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策略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2022-09-07 02:29刘玉芳房静
河北医药 2022年16期
关键词:血糖阶段糖尿病

刘玉芳 房静

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增长速度加快,目前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后三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该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等特点,需终身治疗。即使当前该疾病特效药治愈,但通过有效的干预方式可以延迟病情发展。国内外研究认为,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在干预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糖尿病综合治疗过程中仅占2%[1-4],例如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法治疗,余下部分需要患者自我约束,严格控制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以及学会自我血糖监测等。通过常规健康教育,患者仅能被动地接受糖尿病相关知识,随着时间的延长容易遗忘,并不利于患者疾病控制。随着临床护理干预模式的完善,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开始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实施健康教育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根据患者所处的状态,深入分析其心理需求,制定与患者相符的健康策略,帮助患者渐渐纠正自身不良行为,促使其病情向正性方向转[5,6]。本研究以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312例展开深入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312例临床资料展开详细分析,根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与研究组,每组156例。对照组男70例,女86例;年龄28~83周,平均年龄(54.05±10.25)年;病程3~20年,平均病程(6.58±3.54)年;受教育程度:小学48例,中学57例,大学51例;婚姻状态:已婚88例,未婚37例,离异18例,丧偶13例。观察组男78例,女78例;年龄30~83周,平均年龄(55.01±10.69)年;病程2~21年,平均病程(6.75±3.64)年;受教育程度:小学50例,中学67例,大学39例;婚姻状态:已婚80例,未婚40例,离异18例,丧偶18例。2组性别比(χ2=0.823,P=0.364)、年龄(t=0.810,P=0.419)、病程(t=0.418,P=0.676)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糖尿病学会制订相关诊断标准[7];②患者意识清醒且具备正常的认知、沟通能力;③知情本次研究且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生活可自理;⑤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学会审核;⑥有固定住所与联系方式(电话号码或微信号均可)。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躯体性障碍疾病;②合并视网膜病变、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并发症;③ 2型糖尿病之外的糖尿病病患,如妊娠期糖尿病者;④合并程度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⑤丧失自理能力者;⑥不能正常沟通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以医务人员口头宣教以及2型糖尿病宣传手册指导为主,积极回复患者的疑问,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并组织1次2型糖尿病知识讲座,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告知患者家属督促患者按医嘱用药、锻炼等,尽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连续开展6个月干预。

1.3.2 观察组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策略:接受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前,医务人员通过与患者交流判断患者所处的行为阶段,根据其表现制定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内容,开展6个月随访干预,在患者出院后开展持续干预。并由2名临床医生以及至少4名护士组成护理团队。护理团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将患者所在的阶段进行划分,将处于前意向与意向阶段纳为一组;处于准备阶段设置为一组;以行动及维持阶段的患者划为一组。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参与,以2周为1个宣教周期,2周后重新进行小组评估,并根据结果再次分组对患者开展对应干预,干预6个月。具体包括:①前意向与意向阶段:前意识阶段主要包括意识唤起、生动解脱及自我效能,其中A意识唤起:主要是由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实施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患者每周接受3次讲座,有利于患者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B开展生动解脱:主要是体验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会带来的消极情绪,通过改变患者的思想,渐渐纠正患者治疗动机,鼓励患者举例日常生活中不健康行为会带来的后果;C自我效能:是针对自身是否能独立完成某些行为展开判断,护士鼓励患者形成良好习惯,激发患者改变自身行为的决心;D意向阶段:主要包括自我再评价与环境再评,其中自我再评价指护士引导患者回忆和评价自身不良生活习惯或行为,并给予积极表现的患者鼓励;E环境再评价:主要是让患者意识不良行为对自身疾病的消极影响,鼓励家属参与,引导患者说出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与其进行深度交流,鼓励和协助患者顺利接受下一阶段宣教。②准备阶段与行动与维持阶段:A准备阶段:促使患者相信患者有能力改变当下状态,发放自制饮食、运动等行为记录表,指导患者及家属详细记录每日状态,护理团队根据患者行为调整方案,最大限度争取家属的配合;B行为及维持阶段:主要寻求支持,查看患者护理计划完成度,针对未完成的任务,深入分析原因,并给予个别指导,帮助患者转变行为;再次发放饮食、运动手册;通过刺激控制,减少不良行为暗示及提示,指导家属在家中显眼的位置贴上注意事项,对患者实施正确引导,提升患者自信心。

1.4 观察指标

1.4.1 2组干预6个月后血糖及血脂水平变化: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L)、低密度脂蛋白(LDL-L)水平。

1.4.2 2组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应对方式: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8]展开调查,分析面对、回避及屈服3种应对方式,总评分20~80分,正面评分越高提示患者应对方式越多;回避与屈服评分越高提示患者应对方式越少。

1.4.3 2组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生存质量:以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9]展开评估,总评分27~135分,生存质量与评分为正相关。

2 结果

2.1 2组血糖及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糖指标FBG、PBG及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脂指标中的TG、TC含量和LDL-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HDL-L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血糖及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2.2 2组应对方式(MCMQ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 MCMQ量表各项指标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发现,观察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回避及屈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应对方式多。见表2。

表2 2组应对方式比较 n=156,分,

2.3 2组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2组DSQL量表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心理功能及社会关系、治疗与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生存质量比较 n=156,分,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效果不佳,极易引起患者眼、心脏、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饮食计划、锻炼要求知识了解程度不高,加上主观不重视,无法坚持用药及参与锻炼,有较多的不良生活方式,从而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10]。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是将行为改变分为5个阶段,该理论将改变过程分为5个阶段,行为变化的大底趋势为前进性上升,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后全面了解患者心理行为特征,将其分阶段干预从而增进患者的自觉性,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从结果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血糖、血脂控制程度比对照组明显(P<0.05)。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可以明确患者当下所处的行为阶段,并根据具体阶段实施针对性干预,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第一阶段全面剖析患者的行为及改变过程中所需要面临的不良情况,引导患者自发阐述自身行为的不足之处,并理性分析,使得患者萌生改变的动机[11-14]。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宣教者,更是协助者,与患者保持平等关系,唤醒患者内在动力,提升其认知水平,积极控制自身血糖水平,预防疾病进一步恶化。当患者进入第二阶段,医务人员通过开放式、诱导式的提问,鼓励患者对目前行为改变所带来的益处进行阐述,使得患者主观意愿上持续付诸行动。特别是在行为改变过渡阶段,患者的应对方式对持续接受干预十分重要,强化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15]。同时,当患者遭遇挫折或压力时,尽量减少不良事件对其影响,引导患者正确面对,降低心理应激效应,有利于血糖的稳定,从而提升患者应对方式。最后,基于行为转变理论作为指导原则,根据不同阶段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实施针对性健康指导,帮助患者实现更好实现自我管理,控制疾病恶化,最终达到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理、心理功能及社会关系、治疗与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与传统常规健康宣教对比,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阶段性干预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通过心理学沟通技巧在不同阶段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消除消极情绪,有效提升其心理健康,对促进患者预后有着积极影响[16]。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策略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提升患者应对方式,有利于其远期生存质量,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血糖阶段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