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生育政策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2022-09-01 14:05张丽艳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张丽艳,文 浩

(辽宁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是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1]。人口再生产是推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如何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国的生育政策逐步优化调整为“三孩政策”。其对国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民族复兴都至关重要,已经引起大量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运用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育政策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知识图谱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生育政策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为我国生育政策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以“生育政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文献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与CSSCI类别期刊,检索时间范围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至2021年。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十八大召开时间为2012年,但考虑到发文周期,本次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至2021年。经过关键词检索,初步获得273篇原始文献资料。为保证文献资料与研究主题相关且可用于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人工筛选的方式将误检、资讯、会议综述排除后,最终获得243篇与生育政策相关的文献。

(二)研究方法

可视化效果图可以呈现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全景式再现[2]。CiteSpace是当前学界使用较多的知识网络分析工具,可以简明清晰地绘制出各类可视化效果图,呈现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及研究主题的演化历程等。本研究运用最新版本CiteSpaceV5.8.R3(64-bit),将清洗后的文献数据导入程序系统。导入时将年份选择为2013-2021年,时间间隔设置为1年。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突现词图谱、时间线图谱,并逐一进行阐述与分析。

二、我国生育政策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一)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聚类分析可以根据数据的特征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将高度相关的关键词以区块的形式展现,揭示研究领域主题演化路径。利用CiteSpace绘制出的生育政策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在此基础上将关键词聚类,共形成了12个聚类区块(见图1)。分别是“生育意愿”“计划生育”“单独二胎”“人口结构”“生育文化”“生育行为”“鼓励生育”“生育率”“独生子女”“影响机制”“家庭结构”“消费结构”。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图谱的模块值(Q值=0.7998)及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0.9363)有效性分析,可知对该项研究主题词提炼较为准确。

不同大小、不同平均轮廓值的聚类主题词表明,学界内不同学科的学者对生育政策的研究视角不尽相同。依据关键词聚类图谱中呈现的聚类区块,对各聚类主题中的文献进行阅读与分析,将我国生育政策研究热点归纳成生育政策效果及改进研究、计划生育相关研究、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相关研究、生育文化相关研究四个方面。

图1 我国生育政策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1.生育政策效果及改进研究

生育政策对人口再生产具有重大意义,能够调节人口结构,促进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育政策根据人口发展趋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这引起了学界对生育政策的效果、影响及改进方向的研究。从效果来看,“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相比政策出台前有了一定增长,因此有学者认为本次政策调整基本符合预期。但是,单凭人口的变化来判定政策的有效性是片面的。要判断我国的生育政策是否有效,还要看生育水平与更替水平,而不能只从出生人口的角度来衡量[3]。从影响来看,生育政策的变化主要影响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生育政策开放使得我国人口结构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善,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现象;另一方面,生育政策开放带来的人口增长,势必会增加就业及粮食供给等方面的负担,这将为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带来严峻的挑战[4]。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人口结构转变的周期较长,开放的生育政策不会导致失业率的直接上升,相反,在一段时期内会加大劳动力需求[5]。从改进方向来看,有学者建议将生育权利回归家庭,激发育龄人群的生育行为,进一步提高生育水平[6],延缓我国老龄化趋势,缓解劳动人口减少的情况[7]。还有学者认为,对于生育保障待遇不统一、生育成本分摊不均、生育意愿鼓励不足等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缓解生育给育龄人群带来的压力,为育龄人群排忧解难[8]。这些问题日益受到政府的关注,并在“三孩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中得以体现。有学者认为,这对于消除制约育龄人群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的实际困难有着重大意义,表明我国将大力营造、优化有利于育龄人群生育养育的政策环境[9]。

2.计划生育相关研究

计划生育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起实施的生育政策,该政策的严格执行使我国人口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原有的生育政策已不再适用。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生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较大调整。以“单独二孩”政策为起点,我国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同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后计划生育时期。根据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学者认为我国将通过加大力度解决各类人口问题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10]。伴随生育政策转变,计划生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应尽快适应新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要[11]。在此背景下,有学者认为“计划生育”不应被狭义化,“计划生育”不是严格控制生育行为或规定人们应该生几个孩子,而是要推动育龄人群结合自身客观条件与社会实际情况,做到有计划、自主地决定是否生育,从而加快转变人们对“计划生育”根深蒂固的认识[12]。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施行生育政策时,应尊重公民的生育权。

3.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相关研究

生育意愿一般是指育龄人群在生育上的愿望与追求[13],包括育龄人群期望生育的子女数量、性别以及生育次数等[14]49,反映和表达出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生育愿望[15],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二孩政策”遇冷后,学界对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学者认为,开放的生育政策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但这种刺激并不会改变人们原有的生育意愿[16]。自我国开始实行“单独二胎”政策以来,经济基础、生育观念等其他因素对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逐渐超过了政策本身的影响力。有学者通过发放问卷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相比生育政策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调查发现,年龄、生育经历、文化水平与价值观对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17]。也有学者认为随着生育成本的变化,城乡生育意愿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18]。以重庆女性为例,61.4%的女性不(再)生育的原因是“经济负担重”,24.5%的女性是因为“年龄太大”,其余女性是因为“没人带孩子”(占3.8%)与“养育孩子太费心”(占3.3%)[19],表明过高的生育成本与养育成本是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宽松的生育政策实施以后,经济因素对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不断扩大,养育成本和时间成本成为生育水平持续较低的主要原因[20]。虽然提高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对人口增长有积极作用,但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也存在悖离现象。即特定条件下,生育意愿并不会转化为生育行为。有学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因个人偏好导致的婚龄和育龄的推迟、生育能力的丧失以及生活环境因素[21]。从职业女性的角度分析,还包括竞争偏好力的影响[22]。总的来说,这部分人群有着较高的生育意愿,但是限于主观偏好的影响、客观环境的限制,导致生育行为遇到了较大的阻力。

4.生育文化相关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育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受刚性生育政策的影响,形成了深刻的“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文化[23]。绝大部分人群在形成这种生育观念后,不再去追求“儿女成群”与“子孙满堂”的家庭氛围。伴随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选择不生育的育龄人群开始扩大,并形成了一种新的生育文化。有学者通过对发达国家低生育率导致人口危机的现象分析,这种生育文化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生育政策,它所带来的惯性很难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和干预[24]。另外,我国“重男轻女”的封建生育文化也影响着育龄人群的生育行为。对于男孩偏好的夫妇,有学者通过生育决策路径分析:如已经生育的是男孩,则二孩生育意愿较低;已经生育的是女孩,则二孩生育意愿较高[25]。在这种生育文化影响下,不仅出生水平会受到影响,人口结构也会失衡。无论是哪一种生育文化,对生育政策效果都有影响。因此,在开放生育政策、建立健全配套政策的同时,应考虑如何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生育文化。

(二)突现词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短时间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通过突现词以及词频变化,可以判断不同时期生育政策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和研究热点。通过对生育政策研究的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分析,共得到6个突现词(见图2)。从突现强度来看,“计划生育”与“单独二孩”两个突现词的强度较高,可见生育政策的重大转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新的生育政策开放以来,学界加深了对该生育政策的研究,研究成果不断增多。通过图2可以看出,近年来生育政策研究领域中“生育成本”和“家庭福利”字眼的使用频率较高,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内容为生育成本与生育意愿的关系,调整社会福利机制推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尤其是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如何减轻育龄人群的生育负担、降低生育成本成为了生育政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学界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如何完善生育保障机制来提高生育水平。

图2 我国生育政策研究的突现词图谱

(三)时间线图分析

时间线图是基于关键词聚类图谱,将聚类主题下的特征词按照时间展开,从而直观地呈现出各个聚类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各个聚类主题中特征词的发展状况,总结研究趋势。依据生育政策研究的时间线图(见图3),并结合相关生育政策发布的时间,本研究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1.我国实施开放生育政策的初期探索阶段(2013-2015)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单独二孩”政策,这标志着几十年来严格实行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成为过去,也表明了今后我国将更加重视人口问题,及时通过政策手段调节人口结构,解决和预防人口结构失衡所带来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学界开始对开放生育政策的意义与实施策略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本次生育政策调整考虑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改变了国内外对“计划生育”狭隘的认识,能够推动我国人口结构健康发展[26]。新的生育政策施行后,一些学者出于为今后生育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的目的,从年龄、地区等不同维度出发进行生育意愿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受生育政策制约的影响各不相同,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发展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保证开放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27]。也有学者基于我国生育政策的特征,分析生育政策将面临的问题,认为未来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应循序渐进,根据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握调整时机,加强人口预测机制,实现生育政策“软着陆”[28],使得政策更替稳步进行。

2.生育政策内涵不断丰富阶段(2016-2020)

2015年10月,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政策开放以来,人们受政策制约的影响越来越小,解决生育水平不足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更丰富的研究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生育政策研究领域中开始出现“生育成本”“家庭政策”“家庭福利”等关键词,说明学界开始剖析影响生育的深层原因,研究对象从生育政策本身开始转向对配套政策的研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有学者从微观与宏观方面分析了影响生育率的因素,认为我国应加快调整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政策实施力度,改善税收制度,缓解家庭压力[29]。还有学者认为目前应完善公共政策,服务于生育人口及其家庭生活,为处在生育阶段的人群提供各类医疗服务与社会服务,落实家庭福利政策,提高生育水平[30]。我国生育政策仍处在过渡阶段,计划生育工作内容应加快转型,使国家公共政策更好地保障人口健康和家庭福利。

3.生育政策进一步优化阶段(2021年至今)

2021年5月,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三孩政策”,进一步完善配套支持措施。“三孩政策”提出以前,我国生育政策更趋向于单一的人口政策,而“三孩政策”的出台结合了配套措施,生育政策开始转变成面向全社会的政策,开始真正地融入了社会大背景中,推动生育政策研究转向配套政策的研究。有学者通过对“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舆情研究发现,生育政策配套设施不完善对生育行为形成了阻力[31]。我国应尽快落实相关配套措施,不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随着研究内容不断丰富,诸多学者开始开展政策包容性的相关研究。只有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进一步为育龄人群提供良好的生育环境,推动全过程政策支持,才能助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此背景下,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解决低生育率现象的政策措施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在经济上提供生育补贴、住房补贴和公共服务补贴,在制度上完善产假、育儿假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生育、养育环境等[32]。

图3 我国生育政策研究时间线图谱

三、我国生育政策研究总结

首先,从发文量来看,目前我国对生育政策的研究还不充分。截止到2021年,我国生育政策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人口众多、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有效解决当前生育水平较低的问题。应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为解决低生育水平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其次,根据图1、图3,结合文献内容可知,目前我国生育政策研究领域中交叉研究成果较多。研究生育政策的学者涉及多个学科,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这为生育政策调整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支撑,有利于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的建立与完善。根据图2可以看出,我国生育政策研究成果能够紧跟政策走向,及时给出专业的建议,有效促进了生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做到有据可依。

最后,通过图3可以得出,在生育政策开放以前,我国对生育意愿及生育行为的研究明显不足。直到“二孩”政策“遇冷”之后,才使得学界开始研究除政策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生育意愿及生育行为的研究开始增加。

四、我国生育政策研究展望

(一)加强对生育政策配套措施的研究

伴随着“三孩政策”,政府提出发展托育服务、优化完善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推动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我国的生育政策已不再局限于人口政策,其内涵不断丰富,将逐步落实配套政策的实施。未来学界应进一步探讨如何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从教育、税收等方面为育龄人群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人民健康状态,并以“健康中国”的战略推进人民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未来生育政策领域的研究应围绕生育保障以及母婴健康展开,以促进我国人口健康发展。

(二)加强信息框架对重塑生育文化作用的研究

由于个体决策及偏好受信息表达方式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调整信息框架,使人们重新认识生育政策,使其选择转向预期方向[33]。为提高政策效果,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框架,通过主流大众文化来宣传生育优惠政策,强调生育给家庭带来的幸福感,更新固有的生育文化,促进生育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相关学科应重点研究信息框架对建设新生育文化的具体方法,改变人们对生育政策的消极认识,使人们提升自身的生育意愿,提高社会整体的生育水平。

(三)加强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间关系的研究

生育政策领域的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我国生育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人们的生育意愿。然而部分研究得出相反结论,即在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我国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14]51。目前,调查生育意愿是预测我国生育水平的主要方式,也是调整生育政策的重要依据。在进行生育意愿相关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联系及转化路径加以关注,把握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转化规律,从而提高生育水平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调整生育政策。

(四)加强生育政策包容性的研究

2020年11月,“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到了“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不仅意味着生育政策要考虑生育数量,还包括对生育全过程进行通盘考虑[34],为生育政策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为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要求我们在尊重生育意愿的基础上,为有生育意愿的育龄人群提供积极的帮助与支持。在追求生育率提高的同时也要重视提高生育家庭的幸福感,营造良好的生育大环境以及生育文化氛围。随着生育行为的增加,我国应为广大育龄人群提供涵盖生育、养育、培育的知识学习平台,促进我国新一代公民的健康发展。对生育政策包容性的研究,能够为落实“三孩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提供指导,从而减轻育龄人口的生育压力,提高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

2022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发布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健全三孩生育政策的配套措施,在个人所得税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中,增加3岁以下子女的照顾费用,多渠道发展普惠托育,减少家庭生育、养育和教育的负担。对税收政策的调整显示出政府已经着手完善生育政策配套措施的建设。未来,我国生育政策研究将不断扩展,结合教育政策、税收政策等多方面,为我国生育政策的实施提供支持,保障生育权益,提升家庭福利,稳步推进我国人口结构均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