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传》谣谚的“俗雅结合”

2022-08-15 00:42刘馨阳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0
名作欣赏 2022年17期
关键词:左传歌谣百姓

⊙刘馨阳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左传》是研究先秦谣谚的重要材料,其中保留引用了大量的谣谚。它们不仅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俗雅结合的特点,歌谣谚语在质朴自然的本色中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值得深入探讨。

一、《左传》谣谚“俗雅结合”概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左传》的语言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富有生动色彩。这与其中谣谚的巧妙运用密不可分。谣谚的使用不仅丰富了《左传》语言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的作家、诗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这里所说的谣谚指的是歌谣谚语,是一种民间文学形式,渗透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记录了真实的社会现实。《左传》中的谣谚不仅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且具有“俗雅结合”的鲜明特色。

杜文澜在《古谣谚》中对“谣”与“谚”做了解释:“盖谣训徒歌。歌者咏言之谓,咏言即永言,永言即长言运。谚训传言,言者直言之谓,直言即径言,径言即捷言也。长言主于咏叹,故曲折而巧徐。捷言欲其显明,故平易而疾速。此谣该所由判也。”从中可以看出,谣注重咏叹与抒情,谚则侧重说理。但谣谚共同具有“言说”的特征,能够表达人民内心的直接感受。因此谣谚注定是通俗的,具有民间化、口语化的特征。《左传》中的谣谚也是如此,语言质朴通俗,善于从民间取材,是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使得语言在质朴自然的同时更添生动色彩,便于传唱。谣谚在质朴生动的表达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人民对社会时事的看法以及情感的好恶。

谣谚也有雅的一面,正如《古谣谚》所言:“欲探风雅之奥者,不妨先问谣谚之途。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盖风雅之述志,著于文字。”谣谚作为产自民间的文学体裁,为了便于传播以及理解,往往极为凝练,便于民众理解与掌握。虽言简意赅,但“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的几个字可以形象地说明深刻的哲理,其中蕴含了人民的情感与智慧。《左传》中的谣谚也是如此,虽然外表短小,但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倾向与社会风气,而且在高度凝练的体积中暗藏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引人深思。

总之,《左传》的谣谚在保留民间文学通俗朴素风味的同时,也以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更添风雅的特征,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俗雅结合”。

二、《左传》谣谚之“俗”

谣谚口耳相传,篇制短小,体微韵远,为了记录社会风俗或者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进行创作。谣谚这种缘事而发的特性就注定了它的质朴本色。《左传》中谣谚的“俗”主要表现在质朴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艺术风格以及坦率真诚的情感表达。

(一)质朴自然的语言

《左传》中的谣谚在语言上表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原因在于其文字上浅显易懂,毫无雕琢修饰的痕迹,以及其中浓厚的生活化气息。如乐豫引谚:“庇焉而纵寻斧焉。”(《左传·文公七年》)通俗易懂地表明要团结公室子弟,如同保留树枝的荫蔽,不要赶尽杀绝。子瑕引谚:“室于怒市于色。”(《左传·邵公十九年》)意思是在家里发怒然后在大街上给人脸色看,形象地讽刺了迁怒别人的错误行为。

除了文字上的浅显易懂,《左传》中的谣谚还善于选取生活化的场景或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说理,充满了生活化的气息。“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这句歌谣意思是休耕田里的草木茂盛,丢开旧草对新的加以耕耘,用来说明晋国军队军容整齐,士气高昂,可以谋立新的功业。歌谣浅显易懂,选取了农人耕田的场景以及规律,充满了生活化的气息。类似的还有:

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左传·定公十四年》)

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左传·宣公二年》)

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

猪、牛、狼等都是常见的动物,选取这些来进行说理,不会给人空洞的感受,反而更加生动形象。由于谣谚的创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平民百姓,因此,谣谚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如前文提到的“斧”“猪”“牛皮”等事物以及农田休耕的规律,这些被运用在谣谚中用来说理或讽喻,使读者觉得亲切自然,也极大地增强了谣谚的生活气息,再辅以浅显易懂的表达,使谣谚呈现出质朴自然的艺术特征。

(二)生动形象的风格

《左传》中的谣谚语言有着质朴的本色,同时也具有十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这与谣谚丰富的表现手法密不可分。

首先是叠词的运用,《左传》中的谣谚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在增强语言节奏感的同时,使表达效果更加生动形象。如《晋童谣》:“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左传·僖公五年》)“振振”“贲贲”“焞焞”这些叠音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晋军盛况以及星宿异象。类似的童谣亦有《鸜鹆谣》:“鸜之鹆之,公出辱之。鸜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鸜鹆跦跦,公在乾侯,征褰与襦。鸜鹆之巢,远哉遥遥。稠父丧劳,宋父以骄。鸜鹆鸜鹆,往歌来哭。”(《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跦跦”表现了鸜鹆蹦蹦跳跳的样子,“遥遥”表现了路途遥不可及。这类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谣谚的表达效果,使谣谚更富表现力。

除了叠词的运用,《左传》中的谣谚还运用了许多语气词,如:

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左传·成公十七年》)

佩玉繠忌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左传·哀公十三年》)

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师乎师乎,何党之乎?(《左传·哀公五年》)

像“兮”“乎”这一类语气词的运用,不仅能够使句式更加整齐完整,还能更好地宣泄人物的情感,增强了谣谚的咏叹效果。

叠词与语气词的运用增强了谣谚的表达效果,同时,《左传》中谣谚生动形象的风格还与其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密不可分。如羽父引周谚:“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左传·隐公十一年》)如果宾客是有礼之人,主人便会像工匠选择有树木的山一样选择宾客。生动形象地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再如《宋野人歌》:“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左传·定公十四年》)将放荡的南子比喻成了配种的娄猪,将好色的宋朝比喻成公猪,十分辛辣地讽刺了南子与宋朝令人不齿的丑行。《左传》中的谣谚利用这些丰富的表现手法,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以及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坦率真诚的情感

郭茂倩在《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提到了歌谣的性质:“言者,心之声也;歌者,声之文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这说明歌谣这类文学体裁,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和优势就是言明心声,最大程度地表达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中也提道:“(民歌)便是由一人的力,将一件史事、一件传说或一种感情放在可感觉的形式里表现出来……很少有人能够将它造成定形。”因此谣谚在情感表达方面是不加雕琢、直接坦率的。

如百姓对子产从政的态度变化的歌谣:“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百姓的感情是直接的,一开始对子产的政策不满,希望杀掉他,后来认识到子产的政策可以教导儿女,增加田产,就担心子产逝世没有人接替,百姓在谣谚中直接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之情。

一些歌谣还表现了百姓辛辣的讽刺,如《鲁国人诵》:“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左传·襄公四年》)表现了百姓对战败的讽刺,直接称呼战败的将军为侏儒,情感极为强烈。又如《宋筑者讴》:“泽门之皙,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左传·襄公十七年》)坦率地表达了对奴役百姓的统治者的不满,对体恤百姓的官员的拥护爱戴之情。这些谣谚蕴含了百姓直率强烈的感情,体现了百姓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时事的深切关心。

《左传》中的谣谚在语言上体现出质朴无华的特征,在取材上洋溢着生活化的气息,同时又注重表现手法的使用,易于理解,便于传唱。在情感表达方面直抒胸臆,直率地表现了百姓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这些都是《左传》谣谚通俗化的表现。

三、《左传》谣谚之雅

在谣谚“缘事而发”这一创作特征的影响下,《左传》中的谣谚具有民间文学的通俗性,但在其朴素自然的外表下也存在着雅的一面。《左传》中的谣谚并不只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记录,在简洁的外表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因果报应

《左传》中的很多谣谚暗含着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的思想,如《莱人歌》:“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师乎师乎,何党之乎?”(《左传·哀公五年》)齐景公在年老时不考虑立太子,对大臣的劝谏不以为然。直到他生病时,匆忙立宠爱的公子荼为太子。后来齐景公死去,他的其他儿子们纷纷四散逃亡,国家不安。这样的恶果都是由于齐景公的昏庸造成的,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倾向。又如叔孙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指出庆封过于奢侈,乘坐不符合身份的车子,德不配位,所以必然不会有好的结局,直截了当地表明了善恶必有报的道理。

而美和恶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人们行为不当,美也会转换成恶,如:“所乐必卒焉。”(《左传·昭公十五年》)“甚美必有甚恶。”(《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这两句谣谚表明,人们如果放任自己过于沉迷某件事,而不加以控制,最终也会因为这件事情灭亡,美也会转化成恶。因此告诫人们要心存善念,去恶扬善。

(二)民本思想

《左传》的谣谚还体现了强烈的民本思想,如羊舌职引谚:“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左传·宣公十六年》)意思是一个国家的百姓如果都存在着侥幸心理,那么国家将会陷入不幸。反之,如果百姓勤恳踏实,国家也会繁荣昌盛。这句谚语生动地说明了百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表现了强烈的民为本的思想。又如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此句更是直截了当地表明百姓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国家想要兴盛,统治者就一定要重视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

百姓的地位如此重要,相应地需要对统治百姓的人提出要求,如:“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表现了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护百姓的重要性。再如戏阳速引谚:“民保于信。”(《左传·定公十四年》)要求统治者有信义,守信用,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民为本的思想在谣谚中得以体现,也表现了当时重视百姓的思想已经开始广为流传。

(三)生活哲理

《左传》的谣谚还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左传·桓公十年》)说明有理想有才能的人会招致祸患。“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左传·闵公元年》)这是晋国大夫劝太子申生逃亡时说的话,说明了只要坦荡做人,就不愁没有安身立命之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说明了邻居的重要性,进而引申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心则不竞,何惮于病。”(《左传·僖公七年》)意思是内心如果不想争胜,还害怕受到屈辱吗?表明了人应当有向上的勇气和强大的斗志。这些谚语言简意赅,却能给人很好的启发。

其中,还有一些教育人们要具有良好品德的谣谚,如: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

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左传·僖公七年》)

能信不为人下。(《左传·昭公元年》)

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左传·昭公二年》)

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这些谣谚告诫人们要有良好的德行,要勤俭节约,不能奢侈浪费;要做到仁义忠信,不能专注争权夺利;要诚实守信,懂礼修德。这些都是古代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总结的经验之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后世具有很好的启发与警示作用。

《左传》中的谣谚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体现了因果报应以及爱护百姓的民本思想,还隐藏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因此,其虽然语言通俗,简单直白,却并不显得庸俗粗鄙。它们以简单通俗的语言、生动形象的风格、坦率真诚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俗雅结合”的艺术特征,为我们展现了时代背景下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情感倾向,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最真实生动的材料。

①②〔清〕杜文澜:《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页,第1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609页。(凡引《左传》原文皆出自此书,不再详注)

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64页。

⑤朱自清:《中国歌谣》,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猜你喜欢
左传歌谣百姓
甜甜的歌谣
从善如流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捉蛐蛐儿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左传》笔法
Contents and Abstracts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