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工厂化栽培优良菌株的筛选与综合评价

2022-08-12 09:35柯丽娜赵光辉连燕萍张志鸿吴振强
福建农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草菇工厂化菌丝

柯丽娜,赵光辉,袁 滨,连燕萍,张志鸿,吴振强*

(1.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福建 漳州 363005;2.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00)

草菇Volvariellavolvacea(Bul1.ex.Fr.)Sing又名稻草菇、苞脚菇、中国菇,属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光柄菇科、小苞脚菇属[1],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2]。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草菇种质资源评价[3]、育种技术[4]、栽培技术[5]、草菇保鲜[6]等方面,对于草菇工厂化专用优良菌株的筛选鲜见报道。漳州是福建省草菇的主栽地区[7],生产上存在着草菇夏季栽培效益低,秋冬反季栽培产量低,不稳定,草菇产业萎缩严重,再加上双孢蘑菇工厂化菇房秋冬季栽培效益低下等问题。近年来,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草菇转型升级需要,开展小户型双孢蘑菇工厂化菇房秋冬季栽培草菇试验,验证了蘑菇工厂化菇房栽培草菇的可行性,但由于生产上仍采用季节栽培的草菇品种V9715,表现产量质量一般。因此本研究引进省内外主栽的草菇新菌株,开展工厂化对比适应性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工厂化栽培的草菇新菌株,提高草菇栽培的商品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6个,以当地主栽菌株V9715为对照,试验前转接活化供试菌株,使菌龄一致,菌株来源详见表1。

表1 供试的草菇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8]: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0.5 g,水1 L,pH自然,121℃灭菌20 min。

原种、栽培种培养基:棉籽壳97%、轻质碳酸钙2%、石灰1%,123℃灭菌120 min,灭完菌pH 7.5~8.0,含水量62%。培养料栽培配方[4]:纯杏鲍菇菌渣(原杏鲍菇培养料配方为:杂木屑20%、玉米芯20%、甘蔗渣 19%、麸皮20%、玉米粉10%、豆粕粉8%、轻质碳酸钙1.5%、石灰1.5%),含水量65%,干料约为40 kg·m-2。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以菌株为试验处理,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9],平均间隔3个小区,每床随机播种3个试验菌株,每床每个菌株播种约12 m2,随机排列3次重复,每个菌株共播种36 m2,试验面积252 m2。

1.4 栽培管理方法

母种、原种、栽培种按常规方法生产[10]。出菇试验在小户型双孢蘑菇工厂化全自动控温控湿菇房[11]里开展。纯杏鲍菇菌渣要求新鲜,无霉变,采用室外一次发酵和室内二次发酵。在堆料场,杏鲍菇菌渣充分预湿,预湿1 d,加入轻质碳酸钙、石灰建堆,用铲车把培养料混合搅拌均匀,堆置发酵2~3 d,翻堆1次,调节含水量为65%~70%,再堆置1~2 d,翻堆后即可进床。将发酵好的培养料用铲车抖松,运进菇房,均匀铺在菇床上,适当补水至培养料含水量75%~80%,开始进行二次发酵。关闭门窗1个晚上,利用原料自然升温,之后通入蒸汽,料温维持65~68℃ 20 h,然后再让其自然降温至52~55℃,保持24 h,自然降温至45℃即可打开门窗,排除废气,通风降温,料温降至35℃左右即可播种。播种采用撒播的方式,播种量为500 g·m-2,菌丝生长阶段的管理主要是保持料温35~36℃,料温不低于33℃,不高于38℃,促进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70%,空气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一般6 d可以走满床。出菇阶段管理[11]主要是控制空温30~32℃,料温35~36℃。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70%,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为宜。草菇是好气性真菌,子实体生长期间需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当菇蕾形成后,每天通风15~30 min。草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一般在第6~8 d开始进行光照刺激,每天300~500 lx连续照射6~8 h。在草菇子实体为蛋形期及时采收[12],一般在播种后13 d开始采收。

1.5 观测项目

考察供试菌株母种(转接至9 cm培养皿)、原种(13×26 cm)菌丝浓密度、菌丝颜色、满皿时间、厚垣孢子情况。播种后考察供试菌株菌丝萌发时间、生长速度、子实体形状、子实体横径、子实体纵径、子实体颜色、菌膜厚度、颜色、平均单粒重、每平方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并进行方差分析。观察和记录播种至现蕾的时间[13]、开始采收时间以及全生育期。所测定的子实体随机取样,每个菌株样品个数 30个。

1.6 统计分析

采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 7.0和DPS v 7.0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草菇菌株母种菌丝生长表现

由表2可知,在母种培养基和原种培养基上菌丝浓密生长旺盛的菌株有V9715(CK)、上海3号、V238、草菇5号。除野生草菇在母种培养基上表现菌丝稀疏,在原种培养基上表现较浓密外,供试菌株在母种和原种培养基的菌丝表现较一致。供试菌株的菌丝颜色均为银灰色。V1295满皿和满袋时间均最早,说明V1295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菌丝表现较稀疏。供试菌株均出现了厚垣孢子,但数量有一定的差异,野生菌株和V1295这2个菌株的厚垣孢子数量最多。

表2 供试草菇菌株在母种、原种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情况

2.2 供试草菇菌株蛋形期农艺性状表现

由表3可知,供试草菇菌株蛋形期菌膜均为灰白色,菌膜最厚的是上海3号,与对照V9715差异显著;菌膜最薄的是野生草菇,与对照V9715差异显著。从子实体颜色来看,供试菌株均为灰色系菌株,其中上海3号、V1295、草菇3号、V238表现顶部颜色为深灰黑色,V9715和草菇5号为鼠灰色,其他菌株为灰黑色。从子实体大小来看,上海3号、草菇3号表现菇体较大,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草菇5号、V238与对照相当,差异不显著;野生草菇和V1295菇体较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V9715、V1295、草菇3号为椭圆形,其他菌株为卵圆形。从平均单朵商品菇重量来看,单朵重比对照重的菌株有上海3号、草菇3号,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

表3 供试草菇菌株蛋形期子实体特征特性对比

2.3 供试草菇菌株出菇表现

由表4可知,播种后供试草菇菌株的菌丝生长浓密度有一定差异。草菇5号表现菌丝浓密,V1295菌丝较稀疏,其他菌株表现菌丝密度一般。供试草菇菌株的生长周期、产量及生物学效率差异较大。供试菌株在播种后第8~10 d现蕾,V1295现蕾最早,为播种后第8 d,对照V9715需要9 d,相差1 d,现蕾较晚的菌株有上海3号、草菇3号、草菇5号,现蕾需要10 d。采收期最早的也是V1295,播种后第12 d即开始采收。上海3号、草菇3号、草菇5号这3个菌株的采收期需14 d,比对照晚1 d。供试菌株全生育期22~23 d,野生草菇和V1295为22 d,其他菌株均为23 d。供试菌株平均产量和平均生物学效率排序前3的是上海3号、草菇3号、V1295,比对照V9715分别提高24.352%、17.273%、11.774%,差异显著。其中上海3号平均产量达5.615 kg·m-2,平均生物学效率14%;草菇5号、V238产量中等,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低的是野生草菇。

表4 供试草菇菌株生育期及产量对比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7个草菇菌株母种、原种阶段的菌丝生长情况以及出菇表现,考察供试菌株的子实体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生物学效率等指标。上海3号表现现蕾及采收期较晚,比对照V9715晚1 d;商品性状优良,表现菌膜厚,不易开伞,耐储存,菇体深灰黑色,菇体较大,平均单朵商品菇重的特点。平均产量和平均生物学效率比对照V9715提高24.352%。野生草菇表现菌膜最薄,易开伞,菇体灰黑色,卵圆形,菇体小,全生育期比对照短1 d,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最低。V238表现商品性状优良,菇体深灰黑色,中等大小,卵圆形,但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一般。V1295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现蕾最早,为播种后第8 d,比对照V9715提早1 d,比上海3号提早2 d。菇体表现椭圆形,深灰黑色,菇体较小,与对照差异显著。草菇3号表现商品性状优良,菇体深灰黑色,菇体较大,与对照差异显著,椭圆形,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较高,比对照V9715提高17.273%。草菇5号表现菇体鼠灰色,中等大小,卵圆形,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较高,比对照V9715提高8.72%。综合菌丝长势、商品性状、产量等指标,漳州地区工厂化栽培适合的菌株为上海3号。

本试验发现野生菌株和V1295这2个菌株的厚垣孢子数量最多。V1295的产量为5.047 kg·m-2,平均生物学效率12.618%,比对照V9715提高11.774%,而野生草菇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表现最低。因此本试验说明厚垣孢子数量与产量并没有相关性,这与谢宝贵等[14]、张静峰等[15]研究结果一致,需要在后期的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草菇工厂化菌丝
草菇增产有三法
秀珍菇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草菇大白菜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
菌丝发菌差咋回事
提高双孢菇成菇率三技巧
美国珍珠鳖工厂化养殖技术
种植草菇给越南朔庄省农民带来高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