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斌
(宁波市东方幼儿园,浙江 宁波 315000)
宁波市东方幼儿园创建于1994 年,2008年承办歌聆幼儿园,2021 年承办国际村幼儿园,2022 年承办育才实验幼儿园,成立了公办、国有民办一体化管理的宁波市东方幼儿园教育集团。由分至合,建设集团园的绝不是规模上扩张后的表层处理,而是向着联结的内涵做底层协调与润泽,这样才能成为“合”的力量。鉴于此,从教育的文化做起,“润”文化构建心与心的桥梁,“润泽”教育的各方资源与力量,开启了“传承于心·润爱于童”的“润”文化教育探索。
“润”,温润而泽(《礼记·聘义》),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展现了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润”的作用是多元的,它指向教师之间、幼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还指向了师幼与自然、社会的真实世界之间。把幼儿园坚持20 多年的传统文化课程浸润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幼儿、甚至每一位家长的心中,“传达共同的教育信念和价值追求,增强对园所文化的认同,并自觉实践”[1],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润美”生活,是“润”之——传承于心。将教育能真正的温暖地落地,幼儿园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润无声地爱与被爱,是“润”之——润爱于童。
“传承于心·润爱于童”的办园理念,体现了建立在经典的传统文化之上的润泽教育,展现了文化精华与新时代教育相融的教育力量。在挖掘“润”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以文化润泽教育,展开真正改变的教育行动,让“传承于心·润爱于童”能够温暖地落地。
园所文化是一种精神载体,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把“润”文化的逻辑内因转化为直接的教育实践,才能发挥幼儿园的育人功效,保障幼儿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园所的精进。
我们用同心圆的表现方式直观、清晰地展示“润”文化的体系(图1):圆中心的“润”,是幼儿园文化的凝练;第二层的“传承于心·润爱于童”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第三层的润明管理、润泽环境、润智团队、润心课程,则是文化的四个实践载体;最外圈则是每一个实践载体的建设路径。每一个载体、每一个路径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由内至外,“润”文化不断生长与蔓延,集团园的教育由“润”文化实现了和谐统一的新发展。
图1 “润”文化体系设计
1.以“一三三”体系“润”管理。集团园由公办园和国有民办园组成,如图2。如何让几个园区呈现共同化、均衡性的发展,我们以自上而下的管理思想构建了一种基于树状的网络化决策结构[2],形成了“一三三”线性化管理模式,让管理更加润明、畅通。“一三三”,既一个集团园长,三位园区主任,三位教研组长所组成的“润明”管理团队。园区主任、教研组长,岗位职责明确,既要管理园区事务,又要统筹集团园几个园区共同的一项事务,这种树状化的管理方式,我们称之为“一三三”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既有独立的园区管理线,又有互相渗透、互相协调的集团园管理线,让管理更加明朗、畅通。
图2 “润”“一三三”管理组织体系
2.以人才储备制“润”人才。如何唤醒教师的自我成长,是幼儿园管理的一大课题。集团园38 位专任教师中,28 周岁以下8位,占21%;28~40 周岁24 位,占63%;40周岁以上6 位,占16%。其中初级、未定级教师29 位,占74.4%;中级职称教师8 位,占21%,高级职称教师1 位,占2.6%。比较其他城区幼儿园,东方集团的几个园区因所处小区的老龄化和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城区边缘化幼儿园,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定位也逐渐降低,即成长目标的自我调低。如何唤醒教师自我成长的信心与意识,调高自身专长成长的目标,成为“润”文化在教师专业成长导引中的重要实践。(1)教师的成长谈心制。管理是一项关于“人心”的工作,要让管理更有效,就得让“人心”“暖”起来。幼儿园会给老师们送上园长亲手写的新春祝福和小礼物,道一声“节日快乐”;党工委定期、不定期地找老师们聊工作、聊生活,帮她们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希望幼儿园能带给老师们家一样的温暖,在细节中彰显幼儿园管理的理念。(2)岗位的实习工作制。随着集团园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急需各类管理人才,未来五年后备的管理力量是最缺乏的。因此,幼儿园开始储备管理人员,陆续推出各岗位的实习工作制,这种管理模式既给了老师们更多的成长机遇,又使幼儿园的管理人员不断档。(3)以表现性评价“润”自主。基于“润”文化下的润明管理,其核心是“我是东方人”的自主式管理。幼儿园进一步完善目标导向和表现性评价激励机制,开展了“我为东方献一计”“红红火火东方年”“花花聚会”“最美东方人”等工会团建活动,充分发挥“人与人的作用力”,让教师全程自主设计、组织活动,给她们充分的管理权限。还推出了公众号专栏“我身边的你”“东方之声——有声经典”“本草故事”等栏目,开展“东方文化节”“东方读书节”两大品牌活动,鼓励每一位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展现美好的东方形象。
1.以幼儿立场为支点,“织”园所自然环境。园所即课堂。展现幼儿立场的环境,要求教师支持幼儿创设自己的环境,幼儿天生爱自然,喜欢草地、喜欢小虫、喜欢花草。我园虽然园所场地小,但是还是腾出一块地,给孩子们打造了“百草园”,每年惊蛰之前,教师都会询问幼儿“想种什么”,然后孩子们自己商量选地、买种、准备工具、了解种植方法等,在“开耕节”种下自己的“心爱的本草植物”。而在冬天到来之际,孩子们还会担心植物会不会太冷而感冒,在教师的支持下给植物搭建各种式样的暖棚,给植物围上棉花,还有的在暖棚里放上热水袋等……支持性的自然环境,孩子自然地沉浸其中,发现自我,释放个性。
2.以幼儿视角为原点,“筑”园所生活环境。生活即课程。我们把孩子生活的环境逐步转变成能实践的学习基地,“人人有工作,人人喜工作”。如原来的作品成品墙变成了现在的故事墙,不仅能看到自己和同伴的故事,还能不断生成新的故事,增添故事情节。我们就是这样尝试着将环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悠悠不知还”。
3.以幼儿发展为焦点,“塑”园所书香环境。环境即教育。环境教育的润物细无声,还可以创设书香环境,让孩子在书中与童年对话。近100 平方米的书吧,每班活动室门口随手可以翻阅的季节性、主题性书籍,活动室里的图书角、自然角里的阅读角,幼儿园公众号里的专刊“东方之声——有声经典”,“云”阅读打卡活动,等等,让阅读从固态场所走向“云”阅读模式,用有声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各类型的图书中,和动物打招呼、和小朋友交流、和大师对话等,阅读在不经意间游走在孩子的心中。
1.导引成长方向。找准定位就是幸福[3]。幼儿园从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专业发展方向出发,制定了全体教师的三年发展规划。同时引导每一位教师自省教学行为、教育能力,从“我的特长、我的期望、我的实践(按年)”等方面制定了每位教师独有的专业发展计划。教研组还定期组织教师反观自己的计划,不断调整前行的方向和实践的路径,让教师的教育专业之路走得稳、走得有力。
2.搭建成长平台。集团园教科研组通过开设集团共生场、园区社区群、互助学习林、赛场体验营、一米阳光加油站、特色学社等研修项目,助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开设“草根讲堂”,分享教学经验;每学年评选“青蓝工程优秀师傅与学员”,让老师们融入学习成长的共同体;搭建智能平台,构建“网络共生场”的互动空间系统……创设了一个个属于教师成长的快速运行平台。
3.创设成长机遇。在教育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开展探讨、观摩、对话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结合自身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开展研究性、探讨性、常规性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锻炼、比赛活动,促使不同能力的教师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近三年,幼儿园有5 个市级立项课题,10 个区级立项课题,40 个(篇)课题、论文在市区获奖;1 位教师获得宁波市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4 位教师获得区级“四有”好教师,更有获得区级名教师、教坛新秀等,还有教师在优质课评比、基本功比赛获奖。
1.固本培元——架构本草课程体系。本草课程基于幼儿生活中的绿色植物而展开的,它传承文化的经典“本草”,以儿童的浸润、感知、探究、乐玩为活动导向,以四季变化为线索,从“春之生、夏之花、秋之趣、冬之乐”四大板块出发,以节日活动、项目活动、游戏活动、亲子活动为主要实施方式,让幼儿走进本草、走进大自然,在“玩”中感悟本草植物的神奇、有用,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经典的精神和内涵(见图3)。
图3 润心课程:本草课程体系
2.励能笃行——唤醒生命的自我成长。基于园所小环境的本草课程是一种“小题大做”,意在从小切口入手,以小见大地鼓励孩子经历实践式、体验式、探究式的真实学习,让幼儿在亲身实践、感官体验的方式中探究。尊重他们的懵懂、疑问和偏误,回归他们的需求与天性,持续地激发、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具备旺盛的探索劲、持久的坚持力、独特的表达心、生命的感恩情等特质,调动幼儿走进真实世界,使生命与生命互动,唤醒生命的好奇心,在亲历真实世界的活动中唤醒幼儿的自我成长。
3.知新致远——提升园本课程实施力。教师走进课程、走进幼儿,在和幼儿的共同实践中,加深对本草课程的理解,更好地关注到课程中幼儿的所思、所想,和幼儿共同实践、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接受课程的挑战,构建适合幼儿的本草课程。教师和幼儿一起参与各项活动,为了对课程内容和方式进行更好地探究、理解、调整,教师不断的反思、随时的反思、有深度的反思,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多方教育合力下获得自己原有水平基础上的真实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