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中国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2-09-07 04:38刘贤淼冉东亚
世界竹藤通讯 2022年4期
关键词:竹子文化

刘贤淼 冉东亚

(1 国际竹藤中心 北京 100102; 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 北京 100714)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精神反映,而且能够对物质产生反作用,二者通过实践相联系;意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不能在精神领域内而只能在实践中才能予以解决。竹文化是中国人民以竹子为特色载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马克思主义第1次把文化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化观念实现了历史性嬗变[1]。中国是竹子文明的国度,人民养竹、用竹历史悠久,竹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密切。中国独特的竹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奇葩。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4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共“十九大”报告共出现了79次“文化”,并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把整个社会系统从结构上划分为相互关联的3个组成部分:社会的经济结构,作为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结构,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结构,这就为人们从社会生活整体结构中认识精神文化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3]。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核心,规定了文化的阶级属性,关系着文化的命运和发展前途;先进的意识形态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文化发展的源泉[4]。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创新和发展的整体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5],新时代利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竹文化的精神象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对于特定文化而言不仅是一种外在条件,而且是一种内在的具有前提性的因素和永恒的必要条件[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的特点。竹子代表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传承。竹有“七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竹子均名列其中。竹子郁郁葱葱,是君子品德高尚、神态庄重、宽宏大量的象征,正如《诗经·卫风·淇奥》中的记载:“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有匪君子、瑟兮僩兮、宽兮绰兮”。中国在哲学思想中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如,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儒家则认为天、地、人三者不可一无;在伦理观念中主张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竹子枝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人们喜爱,它象征着刚直、纯洁、铮铮铁骨等优秀品质。竹子品质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节,成为一种民族性的象征。这种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契合是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2 中国传统竹文化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与文字、诗词、绘画和生活等均有密切关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2.1 竹与文字

2.2 竹与诗词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2 000多年前的《吴越春秋》记载了古时候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描述了3 000多年前古人进行狩猎活动的场景。虽然只是8个字,却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而且非常有节奏,说明古时候的人在音韵文化方面很是讲究。现存唐代咏竹题材诗222首,其中尤以中唐为盛,晚唐次之;在创作者中,白居易以22首之多高居榜首[8]。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群以竹自比的特殊知识群体,这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比如:魏晋时有“竹林七贤”,其代表人物是嵇康;唐朝有“竹溪六逸”,代表人物是李白;宋代有“苏门六君”,代表人物是苏东坡;清时有“扬州八怪”,代表人物有郑板桥。“竹林七贤”是以共同追求而游志于竹林、以竹自比结成的一个名士群体,虽最终都没有真正置身于政治世俗之外,但其“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悲壮诀别和“气可爆,节犹存”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他们高风亮节的人格和风度。李白写下“苦竹寒生动秋月,独宿空簾归梦长”的诗句,以苦竹比人生,苦竹虽小,但能仗节自守,不取媚于皇威权贵,处危难刚直不阿。苏东坡受儒、佛、道三家思想影响,面对坎坷人生,饱经忧患,却能泰然处之。苏东坡爱竹成癖,留下了众多竹文字,比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表明人若没有如竹的风貌,就会俗气,就没有高尚的品格。郑板桥写竹诗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赞美竹子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9],他的5个儿女也以松、柏、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其心中的地位。方志敏写《咏竹》:“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隐喻共产党人的坚韧不拔,在革命艰难时候依然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写竹诗《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斑竹,又名湘妃竹,多产于湖南湘江一带,因竹有斑点纹痕而得名。这里的千滴“泪”原本只是传说,然而毛泽东却将其与杨开慧联系起来,使诗句的主题得以拓展,思想得以升华,足见其感情之深。董必武写竹诗《病中见窗外竹感赋》:“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诗中表达了对竹高尚品格与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同时表现出了董必武乐观、愉悦的心境。叶剑英写竹诗《题竹》:“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诗句既是叶剑英高风亮节、谦逊质朴、一生保持为党为民不计浮名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忠诚、在各种严峻考验面前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生动写照。

2.3 竹与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要求真实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竹子是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学国画者多喜绘竹,且多以山水墨表现,清秀高雅。有的表现竹秆的苍劲挺拔,有的表现枝叶的孤瘦清丽,有的表现狂风下随风摇曳的“风竹”,有的则表现大雪纷飞的“雪竹”,尽展竹之风姿,给人以不同的遐想和感受。竹入画大约始于唐代,唐代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10]。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北宋的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开创了朱笔画竹的先河,他的次子苏过也是画竹名手,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11]。苏东坡总结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稍纵则逝矣”,这段高论就是成语“胸有成竹”的出处,也道出了绘画艺术和自然规律的一致性,一直影响着后世的绘画发展[12]。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画家郑板桥,一生画竹、咏竹,将“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他在《板桥题画竹石》中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其爱竹之心跃然纸上。郑板桥在《题画竹》中说:“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表现了对于人格价值的歌颂[13]。到近现代,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也出现了一批画竹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启功等。

2.4 竹与生活

竹子在中国历史上开发之深广、水平之高超、产业之巨大、从业之人众,无出其右。竹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正如苏东坡所说:“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中国目前发现的早期竹简大多是战国时期,其中最古老的为战国早期曾简和信阳楚简,约为公元前400年;竹简以及相关的毛笔和竹纸等书写工具,在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一起构成了中国竹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14]。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7]。早在1 500年前的晋代中国已开始用竹造纸,竹纸真正发展是在北宋时期,宋代竹纸以浙江所产最佳[15]。竹结构在古代的祭祀建筑、藏书建筑、大型集会建筑和民居建筑中被广泛利用;古代人对竹材性能的认识和应用与现代人已经十分接近,竹子更适宜用于受拉为主的轻型结构[16]。秦汉时期就出现了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11]。竹笋在西周时期就已成为席上珍撰;由于生长快、适应性强,竹子也是历代救荒的重要粮食作物[17]。对竹子药用价值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神农本草经》里就有了竹子不同部位的药用价值及药理作用的记载[18]。中国竹制乐器自古就是“八音”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种类多达200余种,早在中国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乐器的分类方法[19]。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20]。

3 竹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至今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文化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中产生,同各种不同的利益和观念相联系,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21]。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中华民族的子孙们世世代代传承、弘扬并发展下去。

3.1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竹文化的领导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因此,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有阶级性的,不同的阶级有属于不同阶级的文化。《中国共产党章程》第1句话就指出[2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竹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应坚持共产党对文化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3.2 坚持竹文化在实践中发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虽然没有界定文化本质,但却表示出对文化的基本看法,即文化是劳动的创造物,文化发展的最根本动因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这即是说,实践是理解一切人类现象(包括文化现象)的基石和出发点。用实践的观点理解文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区别于一切旧哲学关于文化部分的主要特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求要以现代化为主体和参照系,在实践的基础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适应中国当前的时代发展趋势,与国家的总体战略布局相协调,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2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增强文化自觉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对现有竹文化成果进行科学的传承,在新时代改革的过程中实现对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3 坚持竹文化与时俱进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马克思认为文化不是孤立于政治经济的独立现象,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人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包括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乃至思维活动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产物,必然地会跟随社会历史的改变而不断地发展[24]。在高度注重文化升华和审美提升的当代,中国竹文化传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也逐渐被应用于个人内在的审美修行[25]。中国竹子种类、面积、产量、加工水平和国际贸易量均居世界首位;竹子种类837种,竹林面积702万hm2;有十几个系列上万种竹产品,竹子加工企业1.2万多家;竹产业产值约3 200亿元,约占世界的50%;竹产品国际贸易额为21.4亿美元,约占世界的65%;竹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建筑、水利、运输、纺织、轻工等领域。竹产业在其发展中,既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创新的工艺、匹配的管理,更需注重竹文化对竹产业的渗透与带动[26]。随着竹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产品不断涌现,扩大了竹资源的利用领域,延伸了竹加工利用高新技术产业链,提高了竹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了资源消耗减量、循环产出增量。这不仅振兴了地方经济,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还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丰富了人民的绿色生活,弘扬了博大精深的竹文化。

3.4 坚持竹文化教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教育纳入社会意识的范畴,为理解把握教育的社会性提供了根本方法论。立国必先立其史,亡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27]。文化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2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应将传统竹文化融入相关学校课程中,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竹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逐步领会传统竹文化的内涵。在大学教育中,开设传统竹文化教育的专门课程,并编制相关教材,并由专门教师教授;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传统竹文化知识。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开设了专门的竹文化课程,在弘扬竹文化过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对大学生开展的竹文化认同现状调查表明,学生对竹文化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29]。

3.5 坚持竹文化宣传

2013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联手,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竹产业、竹产品、竹企业宣传力度,形成产业影响力。由政府主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竹产品公益广告,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使全社会树立竹产业及竹产品低碳、环保、健康的概念,形成消费者食竹、用竹、爱竹的产业氛围。开展国家级、省级的竹产业主题展览及覆盖范围广的交流会,扩大竹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自1997年开始的每2年1届的“中国竹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1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核心要义在于讲好中国优秀文化故事,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以提升国家软实力构建中的文化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30]。利用总部在中国的国际竹藤组织(INBAR)等平台,把产品展示、产品交易与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结合起来,充分展示竹产品、弘扬竹文化。

4 结束语

竹子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其丰富而又独特的内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意识和伦理道德,对民族的精神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谈及文化的重要作用时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硕果,其与包括竹文化在内中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有益的思路。在国际文化竞争与国际经济、政治博弈深度交织的大背景下,国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支点、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关注的重要内容[30]。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正当其时。

猜你喜欢
竹子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熊猫吃竹子
大树和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