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与人生理想*

2022-09-23 14:40戴木才
中国德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立志刘备诸葛亮

■ 戴木才

大学阶段可以说是人生最关键的年龄阶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大学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国家未来的运转模式,大学发展的方向就是这个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人类1000年》一书认为,大学已成为每一代人发现自我、找寻自身使命的圣地。新时代的中国,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而且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对世界的影响日益重要。青年大学生担负着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为世界发展服务的时代使命。我们说青年大学生要有大德、要有担当,这就是大德和担当。也就是说,青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更要确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完成成长成人成才的人生使命。

一、三个才华横溢的人为什么人生事业各不相同

我们中国人讲,“要做事,先做人”,要德才兼备,要以德为先,要以德育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一个人的品德、道德、修养对一个人的人生事业到底有没有用呢?道德修养对人生事业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我们来看三个人的故事。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书中写了三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可以说都是智慧的化身,一个叫诸葛亮,道号“卧龙”;一个叫庞统,道号“凤雏”;一个叫徐庶。三个人都非常聪明,满腹学识,他们的朋友司马徽认为,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尤其是诸葛亮和庞统,被认为“二人得一,可得天下”。但是,大家知道,刘备三个人都得了,可是最后还是没有统一天下。诸葛亮、庞统和徐庶三个人,各人的最后结局也都不好。诸葛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庞统是寸功未立,就身死“落凤坡”;徐庶弃明(刘备)投暗(曹操),不仅没有做好“孝子”,反而害死了母亲,是“忠孝不能两全”的典型。

大家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通过这样三个人物,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一个人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遵循规律与一个人事业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先看诸葛亮。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且一生忠于刘备,为“恢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物形象。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德才兼备的诸葛亮最后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打败曹操一统天下呢?这是因为“汉室江山”即使是正统,也已是穷途末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可逆转。所以,《三国演义》一开篇就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诸葛亮的形象告诉我们,一个人再有专业素养、道德修养,也必须遵循规律,人生事业才可能成功。我们读大学,一方面要训练专业素养,培育道德修养,求知养德;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探寻真理、探寻规律,遵循真理、遵循规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要善于把握国家大势和世界大势,人生事业才可能成功,才可能造福社会、造福国家、造福人民。

我们再看庞统。庞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才华、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但却是一个有才而无德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首先是去投靠势力最大却被称为“奸臣”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是一个无德而有才的形象,所以被叫作“枭雄”,曹操有一句名言,叫“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庞统自恃有才,非常傲慢,这也是无德的表现,曹操本来是非常爱才的,结果被曹操所拒。然后,庞统去投靠势力比较大的孙权,而不是去投靠代表正统势力但力量还很小的刘备,结果又因为傲慢和长得丑,被孙权的母亲拒绝。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德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最后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庞统才去投靠代表正统和道义的刘备。也就是说,庞统是不讲道义的,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最后才去投靠刘备。投靠刘备后,开始是嫌弃刘备封他的官太小,然后是与诸葛亮争功。本来诸葛亮与他关系非常好,他到刘备这里来也是诸葛亮推荐的,但为了急于显示自己的才华,表明自己厉害,却想着怎样与诸葛亮争功。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诸葛亮和赵云建议走大路去攻打成都,庞统却坚持走小路、抄近路去攻打成都,结果中了埋伏,寸功未立就身死“落凤坡”。

庞统的形象告诉我们,一个人再有专业素养、有才华,而无道德修养、不尊重规律,他的人生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徒有一身本领,什么事也干不成。

我们最后看徐庶。徐庶是一个既有才华、又讲道义的人才,首先辅佐刘备,帮助刘备干出了一番事业。他是一个讲求忠孝的人,是个大孝子。我国古代讲求忠孝,注重移孝作忠,认为忠重于孝,但徐庶更注重“孝”。曹操爱惜人才,看到徐庶很有才华,很想据为己用,就利用徐庶是个大孝子的特点,把徐庶的母亲抓到了曹营。徐庶果然中计,于是离开刘备,抛下事业,来到曹营。虽然他决心“身在曹营心在汉”,决定不为曹操献一计,但是,结果不仅抛弃了自己的事业,还把自己的母亲气死了。徐庶的母亲是一个爱憎分明、非常刚烈的妇女,一看到徐庶弃明投暗,气得撞墙而死。徐庶悲愤交加,无地自容,从此隐居一生。

徐庶的形象告诉我们,一个有才华又讲道德的人,还要讲求大道与小道、大德与小德、轻与重的关系。否则,既荒废了才华,又讲不好道德;既可能伤害别人,还可能伤害自己。

青年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专业素养、遵循规律、重德守法缺一不可,是成长成才成人的三大支撑。从诸葛亮、庞统、徐庶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即使有聪明才智、专业素养,如果不遵循规律办事、不注重道德修养,可能无法顺利发挥才能,甚至会遭遇各种挫折,人生事业很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认识人生理想的曲折性、艰巨性、长期性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从小时候开始就有了理想,小时候的理想,更多地处于感性阶段,缺乏理论基础和理性认识,带有很大的幻想、梦想、空想成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们在政治、思想、认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起来,这时的理想多了一些理性成分,也趋于成熟和稳定,我们开始认定、认准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些理想。

一个人有了理想信念,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变成现实。理想信念既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从主观上讲,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顺利实现理想,都渴望理想早日变成现实,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从客观上讲,由于受很多不可控的条件和因素的制约,理想要实现、要变成现实却不是容易的,有时候可能十分艰难,甚至要付出生命的危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要实现、要变为现实,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而是会面临许多波澜、困难和坎坷,乃至遭遇困境和绝境。

在树立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充分估计和预测实现理想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曲折,而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就容易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那么就很可能影响到我们对实现理想的信心、态度和行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在确立和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跳一跳,摘得到”的目标确立人生理想,做到大理想引领小理想,小理想支撑大理想,长远目标引领近期目标,近期目标支撑长远目标;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充分认识人生理想实现的曲折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做好长期努力的打算。在人与环境关系的处理上,伟人能改变环境,能人能利用环境,凡人能适应环境,庸人会埋怨环境,怪人无法适应环境。

我们来看一份史料。大家都学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党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对其一生事业发展有多么重要。中共一大时,总共有13名代表。但是,由于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不同,最后这13名代表的历史命运完全不同。党的一大开完后,13名代表走的走、散的散,各奔东西。据史料统计,在这13名代表当中,陈公博于1922年脱党,李达于1923年脱党,李汉俊于1924年脱党,周佛海于1924年脱党,包惠僧于1927年脱党,刘仁静于1930年被党开除,张国焘于1938年被党开除。也就是说,在13名代表当中,脱党的就有5人,被党开除的有2人,超过半数的人出了问题。其中,陈公博和周佛海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成了大汉奸。到最后,加上牺牲的,党的一大13名代表,只剩下两个人从头走到尾:一个是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是党的领导核心;一个是董必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

我们从中共一大13名代表后来的各自走向可以看到,坚定理想信念是多么艰难,又是多么重要。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能够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就源自党的一大中最不起眼的、但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代表毛泽东。在党的一大13名代表中,可以看到,张国焘当时是党的一大的执行主席,资历和地位比其他代表都要高,在五四时期积极领导学生运动,在建党初期大力宣传先进思想,后来为什么会成为叛徒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个人权欲膨胀,对中国革命的曲折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理想信仰不坚定,丧失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而当时毛泽东只是党的一大的书记员和列席代表。什么是书记员呢?书记员就是负责会议的记录人员,也就是记录员。什么是列席代表呢?列席代表就是可以参加会议、可以发言,但没有选举权和参加决策表态的权力。毛泽东当时就是这样一位代表。无论从学历、出身、影响力等层面看,在当年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比毛泽东资历深、地位高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最终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走到了最后。

当然,我们今天的时代不同了,与当年建党的时候完全不同,不需要我们冒杀头的风险。但在实现理想的途径方面,却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青年大学生如何确立人生理想

那么,我们该如何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呢?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立志的作用。所谓“立志”,就是确立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坚定理想信念与立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所讲的“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的含义是对人生未来追求目标的预设和向往;另一个方面的含义是实现人生未来追求目标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也就是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志”,实际上体现了知、情、意的有机统一。所谓“志”就是理想信念,所谓“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并为之实现而努力拼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志”“立志”的表述,比如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说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苏轼说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守仁说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等等。今天我们强调“立志”,强调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那么,我们今天该如何立志呢?

一是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志向,而且要适当高远。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意思就是说我们所确立的理想目标,必须胸怀博大的理想,眼光要放远,不为眼前的现实条件所束缚和困住,不满足于现状,更不要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不计较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树立远大的理想也许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我们树立理想要使其最大程度地得到实现。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早在他们的青年时期就立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并一生为之奋斗不辍。例如,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立下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志向,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就立志“改造中国和社会”,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许多著名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李四光、黄旭华等青年时期就立志发奋学习、报效祖国。法国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曾这样论述过“立志”的意义,他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因此,确立崇高的志向是把理想化为现实的前提。

二是要把自己的志向融入时代发展要求,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志向是针对资本主义旧社会提出挑战。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他在这里说的“大事”,就是指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要把我们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要把个人的人生向往和理想追求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致起来,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国家发展的有机统一,而不能仅仅把个人的权力地位、荣华富贵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把人生理想仅仅停留在狭隘的个人层面。在今天,所谓“做大事”,就是指要把我们的人生理想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梦和个人理想。当然,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并不是要完全排斥和抹杀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理想,而是说我们在树立个人理想的时候,要摆正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一定时期的社会理想,代表和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需要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理想及其实践之中,需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三是不仅要立志,更要踏踏实实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理想信念不是说在口头上的,也不是写在笔记本上的,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束之高阁的理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立志、立大志,更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而为实现人生理想而踏踏实实地学习、锻炼和提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朝着人生树立的理想目标奋斗和前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子们说,“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与雄心壮志、力争上游并不矛盾,不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就无法攻尖端、攀高峰,有时表面上看好像是爬上去了,但实际底子是空的”。也就是说,雄心壮志只能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否则,离开了脚踏实地就不叫雄心壮志,而只能是空中楼阁。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富强,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奋其志、尽其才。每一个人每做好一项工作,都是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添砖加瓦、铺路搭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为通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无论是成为杰出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都是伟大的、光荣的,都是拥有人生价值的。

猜你喜欢
立志刘备诸葛亮
姚立志绘画作品
诸葛亮喂鸡求学
苏梦飞
立志更守志 执志如心痛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党对少先队儿童的希望是什么??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