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新媒体数据分析》课程探索与实践

2022-08-25 11:29张雯雯
今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育人评价课程

张雯雯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社会问题日益综合化复杂化,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童兵教授认为,要“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从突出 ‘中国特色’、强化 ‘科际融合’和 ‘学科交叉’、坚持问题导向、高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面旗帜四个方面深化新闻教育改革。”推进课程改革是推进新文科建设最基础、最关键的实践要素之一。在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双重背景下,面对国际、国内局势及媒体行业的变化,新闻传播教育应顺时施宜,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在新文科背景下更应与时俱进。

随着新媒体应用的不断普及,新媒体数据分析的价值日益凸显。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行业需要利用新媒体数据来探究传播规律、确保信息精准投放、把控平台科学运营、研判社会舆情发展趋势,《新媒体数据分析》课程也逐渐成为了国内众多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必修课。《新媒体数据分析》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数据的基本素养和技能,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新媒体数据分析的思维和能力,能够挖掘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模式、趋势和相关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阐释社会发展和媒介生产的规律,进而独立开展媒体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等工作。

目前,国内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开设 《新媒体数据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文科学生没有编程基础,对课程有畏难情绪,甚至部分学生产生了抵触心理;二是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授课内容与新媒体运营实际案例关联度不高,致使学生在实操环节难以应对。河南工业大学的 《新媒体数据分析》课程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了注重“以学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多环节交叉混合式育人模式,不仅突出了协同创新的跨学科融合育人思路,强化了价值引领的育人效果,还整合了多重元素的真实性评价机制。

一、突出协同创新的跨学科融合

新时期,传媒业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要切实注重学科交叉,夯实学识与素养基础,并将“计算机、数据挖掘等自然科学应与新闻传播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新闻传播学科育人模式。”

《新媒体数据分析》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内容主要是围绕新媒体数据平台展开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呈现和数据总结。针对授课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以及学生的编程语言基础,应积极探索与校内大数据学院共建课程,分别在大一、大二开设计算机语言基础、数据分析与挖掘等课程,从而更好地完善数据分析类课程体系,有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化、智能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数据思维及程序设计方法解决新媒体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校内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二、注重成果导向的混合教学模式

探索将传统线下授课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能够突出课程平台功能、线上资源建设、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五方面的混合性。混合式教学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对教学资源选取、教学活动安排、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线上课程资源建设要实现对知识点的讲解和贯穿;其次,线下教学活动安排要能够巩固、检验、转化线上所学的知识;最后,教育全过程要实现有跟踪、有评价的路径,“实时诊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图1 《新媒体数据分析》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需将知识点录制成微课或选取优质的慕课资源供学生线上学习,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让学生要学会、学懂数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还要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际操作;课中,以师生双主体互动式线下教学为主,集中讲解关键知识点和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间实践经验分享等环节强化学习效果;课后,采取分小组实操训练,通过小组研讨、相互协作、解决问题、课堂展示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各个环节的“设计、互动、反馈”,都能强化重要知识点和专业技能,不仅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线平台进行自我检测,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动起来”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式课堂。

三、强化价值引领的育人效果

第一,结合专业特色,深度挖掘新媒体数据分析知识点中蕴涵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的全过程,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内容系统、渠道多样、方法隐形”的育人思路。此外,将“疫情当教材”“脱贫攻坚显实效”等育人素材融入教学、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强化学生的数据思维,使学生自觉树立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的育人效果。首先,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系统规划、选取课程思政素材,比如,选取当年热点时政作为小组实训或话题讨论的主题。其次,以多种形式传达思政观念,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讨论、小组实训中,让学生通过讨论沟通、数据收集、问题探索、现象反思等过程,自觉感悟我国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优越性,感受我国脱贫攻坚给老百姓带来的改变,真正实现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构建课程教学全程、全员育人格局。

第三,通过课程展示、经验分享,实现“生生互助,知识分享,共同进步”的合作育人模式。比如,教师可选取实践作业——课程思政专题 (各地脱贫数据分析)完成较好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分享,并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实践作业的相关讨论话题,促进学生交流经验、反思学习。这种方式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内涵,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分析、评价和表达等思维能力。

四、整合多重元素的真实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最早由学者威金斯提出,他认为评价不应仅是对先前教学的反思,更应借助有意义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此外,他还强调评价任务和情境设计的真实性,“彰显从 ‘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的评价思路,评价不应仅是课程考核的工具化手段,更应成为 ‘学习’的内在组成部分,关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

《新媒体数据分析》课程在探索过程中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实时学情诊断,形成了以整合多重元素的真实性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及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将课程考核分层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制定了详细可执行的评价标准——“大数据评判”“师生共判”和“生生评判”三种评价手段;第二,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资源,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实时诊断性评价和反馈,针对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课程目标,设置全面立体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通过由多名专业教师和优秀往届生组成的师生评判团队,形成全方面、多视角的指导、反馈、优化、改进的闭环式评价过程。

为了鼓励学生全员、全程、积极、主动参与全部学习环节,《新媒体数据分析》课程最终确定了由日常学情、理论素养、技能应用三部分组成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提高了日常学情和技能应用两部分的分值比例。其中,日常学情部分主要依据线上学习平台记录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系统打分;技能应用部分则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考核一般采用师生评价和生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给学生发挥各自优势提供了充足空间,也保障了课程考核的公平性。

五、结 语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价值引领”的改革思路,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思想融入到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价值引领塑造和评价考核优化的各个环节。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参与度,学习成效显著,但是在实践中,学科交叉融合的适应度给授课教师提出了较大挑战,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猜你喜欢
育人评价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