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对中国碳汇价格的影响研究

2022-09-15 15:28李志锋
价格月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定价交易

李志锋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碳汇交易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使得国内的碳汇价格和交易形势也面临一定的波动。虽然在2011年中国初步尝试了碳排放政策和启动了碳交易试点,中国双碳“30·60”战略也使全面降低碳排放有了更具体的时间表。但是,中国的碳汇定价及国际贸易交易权益仍面临较多的困难。鉴于此,笔者从贸易开放、环境保护及商业交易角度出发,对贸易开放的发展背景、碳汇价格的影响效应、导致中国碳汇价格发生变动的机理和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供针对性解决对策。

一、中国贸易开放的历史发展背景及进展

WTO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在2014年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出口国,这标志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贸易发展机遇在不断提升。追溯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合作的发展史,可总结为三个阶段。

(一)中国贸易国际化初始阶段

追溯中国的贸易开放,相对要晚于欧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打破了国际成员国对中国“弱国”的歧视及不客观的看法,但这时的中国仍处于战后休整、百业待兴和中央政权转变调整的不稳定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与苏联、韩国、朝鲜等国家达成贸易合作,但即使如此,当时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生产合作的企业较少,并且基于国情经济与贸易形势的影响,中国所能够获得的国际合作机会及贸易收入仍较少。直至70年代,中国才真正打开了国际贸易格局,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如农业产品、煤及传统加工产品都在国际上占据一定的贸易出口份额。同时,随着香港、上海、澳门等多渠道贸易输出的扩张,初步促进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

(二)中国贸易转型发展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经济体系结构不断调整,中国经济正式迈向了加速发展阶段。同时,基于国家整体战略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国实施了诸如“城镇一体化”“丝绸之路”“多边贸易”等策略,国内国际贸易合作的企业规模和数量不断上升。中国贸易开放及贸易战略转型的转折不断加快。

1998年,全球多个国家因“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从而面临着贸易结构和经济调整的问题。当时中国所受到的波及较小,因多元化产业和经济建设需求,中国需要大量的外汇资金来加快国内经济及贸易环境的建设,国家与美、英、德等西方资本国家签署了国际贸易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签署及实施,为中国带来外资,促进了中国贸易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一期间,中国贸易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其中,以集约型和创新型的机械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型产业取代了传统的农业、服务业、工艺品等行业,加快了中国国际商贸经济的发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资本与中国达成长期的贸易战略合作,是通过外贸商品碳排放、碳污染处理等贸易风险转移给中国企业作为合作条件实现的。

(三)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阶段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贸易行业及国际贸易格局开始进入国际化及高速化发展阶段。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从2001年至2019年,中国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企业持续十多年保持13.9%的注册增速。这一阶段,国内贸易企业采用对外投资合作的方式,不断加快国际贸易战略升级的步伐。

但值得说明的是,2014年“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开始显露,虽然中国已于2014年成为超越美国的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但根据中国海关数据,中国与美国的进出口份额并没有明显的增幅变化。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近年中国对美商品进出口份额 (单位:亿美元)

如表1所示,对比2016至2018年,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份额较自美国商品进口显著得多,但实际上,出口增幅并不明显,并且在2018年出现严重的下滑。

2018年3月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政府通过联合其盟国,对中国采取“加征关税”“贸易限制”措施。美国通过对中国企业加收25%关税,同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中国以华为公司为首的高新技术行业更是受到极为不公平的对待。这一阶段,中国同样对美国实施反关税征收等应对策略,特别是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受限,部分中国贸易企业面临商品出口份额受限甚至倒闭等问题。

二、贸易开放对碳汇价格的影响效应

贸易开放对中国碳汇价格变化所带来影响效应,一方面,除了与“中美贸易摩擦”及国际贸易竞争有关,还与中国内在劳动力、自然环境及市场设施等要素的需求及变化有关。

(一)劳动力效应

碳汇交易的主体主要为从事林业和绿色经营行业的主体,其主要分为企业、个体、社会公益团体等类型。在交易过程上,碳汇交易主体需要依托碳市场的规则,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对碳排放权、投资或生产产量进行交易并决定交易价格。

从劳动力角度出发,碳汇交易主体类别可划分为碳汇交易的供给方、购买方。这些市场主体同时也是生产、销售和交易合作的主力。但在从事碳汇交易时,都会受到《京都议定书》、国际贸易环境、市场及组织资金等要素的约束,因而,不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再者,因受市场第三方组织如监管机构、碳汇贸易的服务机构、管理机构、计量监测机构的监管与制约,这对中国碳汇交易主体都产生了重要的监督牵引作用。

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7年,中国30多个省份的碳汇交易呈正向作用,但碳排放和大气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目前,国际及国内碳汇交易行业仍占整体的贸易份额比重较少,国内从事森林和绿色经营的主体和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仅占10%左右。由此,未来随着中国碳汇交易机制、交易定价及碳排放监管制度的完善,如果碳汇经营交易的主体及人力资源存在不足,将难以促进中国碳汇交易与国际贸易发展。

(二)自然与环境效应

自然与环境效应也是导致中国碳汇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些年,随着全球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多个国家也将环境保护与自身的国际贸易合作、碳交易主体、国际碳汇定价等战略相结合。当前,全球共有149个国家参与了限制二氧化碳和室温废气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至今全球共有61个实施“碳定价”机制的国家。其中,30个国家和31个国家分别建立了碳税、碳排放交易机制。这些机制包括了清洁、责任、成本分摊等内容。不过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期的到期,前面两个机制有了变更,而《巴黎协定》作为制约全球178个国家而发起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证全面减少碳排放指标的国际协议,至今仍在实践阶段,且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由此来看,这显然难以对从事国际碳汇交易各主体产生有效的制约。

中国实施“碳税”机制的时间较晚,在2021年年初才建立了全国“碳税”试点基地,同年6月打造了第一个国内碳交易市场。未来几年,预计将有3000多家碳交易及排放试点的企业,中国也将新增7个相关试点地区。至2030年之前,预计中国整体的碳交易总额和和碳排放配额的总量将达到7.70亿元、2291.09万吨以上。

从自然与环境保护角度看,当前中国碳汇交易的平均成交价相对于美国、德国及法国的定价仍有较大的差距。原因主要在于国际碳汇交易的形势和定价调整需要考虑到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问题。因而,环境资源容量增减和碳排放处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各国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包括对碳汇定价机制、交易机制和低碳处理技术的实施和应用也需要合并,这些要素都是决定各国碳汇定价及贸易竞价优势的关键。对中国而言,即使近年国家将碳汇价格和贸易合作与低碳排放、能源清洁和环境保护政策相结合,并开展碳交易全国统一市场试点,在2022年中国碳价仍将达到40元/吨,2030年可突破至161元/吨,但碳价仍较《巴黎协定》的基准要低。严格而言,中国碳价达到313元/吨时才可与国际定价标准接近并发挥其国际贸易竞价优势。

(三)基础设施效应

虽然加大贸易开放力度、加大国内碳交易市场的试点建设有利于调节和优化中国碳汇的定价及国际交易模式,但客观而言,碳排放指标及废气污染的监测、低碳技术及能源设施的构建才是国家优化碳交易环境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

当前,中国关于碳排放监测、碳盘查、碳核查及市场交易定价的机制受国际贸易及国际碳市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碳排放监测标准和算法尚在相继推出,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为完善碳市场、缓解自身国际贸易商品碳排放及环境保护压力,努力通过政府推行碳排放权国际交易汇算机制及在线测试技术,实施了“碳排放风险转移”对策,将自身的贸易风险及碳排放处理成本转移给其他国家承担。

欧美发达国家采用以上措施,显然仅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将碳排放的职责及风险转移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这对于中国其及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显然会给这些国家的碳汇交易环境及气候环境带来消极影响。就中国现行的碳交易市场环境来看,至今仍面临一定的资源、设施、技术限制,通常一家企业构建二氧化碳在线监测的CEMS设备,平均需要花费55万元人民币。若要全面扩大中国的基础监测,在2025年,预计将突破150~200亿元人民币的双碳设施建设成本。当基础设施及资金能够落实到位,保守估计,未来中国碳汇市场的利润增收将达到71亿元人民币以上,这将对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贸易开放角度解析碳汇价格的变动机理

当前,中国的碳交易机制、市场监管政策、交易形式等仍存在较大的不足,难以有效发挥碳汇经济的推进作用。具体可从碳排放给碳汇成交价带来的变动、国际贸易供需与碳汇价格的弹性变动、碳汇价格市场交易机制的变动三个层面解析。

(一)碳排放给碳汇成交价格带来的变动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报告》的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中国碳森林活动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为16.2亿吨,较2001年减少了约4.3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然而,从环境和低碳排放角度出发,虽然中国限制森林砍伐、林地改造并实施碳汇管控政策,有利于促进中国碳汇交易环境的形成,但不应忽略碳汇价格变动也与碳排放量的变动有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共同发起了碳汇造林项目,虽然这属于公益性和自愿性碳汇交易,但中国大部分企业在从事国际碳交易的过程中,都根据CDM标准进行项目运营生产。

全球利用风、水、太阳能等生态资源和再生能源来减少贸易商品碳含量、降低碳污染指数的碳汇项目共有28个,仅中国就占了3个。由此笔者认为,未来中国碳交易主体成本支出将会减少,中国整体的碳汇交易市场、定价机制及国际竞价能力也将得到改善和增强。

(二)国际贸易供需对碳汇价格的弹性变动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碳排放权决定着碳汇交易的定价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也决定着国际碳交易主体甚至国与国之间的碳汇竞争及国际贸易发展效应。

从全球碳市场交易状况分析,根据洲际交易所(ICE)的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量较2020年上升了30%,达到了183亿吨。欧洲2005年开始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以来,已形成了健全的国际贸易竞价发展机制。而中国仅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等城市建立了碳交易试点,2021年7月16日中国统一碳市场开始运行以来,到2021年12月31日共成交1.79亿吨,占全球碳市场成交总量的近1%。中国现行的碳排放及市场交易定价机制还在探索阶段,相关碳汇交易机制仍不够健全。

根据国际惯例,通常国际碳交易价格变化是以5年为一个波动周期。其变动机理在于碳汇价格因国际贸易形势、外部经济环境及市场供给者和需求者的需求变化而变化。森林资源数量、碳汇供给量的上升,将会刺激国际碳汇交易量及购买需求量的增长。随着时间及国际交易需求的变化,碳排放量也会同步上升碳排放的处理成本会被压缩。反之,当碳排放量减少,那么市场需求量和购买量会增加。

综上,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国际交易需求与碳排放量、碳汇定价及碳排放处理成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及相互循环的关系。这意味着中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同样与外部的贸易、环境及市场需求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若不结合外部环境因素,寻求全新的应对策略,则不利于中国碳汇交易的国际化发展。

(三)碳汇价格市场交易机制的变动

中国的碳汇价格及成本定价较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这导致中国碳交易市场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价、能源优势及资源整合能力较为不足,从而在国际碳汇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

一方面,中国碳汇市场交易主体在寻求国际贸易合作之时实施的定价并非是自愿定价,其主要是受国际碳汇环境、基础设施、技术及国际贸易政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国际碳汇标准,可能对中国的碳汇定价政策、行业监管政策及国际交易成本和行业运营风险带来更多不确定影响。

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已加快对碳汇交易市场环境的保护,各国也实施对自身国家有利的调价机制,以赢得市场主导优势。然而,从林业碳汇交易角度出发,通常相关行业的定价需要寻求国际合作对象,这不仅需要顺应对方的需求来进行安全生产,还需要加强对碳指标的排放监测和成本支付,这意味着要与合作对象及他国的同行对手进行博弈。但对中国企业而言,往往因技术或业务发展的需求,从而会采用降低价格、自行承担碳排放成本作为合作条件。

综上所述,国际碳汇价格市场交易机制对于中国碳汇定价及国际贸易合作都具有关联性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碳汇市场上占有贸易份额还较小,中国碳汇交易的政策及定价机制仍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基于贸易开放角度的碳汇价格优化对策

通过对碳汇价格的变动效应及相关影响机理分析,笔者从碳汇政策、行业监管,国际贸易等角度,就如何优化中国碳汇价格及国际竞价优势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加大碳汇财政补贴的改革力度

对于碳交易行业和中国相关参与主体而言,要保障其国际贸易利益,使中国碳汇交易环境及市场运作模式得到改善,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实施财政补贴政策。

首先,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企业排碳行为的政策鼓励,对于注重环境保护,依法履行排碳责任并降低碳排放指标的行业,提供税收减免政策。这有利于树立行业典范,促进中国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次,实施低碳技术和环保奖励政策。对通过利用新型设备或环保能源取代传统的生产材料,利用新技术加强碳排放处理并推进碳定价及国际交易份额的行业或企业,政府可提供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优化中国碳汇交易的发展模式,促进传统排碳方式的管理。

除此之外,鼓励电力、煤矿及传统行业的转型发展。传统电力可加大政策和资金投放力度,鼓励其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取代传统电力发展模式。在实现“绿色、生态、环保”生产运作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及能源成本的支出,并深化行业低碳发展模式,使之更具有国际竞价优势。

(二)实施长短期碳汇价格调控策略

中国的碳汇价格及国际竞价能力要想得到保障和推进,还需要根据国内外贸易及市场环境的变化,持续实施相应的价格调控对策。

由于国际碳汇交易市场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为了增强中国碳汇定价的竞争力,规避国际碳汇价格波动的风险,中国需要实施长短期碳汇价格调控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要促进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其目标重点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促进相关交易主体、能源、技术等附加行业的协调发展,如此才能使中国碳汇定价机制和市场交易模式具有国际竞争力。

中国需要通过碳汇价格调控策略发挥碳交易的价格优势。一是要总结试点区域的碳排放权及交易经验,进一步构建合理的价格策略;二是要加强对碳交易市场的现货、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结构调整,实施相应长短期定价机制,以扩大中国碳汇业务的国际覆盖度;三是充分发挥碳汇调控机制的功能,拓展国际交易范围,有效融入全球碳排放交易权体系,在深化中国碳价格及统一国际交易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定价机制,并寻求全新的碳汇国际合作伙伴,以争取更多的碳定价话语权和竞价权。

(三)建立低碳排放市场监管机制

建立低碳排放市场监管机制,有利于缓解贸易商品碳隐含量、处理成本、废气污染指数等问题,但在监管层面,需要落实到行业的准入、生产、贸易等全过程,并实施差异化的定价交易管控机制。

由于中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中,从事煤电传统能源、传统制造业、建筑及交通行业仍占主导地位,低碳转型任务艰巨。“低碳排放”监管机制的实施,应使之具有环保和行业监管功能。一方面,需要根据行业特征及能源消耗,划分重点监管行业、分类监管。推动相关企业和交易主体加强对新能源新技术的采用和碳排放的自我管理,从而提高其国际碳汇交易竞争优势,促进中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针对在参与中国碳汇交易的外资企业及合作行业,提高准入门槛和行业运作标准,以此保障中国碳汇交易主体利益的同时,加强对各国合作主体的碳汇定价、交易份额、低碳排放及运作模式的监管。

(四)注重对国际贸易合作对象的信用调查

要全面深化中国碳汇定价机制,提升中国企业碳汇的国际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碳交易定价权益,针对相关国际贸易合作对象,需要注重对其信用背景的分析及监管。

一方面,要针对国内企业建立碳信用机制。即鼓励相关碳交易主体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活动以控制碳排放。同时,根据交易的实际次数、交易的金额、份额及数量,折算成信用积分,以此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税收减免和贷款减息政策。通过碳信用机制激励中国企业的低碳创新发展,实现减碳、节能、环保与国际贸易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针对国外企业及碳汇交易合作对象,国内碳交易企业需要注重对国际合作对象的调研分析。包括对其国际生产技术、碳交易成本、行业运作及碳排放风险等进行信用调查。在签订合同、确定碳汇价格及交易份额的过程中,对合作对象的低碳排放、合理定价策略、风险分摊的需求及合作方案进行全面分析,以规避自身的碳汇贸易风险和资金损失。

五、结论

笔者从贸易开放角度,探讨了中国碳汇价格与国内行业贸易发展现象和交易机制的相关性。通过对影响中国碳汇价格的国际贸易因素,包括低碳排放、全球碳汇供给和交易需求的弹性变化以及市场机理效应研究,从而得知,导致中国碳汇价格波动原因较为复杂,中国碳汇价格与国际碳交易定价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贸易主体的国际话语权、碳交易主动权、定价权也较为不足。因此,中国需要从国际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多角度出发,在积极推进碳交易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强低碳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及专项资金的支持,实施长短期碳汇价格调控策略,不断完善低碳排放的市场监管机制,注重对国际碳汇合作对象的信用调研分析,有效规避碳汇交易的风险,深化中国碳汇价格和国际交易模式,以促进中国碳交易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定价交易
重要更正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利用Fabozzi定价模型对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定价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基于分层Copula的CDS定价研究
大宗交易榜中榜
大宗交易榜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