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责任是让每一位孩子的生命价值得到焕发
——《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使命、行动与成就》序

2022-08-23 09:14尹后庆
教育 2022年3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愿景变革

尹后庆

《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使命、行动与成就》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姊妹篇,它所基于的教育追求与办学理念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脉相承。只不过,《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层面探讨方法论,而《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使命、行动与成就》是从学校系统规划的层面来探讨方法论。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出版之前,我有幸先拿到了书稿清样,在历时两个月的研读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在过去20 多年来课改实践中所想所做能从这本书中寻找到一种契合和共鸣,得到一种启发和激励,我相信它将为当下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提供有益助力。一线校长与教师的反馈也证实了我的预判。《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出版之后,很多锐意变革的学校都将它作为校本研修的教材,并从中得到有益启发。

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征途上,教师的理念与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但同样重要或者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能力的培育与发展,这需要一个持续追求教育创新的土壤——那就是学校的使命、愿景、变革路径与教师发展支持。作为姊妹篇,《基于设计的学校教育:使命、行动与成就》正是聚焦于此,它通过学校变革的系统规划,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奠定良好的变革环境。

首先,我感到,这本书所聚焦的问题,与当下我们一线实践者(包括校长和教师)所遇到的问题较为相似。在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以来,大家正努力将理论和观念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教学能力。

在这个艰巨的任务中,我们会发现许多问题横亘在教师面前:“知识本位”的教学如何转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教学?学科教师如何从只关注“课时—知识点”找到通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如何实现超越“具体知识”,把握知识背后的学科观念、学科方法和学科价值?如何从孤立的“课时主义”和“具体细节的教学”走向“把丰富的学科内容和教学活动统摄起来”的“大概念教学”?大概念教学目标、评价和过程如何设计?

我在本书的绪论里读到,作者描述所面临的“至关重要却鲜被问及的问题”:多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爱岗敬业、勤劳能干的教育工作者都经常忽略促进学生理解这样的目标?为什么大多数学生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来理解和完成任务?为什么老师们那么容易被灌输教学、应试教育或趣味活动所诱导而偏离更有价值的智慧目标?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觉得学校很无聊,不值得他们努力学习,又为什么我们对于学生的这种体验视而不见?作者的结论是:我们认为成功的改革取决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否打破长期以来的习惯和态度,几个世纪以来,这些习惯和态度已经阻碍了学校教育进入一个新时代。

毫无疑问,今天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让所有进入学校的孩子的生命价值能够得到实现,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坚守人学习的本质和人学习的基本规律,然后重新设计今天的学校教育,这是学校变革的底层逻辑。我们需要学校从管理者到一线教师打破对传统的舒适路径的依赖,革故鼎新,有破有立,创造和重塑适应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新路径。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其次,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学校变革的基本逻辑,那就是先确定学校的使命和学生的学习原则,然后由此确定学校的愿景。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对影响学校变革的关键要素,包括课程、评估、教学、教师角色、政策、结构、资源使用等进行系统性的具体设计和持续改进。这种自上而下而又以终为始的逻辑,是我们当前学校改革规划与落实中特别需要的。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校的理念与愿景只存在于报告和文本形态的规划中,实际工作还是沿袭着看似规范但实则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传统行为习惯。本书以近一半的篇幅论述的是学校除了一个指导全校改革、面向理解的使命之外,还需要一个务实的规划,在这里我们要把规划理解为“灵活而务实的过程”而不是文本形态的规划。“这个规划必须是自认不足的,能够根据反馈和其他结果不断调整个体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必须确保在规划执行过程中能够持续探究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从而引导及时有效的实践修正”。真正改变“几乎没有相关机制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获得所需的反馈”的现状,以便可以系统调整学校教育,形成“故障排除指南和针对目标达成情况的持续性反思”。

本书所说的规划“灵活而务实的过程”其实是学校不断改进的机制,它包含不间断的三个循环:一是在学校的使命和达成共识的学习原则基础上,建立一个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大的愿景来描绘希望达到的样子。二是根据使命,对学校目前所处的位置进行持续、明确的评估。三是基于愿景与现实、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进行定期分析,及时调整。当满足以上条件时,作者认为就能克服惯性。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所提供的思维与行动逻辑,对于重新反思学校实践、构思未来规划行动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元,真正的变革一定发生在学校“内部”,发生在师生充分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然而,如何推动和保障教师主导的教学发生真正的变革,需要学校整个体系的变革,它对一所学校而言是更为复杂、更为基础、更为系统的工作。我个人觉得引导和推动教师将课堂变革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在学校营造共同研究、协同改进的文化氛围下,通过确立“共同愿景—理解学生学情和需求—共同备课、研课,精心设计教学—课堂变革实践与改进”的路径。这个路径是最为高效的。

在这本书中,在整体的规划逻辑下,对学校变革相关的各个要素进行了明确阐述,并辅以相关案例,有的案例很精彩也容易借鉴。在看这些案例时,可以进一步理解《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所倡导的理念,同时,又可以在高度相关的情境下“以例释理”,帮助我们更好地回答“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增强改革信心,启迪改革路径。

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样,这本书的产出过程也是基于研究者与若干学校管理者、学术领导者(等同于我们的教研组长、学科组长)的共同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实践的双轮驱动使这本书具有前沿引领与实践指导价值。基于学校的本质的规律研究,使这本书中的方法有更多的普适意义,很值得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去研读和借鉴。

希望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一线学校结合自身的改革实践,深化对教育规律、办学规律、教研策略的研究,完成从理论进步到实践操作的落地行动,特别是在真正贴近教师的教学实践、紧扣教学流程再造的关键环节,丰富和创新核心素养落地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上取得突破。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愿景变革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变革开始了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