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海高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08-09 13:59翟仁祥秦佳奇
关键词:涉海经管类应用型

翟仁祥,秦佳奇

(江苏海洋大学,江苏连云港 222005)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各级各类海洋创新人才是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2],是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沿海地区建设海洋强省(区、市)的人才保障。培养高质量的海洋类创新人才,确保海洋资源有序绿色开发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3],涉海高校作为海洋创新人才的培养主体,在构建新时代海洋事业新发展格局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纲要(2010—2020 年)》显示,2010 年全国海洋人才规模总量为201.1 万人,其中海洋专业技术人才、海洋技能人才、海洋管理人才分别为137.3 万人、58.7 万人和5.1 万人,占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的68.3%、29.2%和2.5%。伴随人才强国战略和海洋人才战略实施,沿海地方政府在海洋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海洋人才工程,海洋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海洋领域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海洋人才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海洋人才分布和层次趋于合理,海洋人才高地效应明显增强,海洋人力资本经济增长贡献度显著提高。预估2020 年海洋人才规模总量为400 万人,其中海洋专业技术人才、海洋技能人才、海洋管理人才分别为314 万人、79 万人和7 万人。但是,与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人才需求相比,国家和沿海地方政府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4],特别是海洋管理人才和海洋技能人才仍然比较稀缺,海洋人才结构性供求依然存在。

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有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之分,其中应用型人才规模占绝大比例[5],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人才力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显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得到重视。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涉海人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人才结构和布局有待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创新,专业划分过细等问题[6]。

涉海高校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明晰高校培养定位,结合区域发展目标和涉海产业人才要求,从而确定具有特色的涉海高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经管类专业特点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模式,以涉海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经管类人才培养,加快涉海人才的培养,发挥海洋人才的贡献,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涉海高校经管类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经管专业边缘化,特色性较弱

国内涉海院校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院校。上述院校存在学科设置、专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大部分涉海高校以海洋、船舶以及水产学科为特色学科,以水产养殖、航海技术、海洋科学等为重点学科,部分非涉海专业普遍边缘化[7],海洋学科对非海洋学科的带动性不强,经管类学科发展水平不及重点或特色学科。与此同时,部分涉海高校对于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念相对滞后,与区域经济社会关于专业人才应用的需求存在部分脱节现象。对比分析涉海高校所公布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特色课程等设置与其他非涉海高校经管类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经管类人才培养未能充分融合“蓝色”元素、“海洋”特色,特色性较弱。

(二)培养模式固定化,创新性匮乏

高等教育以“传递—启发—实践—获得—启发—实践”的一元化过程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经管类教学更多注重于教材的理论知识学习,受制于经费分配、硬件设施以及双师型师资等因素,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后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此同时,经管类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仍以闭卷测验、课程作业等形式为主,应试目的和功利性较强,学生在社会调查、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等过程中投入时间明显不够,使得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难以提升;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固化使得培养的学生难以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较高的创新性,毕业后难以迅速融入社会创新工作,影响经管类人才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三)校企合作松散化,导向性模糊

共建校企合作平台、“订单式”培养人才是提升经管类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和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8]。涉海高校所在地均为沿海地区,相较于内陆地区,与海洋产业相关的企业、与海事相关的机关事业单位较多,对海洋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量较大。然而,校企订单培养海洋经管人才的合作不常见,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衔接不紧密,部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仅是挂牌实践基地,校企、政校等合作较为松散,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尚未更深度参与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缺乏与涉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有机结合,使得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机制不够健全[9],从而导致涉海高校培养的经管类人才缺乏地方特色和海洋特色,相较于社会需求而言存在脱节现象,毕业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趋向同质化比较严重,不适应新时期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四)师资配备片面化,均衡性不足

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教育理念、专业素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是决定高校发展高度的重要因素[10],高校师资是除学生以外的重要活动体,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大作用。在涉海高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高质有效指导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经管类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创新性和技能性,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知识和技能,将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相对落后,不能有效地应用到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中。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套课件用几年”的情况,使得学生对于学科前沿领域涉猎甚少,乃至对应用领域认知较为模糊或无所适从。伴随高水平、高层次人才数量逐渐增多,高校对于人才的招录更多偏向于学历和科研,对于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盲区,特别是专业实践型人才招聘相对较少,导致师资类型及其规模呈现结构性发展不均衡。教师个人也存在一定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导致经管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难度较大。

二、涉海高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思路

新时代背景下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知识结构贫化、能力结构偏化、道德素养弱化和培养模式固化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解决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贫化问题。通过经管法理工文融合,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前沿学科(跨科)联动,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上手快、后劲足,知识、应用与创新一体化的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解决经管类学生知识结构贫化问题。二是解决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偏化问题。通过校企联合(跨界),全面强化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多形式、多主体、多文化沟通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弥补经管类学生沟通与创新能力的短板,解决经管类学生能力结构偏化问题。三是解决经管类应用型人才道德素养弱化问题。全面强化商业伦理观和商业道德观教育,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诚实守信、自律慎独的品德,解决经管类学生道德素养弱化问题。四是解决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校企联合、境内境外互动、线上线下融通,探索以新技术ABCD(A 为人工智能、B 为区块链、C 为云计算、D 为大数据)为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解决经管类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模式手段等固化问题,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1]。

这就要求涉海高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思路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引领,以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跨学科—跨校企—跨领域—跨境内外融合为根本路径[12],以构建运行有效的4S(System)系统为保障,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见图1)。

图1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

具体来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践行课程思政,厚植爱国和海洋情怀;以经管为主、工商融合、多学科交叉构建新商科知识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政产学研用多元参与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以线上线下融合探索师生教学新模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以国内外师生交流合作构建国际合作新模式,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以决策—保障—执行—评价—反馈多元协同,打造本科人才培养的4S 系统质量保障体系,为新时代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新理念、新路径、新体系、新机制,不断提升涉海高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三、涉海高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措施

(一)以“海洋”为特色,培育“蓝色”应用型经管人才

建设海洋强国、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涉海高校培养总量规模大、专业结构优、就业层面广的海洋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以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要求,能够胜任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海洋经济规划管理等领域工作的经管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各涉海院校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已有学科建设基础,科学确定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增设海洋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如“海洋经济学”“海商法”“海洋区域经济”“运输技术经济学”等课程,打破传统普适的经管知识教学,突出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海洋特色。围绕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设置应用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港口城市建设与规划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学生海洋素养,涉海高校可开设或引进海洋素质教育选修课[13],增强学生对于海洋的认知了解,更加明晰海洋的重要性,为其从事涉海产业提供兴趣引领。鼓励开展“双学位”“第二学历”涉海专业教育,支持学生选修海洋类相关专业,为今后从事海洋产业打下基础。面向海洋,将“海洋”特色、“蓝色”元素充分融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高素质海洋经济管理人才。

(二)以“订单”为模式,弥补涉海企业人才需求缺口

“订单式培养”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培养目标,校企联合行动共同负责、参与学生引进、培养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全过程[14-15]。“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加快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条捷径,是开放办学意识的重要体现[16]。“订单式培养”创新性地从市场化视角,将本科人才培养主体由单一的院校培养转变为院校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能有效缩短人才和用人单位的磨合时间,有利于相关企业提前建立人才储备库[17]。一方面,涉海高校经管类专业根据自身与区域企业合作现状和潜力,及时邀请企业共同确定“订单班”培养模式,秉持创新、创业、培优的理念,与共建企业共同参与专业课程设置,明确授课形式,制订实训实践计划,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等多重环节,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培养选择方案和未来就业保障;另一方面,涉海高校可以与其合作企业将在岗经济管理类工作人员在职培训与高校的订单人才培养结合,将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或实训环节进一步升级,强化其应用理念和未来就业接轨,有助于促进在职工作人员参与学习、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继续教育,促进高校和企业互利共赢,有助于建立互惠互利、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形成培养—使用的良性循环体系。

(三)以“实践”为重心,满足社会经管人才应用要求

课程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应用水平、巩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渠道[18],强化课程实践性是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手段。各涉海高校应当根据经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情况构建实践教学中心,采用多媒体、模拟操作、应用软件、参观讲座等形式进行校内和校外认识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培养体系及其应用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同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实践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让实践教育从校内实践延伸至校外实践,了解理论到动手实操,“实验—实训—实习”相互补充,政产学研用相互融合,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19]。以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创业孵化器,综合实践训练基地为功能定位,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或孵化基地,将经管类专业师生和相关企业引入基地,协同发展、合作育人,培养基本认知全面、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高素质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同时,重视文化特别是海洋文化间接育人的作用,以校园“三课堂”为抓手,改革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鼓励第三课堂,强化应用培养导向、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让创新创业实践在校园内蔚然成风。其中,第二课堂以团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第三课堂以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将第二、第三课堂结合,以校园内部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作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和“创新创业训练课题”申报等,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

(四)以“师资”为轴心,打造经管应用人才培养队伍

高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的是提高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部分教师的理论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输出以及自身的学术研究及其学术论文撰写,相对而言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学生综合能力仍偏向理论层面而实践层面较弱。各涉海高校对于教师队伍培养和引进更侧重于学术和应用两方面,一方面,尊重教师差异性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前提,根据不同教师的职称职务、学历学位、教育能力、学科专业等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晋升体系;另一方面,除去对教师职称、成果等的要求,也应当要求教师在相关对口的工作岗位上有一定时长的实践经历,具备“双师型”条件,才能保证具有相应专业岗位经历、实践应用能力强的教师作为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前置条件。同时,涉海高校可以寻求政府帮助,政府可以从区域宏观角度搭建高校教师进入机关企事业学习实践平台,积极引导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交流学习以及动手实践。一方面可以夯实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并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教师感受到应用实践氛围和价值,有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学术传递应用类信息,并潜移默化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从思想观念上着手,使得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正面且良好的效果,为培养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基础保障。

培养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课题。经管类专业是我国高校大众化专业之一,涉海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海洋特色,以新时代海洋事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本科人才传统培养模式中创新和发展。从特色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转变、培养重心迁移和提升师资质量等方面着手,打通交叉学科专业学习资源的渠道,夯实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课,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培养较强适应能力和成长潜力的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强化实践环节建设,有效解决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结构贫化、能力结构偏化、培养模式固化等问题,为涉海高校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新路径,以实现培养“口径宽、基础厚、上手快、后劲足”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涉海经管类应用型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涉海”成语的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