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振”,点亮高中语文课堂

2022-08-10 22:50广东肖春丽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8期
关键词:心灵高中语文文本

◎广东/肖春丽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道德素养,同时借助传统文化进行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品性。”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本身具备人文情感的特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本身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情感联结以及共振的过程。

一、创设情感氛围,提升心灵体验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元素的学科,情感培育和人文元素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将情感培育视作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想要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情感培育,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犹如溪水漫过沙石,靠的是水滴石穿的功夫。尤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文情和诗意,教师需要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体验。

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教学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选取的背景音乐是马思聪的《思乡曲》。在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旋律中,学生的心不由地静了下来,也感受到了“归去来兮不可归”的无尽惆怅和无边落寞。在缠绵悱恻的乐曲声中,教师用深情的语调诵读课文,然后为学生播放与“悲秋”相关的视频片段,展示一些以“秋”为主题的古诗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枫叶荻花秋瑟瑟”等,这和文章中传递的眷恋、幽思、憧憬等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氛围之中,为画面、音乐、文字所触动,情之心湖泛起层层涟漪。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赏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描绘北国秋景的。由于此前渲染的情感氛围使得学生已经“破译”了这篇课文的情感密码,再解答这个问题自然水到渠成。

如果只是单纯讲授知识,即便学生在课上掌握了相关内容,也很容易在课后遗忘,无法触动学生的情感。但若是在教学前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是在感性的氛围里落实,就能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二、倾情投入文本,创设共振磁场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富于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的。”尤其对语文教师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由于多年的教学经历,再加上高考的压力,导致语文教师总是习惯性的用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这却在无形中拉开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事实上,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不妨将自己视作一名演员,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精彩的演出,既要富于激情,还要绘声绘色,将激情投入文本,创设情感共振的磁场,和学生开启一段精彩的、充满激情的学习之旅。

执教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时,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由郭达朗诵的《将进酒》的视频。众所周知,郭达是陕西人,而这段诗朗诵也充满了陕西的地方特色。而《将进酒》这首诗正是李白从长安放还以后所作,因此用这样的方式朗诵这首诗无疑是极其精妙的。在郭达豪情万丈的朗诵声中,学生理解了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课堂氛围因此“渐入佳境”。由于这首诗的情感起伏较大,笔者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细致地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诗人的情感变化选择不同的节奏和声调。在一番指导后,让学生分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对整首诗的情感变化有了初步感知。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思考这首诗包含哪些层次,诗人的情感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变化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了“诗词飞花令”活动,并和学生一起比赛,看看谁说出的包含“酒”的诗句多。在游戏氛围中,学生的情绪变得越来越昂扬,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

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尤其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如果教师不能敞开心扉,不能释放激情,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教师倾情投入,学生才能真正享受课堂的乐趣。

三、发掘情感元素,激发情感共振

文学作品肩负着读者和作者之间情感互动的任务。语文教学同样涉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和作者展开深层次的心灵交流和情感对话。高中语文教材是经过时代的检验、由教育专家精心选择的优美名篇。这些文学作品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同时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是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

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为例,在教学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如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艺术成就、个性特质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等。在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同时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进一步品读作者充满哲思的语言以及观点,引导学生试着将自己代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去体会史铁生在地坛中获得的独特生命体验。比如,笔者让学生研读文本的第1部分,思考作者和“地坛”有着怎样的宿命?作者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到了哪些启示?通过品读相关的语句,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学生认识到地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作者的“象征”。地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在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考验后,逐渐荒凉了。作者在双腿残疾以后,同样处于人生的低谷。因此,作者才会将地坛视作精神的栖息地。通过观察地坛中的“生命状态”,使作者对苦难、对亲情、对生命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本是非常值得学生深入解读的。教师应发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对文章展开深入思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四、利用感性语言,浸润学生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一定要讲带有审美色彩的话,因它可以深入学生大脑最隐蔽的角落。”由此可见,教学语言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力。纵观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会发现很多教师总是用“公事公办”的态度对待教学。这样的态度虽然有利于推进教学进度,但是也会在无形中阻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当有意识地修饰自己的语言,做到不断地锤炼精简,不说废话、空话、套话,这样才能浸润学生的心灵,才能让情感教育顺理成章。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为例。教师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文章标题包含两个重要的元素,分别是‘荷’‘月’。提到荷,你的眼前会不会出现那遮天蔽日的荷花?提到月,你的眼前是否浮现明月当空照的美好画面?荷与月,自古便是文人所偏好的意象。现在老师考考大家,你们还记得哪些包含这两个重要意象的诗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到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在这个环节过后,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小小悬念,让学生思考:“在朱自清的心中,荷与月是否充满了浪漫元素?还是包含其他更加深刻的意味?”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并从文章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心境的起伏。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有关朱自清的重要资料。在教师诗意语言的引导下,学生不知不觉跟着教师的节奏愉快学习,仿佛置身于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旁,看到那一池潋滟,内心思绪万千,也在无形中和作者的心灵实现了一次隔空的情感交流。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炼而充满诗意,这样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跟着教师的节奏,沉浸在文本之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当是充满诗意的、充满感性色彩的心灵对话。而心灵的对话应建立在情感的交融上,只有构建情感共振的磁场,促使学生沉浸在文本的世界里,才能使语文教学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心灵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