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展业研究进展、热点和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2011—2021)

2022-09-14 14:30胡芳芳
商展经济 2022年17期
关键词:会展业发文热点

胡芳芳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会展业是地方经济的“助推器”,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会展业的快速扩张与高速发展,促使学术界对会展及其周边产业的关注度逐渐升温,获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大可、王起静介绍了会展活动的范畴、发展历史、特征等,保健云和徐梅从会展活动的起源、经济功能、会展业的市场入手揭示了会展经济演变的一般规律;赵富森就中国会展业如何在新常态下加快结构性改革进行了研究;刘海莹从行业数据入手,强调中国会展业未来必须走创新性的发展之路,对中国会展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论述。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大多以文献综述法在微观层面上较好地展现现有的代表性成果,但缺少从宏观层面的分析和研究。目前学者们对会展研究领域进行整体梳理和归纳的论文仅有10篇,要么时间期限较早,要么只聚焦于单一领域,使用传统定性的分析手段对文献进行梳理,不利于清晰地梳理国内会展研究的发展脉络。鉴于此,在会展业研究领域构建定量分析的知识图谱具有积极意义。

笔者收集了2011年1月—2021年12月发表的与会展业有关的1953条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发文量、作者与机构的合作网络、主题词聚类和关键词共现等的定量研究,以期从整体上把握近10年我国会展业的研究主题、演化趋势与热点,为学者们了解我国会展业研究现状、进一步推动会展业不同研究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CNKI数据库,以“会展业”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共获得数据2262条,通过人工阅读所检索的文献,剔除新闻报道、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等非学术性文献,得到有效数据1953条。

本文采用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5.5.R2可视化工具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信息。将文献以发文作者与机构、关键词等作为节点进行分析,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和Burst分析,绘制对应的可视化图谱并进行解析。使用软件自带的连接点强度、热点词聚类与热点词突现等分析方法,分析机构之间的互动强弱,挖掘时间区间内关键词的研究热点和专业的兴趣急剧增减情况。

2 我国会展业文献计量分析

2.1 发文量时间分析

理论研究进展总体反映了我国会展业的整体发展态势。由图1可知,我国会展业的研究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2011—2017年间,世博会、G20峰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的成功举办,使会展业受到经济、旅游、文体、城市发展等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发文量呈现稳定高产状态。2018年,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会展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之年,会展业研究的文献数量及引文数量迅速增长,从2017年的186篇到2018年的298篇,1年中增长了60%,2018—2021年,研究文献数量稳定在每年290篇以上,围绕“一带一路”“G20峰会”“疫情”“线上会展”等话题的发文数量达286篇,在2018—2021年发文总量中占比22.5%。从图2的研究学科分布来看,目前关于会展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经济(69.43%)、旅游(5.39%)、职业教育(1.77%)等领域,会展业研究成为不同领域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研究话题。

图1 2011-2021年我国会展业研究的文献数量分布情况

图2 我国会展业研究的学科分布

2.2 发文作者与合作分析

2011—2021年,会展业领域的研究学者共有35人,发文量大于等于4篇的作者有18人,高产作者占比约51.43%(见表1)。本文分析发现,高产作者的研究方向有着显著的差异。蔡礼彬主要研究会展旅游与城市形象;陈国庆以会展经济和绿色生态发展为研究对象;王冬梅主要研究会展场馆运营与管理;徐晓颖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会展旅游与节庆活动;方璐萍的研究领域为展会品牌营销;高欣、张釦和蒋晓阳均围绕会展业发展开展研究;蔡卫民以研究会展经济与会展旅游为主要方向;王琼主要研究会展服务。

表1 会展业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分布统计(前10位)

通过作者共现分析可以了解研究领域核心学者及学者间合作、互引关系。笔者设置初始参数,时间切片选择10,阈值设定为(TOP50 per slice),得到图3结果,网络节点N=148,连线数E=39,网络密度为0.0036,图中作者名字越大,则发文量越多。

图3中,蔡礼彬、陈国庆、王冬梅、徐晓颖、方璐萍等学者发文量较多,并且呈现以蔡礼彬为核心的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社团和以陈国庆为核心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研究社团的两个合作子网络,发文篇数分别为40篇和17篇。除此之外,作者间几乎不存在合作关系。主要原因是会展业研究领域广泛,学者研究兴趣较为分散,使得开展合作的聚集度不高;不少高校在职称评审中需要研究者独立署名才可认定成果,也是造成以上现象的一个成因。

图3 我国会展业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3 发文机构与合作网络分析

表2为2011—2021年刊载量排名前18名的期刊分布情况。单从研究文献的刊载数量上看,《中国对外贸易》杂志发文量最大(104篇),排名前6位的还有《中国商论》《现代经济信息》等,从数据不难发现,研究多集中在旅游类和经济类等领域。从研究成果质量上看,会展业研究在《经济地理》《旅游学刊》《经济管理》等高质期刊中的载文量少、比重低,分析原因可能为我国会展业强调项目的实际应用与落地执行,以描述性的研究居多,多停留在表层的案例分析层面;会展业理论体系还未成熟,缺乏底层支撑,无法更深层推进、产生更高质量的研究。

表2 2011—2021年我国会展业研究的发文期刊分布情况

表3列出了2011—2021年排名在前28位的发文作者所在研究机构的名称。经统计,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的发文数量最多,占28所机构发文总量的14.14%,其次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其相关发文量分别占28所机构发文总量的8.6%、8.3%和5.9%,四所发文机构的总发文量占28所机构总发文量的31.38%。发文量高的机构在国内该领域研究中具备较高的学术地位,且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表3 2011—2021年我国会展业研究的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通过对合作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图谱分析,得到图4的结果,展现了我国会展业研究机构间的合作与研究分布。分析显示,体现合作关系的节点共有4组,分别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西华大学经济学院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和旅游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与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最多一组3个节点,该组合作关系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核心,分别连接西华大学经济学院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共有合作文献50篇。连接强度较强的合作关系多为同一地区校际合作或同一研究机构跨部门合作,跨地区合作的机构较少,仅有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地域成为影响合作关系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

图4 我国会展业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3 我国会展业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我国会展业研究中的知识结构,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的领域分布,探寻关键词的组合分类,本文将时间跨度确定为2011—2021年,时区分割值确定为1年,阈值选择为50,通过运算后得到由315个节点、383条连线构成的关键词聚类(见图5)。Modularity Q值为0.8048(>0.3),表明网络社团结构显著,Mean Silhouette值为0.512(>0.5),表明聚类结果合理。使用LLR聚类算法,共形成18大聚类组群,也就是过去10年间我国会展业研究中出现过的主要领域,即“科技创新”“特征”“会展专业”“VR技术”“分析”“定位”“会展”“人性化”“会展旅游”“城市”“策略”“网络会展”“品牌”“中东欧博览会”“发展”“会展营销”“上海”“会展业”和“会展产业”。“科技创新”“会展旅游”“会展营销”“品牌”与“城市”等是会展业研究领域学者们关注较多的热点,这与我国会展业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融合、产业跨界发展、个性化营销体验、展览型城市化转变的趋势是一致的。

图5 我国会展业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图谱

从网络整体结构来看,各个被引文献节点处于共同网络,无明显的离群点,说明我国会展业研究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未形成强势的研究分支。从网络聚类结果来看,各聚类的重叠度较高,部分节点文献位于各聚类的交界处,说明会展业研究内容丰富,各聚类间研究关联度较强。根据研究内容可将其划归为区域会展宏观发展与定位、营销策略与品牌、会展旅游、会展经济与数字化发展4个知识群组,会展与营销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融合成为会展业研究的知识基础。

区域会展宏观发展与定位群组包括#1特征、#2会展专业、#4分析、#5定位、#14发展、#16上海和#18会展产业共7个聚类,7个聚类下衍生出的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主要关键词,依次包括“山西省(0.31)、信息化(0.18)、现状(0.13)”“会展专业(0.16)、高职院校(0.14)”“文化产业(0.1)”“人才培养(0.17)”“杭州市(0.24)”“可持续发展(0.34)、绿色会展(0.13)、评价指标(0.15)”和“会展产业(0.15)”。研究的核心方向有:第一,探讨政府在会展产业发展中的导向性政策实施,区域会展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促进等方面的作用;第二,从不同视角下,分析地方会展业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第三,从行业需求出发,分析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构建。

营销策略与品牌群组包括#9城市、#12品牌、#13中东欧博览会和#15会展营销共4个聚类,营销学是其主要学科视角。4个聚类下衍生出的主要关键词依次包括“会展场馆(0.25)”“会展品牌(0.28)”“会展活动(0.15)”“品牌会展(0.32)、会展营销(0.1)”。以会展场馆、标志性会展活动为切入点,初步分析选址规划、营销模式、居民感知及城市形象塑造。此外,中东欧博览会作为聚类出现,由于其展览规模庞大、品牌知名度高,因而常常作为活动研究中的典型案例。

会展旅游群组包括#0科技创新、#8会展旅游2个聚类,旅游学是其主要学科视角。2个聚类下衍生出的主要关键词依次包括“融合发展(0.23)、发展路径(0.2)、旅游业(0.18)、康养产业(0.15)、政府主导型展会(0.12)”和“会展旅游(0.3)、产业融合(0.14)、成都(0.11)”。鉴于会展业与旅游业联系密切,结合背景可以了解到,会展旅游问题受到关注,会展旅游成为新兴的研究内容。学者们对会展旅游产品及旅游市场的开发、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联性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会展经济与数字化发展群组包括#3VR技术、#6会展、#7个性化、#10策略和#11网络会展共4个聚类,经济学是其主要学科视角。4个聚类下衍生出的主要关键词依次包括“会展行业(0.16)、展览业(0.1)”“竞争力(0.22)、京津冀协同发展(0.11)、会展(0.1)”“智慧会展(0.14)、发展策略(0.13)”和“博览会(0.11)、国际会展中心(0.1)”。学者们就会展经济的概念、功能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对策。尤其是会展业竞争力研究方面,有学者尝试构建了城市会展业竞争力体系,并分析了影响因素及竞争力与省级贸易壁垒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能够精确地表达学术论文的核心内容,并以此探寻研究的发展动向和热点动态。中介中心性成为测度节点在网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用来衡量文献在诸多研究中的重要程度,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常常发挥了关键枢纽性的作用。进一步提取图5中的关键词,分析显示,在表4中品牌关键词出现在2011年,共现频率为16次,但其节点中介中心性却最高(0.35),可见其承前启后的作用明显。结合图6可以看到,关键词“品牌”引发的内容包括“会展旅游、会展营销、会展产业”等热点,其处于关键词分析图的三区交集处,在会展业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值得学者关注;紧随其后的重要关键词分别为“可持续发展(0.34)、品牌展会(0.32)、会展旅游(0.3)、会展场馆(0.25)、融合发展(0.23)”等,表明这些关键词在国内会展业研究中作为重要枢纽贯穿着其他研究主题,同时可以看到学界对于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产业的品牌培育非常重视。

表4 我国会展业领域高中心性关键词词频表

3.2 突现词变化

在CiteSpace软件中,可以采用“突现词检测”技术来探测某个研究领域在某一时段某些主题词、关键词衰落或兴起的情况,帮助判断领域研究热点的整体转换和最新动向。运用突现词检测技术对我国会展业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运行后得到25个突发强度较高的关键词(见图6)。

图6 我国会展业研究的热点词突现

如图6所示,从突现强度看,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新常态”“一带一路”“产业融合”“展览业”和“人才培养模式”,表明这些关键词是受到研究前沿关注度较高的主题;从研究热度的持续时间看,会展活动突现时间为2015—2021年,突现时间最长,成为持续型的研究热点。与会展活动相关的突变词从2012年一直持续到2021年,相关关键词的研究热度平均达到4年,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是“转型升级”“智慧会展”。相比较而言,人才培养等领域研究热度持续时间较短,平均不到3年,主要集中在2012—2016年间。

分析表明,我国会展业研究热点经历了2次主要转变。早期的研究热点词有“产业集群”“会展人才培养”“参展商”等,研究领域较为单一,焦点相对分散;但随着2014年“新常态”概念的提出,我国经济模式转轨、增长方式转变,会展业的研究热点词开始出现第一次转变,热点词转向“会展活动”“展览业”“京津冀”“互联网+”“转型升级”,研究热点逐渐聚焦于会展产业及区域会展经济发展;2017年,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研究热点出现了第二次转变,转向为研究“智慧会展”“大数据”“产业融合”“品牌会展”,会展业迎来了跨领域合作和数字化转型的新契机,并一直持续至今。

3.3 未来研究趋势

根据热点词转变并结合主题词的演进进行推测,笔者归纳了以下研究趋势:

(1)研究聚焦数字化、智慧化发展领域,且具有明显的趋势。包括智慧会展产业理论及评价标准的体系构建、产业的大数据平台搭建和信息化创新人才培育等,进而促使会展业突破疫情困局,向着高质量、绿色化发展。

(2)研究视角更立体,跨领域融合的趋势初步显现,研究从单一会展领域转向会展与营销、旅游、文化、新媒体等多领域的融合,研究边界进一步扩大。

(3)研究聚焦会展经济与品牌塑造等领域并向着纵深发展,会展经济研究更加注重研究方法与模型的适用性、实证数据的可靠性等方面,而会展品牌则聚焦于品牌的传播力、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力等方面。

4 结语

随着1990年《展览学概论》一书的出版,我国会展业的理论研究开始兴起,在国内近30年的研究历史中,传统的研究聚焦于微观层面,通过文献梳理对会展学科发展进行回顾,找到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进而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本文通过引入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回顾了2010—2021年中国会展业研究的发展。得出如下结论:

(1)会展业在我国处于快速发展期,研究的发文量上升趋势明显,但近几年上升趋势有所放缓。此外,发文数量会随着我国经济、热点事件的影响略有波动。(2)2010—2020年,我国会展业研究活跃度高的作者数量较少、交流密度不高,学科研究的连贯性和持续度、学术研究的质量尚有进步的空间。同时,研究机构合作较为松散,且以同一城市或同一研究机构不同部门的合作为主,研究合作核心团队缺乏,合作关系网络还未形成。(3)国内会展业研究出现的18个研究领域,可划归为区域会展宏观发展与定位、营销策略与品牌、会展旅游、会展经济与数字化发展等4个知识群组,各聚类间研究关联度强,研究领域随之拓展。(4)国内会展业的研究热点经历了2次重大转变,分别出现在2014年和2017年左右,研究热点随着时事热点变化而变化,响应快,并在会展产业、竞争力、评估、发展对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热点,但缺乏持续的追踪和深入的挖掘。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4.1 聚焦热点,形成共同话语体系

会展领域的发文数量会随热点事件的影响有所波动,因此要善于抓住热点和大型国际性项目,如“一带一路”“中东欧博览会”“进博会”等,从文化赋能、数字化转型、品牌培育、绿色发展等角度持续追踪和深入挖掘热点事件,并积极协同旅游、金融、文化等领域共创话语体系。

4.2 协同创新,打造梯度合作团队

一方面,整合高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企业资源,“校企研协”四方协同打造“项目共建、成果共享”的科研团队,建立跨校、跨区域的合作网络;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研究领域专家的辐射作用,以合作团队的“品牌”效应,吸引新生代会展领域研究人才加入,在培育“科研新人”的过程中,也为团队带来创新思维。

4.3 多元融合,提高领域学科地位

随着会展业数字化的转型,在新技术驱动下,会展业步入跨领域融合的时代,学者们应在研究中积极借鉴心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经典研究方法,拓展研究的新路径、创造研究的新范式、加深领域研究的知识厚度和创新深度,以此提高会展领域的学科地位。

猜你喜欢
会展业发文热点
热点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如何发展海南会展业?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