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水文化遗产特征及保护

2022-08-23 09:22李晓玉王崇臣周坤朋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通州遗产文化遗产

李晓玉, 王崇臣, 王 鹏, 周坤朋

(北京建筑大学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4)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源泉,人类历史上著名都市的城邑兴衰、发展大多与水相关。通州作为北京的水运东大门,其发展演变也与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历史上北京城市建设量大、人口规模庞大,因此对于漕运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而通州河湖众多,水资源极其丰富,因而成为北京重要的水运门户和水利枢纽,区域漕运水利事业兴盛[1]。漕运的发展催生了通州古城、张家湾、潞县等城镇及大量仓储码头,带动了通州地区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水文化遗产,如古城遗迹、河渠故道、桥闸设置、仓储码头、民俗传说等。这些水文化遗产承载着通州漕运的历史记忆,是通州历史文化的精髓。

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好、利用好水文化遗产,不仅关系到通州区历史文化有效延续,也关系到地域与文化特色的保护,更关系到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如今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州正面临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如何在传承水文化基础上,探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打造通州独特的文化名片,成为通州当前面临的急迫问题。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通州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的现状、特征和价值内容,并对区域内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进行了初步探究,从而为区域水文化保护和文化特色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通州水文化产生背景

通州地处北京东部,地势平坦,历史悠久,是北京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这些地理、社会和历史因素为区域水利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自然条件。经过历代发展,通州逐渐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水文化[2]。

1.1 地理背景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区,由西、北、东北三面山脉围合成北京湾,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正是北京平原东南地势低洼之地,流经北京的河流大多于通州汇集,然后流向河北、天津。通州有大小河流13条,这些河湖水系成为通州漕运发展的天然依托[3]。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通州成为北京的漕运重镇,由此也衍生出众多与漕运相关的水文化遗迹。

1.2 通州运河水系的形成

通州区域内历朝历代都开展了多样的水利活动。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利用通州古潞水(今北运河)向边关运送粮草。隋朝时期,隋炀帝开永济渠,形成了京津地区最早的运河隋唐大运河[4-5]。元代时期,政府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济州渠和会通河,使南方物资经运河直抵通州。经由大运河运来的物资需至通州张家湾卸载暂存,再经陆运至北京城,因此张家湾便形成了几个专用的皇家码头。明朝时期,通州漕运的重心移至通州北的土坝和石坝,并在通州城修建了众多粮仓,使通州成为重要的仓储中心[6-7]。清末,铁路的兴起使得漕运没落,大运河及通州逐渐淡出漕运历史的舞台[8]。

2 通州水文化遗产现状特点

繁盛的漕运水利活动促进了通州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为通州遗留下丰富灿烂的水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反映了区域范围内的文化特征,是认识运河文化及北京历史的重要切入点。据统计通州区共上报水文化遗产线索150处,居全市十六区县之首。其中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共129处,分别是工程类57处,管理类72处(古河道遗址14类);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21处[9]24-28。按照形态可分为河渠故道、桥闸设施、仓库码头、建筑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

2.1 河渠故道

通州历史河渠故道主要因区域漕运活动而产生,这些河道遗存历史悠久、数量众多、价值量高,历史上对北京的营建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萧太后河是北京地区最早人工运河,运河开凿于辽代,曾是辽南京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北运河地处京杭大运河首段,是进京的商贸物资、军需用品的必经之路;玉带河为元代通惠河下游故道,是元代漕运河道变迁的重要见证。目前通州大多历史水系承担了城市排水的功能,部分成为了休闲旅游区[10-11]。但仍有一部分历史河湖故道未引起充分重视,如隋唐五代开凿的永济渠故道,仅残存遗迹。明代修建的漷县护城河,生态破坏严重、残存遗迹,部分河道已成为村民排污沟渠(表1)。

表1 通州河渠故道

2.2 桥闸设施

桥闸设施是通州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水文化的重要载体。通州的桥闸设施数量众多(表2),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坐落在通州通惠桥上的永通桥在明代时期是通惠河上漕运的咽喉要道,所有的漕船均由此通过,素有“八里桥不落桅”的美誉。元代时通惠河上曾建船闸11处共24座(图1),这些船闸能够解决因水势落差造成的漕运不畅问题,通过“节水行舟”的方法保证漕运正常运行。目前在通惠河河道遗址上仍保留着庆丰闸、平津上闸等遗址。2处遗址是元明时期重要的漕运遗迹,是通惠河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运桥地处张家湾城南门以外,建于辽代统合年间,是张家湾南门和北京朝阳门之间的必经之地,因此通运桥是研究京杭漕运和张家湾民俗民风的实物。目前,由于运河漕运功能丧失,区域桥闸设施现状保护不太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

表2 通州桥闸设施一览表

图1 通惠河河闸示意图

2.3 仓库码头

漕运码头遗址是通州典型的水文化遗产,记录了通州辉煌的漕运史(表3)。通州码头仓库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州由此也获得“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12]。自辽金时期,随着萧太后河、坝河、闸河等河流的开凿,通州成为大运河关键的节点,南方漕粮运至通州后即可交仓南返,这催生了通州码头、仓库的兴建。元代时张宣、朱清押运粮船至张家湾,张家湾迅速成为一处繁忙的漕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13]。而明代朱棣迁都北京后,由于皇城建设、物资转运等原因,张家湾码头逐渐繁荣,朝廷在此设立了大大小小的仓场,如皇木厂、砖厂、花斑石厂、盐厂、铁锚厂。明朝后期,通惠河改道至通州北关,通州码头由张家湾码头转为土坝、石坝码头。伴随着码头的建设,仓储设施在通州进一步发展,明中期通州逐渐形成了四大仓储布局,分别为大运东仓、大运西仓、大运中仓、大运南仓。这些仓库码头面积大、体量高,据记载,雍正期间大运西、中、南仓的仓廒数就达到403座[9]24-28。随着时代变迁,通州漕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通州漕运仓库和码头也逐渐消失,仅残存部分遗址。

表3 通州仓库码头

2.4 建筑景观

通州区的建筑景观也是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通州区域古代社会发展水平,也反映地方特色和民俗风貌,展现了地域性特征与成就[14]。通州有关水景观的建筑景观遗址数量众多(表4),如“古塔凌云”“长桥映月”“柳荫龙舟”等通州八景。这些景观不仅是通州古代运河沿线的标志性景观,也是考证古代通州地区运河、社会、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中“古塔凌云”的燃灯佛舍利塔是通州的重要地标,与文庙(儒家学府,又称学宫)、紫清宫(俗称红孩儿庙)、佑胜教寺(俗称塔庵)一起组成的“三庙一塔”,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民俗的密切关系[15]。

表4 通州建筑景观遗址

2.5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州水文化遗产还包括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漕运促进了不同区域的物质交流,为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通道,因此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包括与水相关的民俗活动、船工号子、民间舞蹈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工艺(表5)。例如,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运河船工为统一劳动步调、提升劳动效率、增加劳动兴趣而具体创作的一种地方民歌,其风格特点是“北调含南腔,歌词带有通州味儿”。虽然号子与水运共兴衰,但是号子作为古老的民间技艺,记录了通州与运河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州人们物质、行为、感情的记忆符号,为研究通州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意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表5 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3 通州水文化遗产价值特点

通州水文化遗产形成于不同时期,代表了中国历代人民的治水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水文化遗产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除此之外,通州水文化遗产相对于其他文物古迹而言,还包括河道水系、湖泊等要素,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文化等价值。

3.1 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指水文化遗产在历史见证方面所具有的价值。通州作为北京的东大门,区域水文化的历史价值主要是见证了北京、通州发展变迁的历史和区域漕运的兴衰。通州的建设发展均是因水而起、因水而兴。从最早的路县到后来的通州古城、张家湾城,无一不是因运河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河渠故道、桥闸设施等水文化遗产记录了运河对通州城区的营建和经济发展作用,见证了通州曾经的重要政治、军事地位,是认识通州历史以及了解古人用水、治水理念的重要切入点。同时通州城内还有诸多的仓场、码头,或因漕运而命名的地名,这些遗产都见证了漕运对通州发展的影响,它们的存在对通州地区的历史考证有重要意义。

3.2 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是指遗产在体现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人类的创造性和科学成果等方面的价值作用。从古至今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一直与水息息相关,人类在治水的过程中,所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人类科学重要的体现领域。而通州水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对水资源的分配和治理能力。如北运河著名的减水工程,通过弯道和减水坝调控水位,发挥行洪和运道的作用,保障水运安全。再如为解决地形高差的阻碍和节制水源,元代郭守敬在开凿通惠河时,在河道上连续设置了24闸,利用联通原理,通过船闸调控上下游的水位,从而保证漕船能够自由行驶。这一工程极具科学价值,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解决了水源缺乏和水道逆行问题,使江南漕粮可直接抵达北京,对通州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3.3 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是指遗产对特定时代艺术创造的见证。通州水文化遗产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理念和审美。运河及相应的工程体系设施主要的功能是运输和治水,但是它们的营造者在构思和实施时,为了更好地和环境融合,会运用最新的艺术风格。例如通州的古桥,其整体的结构、装饰、雕刻都展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建筑遗产的艺术价值。典型代表便是通运桥和永通桥,其柱头都有石狮,且每个石狮子形态迥异、栩栩如生,展示了当时工匠高超的技术。

3.4 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指遗产具备的文化多样性特征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内涵[16]。通州的水文化遗产大多因运河而产生,而大运河不仅是南北区域物质交流的通道,还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长河。通州作为大运河的北端,其文化价值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工程建筑上,还体现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上,如民谣、船工号子、骨雕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通州淳朴的乡土风俗,其中通州流传的船工号子,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还实用性强,可以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又如“三庙一塔”、通州清真寺,既是宗教祭祀的活动场所,又是水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通州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3.5 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是指遗产在生态和环境改善所具有的价值作用。由于通州水文化遗产包括数量众多的河渠、水泊,这些遗产是通州生态环境的载体,不仅承载城市供排水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城市绿道空间主要骨架,并在气候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州水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湖泊水系占通州现有水系的75%[17],是通州湖泊水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北运河贯穿整个通州区域,不仅是城市漕运文化核心,也是区域生态的主要支撑点,北运河及其河流支系构成了通州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干,是城市景观、休闲、文化等功能的主要载体,在通州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8]。

4 保护建议

水文化作为文化遗产的分支,在近些年的保护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很多有价值的水文化遗产尚未列入保护范围,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另一方面,大多数水文化遗产未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缺乏有效的活化利用。

4.1 基础普查与评估

调研普查工作是遗产研究保护的基础。针对通州水文化遗产现状,有必要对通州水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整理,通过基础信息搜集、价值评估、分类保护等措施,形成系统的保护体系。首先,建议将书籍文献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对通州水文化遗产进行更科学、更全面地调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其次,基于遗产保护理论和水文化特点,构建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对其价值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为保护措施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最后,根据各类遗产的现状问题,分类制定专项的保护规划。

4.2 系统性保护

由于通州水文化遗产主要是由区域漕运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区域水文化遗产在形态分布上,主要呈现“线性”和“片状”特点,集中分布在北运河沿线和通州老城、张家湾等区域。而单纯的普查和分类保护,难以形成系统的保护规划,需要结合遗产的分布形态,从区域层面采取更为宏观的系统措施。例如可以考虑采取“点—线—面”的保护模式,将北运河沿岸水文化遗产以线性串联,结合张家湾和通州老城等区域水文化遗产,形成“一线多面”的保护格局。在此基础上,利用遗产廊道等保护理念,通过遗产串联、绿道构建、游道空间规划、解说系统,形成一个集人文、自然等多种要素为一体的遗产廊道,对于区域水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保护,促进其合理的开发利用。

4.3 合理活化利用

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遗产的保护。对水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可以提高公众对于水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形成社会共同保护的“合力”,保证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19]。对此需要地方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和博物馆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等协同管理,促进水文化遗产宣传推广,保证遗产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得到重视和保护,如开设水文化及水文化遗产方面的宣传教育、走河活动及发动群众以“公民科学家”的身份参与到区域水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中,从而将通州水环境的历史和现状展现给公众,让公众充分了解区域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自发地参与到保护之中。此外,还可以在遵循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例如将河流开发成景区,对桥闸、祠庙、仓储等遗产予以展示及适当改造。

4.4 完善政策规范体系

由于水文化遗产的管理体系复杂,管理主体多元,跨行业管理部门较多,各行业对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尚未统一[20]。因此需要从政府层面加快出台水文化遗产相关标准规范,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规范体系。对于通州水文化遗产而言,一方面需要联合各行业部门,跨行业成立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水文化遗产政策规范;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各部门优势,推动标准规范成为相关保护工作的指导和依据。同时,明确权责分配是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稳定进行的保障。

5 结论

本研究以通州水文化遗产为主体,探究了通州水文化遗产的形成背景,以及通州水文化遗产的类型、特征、现状、价值与存在问题。通过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1)北京通州水文化遗产类型多样,按照形态可分为河渠故道、桥闸设施、仓库码头、建筑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水文化遗产主要由运河活动产生,因此区域水文化遗产在分布规律与形态上呈现“线性”和“片状”特点,主要分布在北运河沿线以及张家湾、通州北关等地带。

2)通州水文化遗产见证了北京和通州区域漕运变迁的历史,显著体现了区域社会、文化、经济特色,是通州历史文化的精髓,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技、社会和生态价值。

3)由于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通州水文化遗产现状并不乐观,出现了河道硬化、水体污染、泉池干涸、桥闸损坏等现象。通过分析,这些水文化遗产主要破坏因素是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

4)水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分布范围广、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利用,其保护工作也较为复杂。对此,需要综合基础普查与评估、系统性保护、合理的活化利用、完善政策规范体系等多种措施手段,形成系统的保护体系,才能有效地保护利用区域水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通州遗产文化遗产
雪落通州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遗产怎么分
Tough Nut to Crack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