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会学习素养的中小学作业如何设计

2022-08-09 11:01李德显
关键词:作业素养内容

刘 辉,李德显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学会学习素养作为自主发展维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广泛关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不同课程目标中的一项共同目标。因此,明确学会学习素养的结构体系和为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寻找适切的途径是当前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通过中小学的教学活动更“精准”和更有目的性地发展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这既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学力”,为其后续发展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可以逐步提升我国公民的学习素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保障。

一、学会学习素养及作业设计的内涵

(一)中小学作业活动中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学会学习素养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下级指标之一,其基本内涵被定义为“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1]

事实上,目前学会学习素养的研究领域对学会学习素养的认识尚不统一。比如我国有学者结合欧盟、芬兰等地的学会学习素养的结构,将学会学习素养分为认知、元认知和情感三个维度[2]。也有研究者根据文献分析法与专家访谈法,将学会学习素养分为认知、元认知、情感和社会四个维度[3]。

本研究基于中小学生在作业活动中的学习特点,结合文献分析与访谈法进行材料梳理,形成了中小学作业活动中学会学习素养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将学会学习素养分为学习情感、信息处理、自我管理和学习求助四个一级指标,同时提取了一级指标的要素(见表1)。

表1. 中小学作业活动中学会学习素养的指标体系

在一级指标及要素的命名中,虽然借鉴了心理学中的动机、兴趣和态度等概念,但其内涵与心理学中的内涵并不等同,各要素的具体描述将在后文呈现。

(二)作业设计的内涵

作业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作业内容、作业实施与作业评价三个环节,所以作业设计一般应包括作业内容的设计、作业实施的设计与作业评价的设计。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是狭隘地指作业内容的设计,这种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这反映出人们对作业功能认识的不足。一般地,人们往往将作业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然而,作业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与课堂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学生的主动性还是学习环境的自由度等都与课堂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认为作业活动是一种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其功能也不止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还是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情感发展和学习能力提升的良好载体。另一方面,这反映出人们往往忽略了作业活动的系统性。就作业与外部教学环境的关系而言,作业是整个教学生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受到国家教育政策、社会教育观及教学评价导向等因素的影响。就作业内部而言,作业的定位、目的、主体、内容、环境和评价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4],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作业的系统性决定着作业设计必须包含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实施和作业过程等。因此,指向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作业设计应该主要关注作业内容、作业实施过程与作业评价三个环节。作业内容的设计包括作业内容的选取、作业数量与难度的控制和作业任务形式的设计等;作业实施的设计包括作业实施形式的设计、作业实施环境的营造和作业实施过程中学生活动的设计等;作业评价的设计包括作业评价主体的选择、作业评价的内容设计、作业评价的功能设计和作业评价的形式设计等。

二、何以可能:如何通过作业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

(一)通过作业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蕴含的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机、信念和情绪等心理活动,主要包括作业动机、作业兴趣和学习效能三个要素。作业动机是学生参与作业活动的驱动力,包括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类。在作业设计时,可以在作业内容中穿插大学校园和学科专业的介绍,使学生能在作业活动中“非正式”地意识到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其外部动机。此外,还可以通过作业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可以在作业设计中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察觉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学习的成就感,最终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作业兴趣是指学生对作业活动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包括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以及对作业活动的兴趣两类。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理解学科的价值和增加学科内容的吸引力来提升学生的学科兴趣。在作业设计中,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呈现学科文化、学科美等内容,以此强化学生对学科的认识与认同;还可以设计情境化和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该学科知识的应用型特点,以此吸引学生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作业活动的效能来增强学生对作业价值的认识。这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对作业内容精挑细选,既要保证作业内容的典型性和适切性,使学生能够切实通过完成作业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方面有所收获,又要控制作业的数量与难度,以免因作业的繁与难而影响了学生的作业兴趣。学习效能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判断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些任务的自信程度。学生在作业活动中会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反思与评估,这种反馈结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信念与自信心。这一方面取决于作业内容的难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归因的科学性。一般而言,中低难度的作业内容往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归因方面,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将失败归因为缺乏足够的努力,而弱学习效能感的学生往往将失败归因为自身能力的缺失[5]。因此,在作业内容的设计方面要注重内容难度的控制,既要避免内容过易而导致学生的盲目自信,也要避免内容过难而引发学生的弱学习效能。

(二)通过作业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是指学习者在作业活动的过程中应用信息加工及知识建构等认知方面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应用、提取要点、知识联系和归纳总结四个要素。知识应用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作业活动以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包括知识记忆与知识迁移两部分。所以在作业设计中,一方面要求作业内容具有同构性,即作业中所涉及的问题与课堂所讲内容是同构的且具有较高相似度,这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初步应用。另一方面要求作业内容具有拓展性,可以在课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将相关问题的条件、情境等进行适当的改变,以此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提取要点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抓住问题的关键要素,将其作为问题解决的突破点或对问题进行概念化表征的过程。这要求作业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作业中的问题可以不同程度地涵盖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这可以促进作业活动成为发展学生提取要点能力的契机。同时,学生可以在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提炼“共性”,从而将其抽象为该问题的要点,最终实现核心知识的掌握。知识联系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能将作业中的任务与以往学习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以此实现新知识的强化与构建的学习行为。在作业内容设计中,可以注重提升作业内容的相关性。首先,可以增强前后知识的联系以提升学生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的意识与能力。其次,可以增强学科内相关知识的联系,促使学生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类比与迁移的能力。最后,可以增强跨学科相关知识的联系,以此促进学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构,以提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归纳总结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能将本节作业内容中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在作业设计中可以通过优化作业内容与作业实施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一方面,在作业内容设计中可以向学生提出归纳总结的要求,要求学生对每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概述,并在作业完成后尝试用图表等方式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作业实施的设计中要注重给学生留有比较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提炼与总结。

(三)通过作业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调控个人及学习活动进程的反思性的活动,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自主反思、学习调节、管理知识和努力管理五个要素。制定计划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能够结合自己的时间、能力等特点选择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并制订相关学习进度的行为。在作业内容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可选择性的作业或任务,这可以使学生在作业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预计能达成的目标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在作业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等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对作业时间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与分配。自主反思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等主动地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行为。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作业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即时性辅助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反思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作业评价中为学生提供诊断性评语的方式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其提升反思水平。学习调节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能够根据自我的反思与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等进行调节的行为。这要求作业设计要为作业的实施预留足够的时间,供学生不断地尝试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以促进学生学习调节能力的发展。而在作业评价中,也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与教师指导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整理和总结学习调节的经验。管理知识是指学生所拥有的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反思、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在作业内容中加入学习管理知识让学生“非正式”地了解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作业评价的途径,结合学生的特点,用诊断性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等,并帮助学生制定管理自己学习活动的策略。努力管理是指学生能够在作业活动中克服外部诱惑、自身惰性以及学习中客观存在的困难,进而围绕学习目的的实现来支配、调节自己的学习状态的行为。在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班级规则与自身权威等控制作业活动中的纪律,通过维护教室卫生、调节光线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更为适宜的学习环境,以此保证学生能在相对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中完成作业。同时,也可以通过作业评价中的激励和优化作业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最终促进学生学习努力的付出与维持。

(四)通过作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求助能力

学习求助是指学习者在作业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帮助的行为,主要包括查阅资料、工具使用、咨询教师和同伴互助四个要素。查阅资料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通过借助课本、教辅资料和网络素材等学习材料进行问题解决的行为。作业内容中可以增加回忆性的学习任务以此促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回顾已学知识,也可以加入实践性和拓展性的任务以此促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新概念和获取相关数据。在作业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可查阅的资料以及必要的信息化工具,以保证学生查阅资料活动的顺利进行。工具使用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通过借助学习工具、教具、仪器、计算工具和网络工具等进行问题解决的行为。在作业内容中,可以设置检验性和预测性的学习任务,这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进行验证与探索。也可以通过项目学习等形式为学生设计实践类的作业,促使其使用工具进行测量与运算,以此提升其使用工具的能力。咨询教师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通过向教师进行咨询等方式获取帮助的行为。咨询教师的行为大多发生在作业实施的过程中。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习巡视或在线答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即时的学习辅助。同伴互助是指学生在作业活动中通过与同伴交流的方式获取帮助的行为,能够实现学生差异性资源的互补,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6]。在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机会,比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作业评价环节,则可以通过学生互评作业促使学生了解同伴的学情,并在对比中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同伴在作业中呈现的问题获取或给予帮助。

三、何以实现:中小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原则

(一)作业内容:适切性、丰富性、结构性与可选择性

作业内容的适切性是指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一致,并且在作业的难度与数量等方面与学生的学情、作业时间等相吻合。首先,作业内容的适切性要求在作业设计中保证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这可以在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发现知识要点从而提升学生要点提取的能力。其次,作业内容的适切性要求在作业设计中把握好作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最后,作业内容的适切性要求在作业设计中控制好作业的数量。一方面,作业量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作业量要与学生的作业时间相适应,不能占用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和学生的休息时间。

作业内容的丰富性是指作业内容在知识类型和任务形式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的样态,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求助能力等的优化与发展。第一,可以在作业内容中加入大学简介或励志格言等,暗示学生牢记自己的学习目标以维持自己的学习动机。第二,可以将元认知知识融入作业内容中,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三,作业内容中可以加入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旧知识或跨学科知识。这有利于通过知识的新旧联系以及跨学科式的迁移应用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第四,作业内容中可以加入探究性、实践性和拓展性的任务类型。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以及学习求助能力的提升。

作业内容的结构性是指作业的内容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作业任务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优化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首先,作业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简化作业任务的背景,这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突出作业活动的重点。其次,作业内容的结构性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应用的灵活性、知识掌握的精准度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最后,作业内容的结构性设计可以使得作业任务的难度呈现层层递进的样态,这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学习调节能力的良好举措。

作业内容的可选择性是指作业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可选择完成的作业内容,这可以保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可以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与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基本保障。通过了解学情,作业内容中可以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促进知识掌握的和基础性的任务,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必做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式、跨学科相关知识的呈现等途径为学生设计选择性的作业任务。学生在任务选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估,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做出新的学习计划,这对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作业实施:独立性、反思性、辅助性与环境适宜性

作业实施的独立性一方面是指作业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是相互独立的,另一方面是指在作业活动中学生的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学生在作业活动中是相对独立和自主的。这样才能保证选择性作业的实施,也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裕的进行自主思考、试错和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和调整中进行学习策略的应用,从而发展自己的学会学习素养。

作业实施的反思性是指在作业活动中要保证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在作业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呈现解决问题过程的前提下对解答过程进行总结性的梳理,这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策略性知识的梳理与反思的过程。在作业实施的末端,可以为学生设计整个作业活动的反思环节,这可以在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剖析与反思,最终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作业实施的辅助性是指在作业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寻求帮助的环境。作业实施的辅助性可以保证学生作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优化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求助能力的发展[7]。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实施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辅助性条件,比如可以通过教师自习巡视和在线答疑、为学生设计作业交流环节以及为学生创设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机会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辅助性作业实施的环境。

作业实施的环境适宜性是指教师和学生要通过努力,共同营造适宜的作业环境,这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可以在作业实施过程中,尽力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特别是可以通过强化卫生管理和纪律管理等方式为学生营造干净整洁和安静的作业环境。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关心和关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内部学习环境的优化。就学生自身而言,需要在作业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特别是要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尽量延长自己的学习注意力。

(三)作业评价:综合性、激励性、诊断性和多主体性

作业评价的综合性是指在作业评价中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8],以此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从而为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在作业评价中除了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情况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策略的应用、学习计划的执行、学习态度的变化、学习求助的实施等。这有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从更多的视角审视学生,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形成综合性的认识。

作业评价的激励性是指作业评价中要对学生在作业中的行为表现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肯定与鼓励,以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情感[9]。一方面,评价者要对学生的作业活动进行全面的关注,从中发现学生的优势与进步,以此给予学生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评价者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即作业评价必须是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和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这样的评价才能触动学生,也才能更有效地优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作业评价的诊断性是指在作业评价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作业活动中暴露出的知识理解、学习方法与学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诊断与指导,以此帮助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一方面,作业评价要围绕作业活动最基本的功能即知识的巩固功能进行。另一方面,作业评价要围绕作业活动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展现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诊断。

作业评价的多主体性是指在作业评价中,可以纳入多元评价主体比如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是人工智能等,以此减轻教师评价的负担,提升作业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客观地为学生提供学法指导方面的反馈与指导[10]。教师是作业评价的主体,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与为学生提出专业的学习建议的责任。家长主要关注学生在家作业的时间、作业中注意力的分配以及对客观性作业的结果进行评价。学生自身作为评价主体,可以深层次地对自己的作业活动进行反思,既包括信息处理方面的过程与结果,也包括学习策略的应用与调整等,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

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当前“双减”政策落实的重要举措。指向学会学习素养的作业设计可以更大程度地凸显作业活动的特点,也可以以作业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学力”。这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设计的一种样例,也可以作为消减区域教育差异的一种途径[11]。指向学会学习素养的作业设计可能会使得作业的设计变得繁琐和困难。但教师只要摒弃“平庸之恶”,认识到作业的功能和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意义,就会在作业设计中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教育智慧,从而提升作业质量,最终实现教育教学效能的提升。

猜你喜欢
作业素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业
主要内容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