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艺教育进校园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的实施与思考

2022-08-16 08:51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景德镇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进校园陶艺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近年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委发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后,全国各地研学业务很快就变得火热。景德镇作为世界闻名的瓷都,很快成为研学的热点城市。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地方相关研学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紧密围绕景德镇茶瓷文化这一核心特点推出了一系列的研学课程,积极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受广大师生、家长的欢迎,从而使本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在馆内馆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特色品牌。

2018年3月,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承担“陶艺教育进校园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任务,组织博物馆专业队伍和邀请院校年轻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研究,课题项目正式启动。

一、课题的立项背景

选择“陶艺教育进校园实践研究”作为课题项目,有两条重要原因:

陶瓷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以强烈的生命热望和极大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陶瓷艺术精品和优秀的陶瓷文化,这些陶瓷艺术品和陶瓷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成长的历程,包容了中国人深沉婉约、融入自然,却又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情怀。从平民百姓到皇室贵族,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与陶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民族民俗文化是凝聚本民族的向心力,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着积极深远的影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论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纲要》拓宽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强调通过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教育成果,并着眼于建立长远的教育机制,体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所以,我们选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瓷都乡土文化的核心要素——陶瓷艺术这一主题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的课题。

陶艺教师授课

2019年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江西考察,作出了“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重要指示。2019年9月9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启动了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历史昭示未来,通过对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史的研究,与当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在国家陶瓷文化战略规划下进行连接,可以得出论断,景德镇又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作为文化的载体,这一时期的瓷器将会和历史一样,成为国家的记忆。为了更好地策应国家试验区的建设,在陶瓷文化、技艺普及方面应该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要从小普及、全面普及,即从中小学生抓起。

所以,大力普及陶艺教育进校园工作是景德镇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规划培养人才的基础工作,意义重大。

二、课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博物馆主要任务是保护传承文化,所以它是从事社会教育的第二阵地,其中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是博物馆的重点工作之一。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系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由原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等六部委联合颁发)、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陶瓷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长期以来和高等院校、中小学合作,致力于推动陶瓷文化艺术的教育实践工作,结合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四大职能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为此,我们以传统陶瓷文化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结合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研究,旨在从战略的高度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必要的反思:一个民族发展教育必须结合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文化,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

这样,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既有别于传统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又有别于现代的普通院校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打造成为集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适应性强、特色显著和灵活机动的社会教育品牌。

最近几年,国家对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教育部决定在二十一世纪新的课程标准中“将陶艺正式列入教育内容”,(教育部〖1999年213号〗)这将对广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陶艺带有很强的可塑性,不仅会带给学生新鲜感,还可以令中小学生自发的爱上陶艺艺术。而中小学学习陶艺也是近年来的教育热点,并有许多特性和益处:

陶瓷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美的特征,在欣赏陶瓷作品(图片、录像、实物)中,发展了儿童感受泥塑工艺和现实美的能力。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让儿童努力尝试去发现美。由于陶土可塑性强,具有魔术般的变化,儿童的天性在“玩泥”中得到充分沉浸,情操得到充分的陶冶。玩泥巴是孩子的天性,在每一个孩子的眼里,世上的万物只分为好玩与不好玩的,而陶艺无疑属于好玩的行列。当孩子们通过自由地玩陶土,随意地糊泥、用力敲打泥巴、捏塑泥块等等,所获得的快乐,正是家长所希望的。

陶艺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过程。儿童可“随形”、“随时”、“随地”地自由发挥;儿童自由畅想可吸取大量、广泛的外界各种信息,进行巧妙地构思,在制作过程中随形发挥,自由组合,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陶艺教学,从形状看千姿百态,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过程;从内容看丰富多彩,哪怕是有主题的内容,儿童也会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去挖掘内容。

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制作了,才能感悟到陶的淳朴与多便的特性,才会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陶艺可塑性强,儿童可随心所欲,均按自己个性特点自由发挥,个性才得到张扬。粗人粗做,提倡作品留有指印,体现朴实无华,大大咧咧的豪放风格;细人细做,精雕细刻,光滑华丽,体现形准面光,精巧玲珑,文雅稚气的风格。不同性格,所制成的作品的风格也不同,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

儿童自由组合座位,努力使同桌、同组之间获得认同感,彼此之间个性接近,感情融洽,从而心情舒畅,产生美好的心境,在制作中容易交流,给予共同观点点拨、指导、帮助,使接近个性的作品得到完善张扬。

闻名海内外的世界瓷都景德镇,其优秀的陶瓷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坚持文化自信,要从学生时代抓起。实际上,国外发达国家特别重视陶艺教育,普及率也很高。而我国中小学陶艺教育的普及工作也是近年来才开始推动。

景德镇宣传部门已开始实施陶艺教育进校园的相应计划,编撰了适合小学1——6年级《瓷娃看家乡》的校本教材,并下发学校使用。所以,陶艺教育进校园的实践研究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因为本课题涉及到陶艺教育进校园的历史和现状,所以,我们研究的是陶艺教育进校园的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问题,它既有两方面的内容(即陶艺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又有教育的发展问题,——一个教育变化过程的结体。也可以说,属于陶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论陶艺教育的历史还是现实,陶艺教育始终处于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因为,这个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陶艺教育总是在一种动态的形式下发生、发展、变化与完善着。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是在博物馆以立足自身情况所计划实施的,与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已不相适应,必须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院校,加强合作,研究制定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将博物馆打造成社会教育的强大品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中来。

陶艺教育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事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化与变革的重要体现,体现在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中,即陶瓷文化教育由传统的陶瓷世家向现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转化的体现。构成现代以学校为基本教育单元的陶瓷文化教育,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传统陶瓷文化教育的延续与发展。当然,陶艺教育从传统教育中吸收了一切积极因素和成果,并将它们转化为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无庸置疑,现代教育又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因此,陶艺教育尤其要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这样,我们研究陶艺教育就必须研究现代社会及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又因为教育是承担了一定文化功能的社会文化事业,文化本身在不断发展,陶瓷文化在发展中,其文化功能在巨细划分,这样使得现代陶瓷文化教育越来越有针对性。在大的文化范围内,现代陶瓷文化教育分成普通高等教育、技能教育和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上还存在“家天下”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事实。在当今教育社会化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中,研究教育的类型和性质及其服务对象相当重要,它有助于教育向主体方向转化,更好做到教育为社会服务方向和宗旨。最终,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性及其可持续发展性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和陶瓷文化功能需要决定的。

根据思路目标,对陶艺教育进校园实践中的研究主要设置以下内容:

(1)建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环境

(2)研究陶瓷文化与陶瓷教育的针对性问题

(3)陶艺教育与教育体系融合性问题

(4)完善陶艺教育体系中的整合

(5)现代陶瓷文化社会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6)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的结合

陶艺教师授课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

(1)陶艺教育包括陶瓷文化知识教育、陶瓷文化技能教育和陶瓷文化精神教育,陶瓷文化教育对学生陶美素质的影响包括陶瓷文化知识教育、陶瓷文化技能教育对学生陶美素质的影响,也包括陶瓷文化精神教育对学生陶美素质的影响,它们综合地从整体上影响学生审美素质。

(2)陶瓷文化教育对学生陶美素质的影响,反映形式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一般来说,陶瓷文化知识教育、陶瓷文化技能教育是直接的,而艺术精神教育是间接的。

(3)陶瓷文化教育必须配合其他教育形式(德育、智育、体育等)对学生的陶美素质起作用。缺失其他教育形式的单独的艺术教育对学生的陶美素质的作用比较微弱而且对其内涵可能有较大程度的损害。

(4)陶瓷文化教育对学生陶美素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无意识注意方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接受陶瓷文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陶美素质,这个过程没有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推导过程。

(1)本课题主要采用自然状态下的实验方法,而不采用实验室控制下的实验方法。

(2)不采取单项的实验方法,而是采用综合性的实验方法。也就是说,在实验过程中,陶瓷文化教育本身的方案设计是从自身的需要考虑的,努力达到陶瓷文化教育这一环节本身的完整性和规范化,而同样,对学生陶美素质的考虑也是从陶美素质本身的结构出发来考虑的,是从学生的陶美素质自身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着眼的,研究的结论是在分别独立地从整体上考察了陶瓷文化教育和学生的审美素质后得出的,而不是考察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艺术教育与陶美素质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3)就实验来说,它的结论是通过观察得到的,因而这个结论本身是经过研究者的分析后得出来的,没有直接的实证性,同样,其情境也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可重复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课题的结论具有参考性。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8年3月至6月)

进行课题前期理论的搜集与学习,按照总课题组开题报告及课题指南的精神与要求,拿出我馆课题研究方案,召开课题启动大会,部署课题研究任务等。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行事历采取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通过专家指导、示范引路、现场观摩、博客互动、合作互助等一系列有有效途径开展研究与实践。

第三阶段:自我评估阶段(2020年1月至5月)

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总结与评估。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

参加不同专题、层次的研讨会、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积累材料、整理材料,迎接结题验收。

在调查研究阶段,我们在结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杭州等一二线城市调查中发现,中小学陶艺教育课程在这些城市开展的很好,同学们的热情也很高。而作为世界瓷都的景德镇,在中小学陶艺教育中可谓尚未起步,这对于景德镇以外的人们来说,完全是不敢相信的。在外人看来,景德镇不管是谁,拿起泥巴都能玩两下子。我们在对不同学校的2000名中小学生做调查时,发现82%以上的同学对陶瓷是怎样做成的只停留在“把泥巴弄成一个形状然后放在火里烧”这个原始而浅显的认知上。这个数据确实让人有点担忧,毕竟,这里是千年瓷都景德镇。但是,在对“是否愿意亲自动手做陶瓷”的调查中,高达86%的同学都表达了这一兴趣。

在陶艺教育实践方面,景德镇市先后共有4、5家机构或学校进行了推广。最早的是由教育部授牌、落地景德镇的全国青少年陶艺培训基地,该基地向中小学生推出体验课程的服务。实际运营中,是难以做到或者说不可能做到对全市7万多中小学生(不含乐平市、浮梁县及昌江区部分边远山村中小学)普及教育的,因为学生大规模拉动到基地可操作性极低。景德镇市第六中学,陶艺教育算是比较规范的,但其作为职业中专,而为了职业培养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学手工体验课程。还有就是景德镇市实验小学、景德镇市竟成小学等也配置了基础的设施设备,开设了常规的陶艺教育课程,形成颇富特色的教学业务。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文明的瓷都景德镇,中小学陶艺教育普及有许多工作要做,并且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学生陶艺作品

五、实施课题项目的具体做法

我们在陶艺教育进校园实践研究中的具体做法是先找到景德镇市竟成小学、景德镇市第二十二小学两所学校作为试点,竟成小学三、四、五年级,二十二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学生参与实验,各校参与实验的学生中另外选出一部分学生及该校相关的教师作为持续追踪的教学及服务对象。我们的陶艺教师为8人,确保每位参加陶艺教育实验的学生每周1个课时的受教。

我们的课程设计为阶梯课程,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课程内容由易到难,渐次升级,趣味性始终伏延在课程中,学生们也非常有兴趣跟进提升。比如,我们会结合民族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重大纪念日(元旦、国庆节等)、社会热点事件等,给出主题建议,让学生们自由发挥,创作是完全属于他们的作品。有时候,同学们的想象力完全超出我们的认知,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这非常有利于激发同学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课题组先后召开了包括子课题开题、课题计划部署、课题调研交流、中期检查沟通、专题研究协作、实验课汇报交流等多次会议。在课题研究中,一方面加强馆员、教师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加强课题的实效、过程管理,使得课题研究得以扎实、有序、稳步推进。以培养陶艺人才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研究目标,以新课程理念促提升,追求理论和实践的双进步,进而有效地推进中小学陶艺教育进校园体系的建立。

在课题起步阶段,我们在总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总课题研究方案,结合本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际,联合景德镇市第二十二小学、景德镇市竟成小学确定了阶段性的研究专题,制定了各研究小组的实施方案。每个学期初,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学期计划,使每位参与研究的馆员、教师、学生都明确本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规范了课题的常规管理,保证课题组每月活动一次,内容包括:理论学习研讨、优秀案例欣赏评析、课堂教学实践交流总结等。

学生展示陶艺作业

六、课题项目实施成效

课题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以下成效:

1、项目获得江西省教育学会陶艺教育专业委员会、江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陶艺研学教育中心颁发的一等奖;

2、景德镇市中小学陶艺教育进校园的推广普及积极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域内乡土文化;

3、景德镇市中小学陶艺教育进校园的推广普及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不断地开拓创新,结合科技手段及新时代教育特色,切实提升了中小学生的整体美育水平和实践能力;

4、景德镇市中小学陶艺教育进校园的推广普及是景德镇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规划培养人才的现实长远的工作;

5、景德镇市中小学陶艺教育进校园的推广普及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发展;

6、景德镇市中小学陶艺教育进校园的推广普及获得了学校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

七、课题项目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建议

一是教育系统顶层设计上没有跟进,导致校园教育工作者不好大力普及陶艺教育工作;二是广大中小学生如果大规模拉动到校外专业机构进行培训,则大大增加了风险和成本(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对于家长和校方来讲都是不可接受的;三是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和专职的师资队伍。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育实践中就不能产生持续的效果,往往会流于形式,从而浪费教育资源。教师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枢纽,没有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陶艺教育就无法落实。

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近年来景德镇宣传教育系统也做了不少积极的推动工作,如珠山区委宣传部2019年编撰的校本教材《瓷娃看家乡》免费发放给区里的小学生,深受师生欢迎。这个校本教材组织了博物馆、陶瓷专业的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进行编写,与乡土文化结合得很紧密,是校园陶艺教育很好的教材。景德镇市也启动了全市层面的陶瓷文化艺术教育进校园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无疑对陶艺教育进校园的普及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地方的这些顶层设计对2019年10月启动的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未来人才规划培养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也就是说,教育管理机构有了高度认识之后,为陶艺教育进校园的普及工作奠定了基础。

另外,真正将陶艺教育落实到位,还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执行。因为从成本上来讲,学校另行培养一支陶艺师资队伍的成本将远远高于陶艺教育课程的发包价格。而第三方专业教育机构在规模化的优势上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从而减轻校方与家长的负担。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文明的瓷都景德镇,做好陶艺教育进校园的推广普及工作,并积极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对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进校园陶艺景德镇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
我想
我的家乡景德镇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