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工作室建设的模式、规律和发展方向

2022-09-15 12:36叶新福
中国记者 2022年8期
关键词:株洲融合

□ 叶新福

2022年5月,株洲日报社朱理平工作室获得“湖南青年五四奖章”称号;火龙果工作室获评“第二届株洲青年五四奖章”。

在2021年度湖南新闻奖评选中,株洲日报社获一二三等奖共7项,创近十年新高,获奖作品的主要创作人员均来自报社各工作室。

近年来,株洲日报社根据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紧跟媒体融合大势,积极探索媒体工作室机制,因社制宜成立了“朱理平”“知株侠”“火龙果”“朱时正”“朱金品”“炜哥”等工作室,并出台一系列举措,推动各工作室统筹资源、整合力量、高效运转。这一系列融合创新的生动实践,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和模式。

一、组建媒体工作室的背景逻辑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2020年11月1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用好项目制、工作室、产品事业部等各种内容生产组织和运营方式,实行灵活运行机制,赋予必要的人财物使用支配等自主权,打造自有优质网生内容、网红队伍和社交圈,形成个性化品牌集群,具备条件的可以全资或控股形式公司化运营。”一系列指示和文件,为新闻舆论工作在新形势下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媒体融合转型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多年来,人民日报社借助“中央厨房”平台,建立了“麻辣财经”“一本政经”“侠客岛”“学习大国”等一批专业化、垂直化的融媒体工作室,形成一批特色品牌。业界很多媒体也积极学习借鉴,纷纷成立工作室。就在2022年5月,《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工作室”实施方案(试行)》印发施行,鼓励采编人员跨部门组建融媒体工作室,工作室一经立项,集团给予每个工作室每年5万至20万元不等的项目扶持资金。纵观行业各媒体,均把工作室机制建设当作深化媒体融合改革的创新举措,以求通过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持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

为更好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理论评论引导,加快培养青年人才梯队,株洲日报社于2018年成立了报社理论评论领导小组(简称“朱理平”),由社长、总编辑任组长,吸纳报社旗下株洲日报、株洲晚报、株洲新闻网、株洲网等30多名撰写评论的青年骨干为成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朱理平工作室”,并出台系列举措,强化评论生产、编辑、刊发、推介的闭环运转,推动理论评论工作团队化作战、常态化推出、精品化发展,打响了主流媒体理论评论的权威品牌。试水成功后,报社以媒体融合为契机,相继成立了一批工作室,如:以新媒体形式表达政经领域深度新闻的“知株侠工作室”;策划、生产、制作、推送视频产品的“火龙果工作室”;主攻时政新闻改革创新的“朱时正工作室”;研讨新闻业务、主攻新闻创优的“朱金品工作室”;贴近民生,借助媒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炜哥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聚集精干力量,深耕专业领域,推出了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好产品,成为报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先锋队。发展至今,一些工作室已成为享誉全市甚至全省、干部群众喜闻乐道的媒体品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主流媒体的“四力”。

二、媒体工作室建设的突破方向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需要载体和突破口。建立媒体工作室,就是打造先锋队,在传统媒体改革中寻方向、找口子、闯路子。

□ 朱理平工作室部分成员合影

举行重大活动时,传统媒体的报道讲究“稳”和“准”,多层级的审核环节,确保了精准,却耗费了时间。而一些自媒体即采即发,经常在舆论场上抢风头。为此,朱时正工作室实行“快讯”“直播”制度。利用主流媒体可以先行获知信息的独特优势,工作室预先进行报道策划、采访、写稿,以及相关背景资料拍摄、制作等,形成产品雏形。活动正式开始时,文字记者迅速核实时间、出席嘉宾等现场情况,摄影视频记者马上提供现场音图频资料,简化流程,速编速审速发,牢牢把住第一发布权。对于大型活动,把编审平台前置到活动现场,现场整合信息,现场发布。比如,连续多年的株洲市两会开幕式,株洲日报社采用这种模式操作,进行开幕式独家图文直播,吸引受众,受到好评。株洲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时,地点设在不同的红色革命旧址,株洲日报社均将采编播发平台设在活动现场,还配置多台无人机拍摄,丰富画面层次。每每此时,场内外读者均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时观看活动盛况和配发的各种短视频。此时,报社的新闻产品也早已刷屏朋友圈等传播平台。

人们在快速获取资讯的同时,也有探寻资讯背后故事的需求,形成从了解“是什么”到弄清“为什么”的追问,这就要求媒体把新闻做全、做厚,让信息供给更加系统全面。重大活动举行时,朱时正工作室在第一时间点发布快餐式信息后,紧接着各工作室会联手推出一盘丰盛的组合式新闻大餐,“菜品”有:全面、深入、系统的活动相关资讯,不同场景的照片;朱理平工作室配发的活动评论;火龙果工作室制作的活动短视频;还有知株侠工作室推出的“知株侠说新闻”,将严肃的政经大事,以及常规新闻报道不便呈现的政经大事件背后的故事、深意,用轻松、鲜活、时尚的新媒体语言表达出来,亲切可人,有趣可读,给人以清风扑面之感,达到沁润人心之效。

作为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百姓的桥梁和纽带,党媒具有连天线、接地气、掌握信息情报的优势,还有一大批熟悉各行各业工作的准专业人才。这种天然优势,注定党媒向智库型媒体转型,必将成为党委政府决策者不可或缺的“信息库”“智囊团”,让媒体实现“文章变文件,对策成政策”。株洲田心地区是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这个有几十年历史的城郊厂区,区域交通规划、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知株侠工作室记者深入采访,2021年11月在《株洲日报》推出整版的思辨性深度报道《田心升级辩证法》,深度剖析问题,并给出媒体的思考和建议,受到广泛关注。株洲市委主要领导点赞该报道找准了城市发展的痛点,有见地、有水平,并率队到田心现场办公,指导推动片区的城市更新工作。2022年6月,株洲市规委会审批通过了《田心轨道科技城城市更新项目近期实施计划》,在2022-2024年的3年时间内,田心片区将实施20个城市更新项目。

《意见》指出,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株洲日报社旗下《株洲晚报》有一个聚焦民生问题的栏目——“炜哥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以长期跑民生新闻的记者郑炜青的名字命名,因为他曾经帮助无数消费者维权,市民亲切地称他为“炜哥”。他一直与各级消委、工商机关保持着密切联系,积极投身消费维权,利用新媒体开启消费维权新窗口,开设“3·15维权直通车”和“炜哥工作室”,通过摆台接访、QQ群、微信公众号,倾听消费者的申诉和咨询,帮助解决读者朋友的各种烦心事。

而火龙果工作室,则站在融媒体前沿,致力于新闻的可视化、视频化表达,打造了“对话株洲”“味道株洲”“株洲追梦人”等品牌栏目,推出一批心系百姓、关注民生的有温度的视频产品,有效提升了融合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聚焦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天使的模样》MV,情真意切,画面感人,在视频号播放量达200万、点赞近8万,创当时株洲短视频在视频号上的传播纪录。

三、媒体工作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工作室是在摸索中建立起来的,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如何辩证地看待“顶流”与“主流”、“相加”与“相融”、“磨刀”与“砍柴”等关系,并妥善处理这些关系,事关工作室的运行和发展。

(一)把握好“顶流”与“主流”,实现高质量发展

媒体产品最终要走向大众,接受受众的体验和评判。自媒体产品立足于满足受众所需,受众喜欢看什么,就生产什么、推送什么,充分迎合受众的口味和喜好。这样的迎合、取悦,换来的是一时的高关注、大流量,甚至是顶流、网红,从而在广告经营市场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实现最大化流量变现,维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传统媒体建立的工作室,也借鉴了自媒体的扁平化、公司化模式,人员观念超前、思维与自媒体运营理念接近。但是因为脱胎于传统媒体,受制于主流导向、思维惯性、路径依赖等,生产的媒体产品往往属于正能量、主旋律一类,具有较浓的引导色彩。这种“主流”成分高的产品,在社交平台却不见得是爆款,这也是主流媒体常有的困惑。面对这种局面怎么办?主流媒体的工作室应该有界限、有品位、有立场,引导舆论的责任使命不能丢不能忘,绝不能为了爆款而迎合庸俗低俗的趣味,为追求流量而是非善恶不分。如何在立场与态度中抉择,需要一种结合、平衡的技巧,要通过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画面与文字声音的配合,创意与呈现的融合,把“阳春白雪”做得“接地气”,让“下里巴人”也能“高大上”,实现以质量博取流量、用新款冲击爆款、让主流成为顶流。

(二)推进从“相加”到“相融”,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媒体近几年在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没有实现融合。从工作室建设的具体实践来看,表象上是为了某项目标任务而进行人力、功能等资源的集聚,是一种重组或相加。朝前往深层走,就必然面对相融的问题。随着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全面铺开运用,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渠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就是充分利用业已积累的品牌、技术、人力、渠道等优势,重组包装一个个工作室当“突击队”,冲进各个赛道搏击市场,抢占先机。那么,各工作室首先自己要充分地“融”,整合各方面优势,深度对接、适应舆论场,才能制胜舆论场。其次,作为传统媒体本身,不能光靠工作室单枪匹马去孤军作战,而要统筹谋划,进行更高一层、更大范围的“融”。根据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社交平台等不同传播渠道的特征、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全天候、多层次、多形态、多声部的主流舆论传播矩阵,以此打造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主流媒体。

(三)处理好“磨刀”与“砍柴”,打造人才梯队

媒体融合,人才是第一资源。传统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涵养了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媒体工作室多是由能力较为突出的“能人”牵头,团结带领部分有一技之长的同志组成的一个个精干团队。这些团队人员少、业务专业、战斗力强,总在重要任务中攻坚克难、冲锋陷阵。虽然说“能者多劳”,但是他们不可能长期“包打天下”。而媒体中更多的人,没有跟上媒体融合步伐,仍停留在原地悠闲地得过且过。这种局面,不利于工作室的后备人才梯队培养,对媒体加快融合转型的长远发展更不利。

传统媒体以前需要文字、摄影、摄像、编辑等工种,如今还需要策划、文案、编导、剪辑、动画、出镜、配音等各类型人才,只有这些专业型人才汇聚,分工协作、互相配合,才能产出多品种、多样式、高质量的宣传产品,撑起一家权威主流媒体。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更是势在必行。各工作室的专业人才,要在繁忙的任务中持续充电,一方面加强技术能力培训,以免“脑子掏空”“黔驴技穷”;其次还要往“一专多能”方向发展,由专才上升为全才,当全能型新闻战士。虽然不必样样都精通,但是每一行都要懂一点儿,不做门外汉;就算不能全面发展,但至少得有一个或几个方面能擅长。要么做杂家,要么做专家,最好是既杂又专。当人才竞相涌现、梯队式成长起来了,工作室才会后继有人,媒体融合才会行稳致远。

[1]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EB/OL].(2021-01-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208.htm.

[2][4][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3]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82647.htm.

猜你喜欢
株洲融合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株洲石油创新非油“新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