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豆新品种对SMVⅠ号和Ⅲ号病毒株系的抗性鉴定

2022-09-02 06:16赵彤华许国庆徐蕾钟
辽宁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株系供试抗性

赵彤华许国庆徐 蕾钟 涛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1)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全球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的严重病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发生严重时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达95%,几乎绝产[1]。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的大豆植株症状轻时出现花叶或黄斑花叶;严重时叶片畸形、皱缩,甚至顶枯[2~3]。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传播途径是种子带毒、害虫(蚜虫)和中耕摩擦传播[4]。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从选择无毒种子和抗病毒品种,以预防为主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病毒病的发生[5~6]。本试验在2017~2021年对辽宁省选育的178份大豆新品种进行了病毒病的抗性鉴定,以期为便在大豆生产中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品种

供试的178份大豆品种来自全省多地各级育种单位,由辽宁省种子管理局提供。

1.1.2 供试毒源

供试大豆花叶病毒(SMV)毒源SMV Ⅰ号、SMV Ⅲ号株系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提供。

1.2 方法

1.2.1 病毒接种

鉴定地点位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试验西地(N41°49',E123°32')。供试大豆种植于60目防蚜网室内,每个材料播种2行,行长5 m,10 cm等距点播。

在白天温度达到25 ℃以上,播种后12~15日左右第一对真叶完全展开时接种。接种前在繁毒株上部采集新鲜的病叶,将其与0.1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pH 7.0)按1∶20质量比置于研钵中,并添加2%的600目金刚砂,在液氮中研磨成匀浆,配制成接种液备用。当大豆第3片复叶充分展开时,用短毛刷蘸取接种液,采用人工磨擦接种法分别接种SMVⅠ号和Ⅲ号病毒。

1.2.2 抗性鉴定及评价

接种20 d左右,待发病豆株病害症状明显且稳定,即进行病害分级调查,计算病情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参照ZhiandGai(2004)的方法[7]采用6级标准进行抗性评价(表1)。

表 1 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分级评价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品种对SMVⅠ和Ⅲ号株系抗性鉴定

2017~2021年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对SMVⅠ和Ⅲ号株系的抗性反应存在明显差异。178份参鉴品种中,占比远超过半数表现出抗性(表2)。其中,对SMV 号株系表现为抗病的大豆品种较多,数量为104份,占比高达57.78%;对SMVⅢ号株系表现为抗病的大豆品种也最多,数量为120份,占比高达66.67%。对SMVⅠ号株系表现为高抗的大豆品种数为37份,占比为20.56%;对SMVⅢ号株系表现为高抗的大豆品种数为32份,占比为17.78%。此外,对SMVⅠ号和Ⅲ号株系表现为高感的大豆品种数均为较少,占比分别为2.78%和1.11%(表2)。

2.2 对SMVⅠ号和Ⅲ号株系兼抗或专抗的大豆品种

对SMVⅠ号和Ⅲ号株系均表现为高抗的区试大豆品种有21份(表3),占总数比为11.80%。初步鉴定出专抗SMVⅠ号株系的大豆品种3份,专抗SMV Ⅲ号株系的大豆品种9份(表4)。

表 2 区试大豆品种对SMVⅠ和Ⅲ号株系抗性鉴定结果

表 3 兼高抗SMVⅠ号和Ⅲ号株系的大豆品种

表 4 专抗SMVⅠ号或Ⅲ号株系的大豆品种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SMVⅠ号和Ⅲ号株系接种试验,178份参鉴品种中对SMV Ⅲ号病毒表现出抗性的占比高于SMVⅠ号病毒,并鉴定出对2种病毒均表现出高抗的大豆品种21份。此外,有3个品种对SMVⅠ号病毒表现出抗性,而对SMVⅢ号病毒表现出感病;有9个品种对SMVⅠ号病毒表现出感病,而对SMVⅢ号病毒表现出抗性。

辽宁省种植的的春大豆生育期较长,一般130 d以上,大豆花叶病毒病是辽宁省大豆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病毒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4]。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越高,越能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2017~2021年的参试大豆品种对2个主要流行株系SMVⅠ号和SMVⅢ号的抗性总体表现较好,筛选出的兼高抗品种可直接在大豆生产中应用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抗病毒鉴定工作意义重大,未来的工作中仍会持续并有序的进行品种选育和抗性改良工作。

猜你喜欢
株系供试抗性
4 种牧草种子在不同逆境下的萌发特性
不忘初心,回归经典!养虾至暗时刻,海茂坚定高抗苗,携抗性更强“普利茂”回来了
应用MAS技术改良水稻特异种质大粒溪香的稻瘟病抗性
Pib、Pi9、Pi2、Pi54和Pish在粳稻品种(系)中的分布及对穗颈瘟的抗性
小麦全程绿色防控用药试验分析
小麦全程绿色防控用药试验分析
小麦全程防控应用拜耳公司农药产品试验
转录因子OsNAC2对逆境下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大叶蒲公英耐盐性变异株系的培育
亚洲玉米螟Bt抗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