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深度理解』是怎样炼成的
——特级教师夏永立《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教学赏析

2022-09-02 07:15王焱烽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竖式

文 王焱烽

怎样通过有深度的练习课教学设计,让学生获得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受益于长三角四省市骨干教师交流研修项目,笔者在随安徽省特级教师夏永立老师进行跟岗学习期间,夏老师以他倾心执教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一课为例,为我们揭示了学生的“深度理解”是怎样炼成的奥秘。

一、以“选择”始,深思运算方法,突破定势

在一般的教学中,为形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技能,教师往往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安排不同题型的、过量的计算题,以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标。然而学生在面对运算内容时——例如面对本节课的计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题中数的特征不管不顾,头脑中剩下的往往只是“笔算”的强思维定势,对口算、简算、估算这些运算方法往往意识不强。教师“由算至熟”的理念,遇上学生“以算代思”的认识,造成了运算枯燥、机械、浅表化学习的现实流弊。因此,夏老师借助课始简约的练习材料,在引导学生对运算方法的选择、定势思维的突破中丰富运算学习的体验。

【片断1】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84÷6=90÷3=

900÷30=153÷22=

210÷30=800÷200=

90÷30=21÷3=

930÷50=210÷3=

1.引导观察。

师:一定都要列竖式计算吗?哪些题目不用列竖式计算?请你选择:哪些只需要口算、哪些需要笔算?

生:153÷22 和930÷50 要列竖式计算。

生:84÷6 也要列竖式计算。

师:二年级时84÷6 需要笔算,现在只需要口算。可以口算的还有哪些?

2.组织整理。

师:哪些口算题目是有关联的,我们把这些题目写成一组。

课堂交流后,教师板书成两组算式:

3.课堂交流。

师:哪些算式的商是一样的,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生:第一组中90÷3 的商等于30,把被除数乘10,除数也乘10,所以900÷30 的商也是30。

生:第二组中210÷30 的商是7,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所以21÷3 的商也是7。

师:为什么第一组中的90÷30的商不是30,是3 了呢?

生:因为被除数900 除以10,但除数30 没有除以10,也就是没有都除以相同的数。

师:让你做900÷30,你可以想到哪道口算题?

生:9÷3。

师:还可以联想到哪些题目?

生:900÷300=3。

生:9000÷3000=3。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算,学生会把列竖式计算这一手段奉为圭臬。为打破学生“只会列竖式笔算”“以算代思”的狭隘认识,夏老师通过请学生选择“口算”还是“笔算”,补上运算前“观察”“审题”的理性选择体验,请学生进行“整理”和“交流”,加强运算时“寻求简洁合理的运算途径”过程性体验,请学生开展“联想”和“编题”,积累运算后“回顾”“总结”的反思性经验。学生对观察、联想、运用“商不变性质”等“弱”刺激印象得以增强,“不能只是算”的思维定势得以突破。学生对运算前、运算时、运算后“需要怎么做”的认识得以丰富。

二、由“问答”入,深究竖式算理,引发思辨

理想的运算教学,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对算理的深刻理解,让运算拥有了像根一样能生长的力量。一般而言,教师在新授教学中,十分重视运算算理的理解,会通过画图、算式、小棒、计数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练习教学则着重以运算技能形成、思维方法感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为主展开。其实,练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新授教学“练习”与“作业”中得到的知识经验,对运算算理进行“再理解”。这样的做法完全符合认知学习规律,也能收获“温故出新”的效果,为算法“再总结”,让学习“再发生”。本节课从口算学习后转入对列竖式计算的算理学习中,夏老师独具特色的生—生“你问我答”,把竖式算理中隐含的“节点”“错点”“盲点”显露无遗。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理有了深化理解。

【片断2】谁能向他们提问?

师:观察153÷22 的竖式(图1),商是6,余数是21。谁能向她(生1)提问?

图1

生:为什么6 要商在个位上?

生1:如果写在十位上,6 就不代表6 个一。

师:被除数前两位是15,比除数22 小,所以商是一位数。

生:余数21 代表什么?

生1:21 表示被除数153 减去商乘除数后得到的差。

生:竖式中的132 代表什么?

生1:是22 乘6 得到的。

生:为什么个位上商6 不是商7?

生1:把22 看成20,商7 就是7 个20,但实际上应该是22 乘7 是154,比被除数大。

师:也就是试商时要调商。还有谁要向她提问的?

……

师:观察930÷50 的竖式(图2),有谁要向他(生2)提问?

图2

930÷50=18……30

生:既然商写在了百位、十位上,为什么不是180,而是18 呢?

生2:如果是180,那么180乘50 的结果要比930 要大。

生:为什么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 同时划掉?

生2:同时划去,商还是不变的,能使计算变得简便。

生:为什么余数写的是3,横式上写的却是30?

生2:竖式里余数是3,是在被除数的十位上,代表的是3 个十。

……

若非亲历课堂现场,很难相信10 多个充满思辨味的高质量问题,一个紧接一个,从学生口中问答如流。陈省身指出,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才会有很好的效果。从学生之间“唇枪舌剑”般互问互答的课堂表现看,每一位提问者都将自己对竖式算理的理解,与回答者对算理的深入理解,进行“点对点”的精准交换———这种交换过程中的互相确认,为问答双方和其他学生构建起向心力极强的思辨场——在这个思辨场中,大家对所问与所答的倾听、思考、判断、评价活动,让算理的深度理解就此真实发生。这一有深度的“生问生答”环节设计,“将数学教学提升到高阶思维层面,让数学思维方式、方法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扎根、生长,成为学习数学的自觉力量”。

三、借“改数”探,深研试商规律,开阔视野

一般而言,在结束对算理的思辨性交流后,教学会进入到诸如“列竖式计算”“改错”“问题解决”等形式不一的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等常规习题的“操练”环节,目的是为形成一定的运算技能。夏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就题论题,而要适当进行拓展,只有找到习题潜在的智力因素,才能发挥最佳的课堂效益。在本节课中,如果仅仅是操练,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便缺失对数感、抽象能力、运算能力等的培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运算能力”这一项核心素养表现性指标的表述是: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如何借助学生在运算练习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大量竖式运算后隐藏其中的试商规律进行理性思考,发展运算推理能力呢?在紧随其后的练习环节,夏老师另辟蹊径,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对竖式试商过程的分析及其规律总结中——

【片断3】改除数,口算变笔算。

师:210÷30=7,想一想,把除数改成多少,这道题就需要笔算了?

学生答33、29、31、27、28 的均有。

师:你觉得除数改成多少,只需要一次试商,就能笔算?

板书:改题。

(学生答29、28、27、32、33 都有,也有学生说只有29)

师:请你自己列竖式验证,是不是一次试商就行了?

生:28、29 都可以,只要一次试商就行。

生:27 也可以的,32、33 都不行。

师:210÷31,一次试商够吗?

生:需要两次试商。

生:32、33。

生:超过30 的都不行。

师:想一想,除数是31 就要试商两次,那么超过30 的,还要举其他例子吗?31 都不符合要求,比30 大的,更需要试商两次。

师:如果是210÷26,要不要调商?请大家继续验证。

板书:猜想——验证。

生:26 要调商,第一次试商7,太小了,调商为8,这样第二次的商8 是合适的。

师:有时试商只要一次,有时试商需要两次,试商小了,要调大,试商大了,要调小。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你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一次试商,什么情况下需要两次试商?

生:我发现除数靠近7、8、9之类的,只要一次。靠近5、6 的,就要试商两次。

生:因为靠近7、8、9,可以看成整十数,是把除数看大了。

……

怎样为常规习题赋能,在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中让思维走向深刻?学生通过“一次试商”“两次试商”的列竖式计算里,探索由除数变化引起试商次数变化的规律。更难能可贵的是,课堂上,许多学生一次次自发改除数、列竖式、试商调商,皆为“猜想——验证”规律。把原本看似乏味的列竖式计算,变成有动力、愿努力、想尽力发现的主动探究活动——学生在爱数学的情感上与做数学的意识上可谓更进一步。这样独特的教学设计,也为“双减”背景下的课堂练习与“数与运算”类作业改进设计与课堂指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设计思路。

“练习课的质量取决于什么?在一定题量的基础上,关键看思维的含量,看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华应龙)纵观整节课,夏老师以简约的学习材料,简练的课堂语言,通过有深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运算方法的理性选择、运算算理的深度理解、试商规律的深入探索过程。“深度理解”的课堂学习历程,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运算能力与主动探究习惯,体现了夏老师“比学生‘演练’更重要的是‘习得’,即获得新的方法和思想,在学习能力上有新的提升”的练习课教学主张。显然,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深度课堂”理念上好上优练习课,夏永立老师这节练习教学的研究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竖式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求被除数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算算被除数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