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准、狠、远,战术导弹战场逞威风

2022-09-17 03:52杨慧君
太空探索 2022年9期
关键词:空空导弹防空导弹

文/杨慧君

自二战期间诞生至今,导弹历经70多年演化发展后,已经繁衍出数十种类型、近千种型号的庞大“家族”。在现代战场上,导弹的身影堪称“无处不在”。而从最初的地面目标和海上目标,到空中和太空目标,还有弹道导弹等跨域目标,导弹的打击对象越来越多,类型也越来越复杂。那么,针对不同类型的打击目标,现代军队都有哪些适用的导弹?为应对未来多元化、复杂化的战场态势,导弹又将如何“苦练内功”,提升打击精准性和破坏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日益庞大的战术导弹家族吧!

对陆攻击“身怀绝技”

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也是导弹打击对象的核心分布区。1944年6月,德国军队使用V-1巡航导弹突袭伦敦,开辟了人类历史上导弹袭城的先例。此后数十年里,对陆攻击导弹紧贴实战需求,不断发展壮大。

按照发射平台,对陆攻击导弹可以分为地地导弹、空地导弹、舰载陆攻导弹、潜地导弹等。根据目标类型区分,对陆攻击导弹包括反坦克导弹、反辐射导弹、反跑道导弹、钻地攻坚导弹等。这些导弹大多采用广义的光学成像制导,包括红外成像制导、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等。

对陆攻击导弹主要瞄准机场、桥梁、交通枢纽、工业基地、港口、战术导弹阵地、兵力集结地等大中型地面固定目标,随着信息化技术进步,其打击导弹发射车、坦克、战场指挥车辆等地面移动“小”目标也更加“给力”。

对陆攻击导弹往往是现代战场上的“急先锋”,执行“踹门”重任,已发展成核常兼备、多平台通用、多用途、多射程覆盖的武器家族。尤其是以纵深高价值目标为主要打击对象的导弹,“首战用我”,可迅速发起远程进攻,实施“非接触”作战,堪称精确打击的最佳手段。

夺取现代战争主动权,离不开掌握制空权,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点穴”,把敌机摧毁或迟滞在地面。机场基地一般由飞机和机库、指挥通信设备、油库、弹药库、飞行场地等保障设施组成,可选的打击目标众多。反跑道导弹和携带子弹药的布撒器是执行打击任务的绝佳选择,后者通过携带不同种类的数百枚子弹药,单枚杀伤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足以破坏军机或阻止其起降。

为躲避打击,越来越多的指挥中心建筑物、人员隐蔽部等建设在地下深层,防护坚固,打击难度较大。其中,地下指挥中心建筑物一般距离地面数十米甚至数百米,顶部有时利用山体结构,覆盖数百米厚的坚硬岩石。

▲ 挂载“匕首”高超声速导弹的米格-31K战斗机

面对深埋地下的目标,携带侵彻战斗部的钻地攻坚导弹可以轻松应对。比如,英国“风暴阴影”、美国AGM-86D等空地导弹会采用末段大角度俯冲钻地战术,高效毁伤目标。今年3月18日,俄军使用匕首导弹打击了乌克兰位于地下150米深处的大型弹药库,创造了史上首次高超声速导弹实战先例。

▲ 可钻地攻坚的英国“风暴阴影”空地导弹

面对高速移动的坦克、高机动战术车等时间敏感目标,反坦克导弹“当仁不让”,甚至随着制导技术提高,新型号更加“自信”。比如,为减少附带损伤,美国“地狱火R9X”取消了传统爆破战斗部,换成了6个刀片,接近目标时,刀片弹开攻顶,形成“刀网”,有效杀伤人员,尤其适合斩首行动。

▲ 将传统爆破战斗部换成了6个刀片的“地狱火R9X”导弹示意图

雷达是地面防御系统和指挥系统的重要节点,充当着“千里眼”的角色,而反辐射导弹的作用就是“挖眼”。与“家族兄弟”相比,反辐射导弹研发难度更大,花费惊人,因此现役型号较少,堪称少数军事强国的“掌中宝”。

反舰反潜“耳聪目明”

反舰导弹终结了“大炮巨舰至上论”。德国Hs-293A1导弹先声夺人,1943年8月,Hs-293A1导弹击伤了两艘英国护卫舰,成为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投入战斗的反舰导弹。此后,对海攻击导弹家族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空射扩展到岸基、舰载、潜射等发射平台,又伴随着潜艇威胁,发展出反潜导弹。

在现代海战中,对海攻击导弹的目标差别很大,既有长达数百米的庞然大物航母,也有仅数十米长、航速极快的导弹艇,还包括大洋深处的“深海幽灵”潜艇。

海上目标往往凭借云雨雾雪及海浪等气象环境作为掩护,辅以箔条、干扰弹、角反射体、干扰信号发射机、无人机等手段,使得反舰导弹“看不见、辨不明、打不准”。而最强大的目标是航母战斗群,以舰载机作为主要攻防力量,还能实时调配护航舰艇的多种武器,形成多层次立体攻防体系,具有较强的抗饱和攻击能力。这要求对海攻击导弹必须具备更大的杀伤概率。

▲ 大黄蜂战斗机机翼下挂载的是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这是地面防空系统雷达的克星

对海攻击导弹目前主要采用主动雷达制导,也有部分采用红外成像制导、主被动雷达复合制导等。为提升杀伤效率,最好达到“一击即沉”,对海攻击导弹可以灵活选用爆破型、穿甲/半穿甲型和聚能破甲型战斗部。

现代战场上,来自海洋的威胁日趋严重。隐身舰船已经装备在不少国家的海军中,通过改变外形设计并涂覆吸波层,使舰体雷达反射截面积和红外辐射能量大幅降低。

比如,美国濒海战斗舰舰体长度上百米,雷达反射截面积却比多数渔船还小,必要时能够潜入别国近海执行任务。日渐先进的无人艇往往只有数米长,却能搭载杀伤力不俗的舰载武器,采用蜂群式袭击战术,正在成为不容小觑的威胁。

不过,无论目标如何变化,对海打击导弹始终围绕火力密度和命中概率,持续提升技术水平。比如,通过采用隐身技术、先进任务规划技术、超低空飞行技术和末段机动技术,降低被对手侦察装置发现、火力拦截的概率,还要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最终使对方“看不见、打不着、干扰不了”。随着反舰弹道导弹、潜水无人机等反舰反潜新手段逐渐成熟,预计围绕海上目标的攻防博弈将会在更高的技术层次上开展。

▲ 德国Hs293反舰导弹

打击空天“索命飞刀”

二战末期,空空导弹出现,改变了战机抵近缠斗、开枪开炮的空战形态,空战进入新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中,空空导弹大规模持续使用,数量和种类均前所未有。从此以后,空空导弹成为空战当之无愧的主力。

▲ 法国AM-39“飞鱼”反舰导弹

空空导弹是一款攻防兼备的武器,扮演着“索命飞刀”的角色,传统上用于攻击轰炸机、战斗机、预警机、电子干扰机等各类军机,破击敌方空战体系。而随着机动性、制导水平提高,空空导弹尝试拦截暴露特征不明显的巡航导弹、反舰导弹等战术导弹和隐身/准隐身飞机,逐渐成为军事科研新热点。

▲ 俄罗斯“日灸”超声速反舰导弹

可以说,空空导弹是夺取制空权的重要保障手段,据不完全统计,各国已经发展了上百个型号,作战能力不断提升,贴近实战需求,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形成了雷达、红外等制导体制,构成了近距格斗、中距拦射、远距攻击的装备体系。

历经多次战争洗礼后,空空导弹的使用模式由最初的单机单打独斗发展成为多机种大规模体系对抗。展望未来,隐身战斗机、智能化空战无人机、强化自卫防御的大型军用飞机都为空空导弹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新机会。

防空导弹在传统上是防御性武器,任务使命包括国土和要地防空、战区和野战防空、海上防空和高层反导。自二战期间至今,各国发展的防空导弹型号有百余种之多,拦截目标也从最初的大型轰炸机逐步拓展到有人/无人作战飞机、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高超声速武器等空中和太空目标、跨域目标。凭借大射程,在某些特殊区域,防空导弹可以“攻势防空”,完善空中封锁体系。

▲ 美国AIM-9X“响尾蛇”空空导弹

▲ 苏联AA-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

随着军事技术加紧抢占新高地、拓展新领域,防空导弹打击新型目标的需求日益急迫,具体包括隐身飞机、临近空间飞行器及“低慢小”目标等。

以隐身战斗机、无人战机为代表的新型空中目标,暴露信号更弱,机动性更强,使空中战场更复杂危险,也对防空导弹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隐身飞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低至0.001平方米量级,使传统防空体系几乎失效,防空导弹主动雷达导引头的作用距离明显下降,更易脱靶。

无人战机更容易实现高速、隐身等指标,最大机动过载高达20g,按照传统比例导引法设计的防空导弹只能“望尘莫及”。

临近空间飞行器具有高空高速飞行能力,且机动性逐渐提升,显著压缩了预警系统的反应时间和防御范围,当前防空技术极难拦截。

▲ 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

▲ 俄罗斯“猎户座-E”攻击无人机

此外,大量低成本无人机等“低慢小”目标蜂拥而来时,传统防空导弹往往陷入“大炮打蚊子”的困局,存在效费比太低、附带损伤太大等问题,作战效能极低。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防空导弹面临的挑战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凭借远、准、狠、快等“绝活”,导弹成为继火炮、轰炸机之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武器。战术导弹不断利用高科技升级换代,凭借其精确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现代战争中当之无愧的主战装备,更是非对称作战、慑战兼备、作战平台效能倍增的有效力量。

在现代战争中,战术导弹起到了全方位作用,从“点穴”攻击要害目标、摧毁跑道洞库,到反舰、反导、防空等。展望未来,导弹还可能发挥更大作用,拓展新用途。

为应对未来战场多元化、多域化作战目标,战术导弹将朝着一体化、通用化、多用化、平台化、弹药化、小型化、廉价化等方向发展,配合以高超声速武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为代表的“改变游戏规则的手段”,实现战场打击更快速、更远程,消灭顽抗之敌和更远距离的敌对势力。

▲ 美国曾研制的X-47B隐身无人机

猜你喜欢
空空导弹防空导弹
俄罗斯山毛榉M3防空导弹系统
弈语
拦截空空导弹成新趋势
神奇的纸飞机(四)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美国将为F—35战机增加内部武器挂载量
发射导弹
巴黎航展上的QW-2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