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的《雪国》译本赏析

2022-09-02 20:31朱杰希林范武
成才之路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雪国译本

朱杰希 林范武

摘要:《雪国》是日本文学界的“泰斗级”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以“生态”为视角,综合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研究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认为译文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程度越高,翻译的效果越好。我国知名翻译家高慧勤在对《雪国》进行翻译时,没有拘泥于原文,而是进行了较为成功的适应性转换。文章以这部翻译作品中的部分内容为例,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赏析。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雪国》;译本;高慧勤;赏析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4-0055-03

《雪国》作为川端康成的众多文学作品之一,是一部非常能够代表川端康成写作风格的作品,它极致地表现了日本的传统美学观念,又融合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和技巧。《雪国》以日本传统文学中特有的悲凉美为根基,展现出一种朦胧且感性的美。这部作品从人物的刻画,到故事情节的发展,都将从属于人类心灵的美尽情展现了出来。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川端康成的作品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而他的代表作之一———《雪国》被各国竞相翻译成本国语言的译本。这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译本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目的语受众对原作的评价。所以,一部好的译本更值得读者鉴赏。本文将选取我国知名翻译家高慧勤女士所翻译的《雪国》译本中的部分内容,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赏析。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后,此概念引起国内翻译学界的注目。之后,通过他所著的《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等多部论文及专著的推动,我国翻译学界逐渐形成“生态翻译学”这一翻译理论。所谓“生态翻译学”,即从生态的视角对翻译进行多维度、整体性观察的研究。该理论认为,自然生态和翻译生态是存在相似性的,因此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也适用于翻译这一活动;翻译即适应和选择,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中心”和“以译者为主导”;主张“事后追惩”机制,鼓励对译文的事后批评,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和淘汰;鼓励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为前提和依据,对译文实施多维度的适应和选择,让译文能够“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以此得到最佳译文。生态翻译学具有独特的翻译视角,也具有独特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这种独特的翻譯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三维”的转换,“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维度,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可以在这三个维度上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因此,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对译文进行赏析时,可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维度上进行分析,进而判断译文是否实现了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

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国内外翻译领域带来了新颖的视角,并持续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从中国知网检索有关生态翻译学的论文可以发现,近年来,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不少都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翻译批评、译文分析、译本对比研究的论文。这证明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知名度在不断提升,并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和接受。生态翻译学发展潜力巨大,其理论值得翻译研究者、翻译专业学生及翻译爱好者学习和运用。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雪国》译本的赏析

以下将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以《雪国》的高慧勤译本中的部分内容为例,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出发,进行赏析。

1.语言维

译文的语言维转换指的是在语言形式方面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包括语体风格的切换、词汇使用的调整、句式结构的重构等。语言学习者记忆外语词汇的意思时,往往只记住其同义转化过来的母语词汇,但直接转换的母语词汇与其原来的外语词汇在含义上所指的范围、感情色彩都可能有些许差别。这就导致译者在翻译时,容易习惯性地直接套用所记忆的同义转换过来的母语词汇,导致译文不够贴合原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语义及情感,甚至出现偏差。因此,译者只有在充分理解原文语义及前后语境的情况下,才能准确、适当地对译文语言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才能使译文语言更贴近原文的语义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例(1):もうそんな寒さかと島村は外を眺めると、鉄道の官舎らしいバラックが山裾に寒寒と散らばっているだけで、雪の色はそこまで行かぬうちに闇に呑まれていた。译文:岛村眺望窗外,心想:竟这么冷了么?只见疏疏落落的几间木板房,像是铁路员工的宿舍,瑟缩在山脚下。不等火车开到那里,雪色就给黑暗吞没了。例(1)是原作中描写岛村乘坐火车去往雪国的路途中,车窗外的一段景象。这里川端康成用“寒寒”来形容山脚下零星分散的木板房。日语中的“寒寒”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看起来寒冷的样子,另一个是寒酸的样子。文中明显是第一个意思,但对于这个看似简单的副词,高慧勤翻译时并没有简单直译,而是将其翻译为“瑟缩”。汉语“瑟缩”形容人蜷缩起来的动作,也可形容风雨声。这一译法充分展示出高慧勤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底蕴,她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寒冷的感觉。

例(2):「くやしい、ああっ、くやしい。」と、ごろごろ転がり出て、うしろ向き坐った。译文:“真窝心!啊,太窝心了!”一骨碌出了被窝,背对岛村坐着。例(2)在原文中是引用了驹子的原话,描述了驹子撒娇的样子。岛村因驹子的单纯而感叹她是个好孩子,驹子不断追问自己哪里好,而岛村难以言述,驹子便有些不甘和羞耻。日语的“くやしい”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经历了失败或羞耻而无法忘记,另一个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文中明显是第一个意思。高慧勤在翻译这一词语时,并没有直接套用常用的“不甘心”“后悔”,而是考虑到词语在语境中的词义、故事背景与人物设定,把握住人物的语言风格,使用了更贴合驹子身份的口语“窝心”来翻译。“窝心”是方言,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受到委屈、侮辱或污蔑,不能表白而心中苦闷”,另一个是“满意”。“窝心”的使用,准确表现出驹子想要表达的羞耻与不满的感情,同时让驹子的语言风格显得朴实又接地气,能够让中国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在北国温泉村庄的驹子的朴实。另外,对于例(2)最后的“うしろ向き坐った”,译者也没有直译为“朝着后面坐下”,而是在充分理解故事情节后,将其译为“背对岛村坐着”,生动展现出驹子对岛村斗气、撒娇的样子。

從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通过对语体风格的把握、对词汇使用的筛选及对句式的适当转换,实现了译文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2.文化维

译文的文化维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使译文更切合目的语的文化特征,又要注重文化“原汁原味”的传递,尽量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让译文读者对作品产生先入为主的误解。

例(3):毛より細い麻糸は天然の雪の湿気がないとあつかいにくく、陰冷の季節がよいのだそうで、寒中に織った麻糸が暑中に着て肌に涼しいのは陰陽の自然だという言い方を昔の人はしている。译文:麻纱比毛发还细,如果不借助天然冰雪来回潮一下,便更难处理,据说在阴冷季节最为合适。古人说,数九寒天织的布,三伏天穿着最为凉爽,此乃阴阳和合,自然之道。此句在原文中描写了雪国特产麻纱的特性。日语的“寒中”和“暑中”都是阴历中表示节气的词语。“寒中”指小寒初始至大寒终末之间的时期,或指严寒之际。“暑中”指夏季炎热之际,或指夏季结束前的最后十八天。而同样使用阴历的中国也有对此节气的专门叫法,译者在翻译这两个日语节气语时,考虑到译文受众的文化因素,便将其翻译为符合中国读者习惯的叫法“数九寒天”及“三伏天”。

在上述例子中,译者充分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将日语中描述节气的专有词汇转换为中文中描述节气的专有词汇,使译文语言在符合原文词汇语义的基础上,在文化维度上实现了适应性转换,在不失去原文“原汁原味”的同时还能使译文读者跨越文化障碍并准确理解原文意思。

3.交际维

译文的交际维转换要求译者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交际意图,并以其为核心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文本是交际意图的载体,只要能达到与原文相同的交际效果,文本的表现形式就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例(4):「そうですか。」と、葉子はそっと横に向いて、「駒ちゃんはいいんですけれども、可哀相なんですから、よくしてあげて下さい。」译文:“是么?”叶子悄悄扭过脸去说,“驹姐姐人很好,就是太可怜了,请你好好待她吧。”

例(5):「駒ちゃんという子は、年が若いけれど、この頃達者になりましたねえ。」译文:“有个叫阿驹的姑娘,年纪不大,近来弹得很见功夫。”

例(4)和例(5)都出现了他人对驹子的称呼“駒ちゃん”。译者面对不同语境或不同交际意图下对同一个人物的不同称呼时,相应地做出了转换。例(4)在原文中是叶子对岛村说的话。叶子与驹子同为温泉村的女性服务人员,且为同辈,又是朋友,叶子的年龄比驹子小些,她称呼驹子为“駒ちゃん”显示出两人关系亲密。译者考虑到此处叶子的交际意图,将这个称呼翻译为“驹姐姐”,既能展现出她们的亲密关系和年龄关系,又符合叶子当时的交际意图。例(5)在原文中是按摩的盲女对岛村说的话,是盲女以陌生人的角度向身为外地人的岛村介绍本地人们熟知的人物,这里的“駒ちゃん”是盲女引用了温泉村当地大多数人对驹子的昵称,也是她对驹子这个年纪不大的孩子的称呼。译者将其翻译为“阿驹”,与中国一些地方人们对熟人的昵称相似,能够表现出盲女向岛村介绍驹子时引用当地人叫法的交际语境。

可见,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对同一个人的称谓的翻译并没有生硬地与原文对应,而是根据人物的身份、语境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能够更加完整地展现出原文的交际意图,让读者能够充分体会到更加接近原文的交际语境,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三、结语

总之,高慧勤在翻译《雪国》这部名作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词汇,而是在充分理解两国文化及语言差异的前提下,根据人物身份、故事情节、文化习惯、交际语境等对译文的用词进行精心筛选和适当调整,实现了生态翻译学所提倡的“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这不仅为高慧勤的《雪国》译本在我国的热销打下基础,也为推动《雪国》这部名作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还为翻译学界提供了优秀的学习及参考素材。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雪国[M].高慧勤.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02).

[4]刘云虹.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J].中国翻译,2004(06).

[5]马升慧.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评介《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J].校园英语,2015(27).

[6]马新文.生态翻译学观照下的日语新闻翻译探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7]叶局上.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三体》日译本中的称谓翻译研究[J].语言文字,2020(09).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Appreci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Snow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Take Gao Huiqins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Zhu Jiexi, Lin Fanwu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1, China)

Abstract: Snow Country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Yasunari Kawabata, a "leading" writer in Japanese literary circles.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is a translation theory that takes "ecology" as the perspective and integrates three dimensions: language dimension, culture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on dimension to study translation as a whole.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holds that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adaptive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nslation, the better the effect of translation. Gao Huiqin, a well-known translator in China, did not stick to the original text when translating Snow Country, but made a more successful adaptive transformation. Taking part of the translated work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reciat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ology.

Key words: ecologicaltranslatology; SnowCountry; translation; GaoHuiqin;appreciation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雪国译本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雪国精灵”冯庆的冰雪之缘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