保证战略重点、调整组织结构、完善制度机制、加强执行力、加强战略领导[13]。

战略评估是对高校战略规划实施情况、目标完成绩效进行评价。逐级落实战略规划目标和任务,制定规范的规划考核制度和控制体系[14],是战略评估的常用手段。评估不是目的,有效分析和合理运用评估结果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战略评估的价值。有学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重视对战略规划的评估和执行过程的监控,出现目标漂移或是行动乏力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问责与评估[15][16]。从一这视角来看,战略评估应该围绕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估体系,既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调配,又关注规划实施进程,最重要的是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问题反馈不断修正、完善战略规划,因此有学者基于“控制杠杆”模型,重新审视及定位战略规划评估[17]。

在高校战略规划的战略管理领域内,有关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的相关研究较多,学者们普遍认为实施好战略规划并开展监测评估,就能实现高校战略规划目标。实际上,战略保障是战略规划科学执行、高效执行、长远执行的“基石”和“盾牌”,作为战略管理的最终环节,近年来受到一些关注,但相关研究不多。有学者认为规划实施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做战略保障,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如果办学资源不足、办学条件落后,规划也只不过是幻想,从而影响高校发展[18]。强化高校领导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高校领导及校内中层干部的战略思维及能力、健全高校战略管理体系等是战略保障的应有之义,有助于共同推动战略管理,形成良性互动[19]。此外,有关大数据、绩效分析等在战略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也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第三,战略规划案例。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的战略规划案例开展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是高校战略规划相关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该研究热点的代表性关键词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案例研究等,主要集中于对国外顶尖大学及国内知名高校的战略规划方法、战略管理模式、战略规划文本等开展相关研究。

在国外顶尖大学方面,美国作为较早将战略规划引入大学管理的国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认为美国大学战略规划具有重视外部环境扫描、强调突出比较优势、注重决策的开放参与性、与财政预算紧密结合、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针等特征[20]。比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以“规划—实施—评估”的循环战略管理模式,注重对战略规划的实施进行过程监督,采用关键绩效指标和“仪表盘”等先进技术手段监控战略实施的进展情况,并且通过变革预算模式保证战略实施的资源配置[21]。有学者比较了中美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得出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以大学使命和愿景为起点”,更加聚焦于具体目标,战略评估措施更为有效;中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以环境扫描为起点”,强调战略目标的全面性,战略评估措施不够清晰[22]。王梅等选取7所英国一流大学,基于战略制定、战略承诺、战略主题以及战略审查的PCTR分析框架,发现其战略制定体现顶层设计、注重发展把控,战略承诺秉承学术价值、承担社会责任,战略主题迎合时代背景、维系大学意义,战略审查保证动态修正、实现有序循环[23]。亦有学者对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顶尖大学战略规划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在国内知名高校方面,有学者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文本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师范高校应当注重保护教师教育特色、培育基础教育教师、落实规划监督与评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启示[24]。胡建波梳理了西安欧亚学院转型变革的三次战略实践和演进历程,提出高校战略规划的“行动反思模式”[25],强调高校的发展战略是动态变化的、调整修正的、不断优化的实践过程,学校战略亦是在一次次的行动与反思中形成的。

第四,战略治理能力。自战略管理理论和术语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以来,世界各国高校逐渐注重将大学的分散自由式发展引入管理的轨道,但随着高等教育在全球经济、科技、文明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及高等教育自身变革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使得高校管理进一步向高校治理衍生发展,尤其在战略规划领域首先受到关注。该研究热点的代表性关键词有大学治理、治理结构、内部治理、治理策略,主要集中于战略规划对大学治理的意义价值、以规划引导完善大学治理体系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与战略规划、战略管理、案例等研究热点相比,战略治理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

乔治·凯勒在《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一书中认为,应当注重大学战略规划,推动大学管理理念转型,营造大学共同治理文化。高校战略规划所作的战略选择本质是平衡大学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诉求,广泛吸引大学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规划对大学治理意义重大。有研究认为战略规划影响着大学治理结构、大学办学体制机制以及大学理念与文化,对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6]。刘继荣认为加强战略规划工作是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改进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7],对提升高校战略治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求日渐增强,每一位教师、管理人员均应参与到学校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由党政领导干部拍板的“权威决策”模式走向全员“参与决策”模式,是更好地实现大学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表明高校战略规划是一种解决高校内外多元利益冲突的治理结构策略[28],同时也是以规划引导不同治理主体共同完成高校战略目标、共享发展成果的大学治理实践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将高校战略规划以战略地图的形式表达出来,联系起大学组织的横向和纵向战略,便于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沟通和理解,达到大学的“善治”[29],实现大学战略治理的高效化和效果最大化。

四、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演进路径与趋势分析

利用CiteSpace 5.7.R1绘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以关键词的分布变化展示该研究领域热点的演进路径。2000—2005年,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研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围绕着战略规划编制、战略目标、战略规划意义等基础性研究开展。2006—2010年,除前一阶段的部分热点内容继续保持之外,如战略规划编制、战略目标等,一些新的研究内容也不断产生。国家更加突出规划顶层设计理念,尤其将教育事业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部对直属高校编制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高校战略规划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转向战略实施、战略评估、院校研究、研究型大学等多角度系统开展。2011年以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战略目标指引下,高校越来越重视战略规划的战略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研究逐步转向战略规划的全过程管理、强化战略分析、战略规划的决策与参与机制、一流大学战略规划案例、大学治理等热点内容,学者们对高校战略规划的关注重心由战略规划意义探讨、制定与实施等表象研究逐步向战略管理的效能、大学治理的多元化方式、提升规划对高校的引领性等内在研究转变,不断贴近国家对加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手段的蓬勃兴起,有关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逐渐进入研究视野。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主要围绕规划与治理、一流大学建设、大数据在规划中的应用、战略保障等方向开展。

五、结论与启示

首先,政府决策机构应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为高校开展战略规划研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自2000年以来,高校战略规划研究历经起步、繁荣、稳定、深化4个时期,每个阶段的形成及跃升均与国家规划战略的要求与政策紧密相连。当前,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以及我国对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进程的总体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成为高校规划工作的重要目标,应当解决好宏观政策与高校发展路径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在现有政策框架范围内,为高校立足自身优势特色,并且不断继承与弘扬特色给予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以有特色有灵魂的战略规划引导高校以特色谋创新、以特色求发展,使每所大学都成为国家政策环境中“独一无二”的大学,促进“政府—高校”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其次,高校间应加强交流合作与比较借鉴,有效拓展研究视野,并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提高战略规划水平,助推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研究发现,一方面,国内高发文机构多为国内知名高校,它们对高校战略规划工作非常重视,成为提高战略规划水平、助推自身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国际知名高校的规划案例广受关注,其战略思维的独特性、战略目标及任务的制定、战略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等与国内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世界一流学科,高校应加强战略规划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比较借鉴,形成研究合力,拓展研究视野,站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变革发展的高度上,吸收先进理论、方法和实践,系统谋划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发展路径,推动规划有效执行。这有助于落实好“双一流”建设各项任务,完成国家及时代赋予的高等教育发展使命。

再次,推动大数据、绩效分析等在高校战略规划领域的应用,强化战略管理工具与手段,加快战略规划信息化建设进程。研究发现,高校战略规划编制涉及外部环境、内部状态,战略规划管理涉及执行跟踪、监测评估,因此,大数据、绩效分析等在战略规划领域极为重要。加强高等教育外部环境数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立高校内部事业发展状态数据信息资源平台,增强信息系统间数据互通关联,有助于及时准确掌握外部环境变化及战略规划的执行进展。运用各类绩效分析方法,重视对战略规划的评价和控制,适时开展战略规划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调整优化战略目标及任务,可有效避免战略规划注重编制文本多于注重执行效果的现象。

最后,提升战略治理能力将成为高校战略规划领域的重要内容,为建设形成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当前高校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战略分析方法等多借鉴管理学中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而从学术属性看,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的学术组织集合,具有自由探索、知识创新、发现前沿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协调好大学的学术属性及战略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战略治理能力。战略规划的形成与实施是高校有明确目标和发展意图的理性过程,但校领导的意志与胆识、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支持等非理性因素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加强理性与非理性在高校战略规划中的功能耦合,有助于引导不同治理主体共同完成高校战略目标、共享发展成果。另外,探索以战略规划推动大学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等,都是新形势、新时代下提升高校战略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战略规划战略规划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浅谈波士顿矩阵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
战略
对战略规划评估体系研究的思考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战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论油气田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