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2-09-05 06:53窦丽琛
价格月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循环国际贸易跨境

窦丽琛 柳 源

(河北经贸大学 经济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050062)

“双循环”新格局是指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国经济发展受阻,中国必须探寻出创新化的贸易交易机制和路径,在满足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质量。 在此过程中,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需要相互促进、 协同发展。 国际贸易能够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活力,为国内贸易赋能。 此外,国际贸易能够加速中国贸易的全球化进程, 提升中国贸易产品的出口量,进而创建较高的经济效益。 基于此,笔者对“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进行了研究, 以此探寻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高质量双循环发展路径。

一、“双循环”新格局下贸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贸易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形成创新驱动贸易模式。 在此过程中,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势力抬头均会对传统贸易发展造成阻碍。

(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对传统贸易造成威胁

1.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短缺

近些年来,中国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传统贸易的优势正在逐渐衰减。 从宏观层面看,目前中国正处于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中国诸多行业出现了用人需求高而人才数量匮乏的现象。 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日益增多,国家对基础性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贸易市场的基础性劳动力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人需求。 另一方面,国家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但高精尖技术人才较为匮乏。 在这种人才供需模式下,社会现有的劳动力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致使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 随着劳动力成本升高,传统贸易所能获取的经济效益有限,其发展愈加艰难。

2.经济环境变化增加了劳动力个体的生活成本支出

经济环境变化对劳动力个体的生活成本支出具有重要影响。 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虽然政府采取了各种调控手段确保物资供应,但仍然无法遏制各类生活物资价格的急剧上涨,致使劳动力个体生活成本支出增加。 生活成本支出的增加使得劳动力对薪资福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 在此背景下,如果国家仍然沿用传统贸易模式,则意味着生产总额保持不变,但国家却要继续承担高额的劳动力成本,这对国家经济平稳运行明显不利。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对传统贸易形成挑战

1.劳动力流动受限,但信息流动加快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 国际产业劳动力供应受阻,给传统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渐复苏,各国境内的社交隔离有望逐步放松,但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跨境人员流动将继续受到限制,这对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阻碍。此外,基于劳动力流动受限,诸多从事国内国际贸易的工作人员不得不采取线上远程办公,使得一系列数字信息产品的客户规模爆发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数字贸易的增长活力。 这种数字贸易模式与创新驱动战略下的贸易密切相关。 可以认为,线上的数字化贸易模式正好契合了现阶段贸易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

2.低附加值贸易脆弱,高附加值贸易稳健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 不同附加值的传统贸易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质量明显不同。 其中,低附加值贸易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较为脆弱,而高附加值贸易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较为稳健。 在后疫情时代,货物流动较人员流动更为便利。 在此过程中,专业化服务产品所占的贸易价值比重较高,应用专业硬件设施的贸易模式可以看成是具有高附加值的贸易类型,而在专业硬件设施支持下,高附加值贸易交易更加稳健。 反观低附加值贸易,由于其利润率较低,交易者并不会通过升级硬件设置来提高贸易的质量,这使得低附加值传统贸易发展较为脆弱。

(三)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势力抬头,对传统贸易造成阻碍

当前, 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对传统贸易造成的阻碍愈加凸显。 二战后,随着世界新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贸易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致使全球金融系统受到重创,全球经济发展严重受阻。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4 年,但全球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低迷的困境,全球多边机制的信任危机日益严重。 在此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逐渐背离全球化发展趋势,如实行非关税政策、提高贸易进口关税等,致使国际贸易出现逆全球化特征。

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势力抬头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贸易发展严重受阻。 一方面,发达国家只注重本国贸易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交流合作大幅减少。 中国如果继续沿用传统贸易模式,必然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阻碍。 必须通过实施贸易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势力抬头使得许多国家的关税大幅提升,严重扰乱了国际贸易秩序。 其他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需要支付较高的关税,较大程度压缩了国际贸易利润空间。 对此,中国应在坚持全球化贸易原则的前提下,对传统贸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二、“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创新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机制

创新驱动贸易需要践行两种发展机制,即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和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其中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保证了贸易的环保性和低碳性,而科技创新驱动机制保证了贸易的高效性和多元性。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应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大力践行绿色低碳贸易模式,有效降低贸易生产能耗。 同时运用多元化科技技术,努力提高贸易质量。

(一)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

“双循环”新格局旨在提高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活力,有效提升贸易的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最早见于1980 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发布《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该《大纲》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贸易形式,利用自然资源的发展信息, 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能够保障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遵循现阶段自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构建出高效益经济发展系统。

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必须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上必须公平,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的贸易发展机制,在运用这一机制时,应有效协调好区域内的资源,确保这些资源在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中公平分配。二是持续性原则。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生活物资的需求质量和数量均越来越高,促使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生产交互必须更为高效。 但人类可利用的贸易资源有限,在开展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时,必须遵循持续性原则,在保证低能耗基础上进行交易,以此减轻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 三是共同性原则。 即在开展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时,各国要努力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目标,遵循经济全球化贸易交易要求。 针对能耗较高的贸易类型,国家要出台相对应的节能贸易举措,切实践行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共同性原则。

(二)科技创新驱动机制

科技创新驱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研究。 从宏观角度看,科技创新驱动机制能够有效改变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资本、劳动力和资源配置方式,为企业探寻出最优化的配置方案,提高企业的贸易交易质量。从微观角度看,科技创新驱动机制能够改变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生产方式,并在此过程中融入一些新的科技技术,进而提高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交易质量。 综上,科技创新驱动机制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有不同的运作内涵,宏观层面强调的是资本、资源和劳动力配置的科技创新优化,微观层面强调的是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生产方式的改革驱动过程。

从人员、信息和产品角度分析,科技创新驱动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循环机制。首先是人员循环,强调的是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高精尖人员的合理流动过程。 当前,科技创新高精尖人才的循环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得以实现。 一种是有双重职务人员的双向流动。 一般来说,一些高精尖人才除了从事科研工作外,还会在国际贸易企业及国内贸易企业担任要职,主要从事科技研发工作,为企业赋能。 另一种是人才从一个机构向另一个机构的单向流动过程,如高精尖人才从某一企业跳槽到另一企业就属于单向流动。 其次是信息循环,强调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流动过程。 通过信息循环,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企业能够有效践行政府相关贸易政策,同时明确合作对象的合作需求。 在此过程中,信息的有效沟通可以为后续科技创新驱动奠定基础。 最后是产品循环,强调的是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之间的产品流动循环过程。 目前,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企业之间仍然需要应用多元科技手段开展贸易,政府应鼓励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企业积极从事通信、科技服务贸易产业,有针对性地提高信息产品循环效率。

三、“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驱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不同创新驱动贸易机制都有相对应的发展路径。 首先,从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机制角度看,国际贸易要构建出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国内贸易要建立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其次,从科技创新驱动机制角度看,国际贸易要建立跨境电商服务体系,国内贸易要不断优化自身科技创新生产技术。

(一)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下创新驱动贸易发展路径

1.国际贸易构建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

当前,中国国际贸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在出口方面,国际贸易出口的产品档次较低,这些低档次产品市场容量有限,过度出口容易导致这些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从而影响国际贸易收益。 (2)在进口方面,中国在进口产品过程中,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加之原油、钢材等作为生产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能耗较高,这些高能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较高的外部经济损耗。 (3)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盛行,且表现形式较为多样。 一是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针对一些可能会影响环境的产品征收额外进口税, 甚至对这些产品实施贸易制裁,对中国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是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发达国家通常会通过立法手段限制国外产品进口, 凭借其绿色技术标准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限制。 三是绿色包装制度。 即通过制定严苛的包装材料用料标准, 提高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成本, 降低其国际贸易利润。

在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下, 中国国际贸易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 (1)在出口贸易上,要优化出口贸易市场结构,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以此获取较高的出口效益。 (2)在进口贸易上,要合理调整关税结构,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类型, 不断降低国家对某些不可再生高能耗产品的依赖性。 (3)要制定长期的国际贸易发展规划和战略。要建立健全出口信贷融资担保制度,同时通过建立信用保险等相关金融支持体系,降低国外绿色关税制度对中国国际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 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行业协会代替政府实施国际贸易部分职能。 行业协会要成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帮助企业开展融资,鼓励企业有效运用WTO制度和规则,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

2.国内贸易建立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目前,中国国内贸易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高能耗的贸易产品对中国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2)一些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竞争意识较弱,不能满足中国现阶段可持续发展要求。 (3) 国内贸易产品质量不高,一些产品缺乏绿色环保意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的要求。

在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下, 国内贸易需要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1)积极探寻国内贸易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效降低国内贸易产品能耗。 国内贸易应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以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基础开展高效化节能生产。 (2) 要优化贸易结构,出台较为全面的国内贸易发展政策。 政府要与国内贸易企业密切对接,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同时鼓励企业积极从事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贸易,提高国内贸易产品附加值。 (4)创建绿色产品环保标识,鼓励企业降低产品生产能耗,更多生产消费者信赖的绿色产品。

(二)科技创新驱动机制下创新驱动贸易发展路径

1.优化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服务体系

从政策基础看,近些年来,中国针对跨境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诸多管理条例。2019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高效跨境物流体系,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共同推动运输便利化安排和大通关协作;要加快发展智能化多式联运,加快智慧港口建设,鼓励电商、快递、物流龙头企业建设境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逐步打造智能物流网络。 2020 年4 月,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当前更好服务稳外贸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有效建立跨境电商服务体系,增强外贸企业的发展动能。 这些管理条例为中国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服务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

从市场基础看,近些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明显。 由图1 可知,2016—2021年, 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规模分别为17346.3 亿元、21579.1 亿元、27660.2 亿元、36624.8 亿元、46479.2亿元和60346.5 亿元,预计2022—2025 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将达到79846.3 亿元、102969.1 亿元、126890.4 亿元和151304.4 亿元。 从增速看,2016—2021 年, 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增速分别为19.7%、24.4%、28.2%、32.4%、26.9%和29.8%。 预计2022—2025 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增速分别为32.3%、29.0%、23.2%和19.2%。

图1 2016—2025 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及其增速

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服务体系的构建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鼓励外贸企业积极运用B2C 平台优势来构建独立站模式。 该模式可以使外贸卖家直接掌握消费者数据,形成用户画像,进而根据消费者消费行为进行精准营销, 同时根据消费者画像来进行SKU 规划(针对大型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物流管理的一个必要方法)。 由于海外第三方平台需要较高的运营成本,因此目前一些中小卖家选择建立独立站,以此来降低运营成本。 由图2 可知,2017 年阿里货币化率为3.31%,Ebay 的货币化率为10.8%,亚马逊的货币化率没有数据。 至2020 年,阿里、Ebay 和亚马逊平台的货币化率分别为5.1%、10.3%和22.5%。不难发现,三家电商平台的货币化率均较高。 较高的货币化率迫使26%的外贸企业选择建立独立站或品牌站,以此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2016—2020 年,中国跨境出口B2C 平台独立站规模占比逐渐增加, 由2016 年的9.8%增至2020 年的20.3%,这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选择建立独立站,以此掌握更多消费者数据,进行跨境电商出口精准营销。 在建设跨境电商独立站时,中国必然用到数字化技术,如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跨境电商交易支付安全,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来形成独立站的消费者画像。 其中,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能够根据消费者浏览记录为其精准推送产品。

图2 2017—2020 年阿里、Ebay 及亚马逊平台货币化率

二是以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为依托建设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服务体系。 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外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逐渐由线下消费转向线上消费,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国际贸易企业必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加强企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运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其中,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全流程产品追溯, 还可以为优化运输线路、保障运输安全提供支撑;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预测供应链数据, 进而为优化网络线路提供支持;云计算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记录物流产品数据,切实保障物流信息时效;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识别货物,同时搭建出智能运营模型,提高跨境电商物流运输效率。 在融合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国际贸易企业通过运用OMS 和WMS 相融合的处理系统和智能分拣系统,准确记录仓库内的产品数据。 在数据记录完成后, 企业可以运用国际运输工具初步派送产品,其尾程派送则可以由智能货柜和无人配送给予支持,以此提高派送速率。

2.优化国内贸易科技创新生产技术

一是工业贸易。 在工业贸易生产过程中,要运用工业物联网技术来记录工业生产中的诸多数据,并将工业生产设备和中央控制系统连接起来。 在此过程中,可以向AI 智能生产设备发送指令,AI 智能生产设备可以根据指令自主生产,进而有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在后期工业贸易产品运输阶段,相关企业可以通过智慧物流体系, 完成AI 自主货物装配和智慧配送工作。

二是农业贸易。 农业企业应将环境工程技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通过多元技术支撑,真正实现智能化和机械化生产,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此外,通过引入农业机械生产设备,企业还能够大幅节约劳动力生产成本。 将这些节约出来的费用用于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三是服务业。 鼓励国内贸易企业积极从事高新技术服务产业。 如,通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出一批优质的高精尖人才,进而帮助企业更好研究AI 自主学习技术,研发AI 智能服务机器人,节约企业人力服务成本。 此外,政府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积极培养外向型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建立起聚集化的城乡综合体,将休闲娱乐、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项目聚集到综合体中。 通过上述途径,国内贸易企业可以有效构建出智能化服务系统,提高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在“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创新驱动贸易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及科技创新驱动机制,通过两种机制的深度作用,探寻更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形成高效的“双循环”贸易新格局。 未来,相信中国必定能够培养出更多贸易人才,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先进的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龙头企业,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赋能。

猜你喜欢
双循环国际贸易跨境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