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气候性滴状角膜变性1例

2022-09-07 10:51鲁军霞崔京卫王清杨朝忠王勇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眼角膜眼压晶状体

鲁军霞 崔京卫 王清 杨朝忠 王勇

患者男性,71岁,农民,平素身体健康,无家族遗传性疾病病史。因“左眼视物不见4年”入院,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左眼视物不见伴异物感,偶伴眼红,无明显眼痛,无眼胀、视物变形,头痛、头晕等。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左眼角膜变性”,具体治疗不详;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患者全身检查无异常。入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2,左眼光感(+),眼压双眼14 mmHg(1 mmHg=0.133 kPa),双眼球结膜无明显充血水肿,右眼角膜中央偏颞上方可见圆形黄白色变性,大小约3 mm×3 mm,突出角膜表面,表面可见油滴状沉着物,自颞上方角膜缘新生血管长入变形区;余角膜透明,前房中深,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应灵敏,余窥不清(图1,2);左眼角膜中央可见大小约6 mm×7 mm椭圆形黄白色变性区,表面大量油滴状沉着物,突出于角膜上皮表面,360°新生血管长入变性区,晶状体混浊,余窥不清(图3,4)。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示:左眼角膜中央增厚,内皮连续。诊断:双眼气候性滴状角膜变性 双眼白内障。治疗:患者在球后阻滞麻醉下行左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环钻(直径7.5mm)钻除角膜变性区,环形剪除变性角膜,术中见晶状体皮质液化,核棕红色混浊;直径8.0 mm环钻切取植片,于12:00、03:00、06:00、09:00间断缝合植片与植床4针;保留后囊膜,完整摘除晶状体核,植入人工晶状体,间断缝合植片与植床12针,共16针;术后前房形成良好。术后给予抗感染及抑制排斥反应药物。 术后1 d检查左眼视力0.2,眼压 Tn,角膜植片透明,缝线在位,前房中深,房水轻度混浊,瞳孔圆,直径3.0 mm,对光反应存在,人工晶状体位正,眼底未及明显异常(图5,6)。术后2 d,左眼视力0.2,眼压 Tn,角膜植片透明,缝线在位,前房中深,房水轻度混浊,瞳孔圆,直径3.0 mm,对光反应存在,人工晶状体位正(图7,8)。术后5 d检查患者自诉异物感明显,视力较前略下降,查视力0.15,眼压Tn,角膜上皮缺损,面积逐渐增大,考虑为术后角膜排斥(图9),术后8 d,角膜上皮化。

图1 弥散光照明法:右眼 图2 右眼角膜中央偏颞上方可见圆形黄白色变性,大小约3 mm×3 mm,突出角膜表面,表面可见油滴状沉着物,自颞上方角膜缘新生血管长入变性区;余角膜透明 图3 弥散光照明法:左眼 图4 裂隙灯照明:左眼角膜中央可见大小约6 mm×7 mm椭圆形黄白色变性区,表面大量油滴状沉着物,突出于角膜上皮表面,360°新生血管长入变性区,余窥不清 图5 术后1 d 图6 术后1 d:左眼视力0.2,眼压 Tn,角膜植片透明,缝线在位,前房中深,房水轻度混浊,瞳孔圆,直径3.0 mm,对光反应存在,人工晶状体位正,眼底未及明显异常 图7 术后2 d 左眼视力0.2,眼压 Tn,角膜植片透明,缝线在位,前房中深,房水轻度混浊,瞳孔圆,直径3.0 mm,对光反应存在,人工晶状体位正 图8 术后5 d视力0.15,眼压Tn,角膜上皮缺损。术后8 d,角膜上皮化

讨论气候性滴状角膜变性(climatic droplet kerotopothy,CDK)是角膜的一种变性性疾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可能与紫外线照射、风沙、灰尘及角膜本身的炎症等有关[1]。CDK最早在1955年由Bietti报道,该病病因尚不明了[2,3]。本病为双眼性疾病,好发于户外工作者,有一定的地域性,男性多见[4]。本病例患者为男性,与文献报道特点一致。CDK典型特征为早期睑裂区角膜浅基质层出现金黄色点状沉积物,周边部及相邻的球结膜下有时受累,对视力影响小;晚期病变累及全角膜,金黄色或棕黄色油脂样沉积物增大,位于上皮下或凸出于角膜表面,并逐渐向角膜中央扩展,侵及瞳孔区,部分患者可发生角膜溃疡或继发性感染,对患者视功能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组织学上,病变主要累及角膜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为细胞外基质沉着[5,6]。根据病变分布及其严重程度将CDK分为3级,1级:沉积物沉积于角膜一侧或近角膜中央睑裂区;2级:角膜中央受累及,但不影响视力;3级:角膜中央区受累及,视力下降;4级:在3级的基础上,出现结节样改变[7]。

在临床上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Fuchs内皮营养不良(Fuchs endothelial dystrophy),它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见于50岁以上妇女,病程进展缓慢,可长达10-20年,多为双眼对称性疾病。主要由于内皮功能自发性代偿失调,或角膜外伤、不适当的角膜放射状切开,白内障、青光眼等内眼手术后所造成的角膜内皮损伤、功能失调所致。开始表现为角膜滴状变性,最后导致角膜基质层及上皮层水肿、混浊。上皮下出现水泡,形成所谓大泡性角膜病变。当水泡破裂后,出现眼疼、怕光、流泪、异物感等症状,视力明显减退或丧失。组织学检查,可发现内皮细胞数目减少及形态异常,角膜变厚,后弹力层肥厚,内皮细胞变薄,并伴有色素沉着。(2)脂质性角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角膜大片混浊,基质层慢性炎性浸润形成厚薄不均斑块,并见淡黄色类脂质沉着,大量浅层和深层血管进入。(3)角膜带状变性,是发生于睑裂暴露区角膜,表现在角膜上皮层下前弹力层处呈灰色带状混浊。混浊首先发生在3点和9点处角膜缘,与角膜缘周边相隔一狭窄透明区。然后混浊由两侧向中央扩展,最终连接形成中部狭窄、两端较宽、横贯睑裂的带状混浊区。病变部位常伴有钙质沉着的白色钙化斑。最后病变可侵犯到角膜基质层和出现新生血管。晚期可出现刺激症状。本病常为绝对期青光眼、葡萄膜炎和角膜炎后的并发症,也可发生在已萎缩的眼球上。亦可见伴有高血钙症的全身病(如维生素D中毒、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与遗传有关的原发性带状角膜病变较为少见。

有学者认为CDK应该被称为环境蛋白性退行性角膜病,患者群多为牧民,目前没有确切有效的药物治疗[8]。在治疗上,CDK患者若角膜轻度受累及,未影响视力,可暂不处理。如角膜中央受累及且影响视力,可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治疗;如沉积物侵入至基质层、后弹力层,则可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随病变进展,浸润加深,如沉积物侵及角膜全层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9]。本病例患者左眼角膜中央约6 mm×7 mm椭圆形黄白色变性区,表面大量油滴状沉着物,突出于角膜上皮表面,360°新生血管长入变性区,眼内结构窥不清。术前考虑行左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根据术中晶状体混浊情况,必要时行白内障手术,术中见晶状体混浊显著,故加行左眼白内障手术,术后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视觉质量。

本例将穿透性角膜移植与白内障手术联合进行,是气候性滴状角膜变性联合白内障治疗上的新的尝试,在改善患者视觉质量方面作用突出,患者晚期的视力和移植片情况尚需长期随访,手术方式的推广尚需更多的临床样本证实。

猜你喜欢
眼角膜眼压晶状体
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1例
突然视物清晰 未必是好事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3D打印眼角膜来了
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全球首例3D打印人类眼角膜问世 用于移植或仍需时日
不同抗青光眼眼药对开角型青光眼 h眼压的影响观察
如何做好眼角膜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