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头等大事”,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

2022-08-10 09:20中国报道邱慧
中国报道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国粮食进口

文︱《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保障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保障粮食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尤为重要。”长期着眼于中国粮食问题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向《中国报道》记者坦言,当前,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仅是单一经济维度概念,而是涵盖了国家安全在内的多维度概念。

“以我为主”

多项数据都表明,当前全球的粮食形势严峻,不容乐观。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展望》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谷物总产量将遭遇4年来首次下滑,同比将减少1600万吨,预计2022年全球小麦产量将下滑0.8%。

产量下滑的同时,贸易量也同步出现萎缩态势。上述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粮食贸易量进入3年来最低点,同比降低2.6%。这意味着,对于依赖国际粮食贸易的国家而言,其粮食供给将因此受到威胁。

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吃饭始终是贯穿发展的“头等大事”。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从事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多年,他清晰地感觉到了变化:“中国粮食问题从未像今天一样深受国际局势的影响。”在他看来,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动荡,只有坚持粮食自主,才能提升国内粮食产销韧性。

“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较好。”张红宇指出,从目前的生产情况来看,中国粮食供给解决“吃得饱问题”没有悬念。他介绍,国际上关于粮食安全的标准有三条线,分别是谷物自给率达到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以上、粮食储备达到本年度消费的18%以上。从这三个指标看,中国没问题。

张红宇进一步解释,现阶段中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也是粮食生产大国,中国将粮食安全始终都摆在突出的地位,将粮食安全视为底线任务和重中之重。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2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就被放在第一部分,成为农业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对比2020年全文2次提及粮食安全、2021年4次,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则是5次对粮食安全作了表述。

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樊胜根告诉《中国报道》记者,1.3万亿斤的产量包括了口粮、饲用粮等,不全是直接食用的。口粮主要是小麦和稻米,而大豆、玉米等,则主要是饲用,即饲养动物,为人们提供肉、蛋、奶、水产品等。

张红宇也向记者介绍,我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张红宇认为这足以说明,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完全是靠自己解决的,“口粮绝对安全”有足够底气。

不仅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粮食安全问题作了重要阐述,“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就粮食问题作了明确阐释。纲要中指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生产要素投入下国内可以稳定达到的粮食产出能力,是反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新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提高粮食供应保障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08年8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13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粮食安全也被重点提及。这次会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重要要求,并明确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于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则是进一步对粮食安全要求有了细分。会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不管任何时候,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保住。”樊胜根向记者表示,尽管当前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加快,但是保护耕地始终是粮食安全重要的一环。

世界贡献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张国华在7月14日举行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媒体吹风会上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较好,有能力、有底气、有条件应对外部冲击,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张红宇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抱有信心。他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中国自古就是农耕大国,一直将粮食安全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比如“百业农为本”“粮安天下”“节约粮食”等理念都体现出这一特性。

国家统计局7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28.7亿斤),增长1%。其中,小麦产量13576万吨(2715亿斤),增长1%。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提到,2021年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比上年增加1336万吨,增长2.0%。

张红宇介绍,从总体上看,中国粮食已经连续18年保持只增不减的态势,从2015年以后一直保持在5亿吨以上。

“在吃饭的问题上不能受制于人。”张红宇进一步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中国的粮食安全观有自己的个性,也与其他大国具有共性。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洪远在与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帆的共同撰文中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

文章指出,中国有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不仅有力地保障了自身的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同比增长18.1%;出口粮食331万吨,同比下降6.5%。其中,大豆全年进口9652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58.7%;谷物及谷物粉全年进口6536万吨,同比增82.9%,占粮食进口总量的39.7%;玉米累计进口2835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约17.2%;小麦、稻米累计进口量达到1473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9%。

从国际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已有27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今年预计会有38个国家遭遇粮食危机挑战。粮食危机警报数据显示:2022年,多个发展中国家遭遇粮食不安全威胁。

采访中,樊胜根向记者直言,从当前粮食的进出口总量来看,饲料粮,尤其是大豆过于依赖进口。国际市场的动荡则会给这部分粮食的进口带来隐患。

从数据来看,中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人口大国,但也是粮食进口大国,一旦大量从国际市场采购粮食,国际粮食极易出现粮价上涨的情况。不仅如此,过多地进口粮食也会对国内农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张红宇也向《中国报道》记者提到,从粮食生产的角度而言,中国粮食增长稳定对全球粮食的供需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看来,中国拥有数亿农民,“大国小农”是基本国情,立足自身国情,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本身就是一个模式和理论创新,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世界农业现代化理论。这一道路还将为世界农业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端稳饭碗”

不止一位受访专家提到,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粮食供给仍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适度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来自专家的普遍共识是,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要居安思危,清醒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从当前来看,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

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加之长期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和国家间分配不均,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尚不乐观。而随着我国粮食进口数量不断增长,进口渠道有限,国际粮食市场话语权较弱等问题也值得关注。而对于作为粮食进口大国的中国而言,不断提高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加强全球粮食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举措。

张红宇坦言,从我国粮食的储备情况来看,“吃得饱”没问题,但“吃得好”则需要依靠进口一定数量进行补充。他指出,在紧平衡的状态下,粮食安全观的重中之重还是数量安全,即有数量才有结构调整的余地,有数量才有质量提升的余地。

张红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要增强我国粮食安全能力,就要从资源、科技、经营主体三个方面着手。随着人口结构的优化,对食物的需求也日渐多样化,张红宇认为,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山水林田湖草沙要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但宜耕一定要耕,保证资源充分利用,以此满足多元化、多样化和高端优质化的食物需求。

而对于大豆、玉米之类的饲料粮来说,依赖进口的问题是长期的隐忧。

张红宇认为,提高我国饲料粮的供给需通过科技,在生物技术上有所突破,着重解决大豆产品、玉米产品的单产提升。除此之外,他提到要通过刺激种粮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提升粮食的生产效益。

张红宇说,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国际粮价波动,但整体来看,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粮食价格并非大起大落,而是此消彼长的状态。在此背景下,为应对“变化”,中国则要强化底线思维,粮食安全观要由“口粮安全”变为“食物安全”,高度关注资源型农产品的自给率,确保全部食物自给率不下降。

关注居民粮食需求结构变化的樊胜根则向记者提到,粮食的供给除了在数量上要确保,也需对居民的需求有所注意,即口粮的供给需要随着居民的粮食需求有所调整。他举例称,可以通过需求管控的方式,从需求上引导居民吃得科学、健康,减少粮食的浪费和损失。

而对于“适度进口”的指导方针,樊胜根认为,应拓展多元化粮食进口渠道,通过诸如南南合作的模式,在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培育我国国际粮商,提高我国粮商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大国粮食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我的粮食梦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