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2022-08-08 20:51邓明洋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语文课程途径

邓明洋

摘 要 新时代语文课程建设必须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每一个语文教师要高屋建瓴地正视劳动教育价值,岿然不动地坚定劳动教育内涵,千方百计地学习劳动教育种类,独具匠心地打造劳动教育的文学意义,这不仅是对语文教育核心素养的理论回归,也是促进高中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语文教育课程必须立足现实,在语文课程中明晰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在语文课程中探索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關键词 语文课程 劳动教育 途径 策略

探索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途径,是实现当代语文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与策略可以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推进语文课程实施和劳动教育课程协同发展,实现语文教育与劳动价值观教育相融合。设计语文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互嵌式教学活动,语文课程设计和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语文课程师资和劳动教育师资交互,语文课堂创新和劳动教育课堂创新相结合,初步实现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让语文教师能够从劳动实践促进文学发展、文学思想形成、中国文学进步的写实主义层面把语文课讲深讲透,让劳动教育课程老师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升华语文素养的价值与意义。譬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稻田守望者”袁隆平,用一粒种子造福人类,用一个梦想改变世界,摘取国家最高科技奖。通过典型事例、通过细节描写、通过记叙议论结合的表现手法,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其品格之美、人格之美跃然纸上。

劳动最荣光,劳动最神圣,劳动最雄浑,劳动最壮美。这种意识应该始终贯彻到高中语文的课程建设中。中国古代私塾语文教育证明,劳动教育的异化问题始终贯穿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孔子等圣人教育观念都有局限性。中国古代私塾教育未能把劳动教育做为莘莘学子学习和进步的手段,国家也因此就失去了工业富强的动力,民族也就失去了经济文化兴旺的希望。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芣苢象征着多子,古时劳动人民就想采一些芣苢即车前子放在家里,以图吉利。又如,《周南·芣苢》来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重章叠唱: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洋溢着劳动的幸福,涌动着生命的热情。当前语文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尤其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建设上,必须正视劳动教育的价值。我们必须要坚定劳动教育的目标,必须要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更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协同发展。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私塾教育,鄙视劳动。农工商业无法在杏坛中获得智力动力的支持,学习和劳动割裂,也就导致了中华民族科技的发展无法创新超越。高中的语文课程建设,必须站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语文课程建设要用科学的理念来看待劳动及劳动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培育广大学生对于劳动的内在动力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及劳动素养,锻造自己劳动毅力。绝不可将劳动教育视为一种口号和手段。语文课程建设,同样肩负着打通劳动教育与德智体融合的建设重任。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期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其二,拓展沉浸式语文课程实施劳动教育文学主题实践活动,实现语文价值观与内化劳动体悟相融合。语文课程建设,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新时代要求高中生在语文学科技能、知识、情感、语言、思维、审美等要素应具有一些新的劳动品质。每一个语文老师在语文要素教学中必须要渗透高尚的劳动价值观。譬如,唐朝著名诗人王建诗云,“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当代的中学生可以从诗句中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新鲜活泼的语言、鲜明生动的意象必须;山村幽深淳朴的古貌,妇姑相唤浴蚕的紧张农事,必须让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劳动生活的欣羡和向往,劳动者在构筑梦想的路上。例如,《诗经》中“周颂”《良耜》,人们一边俶载于南亩,一边播厥于百谷;田间“来瞻女,饟伊黍”,好一幅美丽的农妇野田送饭图。眼前“荼蓼朽,黍稷茂”,夏日耘苗,收获季节“开百室,百室盈”,收粮入仓,昭告丰收。周人的祖先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周文王、周武王历来重农,敬天保民,解放生产力。解读文学作品,语文课堂让快乐与劳动者相伴。同学们快乐了,思想就活跃了,就不会受不良情绪的压抑和束缚,就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加容易靠近“最近发展区”。 语文课程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劳动者就是乐观者,劳动是幸福的源泉,能让同学们在困难中看到希望,而不是在希望中看到灾难;生命中的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其三,推进语文课程实施和劳动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语文价值观和劳动浸润相融合。语文课程建设必须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结合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学校开设的家政、手工艺等课程,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写作兴趣小组活动。用高中生的生花妙笔对刺绣、雕刻、泥塑、建模、木工、机器人等手工作品进行工作流程写作。带领高中生感受劳动与创造的伟大。并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评价能力。语文课程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必须紧紧的和劳动教育相结合,贯穿社会生活。积极推进语文课程实施劳动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拓展语文教育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平台,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实现劳动、语文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融合创新。

不论职业是什么,他们都是自己行业的英雄。譬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介绍中国智造、中国精造、中国创造、工匠精神,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中国,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劳动精细品质和劳动民族品牌的时代。幸福都是劳动奋斗出来的,中华儿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当代高中生必须深刻理解工匠精神,要不忘初心,知行合一。我们对劳动最好的尊重就是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语文课程实施要弘扬工匠精神,大国重器需要大国工匠,大国工匠需要劳模群体,当代高中生就要苦练内功,濡染工匠精神,争当人工智能时代工匠人才,要让当代高中生明白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科举落地,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不善言辞,却如琢如磨,心灵手巧,成就事业。中华民族的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惠及天下苍生,名扬世界。广大语文老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更要以工匠精神引领当代高中生,积极投身语文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伟大实践。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要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要把工匠精神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37,000多道工序,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协作共进。语文老师在高中课堂要积极传播工匠故事,要组织开展工匠进学校、工匠讲堂等活动,记叙工匠事迹,颂扬工匠精神,一勤天下无难事。又如,《“探界者”钟扬》的主人公钟扬领取一粒种子,种下一片希望。当代高中生必须把“种子精神”烙在脑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种子精神”要时代化、大众化、故事化、生活化。语文课程实施和劳动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语文价值观和劳动浸润相融合。

大文豪高尔基说,真理是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人类战斗和攀登的道路上的支架,一切新事物都是从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语文课程建设必须结合劳动研学旅行、劳动专业实习等方式,推进高中生对各行各业劳动伟大现状的实践,帮助高中学生获得初步的劳动职业印象,在劳动锻炼中逐步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般写作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优雅生活者品质,为日后步入职业社会,走向职业岗位奠定非凡的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破除唯分数论的观点,语文课程实施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必须有所作为,这必须是新时代高中生培养体系中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必须要打造劳动教育和家庭、学校、机关、社区、街道、工厂、医院、部队、大学、研究所、大卖场、电商等融为一体的劳动教育平台新模式,凝聚等各行各业的力量,将语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近日公布,劳动课成为中小学独立课程。高中生更要关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纸上得来浅,绝知劳动要躬行。毫无疑问,高中语文课程实施要结合劳动教育,克服现实困难,凝聚社会力量,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塑造高中生劳动价值观,形成高中生劳动素养,让他们干一行能爱一行,狠钻一行,独专一行,至精一行。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课题“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究”(编号:ZXKTM—2001)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三明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语文课程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