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2-08-23 13:53石小金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党的建设党建工作数字化

石小金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开展“微工作法”,是新时代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是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形式和方法,积极构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四位一体”的“微工作法”工作体系。推进“微体系”“微党校”“微档案”“微党课”“微服务”等多方面建设,使“微工作法”有效应用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确保党建工作的敏捷、精准和高效,从而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党的建设;党建工作;微工作法;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6-0074-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战斗堡垒,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推动高校基层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师生党员的基本单位,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重要职责。在新征程上,高校要扎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体制机制、工作方式方法、资源优化整合、运用全媒体技术能力、评价方式等方面[1]的发展变化,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2]“微工作法”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党建引领,扩展党建工作新形式,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工作双结合。“微工作法”围绕“两学一做”积极开展学习教育和实践,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党建工作向信息化转变是近年来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探索运用的一种崭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深入研究如何将“微工作法”应用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将“微工作法”与高校基层党建深度融合,贯穿于高校党员的發展、日常管理、组织生活、教育教学等工作中,对于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基层党建“微工作法”是适应新阶段发展形势的现实需要

“微工作法”是高校基层党务工作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础,是推动高校党务工作线下线上融合的重要手段,是适应新发展阶段高校党务信息发展形势、高等教育发展形势、高校基层党建和思政工作发展形势的有效方法。

(一)高校党务信息化发展形势的需要

党务信息化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时期,推动党务信息化发展的要点是充分发挥数据赋能的作用,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全面准确掌握和科学运用高校党员基本信息情况、队伍发展情况、结构完善变化情况、组织体系建设情况、教育学习基本情况等数据,是新时代不断提升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能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探索高校基层党建“微工作法”,将促进高校党务信息化数据开放共享与深度开发利用,推动党建数据资源采集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力支撑治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将有效提升党务信息化水平,不断创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服务模式,全面提升数据管理、数据监管、数据服务的应用能力,形成区域一体化党建信息服务平台;将加快网络融合,形成党务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党务信息顶层互联,全面支撑跨地区、跨层级、跨系统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将加快党建与信息技术融合,构建一体融合的智能化党务系统云平台体系,提升集约共享的支撑能力,满足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需求。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的需要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开展,对高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打造一体化数字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互联网+教育”平台等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高校基层党建“微工作法”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广大师生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做合格党员,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基础。“微工作法”将推动构建党员师生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实现将传统的线下教育与客户端、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线上教育有机结合,为师生党员日常学习教育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将不断加快形成党员课内课外互相融通的学习新生态,把课内学习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为师生党员拓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将进一步强化师生党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在线讲授党课、开展党建工作研讨等能力。“微工作法”将为突出辐射示范作用,推动建设一批党建信息化融合创新标杆学校院系、示范课程,引领党员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形势的需要

高校各级党组织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202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定期分析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区别不同层次,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3]

在这一背景下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微工作法”,及时总结相关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剖析“微工作法”的内在联系,探索“微工作法”的体系建设、运行机制和方法框架,将为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形式、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借鉴;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为统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基本职能中,为高校充分发挥四大基本职能、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高校基层党建“四位一体”的“微工作法”的工作体系要素

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方法,使“微工作法”能够应用于高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等各级党组织,进而充分发挥“微工作法”的优势和特色,需要构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四位一体”的“微工作法”工作体系。

(一)教育行政部门:顶层设计的规划者

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着高等学校重大战略、重要工作、重点任务等顶层设计,扮演着自上而下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角色。在“微工作法”推进实施过程中,学校的各级党组织、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均有不同的工作侧重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从战略高度看待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4]。如何从高等教育全局发展的角度对“微工作法”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如何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微工作法”的目标任务,关键是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層设计,明确工作理念和工作目标,统筹各层面信息化资源,探索总结试点化建设。这样,“微工作法”在高校的实施和推进才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高等学校:校内政策和资源的统筹者

高校是推进党建“微工作法”实施的主体,也是学校内二级学院党委、党支部等各级党组织执行“微工作法”的重要保障者,无论是在“微工作法”运用和执行的技术性层面,还是应用性层面,均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当前,部分高校在基层党建“微工作法”的应用方面,尚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准确的推进、实施。部分高校在基层党建“微工作法”的工作平台构建、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对其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内部政策和资源统筹作用,科学统筹校内各职能部门,从构建多样化功能的工作平台、搭建体系完整的组织架构、建设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强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推动党建“微工作法”落实落地。

(三)高校教师:基层党建“微工作法”的重要实施者

高校教师在高校实施党建“微工作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微工作法”为教师做好日常党务管理工作、开展组织生活提供了众多便利,可以说教师是“微工作法”实施的直接受益者。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师在将“微工作法”融入到基层党建工作的过程中,会有相应的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他们也是“微工作法”的直接实施者,高校教师推动党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等能力,直接决定着党建“微工作法”实施的质量和水平。这都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主动适应高校教育环境的新特点、新变化,强化党建工作改革创新能力。高校教师要在工作理念、工作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加强党建工作业务能力和水平,为打造高水平“微工作法”队伍奠定坚实基础,促进育人资源有效整合、育人方式优化创新、育人效果显著可见。

(四)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微工作法”的坚定执行者

高校学生是党建“微工作法”的受众群体,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从学生党建工作内容来看,在党员教育培养、党员发展、党员管理等方面,党建“微工作法”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党建工作模式中存在的信息掌握不全、获取党务信息方式单一、党员宣传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在党建工作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微工作法”的逐步推进和实施,高校基层党建特别是学生党建工作在一些方面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学生在自媒体平台接触的信息量、资源量愈来愈大,因此对学生在信息的识别、辨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学生规范运用网络教育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应用评估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在基层党建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做党建“微工作法”的坚定执行者。

三、高校基层党建“微工作法”实践路径

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微体系”“微党校”“微档案”“微党课”“微服务”的探索和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相关部门的优势和职能,推动“微工作法”在学校各级党组织有效有序实施。

(一)将“微工作法”各要素融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微体系”建设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微体系”是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微工作法”实施的重要组织构架。如前所述,高校基层党建“微工作法”的体系中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四个要素,将“微工作法”体系各要素融入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微体系”建设中,构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微体系”,是“微工作法”推进和实施的重要基础。

一是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可以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统筹推进全省高校数字党建平台建设。对平台基本模块、数据信息、运营方式、工作流程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严格审核把关。使党建信息化网络覆盖全省高校党委、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师生党员,以党建信息化建设促进党建工作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协调省直部门和相关企业统筹建设党建信息传输系统,为高等学校党建信息以及相关业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提供重要渠道,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同时,可以在部分高校探索“微工作法”试点建设。率先在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以及全省“三全育人”示范高校、院(系)推进实施,把“微工作法”作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适时总结实施效果良好的典型案例,强化工作指导、宣传和成果应用,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广。

二是从学校层面,可以统筹构建涵盖党员发展、组织生活、党员档案、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模块的党务工作平台。强化高校党建“微工作法”纵向和横向双向组织架构的构建。纵向组织架构构建学校党委、学院二级党委、基层党支部、党小组逐级衔接和沟通的渠道,实现上级要求按时下达、下级请示及时上传的双向互动互通。横向组织架构由高校党委组织部统筹,党委宣传部、党政办公室、党委教职工工作部、学生工作部、财务部(处)等部门协调,发挥职能部门的职责,从规章制度、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等方面对“微工作法”给予支持和保障。

三是从教师层面,引导教师牢固树立教师“微党建”的思想理念。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基础,强化教师政治理论素养,牢固树立通过“微党建”服务学生党员的思想理念。加强党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教育,包括党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党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融合的内容,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为党建工作微平台建设提供重要的素材。不断提升微媒体和微载体的操作运用能力,深入学习研究微媒体和微载体的运行原理、机制、流程,熟练掌握平台和模块的操作步骤,切实做到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有效保证“微工作法”的工作效率。

四是从学生层面,需要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学生有效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强化学生规范运用网络教育的能力,加强高校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规范的教育培训,使学生正确运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微党建”工作,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网絡信息化工作观念。要建设学生“微党建”应用评估反馈机制,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基本原则[5],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党员对“微党建”工作内容和运用成效的反馈,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并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微党建”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二)将党员学习教育管理融入融媒体平台的“微党校”建设

高校党校建设是高校党员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当前,多所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将党员学习教育平台建设的侧重点从高校一级(校级)党校逐步转移至高校二级(学院)党校。基于此,将党员学习教育管理融入融媒体平台的“微党校”建设,对于丰富基层党校的教育学习形式,推动高校党校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积极统筹现有应用程序模块构建“微党校”育人资源库。整合现有高校干部在线学习、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中的政治理论课程超市、红色书场、红色文物、党史微党课中的精品课程,有针对性地纳入“微党校”课程平台,作为课程学习的基础。搭建高校多学院、多单位共享平台,统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资源,并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专业课程纳入“微党校”资源库建设中。

二是充分运用多功能模块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党校培训工作。进一步细化校内不同类别党员,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构建党校培训工作模块。学校领导班子模块注重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内容建设;行政管理和教辅人员子模块注重纳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管理育人、平安校园建设等内容建设;专业技术教师子模块注重纳入党史党建党性修养、师德师风建设、职业能力培养等内容建设;学生党员子模块注重纳入党章党规党纪、“平语近人”、党史团史校史等内容建设。

三是不断完善开发线上考评系统,强化“微党校”考核机制。强化学生的线上签到机制,形成课前提醒、课中监督、课后考核的系统打卡签到评价机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安排实行账号登录、课程登录人面识别设置,增强人员考核的准确性。完善党校班主任线上考核机制,设置班主任考核专栏,每期“微党校”都安排专职班主任,对学员网上学习、座谈讨论等情况定期进行打分考核。严格执行结业考核机制,科学设置结业考试考评标准、内容和流程,注重线上结业考试秩序和纪律,确保线上考试达到效果和检验要求。

(三)将党组织及党员档案信息整合融入智慧党建云的“微档案”建设

党组织及党员档案的管理和运用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比传统的纸质化党员档案,“微档案”的建设和运用具有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特点。如何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科学管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基础信息,如何将“微工作法”贯穿于党员发展、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等全过程,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思考内容。

一是加快推进基层党组织档案“云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支部的档案建设,细化党支部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录,将包括党支部党员的名册纳入“微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高校党支部特别是学生党支部党员流动性较大,每年发展党员、入学党员、毕业党员等的人数体量也较大,因此要及时更新“微档案”中的党员信息内容,探索通过一体化系统实现学校“微档案”平台与国内一体化平台的有效衔接。

二是加快推进党员发展全过程档案“云建设”。学生从提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基础材料和佐证材料,这些也都将成为未来学生党员档案中的重要内容。在“微档案”建设过程中,可以按照党员的发展流程,通过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接收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考察和转正等模块保存党员发展全过程的档案信息。毕业学生若已完成全过程党员档案信息建设,应及时导出数据包归档保存备查。

三是加快推进党员组织生活档案“云建设”。加强党员组织生活过程中“微档案”建设,支部党员大会、党课、专题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的会议记录、活动图片、课程讲义以及会议纪要等均实现扫描后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党员组织生活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将党员组织生活信息化建设要求纳入基层党委的工作要点和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工作实施细则,从工作制度层面切实保障组织生活信息化建设质量。

(四)将党的理论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党课”建设

党课建设是高校党校建设的重要基础,党课质量决定高校党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微党课”建设是党建“微工作法”的重要内容,如何将党的最新理论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微党课”建设,对于发挥高校党校红色阵地建设、高校青年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微党课”建设。将“微党课”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利用理论课教学资源加强微党课视频、音频制作,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校园内大众化传播。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微党课”建设范围,通过融媒体平台深入阐述新时代我们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基础性方向性问题,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纳入“微党课”建设。通过“四史”教育展览、“四史”教育多功能教室、学习教育体验式互动平台等载体,综合运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新体验,以模拟现场和录制视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四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激发师生学习“四史”的热情,使师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青年师生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五)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社会实践的“微服务”建设

高校的四大职能中包括服务社会这一重要职能,高校通过学校党委、基层党组织、党员教师等各层面开展对接社会的“微服务”,可以有效避免党建工作与服务社会“两张皮”的现象发生,可以促进高校通过学科、人才、专业等优势,实现党建工作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一是强化高校党委的学科人才等资源优势,开展专项对接“微服务”。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打造高校育人一体化“微服务”平台。发挥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势,加快推进高校党课与思政课一体化“微中心”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打造一批精品示范“金课”,有效推进高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定期举行高校学生与高校教师线下和线上交流座谈会,通过大学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助力高校育人方式改革创新。

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结对开展社会实践“微服务”。以高等学校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为契机,打造高等学校基层党支部与第一书记所驻村的党支部合作共建“微服务”平台。探索高等学校基层党支部与合作乡(村)党支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项目,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打造高校与地方共建合作新模式;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发挥高校理论和科研优势,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精神文明教育指导、农技专业培训等志愿服务,强化农村基层党支部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農村基层文化和道德新风尚,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三是强化高校党员教师致力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微服务”。以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转化为契机,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的科技特派“微服务”平台。发挥高校党员教师在科研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推动科技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的起草与核定。强化科技特派员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协助企业研发新产品。发挥科技特派员在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智库和桥梁作用,为企业筹措资金和享受政策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方法。协助派驻企业积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平台,激发企业持续并加大力度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协助企业申报专利成果。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获得更多科研经验和技术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生产力。

参考文献:

[1]曹猛.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强调:加强数字政府建设  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N].人民日报,2022-04-20(1).

[3]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09年1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  2010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  2021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修订  202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N].人民日报,2021-04-23(3).

[4]黄孝章,代曼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42):65-68.

[5]徐晶晶.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微党建”工作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9.

责任编辑  王兴国

猜你喜欢
党的建设党建工作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浅析新形势下加强高速公路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