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部深层钻井提速技术应用

2022-09-01 07:07游尧田峥
科技创新导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破岩机械钻速井眼

游尧 田峥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技术中心 广东深圳 518067)

随着勘探方向逐步向深层迈进,勘探井平均作业井深逐步加深。南海东部油田地层自上而下主要包括浅部海相沉积地层、深层陆相古近系地层及前古近系古潜山地层,古近系、古潜山地层地层抗压强度高,可钻性差,造成深层探井钻井周期普遍较长、作业成本较高,井控、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风险大。通过开展井身结构优化、钻头切屑齿技术优选、钻头保护技术、钻井液体系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在南海东部油田探井提速提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1]。

1 地层特点及钻井提速难点

南海东部油田中浅部地层主要发育厚层泥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地区砾岩发育,埋藏深度分布于500~2500m,地层强度低,岩性均质性强;中深层主要为古近系地层陆相发育,埋藏深度分布于2500~4500m,主要岩性为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含砾砂岩、褐灰—灰黑色泥岩,局部发育煤层,岩性复杂,地层强度分布于50~175MPa,岩性不均质性,硬质夹层发育,地层冲击性强、研磨性较高,该地层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地层孔隙压力为1.03~1.20,局部地层存在异常压力体系。深层主要为前古近系古潜山地层,埋藏深度分布于4500m 以上,主要岩性为闪长岩、花岗岩、火山角砾岩、安山岩等,地层强度分布于150~420MPa,内摩擦角分布于37°~45°,地层岩性致密坚硬,研磨性强,可钻性差,同时,潜山岩性预测误差大,岩性复杂,层位变化大,常规PDC 钻井技术效率极低,容易发生早期崩齿,造成单只钻头进尺少、机械钻速低、钻井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勘探开发的进程。

2 提速技术研究

笔者通过调研国内外深层复杂井段的钻井技术,分析对比南海东部深井钻井提速技术的难点,开展了针对南海东部油田探井全井段提速提效技术的研究,通过浅部优化瘦身井身结构,分析古近系钻头破坏机理,优选钻头保护技术;分析潜山地层中PDC钻头破岩机理,优选钻头技术和钻头保护技术。同时,综合分析钻前地质岩性资料和邻井资料,优化评价抗高温钻井液体系,并通过精细控压设备实时监制井底压力变化,保证钻井井控安全,避免井下复杂情况的出现,同时还能减少对储层的污染。

2.1 井身结构瘦身技术

南海东部经过多年的实践,浅水探井已经形成成熟的常用井身结构程序:36″井眼/30″导管+17-1/2″井眼/13-3/8″套管+12-1/4″井眼/9-5/8″套管+8-1/2″井眼/7″尾管+6″井眼。

井身结构优化在降低钻井作业成本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保证钻井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套管层次,缩小井眼尺寸,优化套管钢级和壁厚。(1)二开井眼瘦身为16″井眼,同时,采用PDC 钻头+马达的钻具组合作为提速手段。(2)在勘探地质目标比较明确、地层压力清楚(地层孔隙、坍塌和破裂压力预测准确)、无试油计划的前提下,对于井深小于4000m的探井,优化井身结构为:36″井眼/30″导管+12-1/4″井眼/9-5/8″套管+8-1/2″井眼。

井身结构瘦身技术可减少建井周期,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2 水力减震钻头保护技术

2016年以来,南海东部油田通过现场实际应用对比分析,评价了两类水力减震钻头保护技术对于南海东部深井的适用性。

2.2.1 扭力冲击器

钻进作业过程中,钻井液带动内部涡轮叶片旋转,产生高频稳定的扭冲能量,均匀地将扭矩传递到钻头上,如图1所示。扭力冲击器可产生750~1500 次/min的高频稳定的扭冲力,并持续稳定作用于钻头上,使得钻头可获得同样的750~1500次/min 能量切削地层,有效提升钻头切削效率,从而有效提升钻井效率。

图1 水力减震钻头保护工作原理

扭力冲击器可有效降低井下有害振动,为钻头提供平衡稳定的切削环境,提升钻头工作效率,提高钻井机械钻速及钻头进尺。

2.2.2 复合冲击器

复合冲击器是通过其内部的能量发生装置、频率发生装置将钻井液的水力能量转化为高频、稳定的机械脉冲能量,再经过其内部的能量分配装置,在钻头上增加一个额外的旋转方向和轴向均匀稳定的高频冲击力,缓解聚集在钻头上的反冲扭力,减轻或避免夹层段应用常规PDC 钻头钻进易出现憋跳或黏滑现象,提升剪切效率,提高机械钻速[2-4]。

复合冲击器集成了扭力冲击器与轴向冲击两类功能,属于一种复合冲击的钻井提速技术。

2.3 高效破岩钻头技术

采用PDC 钻头旋转齿技术及异型齿面钻头设计,结合地层特点优化钻头布齿、抛面设计,综合利用“剪切+犁削”组合破岩方式提高钻进效率,南海东部油田通过对不同类型难钻地层分析,评价了旋转齿PDC 钻头技术、牙轮-PDC 复合钻头技术、异型齿PDC 钻头技术3类高效破岩钻头技术,如表1所示。

表1 高效破岩钻头技术适应性分析

2.3.1 旋转齿PDC钻头

旋转齿钻头PDC 切削片通过轴承与套筒密封相连,二者之间保持一定间隙,以保证切削片可以自由旋转,如图2所示。以部分360°旋转切削齿取代常规PDC 钻头鼻、肩部高磨损区域,当切削齿剪切地层时,在切削片边缘会由于侧倾角而产生一个侧向切力,而使得切削齿能够完全旋转,使得切削齿具备更长的切削边缘,增加切削齿的利用率,避免出现局部严重磨损,降低钻头切削效率[5]。

图2 旋转齿的组成

2.3.2 牙轮-PDC复合钻头

牙轮-PDC 复合齿钻头技术通过将PDC 钻头剪切破岩和牙轮钻头冲击破岩两种切削结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复合破岩结构,牙轮齿的预破碎作用降低了PDC 齿对井底岩石的破岩能量,提高了PDC 齿的破岩效率,可适应多种复杂地层和特殊钻井工况;同时,牙轮滚动部件取代固定刀翼结构,工作扭矩对钻压的敏感性降低。牙轮齿破岩时产生纵振,降低粘附发生率,缓解托压,提高定向效率,如图3所示。

图3 牙轮-P D C 混合钻头

2.3.3 异型齿钻头

异型齿钻头技术通过改变PDC 钻头切削齿形状,结合剪切破岩与挤压破岩两种方式,提高吃入能力和使用寿命(如图4所示),配合水力减震钻头保护技术充分发挥保护钻头的作用,延长钻头寿命[6]。目前,较多使用的异型齿包括特殊的“尖/圆”齿交替布置、斧形齿、三棱齿、屋脊齿,忍者齿等。

图4 异型齿工作原理

异型齿钻头与水力减震钻头保护技术相融合,形成异型齿钻头+扭冲工具/复合冲击器一体化提速技术,综合两大技术的优势,在深层抗研磨性强的地层中,既能保证钻头吃入能力,又可大幅提升钻头寿命,并大大提升钻井效率。

2.4 抗高温钻井液体系

南海东部深部地层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地温梯度高等原因,易出现钻井液处理剂高温降解、钻井液流变性恶化等复杂情况。聚磺钻井液[7-8]既保留了聚合物钻井液的优点,又对其在高温高压下的泥饼质量和流变性进行了改进,从而有利于深井钻速的提高和井壁的稳定。抗高温钻井液的抗温能力可达220℃,密度最大可达2.4g/cm3。

2.5 精细控压钻井提速辅助技术

通过精细控压溢流漏失预警系统,精密监测返出流量,第一时间发现溢流,迅速控制井口,避免地层流体过多进入井内造成套压过高,降低压井风险;通过精细控压溢流漏失预警系统,精密监测返出流量,第一时间发现井漏,通过对比返出钻井液密度,分析发生井漏的原因,最大限度地减少钻井液损失,降低井漏复杂风险;降低钻井液密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现油气层;通过控制井眼环空,解决钻井期间频繁的溢漏转换问题,控制井控风险,提高钻井效率;保持近平衡或者微过平衡钻进,减小井底压持效应,辅助提高机械钻速[9]。精细控压钻井地面流程图如图5所示。

图5 精细控压钻井地面流程图

3 现场应用

A 区块为南海东部深部勘探开发重点区域,该油田产层主要分布于为古近系的恩平组、文昌组(3500mTVD以下)及古潜山(4000mTVD以下),油气埋藏深,地质与构造条件复杂,纵向上恩平组、文昌组和古潜山地层花岗岩、闪长岩、火山角砾岩、石英、砾石广泛分布,非均质性和研磨性强,强度高。

A7 井井身结构:36″井眼/30″导管+16″井眼/13-3/8″套管+12-1/4″井眼/9-5/8″套管+8-1/2″井眼,中浅层作业机械钻速得到充分释放,A7井平均机械钻速提升至78.2m/h,较A1~A5 井平均机械钻速提升32.9%。如表2所示。

表2 A区块表层钻井机械钻速对比图

A7井中深层古近系地层使用12-1/4井眼作业,采用水力减震钻头保护技术,同时配合采用斧形齿钻头技术设计,A7井12-1/4”井段仅使用2只钻头完成12-1/4”井段3105.66m的进尺,A1~A5五口井平均4.2只钻头完成12-1/4”井段,平均减少2~3趟钻趟起下钻,大大提升了中深层古近系地层钻井效率。如表3所示。

表3 A区块12-1/4 井段钻井情况对比

本区块共3 口井钻入古潜山花岗岩地层,其中A7井深层古潜山地层采用混合钻头技术、配合抗高温钻井液体系、精细控压钻井技术,A7 井采用1.05g/cm³钻井液密度近平衡钻井作业古潜山地层,机械钻速为3.88m/h,较A1~A5井古潜山平均钻井机械钻速2.83m/h提升27.1%。如表4所示。

表4 A区块8-1/2井段钻井情况对比

4 结论

(1)本文从中浅层、中深层、深层全面分析了南海东部地区地层特点,浅部地层地层强度低,岩性均质性强,中深部地层抗压强度中—高,岩石不均质性强,硬质夹层发育,地层冲击器强,研磨性中—高,深部地层主要以花岗岩发育,地层抗压强度高,抗研磨性强,岩性预测误差大,岩性变化无规律。

(2)本文针对南海东部地层特点,总结评价了5项提速技术,涵盖井身结构、工具钻头技术、钻井液安全技术等方面,并通过A 区块的现场应用,分别在浅层、中深层、深层钻井中取得了显著的提速效果。

(3)本文中5项提速技术的评价及规模化应用,大大提升了南海东部古近系、古潜山深层安全高效钻井效率,大幅降低了深井钻井费用,解决了深层勘探成本“瓶颈”问题。

猜你喜欢
破岩机械钻速井眼
第十三届国际爆破破岩学术会议的征文即将截止
剪切滑移裂缝对井眼声波传播的影响
伊拉克H 油田Sadi 油藏鱼骨井井眼布置方案研究
竹 石
刀齿切削破岩实验及分形研究
不同地应力下TBM盘形滚刀破岩特性
长庆油田储气库水平井大井眼钻井技术
受井眼约束带接头管柱的纵横弯曲分析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钻进参数多目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