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文脉 写世纪篇章积极探索新时代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景德镇经验”
——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与思考

2022-08-16 08:50王莲花
景德镇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制瓷景德镇民俗

王莲花

景德镇市委宣传部长林蓉调研湖田古窑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陶瓷,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华夏文明璀璨的荣光,景德镇数千年来瓷海耕耘,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化,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与智慧。“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为景德镇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擘画了美好蓝图。

牢记新使命,踏上新征程。近年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方案,按照“两地一中心”战略定位,带领全市上下在加强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上下功夫,保护千年遗存、传承千年技艺、呵护千年匠心、讲述千年故事,逐步探索形成了陶瓷文化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景德镇经验”。

传承创新,让陶瓷文化遗址“立”起来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习总书记发表过重要论述,他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数千年辉煌的陶瓷发展历史,为景德镇留下了数不尽的宝贵陶瓷文化历史遗迹,是景德镇的“根”与“魂”。围绕着“挖掘”“保护”“传承”“利用”,景德镇采取了系统性举措,保护景德镇的“根”和“魂”,让陶瓷文化遗址“立”起来;以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抓手,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扩展旅游资源、增添城市特色品位,让非遗“潮”起来;以陶瓷文化阐释利用为契机,让文物走进大众,让大众亲近文物,让文物“活”起来。近年来,景德镇民窑博物馆与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的实践,深深留下了景德镇陶瓷文化遗址保护之路的印迹。

20世纪50年代后,湖田窑遗址经故宫博物院陈万里、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刘新园和白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三次考古调查后,核定保护范围为26万平方米。随后从1988年至2016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对湖田窑开展了15次考古发掘,挖掘了大量与窑业生产有关的制瓷作坊和窑炉遗迹,获得了陶器、原始青花瓷、青釉器等各类文化遗物数千万件,时代涵盖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时期共700余年。1982年,湖田古瓷窑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第一家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瓷窑遗址。同时,景德镇湖田古瓷窑址也入选了江西首批六大“考古新发现”,全国100处重点大遗址之一。

景德镇市遵循对重要古遗址实施原址原状保护并展示的原则,对考古发掘出土的明代葫芦窑、马蹄窑,宋元明制瓷作坊遗迹上加盖保护房,建立了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原湖田古瓷窑遗址陈列馆),1984年,湖田古瓷窑址正式对外开放,藏品丰富,以五代、宋、元、明代湖田窑系古陶瓷为主。近5年来硕果满满,每年观众接待量保持在5万/人次左右,举办社教类活动十余次,参加人数在2000人左右。对外交流工作发展飞速,加入全国陶瓷文化博物馆联盟,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陶瓷民俗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联合在东莞袁崇焕纪念馆、贵州省博物馆和海南南海博物馆举办外展活动5次以上,如东莞袁崇焕纪念馆的《景德镇宋元明清花器瓷展》《玉壶清华——景德镇宋元明清酒具瓷展》《御膳馐皿——景德镇出土皇家饮食用器展》等。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是集明清古建筑保护、文物收藏、瓷业习俗研究与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坐落于景德镇市枫树山蟠龙岗“A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内,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

博物馆共有11栋明、清世俗建筑。它们均从景德镇附近乡村迁建于此,以浮北古村落的座落方式而进行布局,形成了“明园”、“清园”两大建筑群,占地面积3613.49平方米。其中明园和清园分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内共设有八大基本陈列展览:《景德镇瓷业习俗陈列展》、《景德镇民俗文化陈列展》、《景德镇民俗用瓷陈列展》、《明代古民居陈列展》、《景德镇古代制瓷图展》、《瓷都赞——中国古今名人陶瓷书法艺术展》、《千字文》陈列展、苍溪民居“妈祖”神像展,另外还有被誉为“中国首创,世界一绝”的瓷乐表演。

陶瓷民俗博物馆不断加强博物馆间合作,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民窑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等联合举办外展。始终深挖陶瓷民俗与文化,近10年来,发表论文15篇、书籍2本。更培养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代表性传承人。自2008年以来,一直承办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子项目——陶瓷拍卖,致力于推动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的发展与交流。2020年,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王莲花主任调研湖田窑

创新发展,让景德镇非遗“活”起来

近年来,围绕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走出一条分工艺细化生产流程保护、分品类细化子项目保护、核心工艺的数字化影像记录保护、生产性实践保护、开展研培计划拓宽传承人群眼界、营造大格局发展环境等综合性、整体性、引领性的保护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获批施行、水碓营造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突破千人、《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器、瓷业和城市发展史陈列》基本陈列展荣获第17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景德镇非遗是围绕瓷业而形成的一个自足内生文化系统,陶瓷生产不止产出器物,还生产出相关联的制度、习俗、美术等完整的文化形态。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藏。

为保护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在2012年3月正式成立。截至目前,景德镇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4 项、省级 26 项、市级83 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1 人、省级 190 人(含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团体成员119人)、市级 1899人;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 个、省级 27 个、市级 100个,省级研究基地2个、传承基地3个、传播基地2个、市级研究基地1个、传承基地7个、传播基地7个。2020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全国唯一以陶瓷文化生态保护获批的实验区。

近年来,非遗中心加强理论研究,出版了3本非遗专著——《瓷都瑰宝》、《中国瓷都非遗传承人》和《景德镇民间故事》。高度重视非遗的宣传和推广,每年组织一批精彩纷呈的重大交流展示活动,如每年一次的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持续推动非遗走进浙江非遗博览会、上海进博会,并参加了中宣部“丝路瓷行”等国家级品牌活动。同时,走出国门,远赴埃及、沙特、德国柏林,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挥了瓷都非遗力量。

2019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和国家级非遗基地景德镇古窑瓷厂(现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古窑红店让非遗‘活’起来”被文化和旅游部分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和“2019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

《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一部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地方性法规,既为国家试验区建设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又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景德镇优秀陶瓷文化、发挥文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协调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景德镇陶瓷非遗馆

面向未来,讲好新时代“景德镇故事”

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五中心”之一,为国家试验区而生,承国家使命而为,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两地一中心”战略定位,全力实施“五新”战略行动,不断提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以建设景德镇国家生态保护试验区为契机,纵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扩大湖田窑遗址、明(清)园古建筑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陶瓷文物保护、研究和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助推“御窑厂申遗”和国家试验区建设。

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和景德镇市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分别明确提出重点推进国家试验区、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和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是传承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按照国家试验区“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树标杆”的工作目标,统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我们将致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以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实施陶瓷文物保护工程,做好民俗博物馆清园、明园大保护。扎实做好湖田窑遗址保护,助力御窑遗址申遗。湖田古瓷窑址作为御窑申遗的六大要素点之一,是申遗的中心工作,围绕遗址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环境整治、展示提升项目申报等开展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助力申遗。

以陶瓷文化挖掘阐释、活化利用为重点,收集整理编纂陶瓷文化典籍文献;加强陶瓷文化基础理论研究,全面科学准确阐释陶瓷文化历史内涵和发展脉络,讲好“民间陶瓷民俗故事”。

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重点推动以非遗为核心的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争取在三年内通过国家验收。具体抓手为: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设,促进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非遗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促进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培养后继陶瓷工艺人才;加强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促进我市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加强非遗与艺术家、设计师的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创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新局面。

三是大力推动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建设国家陶瓷非遗综合馆,加强手工制瓷非遗传承人队伍、非遗保护名录、非遗项目数据库建设;扎实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积极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四是推动“博物馆+非遗”有效融合,打造文创产业新模式。响应国家政策,采用“博物馆+非遗”的模式,将非遗元素与博物馆文创结合,开发具备文化底蕴,受大众欢迎的文创产品,进而助力于文博事业、非遗保护,以及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加强陶瓷文化对外交流,宣传“景德镇故事”。按照“保护千年遗存、传承千年技艺、呵护千年匠心、讲述千年故事”要求,做好传承保护创新对外交流文章。拓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体系对外展示展演渠道,坚持以陶为媒、以瓷交友,广泛参与国家外事外交文化活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景德镇故事”。

我们将全力以赴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快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突出保护传承,让文化活起来,让千年瓷都焕发新时代璀璨夺目的光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贡献力量。

5月18日博物馆日——“民俗之美”

6月11日江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

猜你喜欢
制瓷景德镇民俗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我的家乡景德镇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