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还是变者生存?知识进化的前因组态分析

2022-09-22 05:17鑫,徐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组态变异

康 鑫,徐 慧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0 引言

在市场需求持续提升、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驱动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而企业创新活动的本质是吸收各种内外部知识,通过重组等活动实现知识创造,因此企业亟需重构内部知识体系以增强适应能力[1-2]。在知识经济崛起之后,知识成为继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后价值创造的全新驱动力,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实施,在位企业正处于从知识引入到知识创造的角色转变过程中,知识进化成为确保企业内部知识质量,提高知识应用效率与效力的关键渠道[3]。知识进化是在自发或催化条件下,组织知识基础遍历增殖、重组、跃迁等复杂过程,不断增强知识活性和稳定性的动态过程[3-4]。了解知识进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进化机理,有助于增加知识主体知识进化效率,提升知识主体影响力。

回顾企业发展史可知,众多优秀企业均通过构建高效知识管理体系,对自身知识进行合理区位分布和灵活运用,实现知识资源的有序增殖和质量提升。例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了打造更加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合资合作、校企联合和海外并购等方式加强内外合作交流,开拓高效的知识扩散渠道,增强企业知识基础的宽度与广度,并大量吸纳高质量知识人才组建科研梯队以增强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将知识创造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截至目前,中车株洲在电气传动与自动化方面攻克了多项核心知识,使我国成为唯一掌握 “高速”和 “重载”传动控制技术的国家;在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芳纶绝缘材料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中车株洲在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与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核心知识的控制。由此可见,知识进化是企业满足市场需求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自Darwin提出生物进化论假说以来,关于知识进化的研究备受关注,学者尝试从生物进化视角审视知识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增殖、传播、重构与跃迁,并围绕知识进化的构念、测度、进化规律等内容开展广泛研究。关于知识进化概念的阐释中,学者普遍认为知识进化是知识筛选、保留、复制和再造的过程,如Zollo等[5]认为知识进化就是知识嬗变、自然筛选、复制和延续的过程。宁德鹏等[6]提出知识进化是在知识遗传与变异的双重作用下形成新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过程。关于知识进化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的研究中,已有成果大多比照自然进化从知识遗传性、变异性等角度界限知识进化的可能方向。王曰芬等[7]认为知识进化机制同自然进化类似,应具备可遗传性、变异性和自然选择性等特征。Ferligoj等[8]指出组织知识进化必然表现为组织知识结构状态的调整与完善,伴随着知识进化,不仅各类知识得到继承与发展,各类创新活动也得以实现。康鑫等[9]研究表明知识进化理应包括知识适应进化、知识遗传进化和知识变异进化3种类型。在知识进化对企业各项活动影响的研究中,学者大多肯定知识进化对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Chen等[10]提出知识创造与革新是知识耦合对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产生影响的关键桥梁。许晖等[11]提出知识进化能够刻画企业动态能力的高低,藉由知识进化,企业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快速反应、集成和重新配置组织资源。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部分前沿文献亦开始聚焦知识进化作为前因或结果变量同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也有部分研究成果开始深挖知识进化内在演化逻辑和跃迁机理,试图彻底明晰知识进化的发展脉络和潜在的进化轨迹[6,9]。但目前为止,囿于已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往研究多将知识进化的影响因素视为独立变量,简单观测不同变量对知识进化方向或程度产生的影响,而知识进化与否不是某影响因素可以单独决定的,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采用组合的方式探索知识进化的前因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从组态视角探索知识进化的复杂内在机理,参照康鑫等[4]的研究,将知识进化划分为知识适应、变异和遗传进化3个阶段,探索实现知识进化的不同路径。同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打破了单因素分析的固有印象,深化了对知识进化前因要素的认知,并且基于组态视角指明了多因素作用下知识进化的具体路径,揭示了知识进化各主导因素在不同驱动路径中的主次地位,洞悉了知识基础对于实现知识进化的关键性作用,丰富了知识进化论从前因-过程-结果的研究链条。

1 理论基础

同生物进化相似,知识进化理应具有3层基本构念,即知识层次、进化动因和进化方向。知识层次意为知识的复杂程度和所处地位,可用知识基础、知识距离和知识权利表征[12-16]。进化动因标志知识进化的内生动力,可用知识共享意愿进行刻画[15]。进化方向体现知识进化的发展趋势和经由路径,可用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扩散路径表征[17-18]。

知识距离是指不同知识主体或知识主体内部的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收方在知识存量、知识位势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相似度[12]。关于知识距离如何影响知识进化,有观点认为知识距离较小的知识主体之间知识基础相似性较高,有利于各知识接收方对接收到的知识进行吸收和利用,增加知识基础深度,为知识进化提供有利条件[19-20];也有研究认为知识距离的存在虽然会导致不同知识主体之间产生知识异质性,但正是因为差异性的存在,知识距离会刺激知识主体搜索优势知识资源,并将其吸收以提升知识主体的知识位势,这种正向刺激也会促进企业知识进化[12-13]。

知识吸收能力是知识主体发现外部新知识,并获取、吸收、转化与利用新知识的动态能力[21]。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主体的发展至关重要,Zahra等[21]认为知识吸收能力可以帮助知识主体吸收外部新知识,增强企业知识基础,重新配置知识资源,以使其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张伟[17]研究了知识吸收能力对知识进化的正向促进作用。

知识共享意愿是个人或组织将自己所擅长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分享给他人或组织的意愿,个人或组织通过知识共享实现知识互动与转移,使共享双方可以借鉴对方拥有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够降低知识获取成本、提升知识获取的效率且利用共享知识提高创造新知识的可能性[22-23]。陈浩义等[15]发现知识进化环境为知识进化的实现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知识共享是知识进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优劣直接影响知识进化的结果。

知识权力是由于在知识的整体网络中不同的知识主体的知识位势的差距所形成的影响力,具体而言是高知识位势的主体凭借自身在知识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绝对优势向低知识位势的主体传输自己的观点或主张,直至影响低位势企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力[14,24-25]。知识权力所带来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对优势知识主体的企业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14],而企业创新其实质也是新知识的创新和应用过程即知识进化过程[15]。

知识基础是知识主体开展基本活动所需的多个方面的知识集合[26]。知识基础的强度决定知识主体的知识搜寻能力和外部探索能力,关系着知识主体是否能以较高效率挖掘不可替代的关键知识资源,形成企业知识优势地位[27]。Pillay等[16]研究发现,知识基础的增加会使知识员工获得大量知识输入,能够激发知识员工的创新能力。

知识扩散路径是知识员工对外部知识进行高效的吸收与利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28]。康鑫等[18]揭示恰当的知识扩散路径可以有效避免知识隐匿行为的发生,增强知识主体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提升知识共享的深度与广度,使知识在拥有者和接收者之间高效传播,对知识变异进化与知识适应进化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知识遗传进化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分析知识进化的实现路径是本研究的核心。其中,知识适应进化就是提高所需知识在知识主体内部的适应性;知识变异进化是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构和改造的过程,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遗传进化指知识主体已有知识存量非常稳固并且知识基因可以复制和延续[4]。知识进化在知识主体实现知识创造以提升整体知识水平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它有助于企业将知识员工之间经验融合创新,将零散知识结合并重整为更加复杂的知识集合,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创新和沉淀。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

为了遵循QCA方法使用要求——案例总体同质性和案例间最大程度的异质性[29],结合知识进化在不同企业间的活跃程度,本研究以高技术企业为调研对象,将实现知识进化所有情况的案例纳入其中,同时选择未实现知识进化的案例,更有利于挖掘未知的组态结论。本研究采取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21份,剔除填写不完整问卷后有效问卷161份。

2.2 变量测量

为了确保变量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研究在题项的设计过程中优先选择发表在权威期刊的、国内外成熟的量表,个别题项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实际进行了适当修改,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进行测量。

量表信息见表1。知识距离的衡量参考Cummings等[30]、詹湘东等[31]的研究,包含 “本企业与其他合作组织的知识存在一定重合和相似度”等题项。知识吸收能力的衡量借鉴Zahra等[21]、钱锡红等[32]和王建平等[33]的研究,包括 “本企业具有获取外部知识的渠道”等题项。知识共享意愿的衡量借鉴Hooff等[34]、Bock等[35]的研究,包含 “当我学到了新知识时,我很愿意帮助同部门、部门外的同事也学好它”等题项。知识权力的度量参考郭献强等[24]、Galaskiewicz等[36]的研究,包括 “本企业拥有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知识优势”等题项。知识基础测度沿用Zhou等[37]、吕斯尧等[38]的成熟量表,包括 “本企业拥有多元化的知识”等题项。知识扩散路径的测量遵循缪根红等[28]、李志宏等[39]和Granovetter[40]的研究脉络,包括 “员工经常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培训和团队学习”等题项。知识进化的测度,参考张建华[3]、康鑫等[4]的研究,包括 “本企业现存知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等题项。

2.3 信度与效度分析

样本的信效度检验见表1。所有的Cronbach’s ɑ系数均大于0.7,表明量表信度良好。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在0.5之上,所有变量的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平均方差萃取AVE均高于0.5,说明量表有较高聚合效度。各变量对角线上AVE平方根值均高于相关系数,表明所使用量表的区分效度较好,见表2。此外,本研究使用Harman单因素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表1 变量测量与信效度检验

表2 相关系数与AVE平方根值

3 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

3.1 变量校准

变量校准是QCA分析方法的关键。参考已有研究,本研究将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的锚点设置为样本数据的上四分位数、上下四分位数的均值和下四分位数[41-43],各变量的校锚点见表3。

表3 各变量校准锚点

3.2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使用fsQCA3.0软件分析知识进化的每个前因要素的必要性,结果见表4。所有条件变量的一致性均低于0.9,表明所选用的6个条件变量中没有知识适应、变异及遗传进化的必要条件[44],这意味需要从组态的角度考察对知识进化结果的影响。

表4 必要条件分析

3.3 组态分析

本研究将案例阈值设定为4,将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PRI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7[42]。应用fsQCA3.0软件分析知识适应、变异和遗传进化的复杂、简约和中间解,并分析各组态的核心条件与边缘条件[45]。根据伯努瓦·里豪克斯等[29]的研究,本研究以中间解表示知识适应/变异/遗传进化的前因组态。

组态分析结果见表5。其中,知识适应进化和知识遗传进化的前因组态一致,产生知识适应进化的组态共3条,且一致性都大于0.9,为知识适应进化的充分条件,解的覆盖度为0.586,表明3个组态解释了近60%的知识适应进化原因。产生知识变异进化结果的路径共3条,一致性都大于0.8,是知识变异进化的充分条件,且解的覆盖度为0.591,解释了近60%产生知识变异进化原因。与知识适应进化相同的3条路径在知识遗传进化中的一致性都大于0.8,且解的覆盖度为0.62,为知识遗传进化的充分条件,解释了62%产生知识遗传进化原因。

表5 组态分析

(1)知识适应/遗传进化组态分析。知识基础是知识适应/遗传进化3个前因组态共同的核心条件。知识基础存在意味着企业对所属领域的知识有着较强的积累和理解,且该企业的知识搜寻能力和学习能力足以帮助企业提高知识存量提升知识位势。

知识基础主导逻辑下知识权力驱动型。组态A1a/I1a表示知识主体以强知识基础为核心条件,强知识距离、非强知识吸收能力以及强知识权力为边缘条件时,可实现知识适应/遗传进化。拥有较强知识基础和知识权力的知识主体,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过高的知识位势使其对外部知识的依赖较低,即使不具备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仍不影响知识适应/遗传进化的结果,由于强知识权力及知识基础的存在,作为知识发送方,知识主体与知识接收方之间存在强知识距离,在此路径下并不会对知识适应/遗传进化造成负面影响。

知识基础主导逻辑下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共享意愿驱动型。组态A1b/I1b表示知识主体以强知识基础为核心条件,强知识吸收能力、强知识共享意愿以及高效的知识扩散路径为边缘条件时,可以实现知识适应/遗传进化。对于知识主体而言,强知识基础是其搜寻外部知识能力的来源[27],一条高效的知识扩散路径极大促进知识主体间或者内部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18],而在此过程中,技术和经验等交互传递加速了知识转移效率,强知识吸收能力利用自身优势对转移过程中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吸收与利用,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21],提高知识的主体适应性。虽然知识扩散路径的存在不利于知识遗传进化的实现,但在强知识基础、强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作用下,企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整个组态仍表现为对知识遗传进化的正向促进作用。此时,知识权力与知识距离存在与否均不影响知识主体实现知识适应/遗传进化进程。

知识基础主导逻辑下知识权力与知识共享意愿驱动型。组态A1c/I1c表示知识主体以强知识基础为核心条件,强知识共享意愿、强知识权力和高效的知识扩散路径为边缘条件时,可以实现知识适应/遗传进化。知识主体的知识基础在知识适应/遗传进化的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强知识权力意味着知识主体的发展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知识主体本身拥有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有效的知识扩散路径和强知识共享意愿将增加企业知识转移效率[18],提升知识的适应性,推动知识适应进化的实现[20],虽然知识扩散路径的存在对知识遗传进化起负向作用,但在强知识基础和强知识权力所带来的稳定性和强知识共享意愿的作用下,整个组态依旧可以促进知识遗传进化的实现。

由以上组态可以看出,强知识基础是知识适应/遗传进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其他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前提。对比3条路径的覆盖度可以发现:路径A1b与A1c是路径A1a的两倍,可知多数企业是通过A1b和A1c路径实现知识适应/遗传进化的,这表明强知识基础以及强知识共享意愿能够大幅影响企业知识的适应性与稳定性。

(2)知识变异进化组态分析。知识基础与知识权力主导逻辑下知识距离驱动型。组态V1a表示,知识主体以强知识权力和强知识基础为核心条件,强知识距离及非强知识吸收能力为边缘条件时,可以实现知识变异进化。拥有强知识基础和知识权力的知识主体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且对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更为深刻[4,14],即便没有较强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主体内部也可对现有知识进行重构与改造,使知识基因发生嬗变,促进知识变异进化。正因为这些优势存在,能支配关键知识资源的核心企业会作为知识发送方向知识接收方传输知识,并且知识接收方与知识发送方在知识存量和知识位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知识基础与知识权力主导逻辑下知识共享意愿与知识扩散路径驱动型。组态V1b的核心条件与V1a相同,边缘条件为强知识共享意愿与高效的知识扩散路径,在强知识基础和强知识权力的双重优势下,强知识共享意愿与高效的知识扩散路径扩大了企业知识的优势,拓宽知识广度,加深知识深度,为企业增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知识主体完全可以实现对旧知识的改造,实现知识变异进化[18,46]。该路径下,强知识吸收能力的并不是知识主体实现知识变异进化的必备优势。

知识基础与知识扩散路径驱动下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共享意愿驱动型。组态V2表示,知识主体以强知识基础、高效的知识扩散路径和非强知识距离为核心条件,强知识吸收能力和强知识共享意愿为边缘条件时,可以实现知识变异进化。根据现存研究,知识扩散会提高知识基础的水平,对知识主体内部知识创新的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8],而一个高效的知识扩散路径是实现知识扩散优势的必要条件;藉由知识吸收和有效知识传播路径,若知识主体具备强知识吸收能力,则可以高效输入知识主体所需要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吸收和转化,确保知识主体稳定推动知识变异进化的进程;在本组态中,由于强知识吸收能力、强知识共享意愿、强知识基础以及高效的知识扩散路径等优势的存在,知识主体作为知识接收方在接受外部知识的同时,能增强知识主体内部知识存量以及知识位势,降低与知识发送方之间的知识距离。

从知识变异进化的3条路径分析可以看出,知识基础是知识变异进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变量。对于在行业中掌握关键知识资源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无法对知识变异进化产生显著影响,而对于在知识体系中处于弱势的知识主体,需要强知识吸收能力增强企业知识基础,以促进知识变异进化的实现。从3条路径的覆盖度可以发现,大部分案例都是通过组态V1b这条路径实现知识变异进化的,这也可以说明企业内部知识扩散的高效渠道、强知识共享意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禀赋对知识变异进化带来了多重促进效应。

3.4 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改变一致性阈值的方法重新处理样本数据,将一致性阈值从0.8调整为0.85。结果显示,一致性阈值改变前后,知识适应进化的结果不变,知识变异进化和知识遗传进化的结果与之前相比虽有变动,但仍属于原有结论的子集。调整一致性阈值之后,知识适应进化解的一致性和覆盖度分别为0.89和0.59,知识变异进化解的一致性和覆盖度为0.91和0.56,知识遗传进化的解的一致性和覆盖度分别为0.89和0.6,解得一致性与覆盖度也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本研究结果稳健。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借助fsQCA方法,探讨知识距离、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意愿、知识权力和知识基础等前因变量对知识适应、变异及遗传进化的影响机制,得到结论如下。

实现知识适应/遗传进化有3条路径:①知识距离*~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权力*知识基础。②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基础*知识扩散路径。③知识共享意愿*知识权力*知识基础*知识扩散路径。知识基础为知识适应/遗传进化3条路径的核心条件,也是3条路径共有的唯一前因变量,说明对于实现知识适应/遗传进化而言,强知识基础是影响程度最大的变量,没有强知识基础的知识主体,无法实现知识适应进化。值得注意的是,知识吸收能力在第1条路径和在第2条路径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对称性的,表明在不同路径中,强或非强的知识吸收能力都可以促进知识适应/遗传进化的产生。

实现知识变异进化有3条路径:①知识距离*~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权力*知识基础。②知识共享意愿*知识权力*知识基础*知识扩散路径。③~知识距离*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基础*知识扩散路径。其中,强知识基础与强知识权力为第1条和第2条路径的核心条件,非强知识距离、强知识基础和高效的知识扩散路径为第3条路径的核心条件,在第1条路径与第3条路径中知识距离与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均呈现非对称性分布,同其他条件变量耦合也可以促进知识变异进化结果的产生。

本研究所选用的任一前因条件都不能单独实现知识进化,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的共同作用,是知识进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作为核心条件之一,知识基础在知识进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知识进化的可能路径中,强知识基础都是实现知识进化的核心和关键,除知识基础之外,其他任意变量均无法发挥同类作用,表示其他单个前因变量对知识进化结果的解释力度较弱。

4.2 理论贡献

本研究刻画了知识进化的具体实现路径。康鑫等[18]研究表明知识扩散路径正向影响知识适应和变异进化、负向影响知识遗传进化。本研究不仅验证了上述研究结论,还深挖了知识扩散路径在不同进化方向中所分别承担的主、辅角色。除知识扩散路径外,本研究还勾勒出知识进化的完整版图,提出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权力或者知识吸收能力也是实现知识进化的先决条件。

本研究印证了知识基础在知识进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这一结论是对曹霞等[47]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探讨,曹霞等认为知识基础在知识进化过程中于其他重要的相关资源关联性较高,不利于知识进化。而本研究则证实强知识基础在知识进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是实现不同知识进化结果的必不可少的核心条件之一。

本研究明晰了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进化产生影响的前置条件。Park等[46]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意愿的增强可以通过知识创造实践活动推动知识创造、增强知识员工的创造能力。本研究发现对于知识适应/遗传进化,知识共享意愿需要结合知识扩散路径、强知识基础以及知识吸收能力或者知识权力的共同作用才能对知识进化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知识变异进化,知识共享意愿难以独立发挥作用,强知识基础和高效的知识扩散路径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4.3 研究启示

本研究为企业从事知识管理实践,主动引导知识进化的速率和方向,加快知识的传承、拓展与创新提供了实践启示。

(1)鉴于知识基础在知识适应、变异和遗传进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企业应重视自身专业化知识建设和多元化知识获取,在强化自身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与更迭。一方面企业可采取打通知识扩散路径、拓宽知识扩散渠道的方式提升知识获取和交流的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应从文化构建、关系维护、氛围营造等手段提升知识共享意愿,催发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扩散路径的匹配和契合效应。

(2)因知识变异进化较知识适应和遗传进化更具有复杂性、随机性和非定向性等特征,企业可根据在知识网络中对核心知识资源的支配程度,有意识地选择潜在进化方向。位于知识网络 “金字塔”顶尖的企业因其在知识基础及知识共享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可以将知识管理的重心放在知识权力的形成与巩固上,利用已有的知识权力实现内部知识的重构与改造,直至实现知识变异进化,产生跨越式的知识成果。而知识后发企业可沿革知识适应/遗传进化的组态路径平衡各项知识资源,其中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是所有工作的重心。此外,知识后发企业还应在知识扩散渠道和知识共享意愿上寻找突破口,重视提升知识吸收能力,增强获取、转化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以保证自身知识基因的复制和延续。

(3)由于知识进化路径并不唯一,企业也很难同时具备知识进化路径的全部条件,提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组织氛围等把握知识进化关键线索,选择适合的知识进化路径,如形成 “知识基础+知识权利”或 “知识基础+知识扩散路径+知识共享意愿”的稳定联结,提升知识进化的效力和效率。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组态变异
浅谈力控ForceControl V7.2组态软件在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变异危机
变异
Rh XIII—Cd XVI 离子4s24p3—4s4p4 能级与跃迁的理论计算*
组态软件技术现状与发展
高职“工业组态技术”课程建设探析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变异的蚊子
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作用的产业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