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化视角下学生对大学校训的认同研究
——大学新老校区文化传承系列论文之一

2022-08-08 03:16任初明付清香
高教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校训校区育人

任初明 ,付清香

(1.南宁师范大学 教科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大学 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01)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发挥大学校训、校史、大学精神的育人作用,推动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1]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在接待台湾新竹大学校长陈力俊时说:“大学有三宝,校训、校友和校园。”[2]可见,校训是大学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大学的文化象征,校训就像精神纽带,将学生、教师、大学乃至校友紧紧联在一起,同时校训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学生对校训的认同对于增进学生的凝集力和对学校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校训的内涵、功能、价值与传播等,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学生的校训认同与效果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学生对大学校训的认同以及校训育人效果,分析校训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对大学校训认同与践行提出参考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工具

校训既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也是反映大学价值观的重要文化符号载体,本研究以组织文化认同理论为基础,将校训认同划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设计了《学生对大学校训认同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所调查对象的性别、所在高校类型及层次、学习阶段、专业类别、所就读大学是否建有新校区、住宿情况以及平时上课所在校区情况,共8题,第二部分为学生对大学校训的认同状况调查,共18个问题,其中,1-8道题为校训认知认同,9-11道题为情感认同,12题为行为认同,13-18题为校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计1-5分。根据“分类间距计算方法:分类间距=(刻度宽度-1)/刻度宽度”[3],因此,本调查以0.80为间距,将校训认同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1-1.80为完全不认同,1.81-2.60为不太认同。2.61-3.40为基本认同,3.41-4.20为比较认同,4.21-5.00为完全认同。

(二)调查及样本分布

正式调查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星”电子问卷发放形式,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60份,有效回收率为88.33%。

本次调查样本的分布特征是,女生616人,占58.1%,男生444人,占41.9%;就读年级以本科生为主,本科生941人,占88.85%,专科生119人,占11.25%;大一至大三分布比较均衡,大一学生299人,占28.2%,大二328人,占30.9%,大三240人,占22.7%,大四142人,占13.4%;硕士生51人,占4.8%;理工科生多于文科生,文科生447人,占42.2%,理工科生613人,占57.8%;从就读学校类型看,以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为主,有747人,占70.5%,来自“双一流”高校学生313人,占29.5%;815人所在学校建有新校区,占76.9%,245人所在学校没有新校区,占23.1%。

(三)统计分析工具及信度检验

问卷利用统计软件SPSS2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数检验方法,信度系数为0.996,表明本次问卷调查的内部一致性达到较好状态。

二、学生对大学校训认同状况分析

(一)学生对大学校训整体上比较认同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可知,学生对大学校训整体认同均值为3.7068,处于比较认同程度。从三个维度看,校训认知认同均值为3.5739,情感认同均值为3.8220,行为认同均值为3.7245。通过对整体认同均值程度划分统计可知,18.6%的学生选择完全认同,55.1%的学生选择比较认同,21.8%的学生选择基本认同,选择不认同和完全不认同的仅占4.5%,说明学生对大学校训整体上比较认同。

(二)学生对大学校训的认同不受性别、就读年级、就读学科专业类别和学校类型影响,但会受学习校区因素影响

对性别、就读学科专业、学校类型三个因素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对就读年级和学习校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1)可知,从学生对大学校训整体认同的均值看,男女生、不同年级学生、文理科学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相差不大,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对大学校训认同不受性别、就读年级、就读学科专业类别和学校类型等因素影响;而长期在新校区学习的学生对校训认同度要显著高于长期在老校区以及新老校区都学习过的学生,且这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学生所在学习校区会影响其对大学校训的认同程度。

(三)学生对大学校训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内容

通过对校训认知各题项统计(表2)可知,学生对校训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表层内容,还有28.7%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自己大学的校训,仅有39.7%的学生了解自己学校校训用语来源,仅有41.1%的学生了解自己学校形成历史,仅有42.8%的学生了解与大学校训有关的历史人物或故事,仅有54.1%的学生能准确理解所在大学的校训的精神内涵。

表1 人口学变量对大学校训认同的影响分析

表2 学生对大学校训认知情况统计(单位:%)

(四)学生对校训的情感认同还有待进一步涵养

通过对校训情感认同各题项统计(表3)可知,学生对校训的情感认同还有待进一步培育与提升,仅有64.4%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大校校训的书写风格,仅有73.1%的学生欣赏所在大学校训的文化精神,仅有69.7%的学生为自己大学校训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感到自豪,还有近2-3成的学生对自己所在大学校训情感上不太认同。

表3 学生对大学校训情感认同情况统计(单位:%)

(五)学生对校训的行为认同还有待提高

通过对校训行为认同题项统计(表4)可知,在问及学生”能主动践行我们大学校训的精神”时,仅有18.7%的学生表示完全同意,45.8%的学生表示比较同意,26.3%的学生表示不确定,7.7%的学生表示不太同意,1.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太同意,可见还有近三成的学生对自己所在大学校训行为上不太认同,学生对校训的行为认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4 学生对大学校训行为认同情况统计(单位:%)

(六)大学校训发挥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校训作为学校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通过对校训育人效果的调查统计(表5)可知,有57.9%的学生认为校训能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但还有42.1%的学生认为校训没能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有68.1%的学生认为校训对自己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还有31.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价值观形成没有产生积极影响;有60.4%的学生认为大学校训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起到了规范作用,但还有39.6%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起到规范作用;有62.0%的学生认为校训对自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但还有38.0%的学生认为没有对自己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有71.8%的学生认为校训对自己大学阶段的个人素质养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还有28.2%的学生认为没有对自己大学阶段的个人素质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可见,大学校训在潜移默化感染与熏陶学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学生价值观形成、规范学习生活与为人处事态度以及个人素养养成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教育影响,但这种育人作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提升学生对大学校训认同的建议

大学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文化的支柱与灵魂。校训要有效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认同既是前提,也是基础,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学生对大学校训认同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大学校训的认同,以更好发挥校训文化的教育与育人功能,提出如下建议。

表5 大学校训育人效果统计(单位:%)

(一)强化学校对校训的宣传教育,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校训文化区

本研究调查表明,还有不少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校训缺乏了解,对校训深层认识还比较缺乏。对学生来说,形成文化认同离不开学校的宣传教育,通过学校的宣传,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校训的由来、传承与发展,全面掌握校训的精神内涵。因此,学校要重视对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并使之成为一项常态化活动,而不仅仅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任务。例如,天津大学每年都会举办校史演绎大赛、开展“天大的故事”征集活动,设立以学校历史人物命名的“宣怀班”“含英班”“天麟班”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面向社会举办“海棠季”校园文化展示活动,促进学生对大学文化的理解和感悟[4]。高校管理者还可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校训文化区。所谓文化区是“一组文化特质聚集的地理区”[5]。高校可围绕校训这一大学精神文化,采用雕塑、建立校园小品、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在校内打造以校训文化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区,吸收不同学生参与校内文化创造,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升华对校训文化内涵与理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校训的认同。例如,四川大学在新校区建了一条学校文化长廊,从立校之初,到今日辉煌,展现了四川大学在校训精神的激励下,辉煌的发展奋斗历史。这成为四川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在认识和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训文化的同时,树立了日后学习生活的美好愿景,成为日后分散其他校区剪不断的精神纽带[6]。

(二)深入挖掘校训文化资源,以故事传承校训文化

校训是一所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积淀的产物,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通常都会形成大量反映校训精神的宝贵文化资源,尤其是学校不同时期涌现的优秀师生代表,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学校训,成为学校宝贵的文化资源。学校要加强对这些校训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对学生来说,自己学校优秀校友的事迹是对校训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往往可以成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与成长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校训认同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故事是传承组织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学校可积极邀请优秀校友出席学校的各种重大典礼活动,与学生分享他们“笃行”校训的故事,学校还要善于挖掘学校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事迹,将其事迹改编成故事或校园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校训文化传播。

(三)大学领导者身体力行,作校训认同的引领示范者

在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领导者通常对组织文化的塑造、形成与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在大学文化传承中,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的“关键人物”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他们的身体力行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传递出对校训文化的认同。对学生群体来说,除了教师的示范,校领导的示范具有“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对大学师生乃至其他群体都具有巨大的激励与引领作用。这对于当今规模巨大、学科复杂的大学来说,校领导可以通过个人的文化魅力弥合各群体间的分歧,实现对校训的文化认同。就像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校长,立校时定下了“允公允能”的校训,一生都为师生亲身诠释“公能”精神,深入学生生活,关心教师工作。在他的示范激励下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师生,践行着校训精神,同时在校训激励下能在抗日战火中坚持办学,传承学校薪火[7]。校领导通过自身对校训的认同,通过行为对校训的再现,可以对师生发挥巨大的示范作用。

(四)加强以校训为代表的学校文化管理,凸显校训的文化价值

文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集体文化的传承,是为了将组织文化和组织价值观在组织中得以彰显,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同与传承。学校对校训建设的重视程度对师生的校训认同具有重要影响。校训作为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需要具体的制度保障才能凸显校训的文化价值。因此,学校要加强以校训为代表的学校文化管理,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保障制度,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牵头职能部门,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内协调运行机制,加强以校训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将校训文化从无形转化为有形,使师生能够感知到校训的存在,看到校训的价值。例如,复旦大学将校训固化为学校重要的文化符号,将校训写入人手一册的《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新生入学通知书上将校训印在最醒目的地方,让新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感悟校训精神;将校训纳入学校视觉VI系统,作为名片、ppt、展板等模板的要素[4]。学校通过文化管理,不仅使师生能了解校训,也能实现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与潜移默化的影响。

猜你喜欢
校训校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