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中的功能分析*

2022-09-09 02:00肖漫宇
大众文艺 2022年15期
关键词:乐教儒家思想古琴

肖漫宇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 541000)

儒家乐教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其起源于孔子礼乐教育思想,即孔子认为音乐有育人作用,因此在教育当中应善用音乐。起初孔子只是从音乐育人作用角度提出了礼乐教育思想,其内涵就是用音乐教育学生礼仪,但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们发现音乐不仅仅可用于礼仪教育,也能用于其他思想教育,这就使得礼乐教育思想开始演变,演变后得出的成果就是儒家乐教思想,其几乎包含了儒家思想的绝大部分内涵。而根据历史记载,儒家学者在进行儒家乐教思想传播或教育活动时,经常会用到古琴这种乐器,原因除了是因为当时人们非常喜欢古琴这一乐器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认为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的相关活动当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是儒家乐教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出发,为了弄清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中的功能,就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一、儒家思想中古琴乐教思想的发展历史及两者的关系

1.儒家思想中古琴乐教思想的发展历史

事实上,古琴本身的发展历史要长于儒家乐教思想,因此在儒家古琴乐教思想中的发展历史几乎贯穿了整个儒家乐教思想发展历史,即儒家乐教发源于孔子的思想,而孔子不仅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名音乐家,而古琴就是孔子最为喜欢、擅长的乐器之一,古琴乐教思想也是由孔子带入到儒家乐教思想当中的。在儒家乐教思想发展初期,孔子在游历时深受周朝礼乐制度及音乐形式吸引,曾发出过“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赞叹,而周朝礼乐制度中就包含了古琴演奏,孔子在后续的研究与观察当中认为古琴确实是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琴来演奏音乐,能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文化、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孔子开始在自身的传道授业活动中使用古琴,使得古琴乐教思想第一次被应用于儒家乐教思想中。而孔子在初期教育活动中使用古琴的举动得到了当时他的学生的广泛认可,说明孔子的尝试是成功的,也正因如此,古琴渐渐成了儒家乐教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时包括孔子在内的所有儒生几乎都是古琴的推广者,说明古琴开始伴随着儒家乐教思想而发展。进入儒家乐教思想发展的历史中期,儒家乐教思想已经是当时家喻户晓的文化体系,古琴自然也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可,当人们在参与儒教活动时,每当听到古琴之音便开始端正态度、整理仪容,足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古琴的重视程度。到了儒家乐教思想发展的历史后期,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中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不仅仅是作为活动开始的信号来使用,也直接参与到了儒教活动当中。从上述的论述当中可以看出,儒家乐教思想中古琴的发展历史十分璀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是儒家乐教思想或者是整体的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我国经典文化思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2.儒家思想及古琴乐教之间的关系

儒家乐教思想中古琴乐教的发展历史证明,儒家乐教思想与古琴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联系,但两者之间具体存在怎样的关系还是一个亟待讨论的话题,对此,本文将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包括孔子在内的所有儒生都有使用古琴进行相关活动的表现,因此说明古琴是儒家乐教思想的一种传递工具。儒家乐教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要掌握其精髓,不仅仅要通过理性思维、记忆力等去记住其中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对思想内涵进行体会,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或其他人体会儒家乐教思想内涵,儒生会借助古琴来弹奏音乐,通过音乐去营造氛围、塑造意境,调动人们的感知能力,从中了解思想内涵,所以说古琴是儒家乐教思想的一种传递工具。其次,古琴是儒家乐教思想的标志。在儒家乐教思想的相关记载当中古琴虽然不是唯一被广泛使用的乐器,但却是被使用最多、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乐器,至少从现代视角来看,每当文字中出现了“古琴”二字就会让人联想到儒家乐教思想,可谓“见琴如见儒”。最后,古琴是儒家乐教思想的灵魂。古琴在历史上不仅仅被定义为一种乐器,更被认定义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着眼于这种音乐形式,儒家乐教思想将其与儒家所提倡的“礼”紧密相连,在之后也就有了礼崩乐坏的典故,即逻辑角度来看,礼崩乐坏是指当时礼仪制度的崩塌导致音乐本身的功能性受到了破坏,诸如史料记载,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朝代,而当该朝开始逐渐衰败,礼乐制度就渐渐崩坏,人们不在重视礼仪,甚至将以往掌握的礼仪用于敛财,而音乐对社会的教化能力、合理的约束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被破坏,逐渐成了一种流于形式的事物,经常用于为当朝霸主装点门面,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完全沦为工具,从这结果出发进行反向思考,当人们看到某一种音乐出现了功能上的破坏,就代表着对应的礼仪正在崩塌,因此在儒家乐教思想中古琴所代表的音乐形式是思想整体的灵魂所在,如果其出现了功能上的问题,就代表儒家乐教思想正在分崩离析。总体而言,古琴与儒家乐教思想之间的关系紧密,且多元,人们不能单纯地将古琴视作儒家乐教思想的工具或标志,更应当将其看作儒家乐教思想的灵魂。

二、儒家乐教思想中古琴的主要功能

1.载体功能

古琴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乐器,也是历史最久远的弹拨乐器,其无论从造型还是质感,或其他方面都非常符合当代乃至后代文人墨客的审美取向,因此古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深受国人喜爱,其中就包括了孔子。据历史记载,孔子虽然不是古琴的开创者,但是其对于古琴的痴迷程度无人出其右,从一窍不通到样样精通的时间并不长,在这段时间内孔子不仅学会了弹奏,还学会了谱写琴谱,很早就开始传授古琴技艺,甚至在被围于陈蔡时,还要不断抚琴咏唱。或许正因为孔子对古琴的痴迷,使得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被正式提出之后迅速成了相关教育活动中的“主角”,即儒家乐教思想与儒家思想中“六艺”的“乐”相对应,而此处的“乐”一般就用于代指古琴,或者说“乐”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借由古琴来展示的,诸如孔子经常要求学生练习古琴,用于培养他们“乐”的素养,同时“六艺”中“乐”的排序仅次于“礼”,这足以说明“乐”在儒家乐教思想中的重要程度,而古琴作为“乐”的代表自然就成了儒家乐教思想的载体,具有载体功能。

从其他角度来看,古琴在古代人眼中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还是一种“法器”,即古人对于古琴的制式、规格等有严格的要求,原因在于古人将古琴当作则法天地、阴阳五行、顺和天下,通万物而考理乱的器物,有典故记载,古琴创始者削桐为琴,而后取绳丝为弦,此举目的就是“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因此古琴备受当时人的重视。而正是在高度重视的环境下,儒家先圣孔子才关注到了古琴,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开发与应用,也使得后人提出了“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的儒家乐教思想表达。另外,儒家乐教思想的核心观点与儒家思想保持一致,均重视平和中正的“中庸之道”,这一点在儒家乐教思想中主要体现在儒生乐教审美观中,即儒生在乐教审美角度上普遍认为平和中正的音乐才是“雅乐”,而“雅乐”具有多层面的教育功能,诸如在个人角度上能够让人性情保持纯良温厚,符合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为人之道”,而古琴音色同样温厚,故儒生将其视作“雅乐”之一,能展现儒家乐教思想的中和之美,演奏当中能突显儒家中庸理念,与孔子的礼制思想吻合。总体而言,古琴成为儒家乐教思想的载体起因或许与孔子的个人喜好有关,但真正让古琴成为载体的原因是古琴与儒家乐教思想之间浑然天成的关系,通俗而言,儒家乐教思想中所提倡的观点等都能在古琴上找到相关的特征,其独特的气质仿佛是为儒家量身而造,处处彰显了儒家乐教思想的宗旨与精神,故儒家将古琴视作八音之首,蕴含了儒家乐教思想通过古琴施乐教,旨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内涵。

2.育人功能

儒家乐教思想本身就包含了教化育人的意义,因此古琴作为儒家乐教思想的载体,自然也具备一定的育人功能。此处所述的育人功能,是指古琴在个人层面上的功能体现,即孔子曾说过,欣赏音乐也是一种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品格在潜移默化之间会发生好的改变,不断得到濡养,促使人自发的开始修身养性,最终能让人的人格、修养臻于完美。孔子的标书就是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君子之道”,即儒家思想认为所谓君子,必须有良好的修养,这是君子之美的核心。同时,人们对于君子之美的理解虽然各不相同,但从有关于儒家乐教思想或儒家思想的表达中会发现,人们普遍会提到“正心”,诸如朱长文曾说过“琴有四美”,其中一美就是“正心”,且认为正心者必为君子,他表述的观点与儒家乐教思想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儒家乐教思想推崇修身养性理念,并且会通过古琴来推广这种理念,其中修身养性理念与古琴的交合点就是“正心”,儒生认为只有先“正心”才能弹奏好古琴,而“正心”的过程就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因此广大儒生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必然“正心”,孔子本人更是其中典范,即孔子一开始并不了解古琴,但之后被古琴吸引,使其学琴于卫国乐官师襄,至此进步神速,短时间内就达到了听曲识人的境界,而在孔子学琴过程中其对于自身道德、品格等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师襄子,故表面上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实则师襄子又何尝不深受孔子熏陶?说明在学情过程中,孔子潜移默化间对师襄子进行了个人教育。另外,有典故记载孔子曾对子路弹琴进行的批评,认为其过于注重“修己以敬”,称其琴艺不精,同时也强调以音乐修身养性,不仅仅是为了“修己以敬”,更重要的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让古琴音乐对每个人进行教育,方能达成儒家治国理念,成为济世良方。

3.社会功能

任何形式的音乐都必然存在一定的社会传播广度,古琴也不例外,且各形式音乐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这一点很早就得到了公认,但我国对于各形式音乐的社会功能开发有自身独到之处,尤其是在古琴上这种表现最为突出,即自古以来古琴就与政治格局联系在一起,诸如西周提出的礼乐制度就是一种政治制度,则使得古琴这种音乐形式在当时就被赋予了社会教化功能,这种功能区别于个人层面上的育人功能,所针对的大多数一些社会现象,作用形式就是对社会风气进行引导、治理,让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局面,这即是我国独有的以乐治国思想。以乐治国思想并不一定由儒家最早提出,但却是在儒家的推广下不断壮大的,使得这种理念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传承了数千年。从历史角度来看,以乐治国思想起源于西周,但即使是数千年后的唐朝也依然在延续这一传统,当朝文人将这种思想简称为“乐治”,皇家也经常围绕“乐治”出台各种政策,例如用“乐”感化四夷,让社会恢复和谐安定。以乐治国思想虽然在清朝年间就已经衰退,但不可否认音乐的社会作用在现代依然发挥着光芒,而儒家乐教思想作为这一功能的推广者在其中功不可没,诸如孔子在当时被人称为“圣人”,经常与当朝高官会面交流,在此期间孔子就经常讲述乐教的社会功能,建议高管善用音乐治理国家、解决问题,而孔子之后的儒生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都潜移默化的参与到了以乐治国思想的推广当中,可以说这种思想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成了儒家乐教思想所提倡的一个观点,由此古琴作为儒家乐教思想的标志,自然也经常出现在以乐治国的场景当中。有史记载,北宋年间曾有人宫内抚琴以安人心,其中所抚之琴即为古琴。结合以上论述,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能够维系社会和谐景象,这与儒家乐教思想愿景相符,因此古琴的社会功能十分重要。

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乐教思想与古琴之间关系紧密,且关系层次多元,不同层次上古琴具有不同的功能,而前人对于古琴的功能开发十分深入,使得古琴在历史上有了很多典故、记载,这些无一不是在说明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具有重要地位。而前人对于儒家乐教思想中古琴功能的开发,对于现代,甚至是未来社会的治理而言都带来了启示,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古琴或者其他音乐解决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及群众个人。因此,古琴艺术在新时期也会融于当代文化,在未来它也同样可以发挥出其独有的魅力。

猜你喜欢
乐教儒家思想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课堂的乐教与乐学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古琴艺术的发展
“四乐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