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典籍《饮膳正要》英译研究

2022-08-24 03:22王珊珊王天芳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1期
关键词:典籍英译名称

王珊珊 赵 霞 王天芳

1.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248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2488

目前我国55 个少数民族中有47 个民族拥有自己的民族医药体系或较为成熟的民族民间医药知识积累[1],蒙、藏、维、壮、傣、苗、回、瑶、布依等近20 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医药典籍、临床医药技术、方剂药物和民族药物资源[2]。中华优秀医学文献典籍中一直都有传承至今的经典少数民族医药著作存在,如朝鲜族的《东医宝鉴》、回族的《回回药方》、蒙古族的《蒙医金匮》等。但迄今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翻译的研究多是关于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间的翻译,少有外译的研究。近年来,少数民族医药典籍英译研究逐渐引起世界关注,但真正从民族特色典籍视角深入探讨的并不多,且缺乏系统的考察。近5 年文献显示,对民族医药翻译的研究主要为传播学视角下的民族医药英译[3-5]、民族医药术语英译原则与策略研究[6-9],针对典籍译本的分析仅有对《饮膳正要》首个英译本的评述[10]。中医药典籍的翻译要做到准确、忠实已是不易,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涉及少数民族语、汉语、英语间的语言、文学、文化等多维图式转换[11],其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蒙医著作《饮膳正要》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营养学专著,也是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对《饮膳正要》首个英译本的研究,思考民族医药典籍翻译的问题与困境,探索民族医药典籍翻译的对策,以助推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

1 《饮膳正要》及其英译概况

《饮膳正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成书于元至顺元年(1330 年),由宫廷太医忽思慧所著。该书共三卷,主要由论、方和食物本草三部分组成,既涵盖养生的基本原则,又包含丰富的食疗保养之方,彰显出蒙古族饮食的特点与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外文译本是海外读者了解中医食疗养生的窗口,对于中医药文化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元代出现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且对外交流频繁,当时西亚、中亚、阿拉伯等地区引进的料物、菜品,以及回族、维吾尔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特色饮食在书中均有体现。该书是元代各民族饮食文化融合的体现,凝结了蒙汉两族医学的交融,不仅为研究中国医药史,而且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饮膳正要》的英文全译本迄今仅有一部,名为A Soup for the Qan-Chinese Dietary Medicine of the Mongol Era As Seen in Hu Sihui’s Yinshan Zhengyao,由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于2000 年出版,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于2010 年出版了其增订版[12]。译者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Paul D.Buell 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人类学博士及名誉教授Eugene Anderson。前者在蒙古历史研究领域著述颇丰,后者对中国古代食物深有研究。该书附录由Charles Perry 编写,他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从事伊斯兰世界的食物历史研究。经考证,《饮膳正要》有元刻本,即元天历三年刻本、明初刻本、明景泰七年刻本及明成化己未年刻本。译者在介绍部分提到其所选用的中文原本为《四部丛刊续编》所收明景泰七年(1456 年)内府刻本[12]。

2 《饮膳正要》英译探讨

该书的翻译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具特色,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2.1 书名翻译

书名采用了意译和音译结合的译法,译为A Soup for the Qan-Chinese Dietary Medicine of the Mongol Era As Seen in Hu Sihui’s Yinshan Zhengyao。该书记载药膳方和食疗方非常丰富,尤为注重阐述各种饮撰的性味与滋补作用,其中卷一《聚珍异馔》和卷二《诸般汤煎》及《食疗诸病》中列举的汤类食疗方,如汤、羹、粥等114 首,包揽全书约一半内容。即便如此,“饮膳”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soup 汤羹”。“饮膳”在汉语中意思是“饮食”。其中,“Qan”即“Khan”,汉语译为“可汗”,是蒙古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始于402 年)。该译名点明此书是为当时的可汗即元文宗专门著述的保摄之法。书名译文増译的部分补充了背景信息,令外国读者一目了然。译名或体现了译者对著作的理解甚至偏向。

2.2 医理翻译

对于书中中医理念的翻译,基本能够传达原意,偶尔理解有偏差。

原文:有大毒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13]

译文:If a highly poisonous medicine is used to treat illnesses,it eliminates six out of ten.If a normally poisonous [medicine] is used to treat illnesses,it eliminates seven of ten.If a little poisonous [medicine] is used to treat illnesses,it eliminates eight of ten.If a nonpoisonous [medicine] is used to treat illnesses,it eliminates nine of ten[12].

原文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药物有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之分,用毒性大的药物治病,当十分病情治好了六分的时候,就要停止用药;用中等毒性的药物治病,当十分病情治好了七分的时候,就要停止用药……此译文完全曲解了原意,致使读者错误理解中医用药原则。例如第一句,应理解为:To use drugs with great toxicity to treat a disease,the rule is to stop the use of it when 60% of the disease is cured[14].

2.3 中医术语翻译

对于《饮膳正要》中出现的各种食材、药材的翻译,译者在介绍部分表明参照了多位学者制订的术语体系,包括江苏新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编纂的《中药大辞典》[15]、国际著名植物学家胡秀英编写的《中药名目编》(An Enumer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16],以及1969 年牛津大学出版的《牛津食用植物手册》(The Oxford Book of Food Plants)[17],体现了译者的学术严谨度和专业性。对于中医术语的翻译,译者在正文前的Translator’s Note[12]中说明较为困难,主要是因为中西方医学术语体系不同,多数疾病、症状等术语可以在外文中医词典中找到标准翻译,但原著中也有一些当时当地独有的名称难以考证。不确定之处,尽可能直译,以防过度翻译。译者还注明主要参照了文树德和欧明的相关词典与著作[12]。例如,“头风”直译为“head pain”。但“泻痢”译为“leaking [heat]diarrhea”,显然望文生义了。痢,古通利,即泄泻。“泻痢”即腹泻,“diarrhea”即可。又比如,古病名“尸噎”译为“cadaverous throat stoppage”(尸体样的喉咙堵塞)亦不妥当。经考证,该术语在历代其他典籍中均无迹可寻,通过上下文推断很可能是寒气停滞在喉咙造成堵塞而使嗓子不能正常发音的病症,内涵较为复杂。为便于读者理解,建议浅化处理,体现该病的主要症状即可,译为“aphonia”。

2.4 名物翻译

《饮膳正要》虽由汉语撰写,因是元人所著,同样存在从少数民族语向汉文翻译的“语内翻译”问题。书中的许多名物名称是蒙文音译,有些则是从伊斯兰语、波斯语、梵语音译过来,与通用名称不尽一致,直接影响了该书在当代的应用及传播,也成为译者译事中的困惑。饮食词语对照见表1。

表1 饮食词语对照示例

以上食物多为蒙文音译,或直接使用源语词,或进行改译。这些音译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传入中原后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最终融合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汉语系统中的词语。那么,在译成英文时是应保留最初的音译名称还是直接译为当今的常用名称,是应保持原著语言与文化特征,还是以读者和实用性为导向,需要译者权衡。

2.5 民族特色膳食名称翻译

书中特色美食不胜枚举,膳食名称丰富。通常食物的命名或根据主要食材,或兼容制法,或体现食物特征,或饱含文化寓意,所用的食材也不同于中原地区。有些膳食从名称可以直接判断出所用食材,而有些极富民族特色,转译成汉语时已是难以传达。英译这些名称时,译者使用了多种方法处理,颇有用心,尽可能地描述出膳食的主要特征,而多种译法并用也体现了译者的困难与矛盾之处。

例如,鸡头粉撅面和鸡头粉搊(chōu)粉分别译为“Euryale Flour*Juzma”“Euryale Flour*Chöp”。撅面,做法是把面和成团后,擀成薄饼状,用刀割成宽条,再用手逐条地撕断后入锅煮熟[13]。搊粉,指用手搓捏制成的面条[13]。这两个名称分别体现了两款面的制法。“春盘面”“经带面”为含有象征意义或比喻义的名称,均使用了音译法,分别译作“*Chöppün Noodles”和“Jingtei Noodles”,但所用拼音系统不同。译者注明,再造词前面加了“*”,并且指出所有中文使用汉语拼音,再造词使用的是Wade-Giles 系统[12]。有些膳食名称凸显了整道菜的特征,如“细乞思哥”是蒙古语的汉字记音,汉译为“肉糜”,即肉煮烂成糊,其英译“Fine *Chizig”采用了意译加音译的组合译法,难以辨别原意,不如直接用“Meat Paste”(肉糜)或者“Mutton Paste”(羊肉酱)。再造词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但这类词往往接受度不高。又例如“腽肭脐酒”,指的是海狗肾,即雄性海豹的生殖器,译为“Olmul ‘Navel’”,实属误译,建议译为“Testiset Penis Phocae Wine”或“Wa Na Qi Wine”。此外,膳食的翻译还涉及食材的量,对于书中的中国古代度量衡(斤、量、合、钱、升等)的处理,均使用汉语拼音直译,保留了中国语言与文化风格。但有的量的描述颇具蒙古族民族特色,例如“羊肉一脚子,卸成事件”一句中,一脚子指的是四分之一块,或通俗地理解为“一大块”或“一部分”。译文“mutton(leg;bone and cut up)”,显然是将羊肉一脚子误解为羊的一条腿了。

2.6 养生观念及饮食禁忌翻译

书中存在一些迷信观念,主要集中在“神仙服食”里,例如对黄精、茯苓、铁瓮先生琼玉膏等的描述,有夸大药物功效之嫌,甚至有违背自然规律之弊,应予以批判。“养生避忌”中讲到“立秋日,不可澡浴,令人皮肤粗糙,因生白屑”。此说法并无科学道理。“妊娠食忌”中的许多内容十分牵强附会,在现代生活中不具有指导意义。译者在正文前阐述了书中存在不尽科学的观点及产生的多重原因,正文中如实翻译,并未标注。书中此类信息,囿于时代局限,在所难免。但是部分信息则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特殊情况,也并非封建迷信,究其根源有历史、宗教、习俗等因素,需要从多维视角来解读。作为科技典籍的翻译,译者如能加以识别,并附上注释向读者具体讲明,则更能显示出这部著作的全貌及原貌,同时留给读者客观评价的空间。

3 《饮膳正要》英译对民族医药典籍翻译的启示

3.1 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鸿沟

民族医药典籍多以文言文为主,诸多文本是由少数民族语言转译成汉语而来,或虽由汉语撰写但不乏民族特色词汇,在翻译中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和独特的民族性,很可能使译文晦涩难懂甚至翻译不当。《饮膳正要》中的饮膳名称、食材名称甚至部分疾病名称,饱含蒙古族饮食特征、医学特色、文化习俗及其他民族的异域风情,经历几个版本的演变,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就可能存在文化内涵的流失,特殊名词汉译的不规范无疑增加了英译的难度。因此,深谙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及生活习俗,懂得民族语言,同时具备良好的语际转换能力的译者是民族典籍翻译的最佳选择。

3.2 考量译者的文化输出与读者的接受能力

三位译者的学术背景为该书的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全书的介绍、小注、参考文献、索引等,可知译者在译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于细微之处见专业素养和学术精神。民族医药典籍中不仅包括医学认识,还蕴含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例如《饮膳正要》,由于成书于封建时代,难免存在迷信之见。在医学相对发达的今天,译者也应尽力取其精华,甄别糟粕,在如实传达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妥善处理不科学信息,充分体现译者的能动性。从受众群体看,读者可分为专业学术性人群和对民族医药感兴趣的人群。无论是面对哪一群体,民族医药典籍的翻译要想更好地实现对外传播的目标,就必须满足读者对译文的期待。译者要尽可能“求同释‘异’”,对民族文化进行最大化的“还原”和“移植”,在保留民族文化原生态的过程中实现受众的建构性理解与接受[18]。

3.3 注重策略与方法的选择

在翻译策略上,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看,若一味归化会减损甚至曲解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而过于异化又难以兼顾忠实与通顺。两者并用,恰当结合,才能既保留异质文化特色,又可以最大化降低对原作文化的消减。《饮膳正要》的翻译综合运用了异化与归化策略,异化时直译为主,归化时意译为主,体现了译者翻译中的平衡与灵活。正如中医所倡导的“三因制宜”,中医翻译也应考虑因人、因地、因时而采取不同的策略与方法。译文的处理上,该书体现了深度翻译的特色。译者在译文的相应位置标注了原文的页码,便于读者比照原文;增设了索引,以便读者查阅书中所载各种食材、中医术语和古籍等内容;还细致到整理了每种原料在《聚珍异馔》和《诸般汤煎》这两部分食疗方中出现的频次。此外,多次使用括号加注、脚注等方法,对原著进行注释,增补了大量原文中没有的信息,帮助读者深度理解。具体译法上,大量使用音译,如度量衡、某些食材和膳食名称的翻译,保留了蒙古族饮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符号。但音译的弊端在于推广性不强,需要译者增加注释。

4 小结

《饮膳正要》通过一道道饮膳,谱写了中外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史。通过该书首个英译本的研究,发现民族医药典籍翻译中尚存诸多困难与问题亟待解决,既要结合时代有宏观的把握,又要从微观上探索翻译的对策及术语的规范化。译者当努力克服语言、文化与专业的障碍,既要忠于原作,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秉承弘扬民族性原则,灵活融合多种翻译策略与方法,才能在保持民族医药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准确、恰当地翻译,助推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

猜你喜欢
典籍英译名称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