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2-09-22 05:19陈嘉琪沈晓敏窦营山
中国德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同伴冲突竞争

■ 陈嘉琪 唐 雪 沈晓敏 窦营山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治理校园暴力行为,校园暴力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认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学生未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冲突所致。冲突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冲突的态度和应对冲突的技巧等因素。中学生处于同伴冲突多发的人生阶段,如果学生能正确看待并积极解决同伴冲突,就能够提高其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若学生不能正确地应对同伴冲突,将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者会酿成惨重的社会悲剧。

冲突解决策略是个体面对冲突情境时倾向于应用的具体行为模式。目前,研究者对冲突解决策略的类型划分尚无统一定论,美国行为科学家托马斯和同事基尔曼提出的五分法被广泛使用,他们以沟通者潜在意向为基础,认为冲突发生后参与者有两种可能的策略选择: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其中,以“关心自己”为纵坐标,表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的自信和果断程度;以“关心他人”为横坐标,表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程度,以此定义了冲突行为的二维模型(见图1),进而确定了五种不同的冲突解决风格:竞争、合作、妥协、顺从和回避。竞争是自信和不合作的。在竞争中,一个人以牺牲另一个人的利益为代价,利用任何似乎合适的权力来赢得自己的位置。合作既是自信的,也是合作的。在协作时,个人试图与另一个人合作,以找到完全满足双方所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案。妥协是自信和合作的中间环节。在妥协时,目标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部分满足双方。回避是不积极和不合作的。在回避时,个人不再追求自己的利益,也不关注他人的利益,而实际上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顺从是不积极和合作的。在顺从时,一个人为了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而忽略了自己的需要。

托马斯—基尔曼的二维冲突策略模型测量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而卡斯和杜波尔则指出,“寻求社会支持解决(求助)”是小学生处理冲突时常用的一种选择策略,并开发了适用于小学生的自陈式冲突解决策略量表。考虑到中学生在处理同伴冲突时可能会兼具小学与成人阶段的特征,本研究在托马斯—基尔曼五种冲突解决策略的基础上加入了卡斯和杜波尔提出的“寻求社会支持(求助)”策略,将学生的冲突解决策略设定为六个维度:竞争、合作、逃避、顺从、妥协、求助。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中学生运用冲突解决策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能够为处理同伴冲突、促进同伴关系的中学生教育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线上发出问卷3,436份,收回3,436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未通过注意力检查的问卷1,008份,最终有效问卷2,428份,有效率为70.66%。有效被试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所需资料。本研究借鉴了托马斯—基尔曼、卡斯和杜波尔的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编制了中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量表。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衡量数据内部一致性信度,使用SPSS软件检验得出43个题项数据的标准化α系数为0.881,根据判别标准认为其信度较高;通过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计算结果为0.91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在0.000水平上显著,因此可认为数据具有良好的效度;各变量的具体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接近或高于0.5,说明问卷整体测量准确可靠。

本研究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

二、研究发现

(一)中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对所有被试采用的策略进行平均数与方差统计。问卷的所有题目均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各题的平均分越高,则表明采用这种策略的概率越高。结果表明,中学生在发生同伴冲突时,更多地采用合作策略,最少采用竞争策略。这可能是因为,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和谐成为中国传统主流价值之一,因此学生会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处理冲突,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青少年时期是趋向同伴认可接纳的高峰期,开始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个体服从同伴团体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因此可能避免采取竞争策略处理冲突,更倾向于采取与他人合作的策略。

(二)中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发生同伴冲突时,中学男女学生使用竞争策略(P<0.01)、回避策略(P<0.01)、妥协策略(P<0.01)、顺从策略(P<0.01)和合作策略(P<0.01)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具体来看,中学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采用竞争、顺从和妥协策略。一方面,男生在交往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身体的力量或威胁的方式解决冲突;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的大环境更加强调男生的独立性与魄力,而要求女生要温婉矜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另外,结果也表明男生较之女生更多使用顺从和妥协策略,这与已有研究存在冲突。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问卷未预设具体的冲突情境,男生在选择妥协策略时可能更多地考虑与女生发生冲突的情境,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强调男性有义务保护、谦让女性,因此在与女生发生冲突时,男生往往会选择顺从与妥协策略。

(三)是否为独生子女在中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中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发生同伴冲突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使用竞争策略(P<0.05)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更倾向于竞争策略。这可能与其家庭成长环境和教养方式有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更容易被父母溺爱,与他人分享、换位思考的意识不强,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可能会采取竞争的权力导向策略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捍卫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

(四)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在中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中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发生同伴冲突时,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使用求助策略(P<0.01)、回避策略(P<0.01)、妥协策略(P<0.05)、顺从策略(P<0.05)以及合作策略(P<0.01)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求助策略和合作策略的差异极为显著。具体来看,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比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求助策略和合作策略,而不倾向于采用回避策略和顺从策略。这可能与其社交地位有关。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往往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与重视,在与他人交往时会表现出较高的亲社会性,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因此其策略的使用会更加成熟并具有较低的攻击性。

(五)中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年级差异

对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与学生所在年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同伴冲突时,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求助策略(P<0.05)、竞争策略(P<0.01)、回避策略(P<0.01)与合作策略(P<0.05)的差异显著,其中竞争策略和回避策略的差异极为显著。事后检验表明,初二、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相比于初中预备班更倾向于采用竞争策略,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竞争策略。这与已有研究存在冲突。这可能与随年级升高学业压力增大、对升学竞争的激烈性感知愈加强烈有关。在高强度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型环境中,学生在面临冲突时更倾向于采取竞争策略。而高三的学生比初中预备班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回避策略,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比初一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回避策略,这一现象可能如布雷特所发现的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学生个体的自我独立意识增强,比起向他人求助,高年级的学生更愿意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也可能有学生认为处理冲突事件会分散学习的精力与注意力,还有一些比较软弱的学生因畏惧对方而不想惹麻烦,因此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回避策略。我们发现,一个群体里,采用竞争策略的学生增加的同时,采用回避策略的学生也会相应增加,采用合作策略的学生增多,势必采用竞争策略和回避策略的学生就会减少。

(六)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对中学生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是沟通能力的重要要素。本研究分别考察学生的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对学生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作用。两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对学生应对冲突的合作策略(β=0.529,p<0.01;β=0.505,p<0.01)、求助策略(β=0.362,p<0.01;β=0.331,p<0.01)、妥协策略(β=0.354,p<0.01;β=0.81,p<0.01)和顺从策略(β=0.136,p<0.01;β=0.81,p<0.01)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解释率分别为28%、25.5%、13.1%、10.9%、12.6%、13%、1.8%和0.7%;学生的倾听能力对学生应对冲突的竞争策略(β=-0.121,p<0.01)的负向影响作用显著,解释率为1.5%;学生的倾听能力对学生应对冲突的回避策略(β=-0.037,p<0.1)的负向影响作用弱显著,解释率为0.1%。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倾听能力对学生应对冲突的合作策略的解释率最高(28%)。

学生如果有着较好的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应对冲突时往往不会选择消极的回避策略与竞争策略,而更愿意选择积极的合作策略。这可能是因为,倾听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言者传达的信息,还能够在倾听的过程中保持活跃的思维,从而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反思与评价,在冲突发生时能探索双方冲突背后的利益根源与分歧;同时,倾听能力强的学生也更能换位思考,学生的倾听能力越强,表明其越能够积极理解言者的诉求,并对言者所传达的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这是具有合作意向的表现。此外,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等形式,清楚地传达信息与表达自己的诉求,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当冲突发生后,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准确接收冲突对象的信息诉求,并进行反思与评价,这能够更好地探索双方冲突背后的利益根源与分歧,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诉求,从而采取合作策略让双方在有效沟通中找到解决冲突的创造性方法,实现冲突双方的共赢。

(七)中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学校层次差异

对学生同伴冲突解决策略与学生所在学校的层次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冲突时,不同学校层次的学生使用求助策略(P<0.01)、竞争策略(P<0.01)、回避策略(P<0.01)、妥协策略(P<0.10)与合作策略(P<0.01)的差异显著,其中,回避策略的差异极为显著。事后检验表明,实验性示范性中学倾向于使用竞争策略和妥协策略的学生比普通中学更多。这可能是因为,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有更多自信、好胜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胜出,而成为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佼佼者”;另一方面,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竞争氛围更加浓厚,进一步强化了部分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采取不服输的竞争策略来处理冲突。同时也可以看到,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采取妥协策略,这可能也是学习成绩更加优异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的策略,他们可能比较在意对方的感受或与对方的关系,通过适当放弃自身利益的方式,来维持一种温和的人际关系。

相比实验性示范性中学和普通中学,职业学校有更多学生倾向于使用回避策略。职业学校存在较多学困生,可能因为缺乏信心或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待学习往往知难而退,采用逃避策略对待学业压力。这类学生也会将逃避策略运用于同伴冲突等生活难题上。

三、讨论与建议

中学生处于同伴冲突的多发阶段,但他们往往缺乏解决冲突的策略,表现为出言不逊、行为出格或内心退缩,造成对他人和自己的伤害,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整个人生的发展,甚者为社会埋下隐患。若学生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同伴冲突,就能将冲突当作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改善同伴关系的机会,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还能促进班级、学校形成良好氛围,进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因此,学校教育有必要加强对中学生冲突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其采用积极的策略解决同伴冲突。

(一)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开展冲突解决教育

研究显示,中学男生更倾向于采用竞争策略。竞争策略虽然也能在某些时候暂时地解决冲突,但不利于双方关系长期的良性发展;而中学女生较常使用妥协策略,虽然可缓和冲突,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冲突背后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妥协策略会让对方产生更多要求,而进一步的要求又会引发更多的妥协,冲突若被搁置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有可能使得误会加深,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开展针对性教育,让男生、女生分别意识到竞争策略和妥协策略的弊端,鼓励其尝试用更加积极的合作策略解决冲突。

(二)创建合作学习环境

研究显示,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竞争策略和回避策略应对冲突,这与高年级面临升学压力、处于激烈的升学竞争氛围有关。然而,竞争策略与回避策略都不能真正解决冲突,也无法消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反而可能让学生在竞争与逃避中得到“双输”的结果。莫顿的研究表明,为了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必须创建合作学习环境。阿伦森的研究也为合作学习能够减少冲突提供了证据。阿伦森发明了一种叫作“拆拼式课堂”的合作学习模式,即通过组间、组内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他发现,即使小组成员存在冲突,学生也会为了自身的学业表现而不得不互相帮助,因为学生知道小组合作时冲突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进度,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而且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冲突双方互相帮助会引发认知失调,为了减轻和缓解认知失调,学生会尽可能地寻找彼此的优点,而忽略对方的缺点。可见,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看到彼此的优点,促使学生互相帮助并逐步接纳对方,从而减少或消解冲突。正是基于对合作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不少研究者呼吁学校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创建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减少冲突的发生。

(三)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不是单一的学科能力,而是涵盖了多种能力的复合型素养,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是沟通能力的重要要素。研究显示,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在解决同伴冲突时,可能更会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解决策略。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在日常学习、正式课堂还是冲突解决策略的培训中,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这需要家校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应借鉴大学开设沟通管理课程的丰富经验,开设“公共关系”“谈判技巧”等课程,并挖掘学生身边的冲突案例,开设符合本校学生情况的管理沟通校本课程,培养、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亦可在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中增加相关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讲授到与沟通相关的知识时,应避免采用讲授灌输法,而要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训练、提高沟通能力。最后,家长在与他人或孩子发生冲突时,应耐心倾听对方的诉求,并运用良好的沟通能力来解决问题,为孩子树立榜样。

(四)开展同伴调解训练

同伴调解是指一个或多个学生调解冲突的过程,它强调同伴调解员帮助冲突中的学生使用沟通、谈判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来解决冲突双方的分歧,并达成互利的协议。已有研究发现,当冲突发生时,相比于父母或教师的管教与调和,中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同伴的帮助与支持。学生通过同伴调解训练,学习相关调解技巧;通过充当调解员,不仅能够运用调解知识化解他人冲突,也能够解决自己的冲突,从而提高冲突解决能力与冲突解决的有效性。因此,学校有必要开展系统的同伴调解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冲突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与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普通中学相比,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回避策略,这从侧面反映了有相当一部分的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必要且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可见,职业学校尤其需要开展同伴调解训练,培养学生的冲突解决能力。另外,鉴于学生干部应对冲突时采取的策略更为积极、成熟,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学生干部在解决冲突时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并重点培养学生干部学当调解人,在同学发生冲突时主动进行劝解与调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归纳、提炼和运用学生干部处理冲突的经验,并制作成案例在班会课上开展主题教育,为班级学生正确处理冲突提供良好示范。

本研究将影响学生选择冲突解决策略的因素分为个体层面与学校层面。在个体层面,中学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求助策略,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竞争与回避策略;独生子女更倾向于使用竞争策略;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求助策略与合作策略;沟通能力强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在学校层面,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回避策略。提高中学生解决同伴冲突的能力,引导中学生采用积极的策略解决同伴冲突,需要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开展冲突解决教育,创造合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并积极开展同伴调解训练等。当学生学会采用积极的策略处理冲突时,校园暴力将会减少,更多学生可以在安全、安心的校园中自信地成长。

猜你喜欢
同伴冲突竞争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竞争的合适位置
冲突管理
寻找失散的同伴
感谢竞争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落地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正确面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