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体验式教学模式探讨与案例分析

2022-08-08 06:05方丽花
物理之友 2022年6期
关键词:纸花飞舞体验式

方丽花

(广东省深圳市桂园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物理课程要培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1]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体验式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1 体验式教学模式

教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却根本没学进去,这样的结果未免让人沮丧。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帕克·巴默尔说过:“深入而持续的体验对我们的影响最大,在我们自己的身体和意识中留下了持久的烙印。”可见,体验是教与学的有效连接、交互的重要方式。

1.1 体验式教学简介

卢梭主张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儿童在亲历中、感受中、体验中、发现中进行学习,不经过感觉与观察而直接从他人口中或书中获得的知识是容易忘记的,也不会产生深层次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指出:人的学习是一个基于体验的循环过程。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亲历思维与实践层面的体验,领悟并构建知识的一种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2]在物理教学中提供让学生亲历、有目的指向意义的直观感受体验、实践活动体验、思维活动体验,能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2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体验式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传递为显性中心轴的外输入式设计思路,采用以学习体验生成为内在主线的内发创生式设计思路,[2]两者在教学思想、课堂导向、教师角色、学习方式、学习形式、学生角色等均有所不同(表1)。

表1

2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亲历”,但这个过程并不是盲目的、独立的尝试经历,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和组织。在通往更高效、更圆满的教学道路上,教师要明确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学生能怎么学,基于学生的“学”来实施“教”。学科教学的本质是教师要引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全体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并保持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持久的兴奋。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型建构一般分为三个环节:课前“做”、课中“探”、课后“创”,其教学活动分别对应着两条主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图1)。

图1 体验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2.1 课前“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课前预习不仅是重要的学习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途径。教师要积极探索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途径,课前预习的目标要明确、内容要具体、时间要适当、形式要多样。教师教方法、教做法、教技能,学生做实验、做制作、做操作。

2.2 课中“探”

(1)设疑探究:在适宜的情境中,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验教学内容,激起思维火花。

(2)真实探究:实践活动的体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解任务,给予操作指引,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合作探究。为避免出现假探究、假合作,设置组中组,两人为一小组,三小组为一大组,小组间合作,大组间讨论,保证人人有事做。

(3)深度探究:思维活动的体验。教师组织研讨、组织分享,学生分享成果、大组讨论,全班分享,最后师生一起梳理观点和结果。

2.3 课后“创”

在“双减”背景下,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物理作业既要“控量”又要“提质”,教师基于项目或主题创建任务,学生进行创新、创作,小组协创。

3 体验式教学设计案例

现以“两种电荷”教学为例,展示几个教学片段,具体说明体验式教学的设计。

3.1 课前“做”:实物做、虚拟做

课前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本节微课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布置任务:利用身边的物品,拍一段与摩擦起电相关的实验小视频。

学生提交的部分作品如图2所示。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技术支持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微课”的教学模式为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微课合理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还可以让课堂教学氛围得到改善,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保证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教师要在高度重视微课的开发和应用,确保将微课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也使得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扩展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广泛性,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完善教学成果,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图2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不再是传统的“看书填空”,而是通过“做”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3.2 课中“探”:疑探、真探、深探

(1)情境体验疑探

教师播放“哈利波特魔法课堂悬浮咒”的视频,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利用自制教具展示“咒语”——出现“纸花飞舞”的神奇现象,营造神秘气氛,引起学生好奇心,再故意念错咒语让“纸花不飞舞”,把学生的好奇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一系列“魔法”,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和疑惑,从而引入新课: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这个魔术吧!

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梳理拆解为4个体验性的探究任务,分别设置任务单,通过过渡性问题串联起这节课的内容(表2)。

表2

(2)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对课前“做”的情况进行展示总结,提出问题:电荷间有怎样的相互作用?随后组织学生依据任务单(表3)的指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组员A为操作员,负责完成实验操作,组员B为记录员,负责指引或纠正队友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操作后两人讨论得出结论。

表3

实验后教师组织大组对实验现象及小组发现进行分享、研讨,挑选某一大组在全班分享,其他大组补充,最后总结得出本环节的知识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组中组的分组方式及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探究活动,亲历过程。通过小组发现、大组研讨、全班分享的深度探究路径,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在任务2、3、4中同样设置任务单,让学生体验。

(3)情境体验释疑

教师再次引出情境体验中提出的问题:为何一开始纸花能飞舞,后来又不飞舞了呢?真的是“咒语”起了作用吗?展示自制教具的结构、所用材料(图3)。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探究体验的结论来揭秘魔术:用毛皮摩擦PVC管,使PVC管带电;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橡胶管是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纸花飞舞是因为纸花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图3

设计意图:对“纸花飞舞”现象1作呼应与释疑,对整个教学进行回顾与总结。

3.3 课后“创”:创新、创作

利用身边容易获取的材料,选做下列课后作业。

(1)制作一个迷你版的“纸花飞舞”演示器,表演给家人看,并向他们解释原理。

(2)制作一个“静电除尘仪”,为家里的笔记本电脑、电视显示屏、沙发等来一次轻松除尘,并解释原理。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教师可能只注重课堂的有趣性,却忽略了课后作业的重要性。一堂精彩的体验课结束了,如要让学生产生持续的兴奋,就看课后作业的设置了。本设计中不再布置枯燥的书面作业,而以制作活动代替,让课堂的体验得以延续,学生在解释原理时,本节知识得到巩固。再者,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作业菜单,“纸花飞舞”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展示,学生制作相对容易,是大部分同学可以完成的,“静电除尘仪”则需要学生自己去创新、创作,让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机会,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4 结语

体验式教学强调个体亲历与自我认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体验式教学变革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和交往中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猜你喜欢
纸花飞舞体验式
巧手纸花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灵动飞舞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飞舞的蝴蝶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Snow
浅析水墨画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纸片花开
论体验——体验式外语教学、体验式学习、体验哲学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