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建筑装饰元素的差异性研究
——以海口市和汕头市为例

2022-08-13 06:05巨高峰邱海东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4期
关键词:骑楼窗框汕头市

谢 珩 程 然 巨高峰 邱海东

1 骑楼的发展背景

骑楼建筑由东南亚传入我国,是一种分布于南方沿海城市的沿街建筑,如图1 所示。在东南亚地区,骑楼建筑也被称为“五脚基”。这种建筑形式融合了西方建筑的“券廊”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传统的“竹筒屋”[1]。

图1 骑楼建筑

骑楼最早是由南洋华侨传入我国的海南省海口市,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至广东省。而海口市和汕头市很早就有向海外移民的历史,在那个年代这种大规模迁徙海外谋生行为被称为“下南洋”[2]。这些海外华侨在反哺家乡的同时也将南洋文化传播到中国。所以,这种建筑所运用的装饰大多都体现出中西方装饰元素的杂糅。在一些更重视商业的城市,比如汕头市,当地的商户业主们很早就意识到,连贯的骑楼廊下空间拥有为行人遮风避雨的功能,能够为自己的店铺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3]。

2 骑楼片区的分布特点

骑楼老街是海口市规模最大且最典型的骑楼建筑群,位于海甸溪南岸,主要由市区中山路、新华南路、解放东路、博爱路及得胜沙路等老街构成。每条街道的两侧都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骑楼,当地人称这个片区为“南洋街”。华侨和侨匠是南洋风的主要传播者。

汕头市的小公园骑楼街区的分布呈现出一个扇形放射状路网,也是全国唯一呈扇形放射状的骑楼街道网络。这个片区由沿海湾的西堤路、升平路、商平路、安平路、永平路等主要道路围合而成,总面积约39.96 hm2。小公园是汕头市旧城繁华商业区的中心,也是“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4]。

3 骑楼建筑的装饰差异

3.1 柱装饰

骑楼柱廊的柱子主要用于装饰以及界定走廊的宽度,廊柱多采用罗马五柱式中的爱奥尼式柱和塔司干式柱。在柱子的造型结构方面,海口市的骑楼廊柱多采用券柱式和梁柱式,券柱式的廊柱为骑楼增添了来自西方古罗马式的风情,方形的墙墩和圆弧拱券相互搭配,使整个骑楼的建筑立面更丰富。海口市的骑楼窗间柱则出现大量的印度壁柱、土耳其柱等。与汕头市的骑楼相比,海口市的骑楼柱身装饰稍显丰富,充满了浓厚的南洋风情。

汕头市的骑楼廊柱形式相对于海口市的骑楼更加单纯,基本只采用了梁柱式的廊柱,而且大部分的廊柱都是圆柱,只有极少部分是方柱。柱身比较简洁,表面很少附加装饰,使小公园的骑楼群风格更加整齐统一。骑楼的窗间柱也是建筑的承重构件,当时通常采用西方的装饰元素进行装饰。窗间柱主要分为柱头、柱身、柱础3 部分,柱身有方柱也有圆柱,还有一些带有凹槽的柱身。总的来说,两地骑楼的窗间柱都呈现一种中西结合的风格。

3.2 窗装饰

海口市和汕头市的骑楼窗框造型也存在差异。骑楼老街的骑楼窗框造型丰富,最常见的组合形式是两扇或三扇并列,窗户的形状有拱券形、马蹄形窗、三叶券式及各式变体的组合等。而窗框装饰却比较简单,多是装有较宽的窗楣,用波浪线装饰并与花饰、仙桃浮雕结合。

小公园骑楼的窗框有3 种常见的造型:普通长方形窗框、圆形拱券窗框、尖券窗框。大多数是单个为一组整齐排列,很少有多个窗并列的组合。窗框的装饰很复杂,窗檐、窗框两侧以及窗台的装饰都体现了匠人们精湛的工艺。窗台板下方常配有跟窗檐装饰配套或者题材呼应的灰塑装饰,常见题材有各式的卷草花卉、西洋风水镜、相互对称的天使浮雕、蝴蝶结绶带等[5]。

3.3 阳台装饰

海口市的骑楼在临街面的2 层与3层处常设置有外凸式阳台和内凹式阳台。外凸式阳台在骑楼老街比较常见,一般呈圆弧形或多边形;内凹式阳台则比较少见。骑楼老街的阳台装饰护栏各有差异,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宝瓶式栏杆。这是海口最常见的骑楼阳台栏杆的式样,即纯粹的宝瓶栏杆分段陈列。第二,牌匾式护栏。在骑楼立面居中的位置设置牌匾以题写招牌,招牌两边为栏杆。第三,镂空水泥栏板。栏板通常为预制件,图案花纹由工匠自己设计并浇筑制而成。

汕头市的骑楼则较少出现外挑式阳台,基本上以内凹式阳台为主。阳台的防护装饰构件也分栏杆和栏板两种。小公园骑楼街区的阳台护栏有以下几种。第一,方柱栏杆。它的结构比例与传统的宝瓶栏杆十分相似,只不过横截面是方形的。这种栏杆带有西方柱式的韵味,中段长方体表面有3 道凹槽。第二,纯粹的宝瓶式栏杆。这种栏杆也很常见,很多会被施以釉彩。第三,扁平化的装饰栏杆。栏杆的外形与花瓶的剪影相似,中间则采用镂空的图形装饰,充满了西欧复古装饰的情调。第四,镂空水泥栏板。栏板的图案样式丰富,常见的图案有风车式样、花朵式样、双菱形交错式样、卷草式样等。第五,铁艺栏杆。这种栏杆也被大量使用。

3.4 女儿墙装饰

整栋骑楼正立面最精彩的部分是建筑顶部的山花女儿墙部分,山花是骑楼顶端形态各异的山墙花饰,而山花两边的矮墙就是女儿墙,也叫花头墙。山花女儿墙运用的造型轮廓丰富,戏冠形、波浪形、回字形、涡卷以及各式牌匾造型常常运用在骑楼的山花部分。

海口山花墙的类型较多,其中最具地域特色的是山花女儿墙上的风洞设计,这种山花女儿墙又叫南洋风洞式山花墙(图2),是根据海口市的气候条件所设计的。海口市是沿海城市,台风多发。台风频发会破坏当地的建筑,山花女儿墙上的风洞设计能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风能力,减轻风力对建筑的破坏。而且风洞使整个山花女儿墙形成华丽醒目的视觉效果,丰富了骑楼建筑的立面形态,降低了建筑成本。

图2 南洋风洞式山花墙

汕头小公园骑楼的山花女儿墙是整栋骑楼建筑装饰的重点区域。在十分重视经商的汕头市,建筑装饰除了要恰当地表现美观且吉祥之外,商人们还会将此作为炫耀实力的资本。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戏冠式山花墙(图3),这种山花墙大量运用了风格鲜明的巴洛克式的装饰细节,造型华丽。山花墙的空白面以及挑檐板的表面还经常布置灰塑装饰,具有浓厚的西方建筑装饰韵味[6]。

图3 戏冠式山花墙

3.5 装饰题材和装饰风格

海口市和汕头市的骑楼装饰主要分布于建筑立面的廊柱、阳台、窗框以及屋顶的山花女儿墙部分。

海口骑楼的立面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式传统浮雕、灰塑花纹图案。海口骑楼使用的传统装饰生动立体,特别是对吉祥纹样的运用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松鹤延年、百鸟朝凤、花开富贵、鱼跃龙门、龙凤呈祥等传统题材大量使用在骑楼立面的装饰上,透露出别样的古朴与雅致,显得更加“传统”。奖杯、忍冬草、徽章、天使等西式题材也偶尔作为雕花装饰件的题材,用于窗框下的墙面以及檐口等处的装饰。总体来看,海口骑楼的装饰风格与南洋的骑楼装饰风格更贴近。

汕头骑楼立面装饰体现出大量西方建筑风格中的装饰细节。汕头市老城区的西式骑楼达到70%以上,在这一栋栋骑楼的立面上可以捕捉到许多倾尽工匠心血的装饰语汇:带有涡卷的爱奥尼柱;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西欧风格的窗檐雕花;花卉、忍冬、飞马、天使及绶带等题材的西式灰雕装饰以及腰线装饰。

通过对比两地骑楼的装饰题材,可总结出两地骑楼之间的差别:一是海口骑楼的中外题材融合度不高,并且海口骑楼的石雕装饰构件无不透露着浓厚的中华传统理念;二是汕头骑楼在建设过程中承载的更多是潮商们的炫富心理[7]。

4 骑楼装饰差异的原因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一方面延续着传统建筑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骑楼建筑装饰中除了中西方的文化基因,也有地方差异。

与汕头市的骑楼相比,海口市的骑楼装饰显得更“土生土长”一些,原因如下。第一,在1860 年之后,海口市正式开辟为对外的通商口岸,但在当时海南省鲜少建有洋行、教堂、西式别墅等西式建筑,所以西欧文化带来的影响不大。第二,琼籍的华侨对骑楼老街的建设贡献很大,琼州海岸开通后很多人前往南洋寻求就业机会。华侨在有所成就后选择回乡,他们将南洋风格的建筑文化直接带回故乡,故骑楼老街的骑楼展现出来的更多是华侨所带回的南洋文化。

而汕头市的骑楼建筑则体现出与西欧文化更高的融合度,原因如下。第一,汕头市也作为通商口岸在1860 年正式开埠。当时的礐石、崎碌等地建设了邮局、银行、领事馆、教堂等西式建筑,这些建筑用到的材料、构件等都采用了最正统的西方建筑技术。在这“欧风美雨”建筑文化的影响下,当地居民逐渐接受并学习了这些西式建筑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为传统的城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修建小公园骑楼群打下了重要的原型基础。第二,汕头市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侨乡,在开埠后成为一个重视经商的城市。在近代,当地很多居民都是商人,而在西欧文化的冲击下,在建设商住两用的骑楼时会采用西方的建筑装饰符号[8]。

5 结语

在我国建筑群中,骑楼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且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建筑,因城市发展历史以及地域流行的风气不同导致的审美差异、思维差异会展示在骑楼装饰上。汕头市对骑楼装饰的描绘刻画更细致且偏向西欧风格,而海口市的骑楼建筑装饰细节更体现出了南洋文化的“基因”。虽然两地骑楼形态观感一致,但是它们在结合中西文化的手法上、装饰部件选用的题材上、装饰构件的数量上均有很大的差异。这些认识对把握两地的城市文脉及建筑特色,指导当下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骑楼窗框汕头市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
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
2021年汕头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精彩落幕
参考答案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一种可排水的外开窗
一种平行外开铝合金窗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话说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