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战蚩尤”传说的经济背景解读

2022-09-23 09:53
运城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盐池蚩尤关羽

宋 峰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成都 610065)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一则以关羽和蚩尤作为主角的神话传说,即“关羽战蚩尤”传说。有史可查的关于该传说的最早记载,当属成书于南宋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崇宁五年,夏,解州有蛟在盐池作祟,布炁十余里,人畜在气中者,辄皆嚼啮,伤人甚众。诏命嗣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治之。不旬日间,蛟祟已平。继先入见,帝抚劳再三,且问曰:‘卿此翦除,是何妖魅?’继先答曰:‘昔轩辕斩蚩尤,后人立祠于池侧以祀焉。今其祠宇顿弊,故变为蛟,以妖是境,欲求祀典。臣赖圣威,幸已除灭。’帝曰:‘卿用何神?愿获一见,少劳神庥。’继先曰:‘神即当起居圣驾。’忽有二神现于殿庭:一神绛衣金甲,青刀美须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迄不见。帝遂褒加封赠,仍赐张继先为视秩大夫、虚靖真人。”[1]15宋代统治者将对关羽的崇拜和对蚩尤的崇拜融会贯通,并结合对涿鹿之战的改编,形成了“关羽战蚩尤”传说。

“关羽战蚩尤”这一传说通过以文学为主的大众传播手段,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满起来。杜赞奇在《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一文中指出:“但这些大众传播手段也反映出自宋代以来正在进行的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促使关羽在商人、职业团体、农村社区和秘密社会中以一个神的面目出现。”[2]97“关羽战蚩尤”传说是顺应宋代社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宋代社会的时代烙印。通过对其社会背景的解读,我们可以发掘出这一传说背后所隐藏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从史料记载和各类数据入手,分“解盐在北宋经济中的地位”与“蚩尤为害的真实面目”两部分,对产生“关羽战蚩尤”传说的经济背景进行解读。

一、解盐在北宋经济中的地位

在“关羽战蚩尤”传说的流传过程中,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该传说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版本。根据该传说的元素归纳表(表1),我们可以发现:“关羽战蚩尤”传说主要集中体现为两种相似但却又不尽相同的版本——“真宗版”与“徽宗版”。

表1 “关羽战蚩尤”传说元素归纳表[3]

不同的版本,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真宗版”与“徽宗版”的各种区别,恰恰反映出不同的针对性及目的性。而不同版本所反映出的不同动机,折射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

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关羽战蚩尤”传说主要是围绕着解州盐池而发生的。作为生活必需品之一的盐,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税收的重要来源。解州盐池开采历史颇为久远,有学者认为在先民时期解盐便已经得到开采,甚至引发了对中国古史意义深远的“涿鹿之战”。如张其昀指出:“黄帝克炎帝于阪泉,擒蚩尤于涿鹿,两者实为一事”,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之后,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尧都于平阳(山西临汾)、舜都于蒲坂(山西永济)、禹都于安邑(山西运城之北),皆临近盐池,“显与保卫此盐池重地有关”。[4]14

盐池在上古时期被称之为“盐贩之泽”。如《山海经》云:“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郭璞注曰:“盐贩之泽,即盐池也;今在河东猗氏县。”[5]89《水经注》卷六“涑水”对此有较为详尽的解释:“沈沙煮海谓之盐,河东盐池谓之‘解’盐,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径,防其淫滥,故谓之盐水,亦为堨水也。故《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5]223由此可见,解盐的开采历史颇为久远,然而其开采工艺却一直未有太大的改进,产量无法大幅度提升。直到隋唐时期,这种局面才得以改观。

解州池盐在隋唐以前主要是以自然曝晒结晶、人工采捞的方式进行生产,因为生产工艺的局限,其开采力度一直不高。直至隋唐时期,产生了垦地为畦引池水、淡水相配、进而经风吹日晒结晶成盐的垦畦浇晒法[6]272(见图1),解州池盐的产量与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其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日趋提高。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当时的解州盐池已经可以“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7]1377,可见此时的解盐产量已经颇为可观。

图1 解盐生产图[6]273

随着产量的日益提升,朝廷对盐业的监管力度也日趋增强。据《新唐书·食货志》载,第五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变盐法,置监院,实施民制、官收、官运、官销之制,“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7]1378这种国有专卖制度的实施,使得当时的盐价大幅上涨,朝廷因此牟取了大量的赋税。到大历末年,解州盐池每年收入达150万缗,约占全国财政收入总额的八分之一。解州池盐对当朝统治者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宋代,统治者加大了对解州盐池的开采力度,“开二千四百余畦,”[8]4424扩大了解盐的生产规模。“官府从盐池周围征集民户(名之曰“畦户”)、盐工(名之曰“畦夫”),从二月到八月进行生产。……筑堤防水,扩大生产规模,年产盐达1 506 429石,每石50斤。”[4]93

随着解州池盐产量的不断增收,宋廷因盐业而产生的各种收益也大幅提升。至道三年(997),解州池盐为宋廷提供收入72.8万贯。庆历六年(1046),池盐为宋廷贡献147万贯。到了皇佑四年(1052),宋廷因池盐而带来的收入更是增长至215万贯。解盐收入在宋代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解盐地位亦随之不断提升(见图2)。

图2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解盐图[4]图版第14

二、“蚩尤为害”的真实面目

本节将分“蚩尤血”的来历、“蚩尤为害”的两种说法、河堤决口的原因三部分,来探讨“蚩尤为害”的真实面目。

(一)“蚩尤血”的来历

《尸子》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9]377罗泌进而发挥道:“传战执尤于中冀而殊之,爰谓之‘解’。”[10]110于是乎,蚩尤之死便与解州产生了联系。又《庄子·盗跖》云:“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9]79《新书》亦有相同的记载:“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9]736以上两书之记载当为一事。只不过庄周(或庄子后学)秉承一贯的戏谑风格,颇为理性地指出了涿鹿之战“成王败寇”的实质。不论是“血流百里”,抑或是“血流漂杵”,涿鹿之战的惨烈可见一斑。而作为战败的蚩尤一族,势必会受到黄帝一族的无情屠戮。因此在该传说流传的过程中,“蚩尤血”便作为蚩尤族战败的一种象征符号而在民间流传。

根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描述,解州盐池的地质构造颇为特殊:“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正是因此特殊的构造,才产生了同样特殊的解盐:“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11]127可见,解盐是因为其赤红的卤色而被称之为“蚩尤血”的。胡道静注引宋王禹偁《小畜外集》卷七“盐池十八韵”云:“涿鹿城虽近,蚩尤血若何?有时红烂漫,是处白嵯峨。自注:世相传皆云盐池是蚩尤血。”[11]127由此可见,之所以解盐被称之为“蚩尤血”,乃是上古“涿鹿之战”的传说经历了长期的流变并结合解州地理位置而形成的。

《山海经·大荒南经》云:“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苦,是谓枫木。”郭璞注云:“蚩尤为黄帝所得,化而为树也。”[12]373既然连蚩尤的手杖都可以化为树,那么蚩尤的血自然也可以化为其他事物了。于是乎,作为象征符号的“蚩尤血”便与“卤色正赤”的解州池盐合二为一,拥有了传说与实质的双重内涵。

(二)“蚩尤为害”的两种说法

在经过实地勘察后,沈括对解盐的产生做出了颇为合理的解释:“唯中间有一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人。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11]127由此可见,用垦畦浇晒法来生产解盐,至关重要的是须防止巫咸水的混入。因此,需要修筑河堤以阻断巫咸河与盐卤的接触。宋应星对此亦有所论及:“解池界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陇,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参入即淤沉盐脉。”[6]272因此,当降水异常增多时,巫咸河水便会漫过河堤侵入盐卤,解盐的产量便会大幅度下降,古人将其称之为“大雨败盐”。

有关“大雨败盐”之说,自唐代起便已有所传闻。如沈德符据史料所载,指出唐代大历年间盐池曾“为秋霖所败”[13]365。直至明代,依然有相类似的记载。如《仿洪小品》云:“(解池)每大雨,辄能败盐。”[14]786降雨量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解盐的产量。为确保池盐能够正常生产,防止洪水灌入池内,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在池盐南部修筑了护宝长堤。此后,历代统治者皆对该堤颇为重视,责令当地盐工不时加固河堤。

对解盐收入甚为依赖的宋廷,亦不遗余力地督促解州当地政府加固河堤,以保障解盐能够持续稳定生产。然而,在监管人员的疏忽值守与当地畦户的私自破坏下,宋代发生了一起极为严重的解盐生产事故。郭正忠根据《宋会要·食货》中的相关记载,在其所著《宋代盐业经济史》一书中大致描绘出这场事故的全貌:“这次宋代盐业史上最为严重的解池事故,发生于元符元年(1098)秋季。这次事故的性质,是‘盐池为水冲注’即盐池区西南侧两条河渠的堤堰决裂,特别是涑水河与姚暹渠汇合处的小樊家堰被决,淡水侵灌盐池所致……小樊家堰附近,星罗棋布着许多小型的盐池,分属于河中府与解州。涑水河、姚暹渠两处堤岸及樊家堰,‘缘盐池周围阔远’。其护堰任务,本由两县县尉分段负责,派人巡视。这年九、十月间,恰值秋霖淫潦。护堰人员疏失,倚盐为生的‘樊家堰小池等处人户’,又乘机取卤私煎,‘盗决南岸,使水入池’。这样,便招致一场空前的灾祸。”[15]960自元符元年十月起,解池便被河水侵入,直接导致了该年度解盐产量的锐减,以及之后数年解盐的绝收。据《宋代盐业经济史》所列“宋代解盐年产量表”可知,元符元年至三年(1098~1100),解盐基本停产。经过数年的修缮,直至崇宁四年(1105年),解盐才基本恢复生产[15]632。文献中亦有相关记载,如“崇宁四年六月丙子,御紫宸殿。以修复盐池,百官入贺。解池为水浸坏八年,至是始创开四千四百余畦,积成盐实故也。”[16]60226

沈括有所谓“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之言,则干旱或其它原因致使泉水干涸,同样可以影响到解盐的生产。然而据同表所载,大中祥符九年(1016)解盐的产量为387 220小席,合45 111 130斤,与表中所列至道二年(996)及天禧末年(1020-1021)的产量出入不大[15]631。因此据现有资料可以认为,祥符年间并未出现解盐产量锐减或停产的现象,最多只是不同年份之间因干旱而导致的解盐产量的小幅波动而已。

由此可知,“关羽战蚩尤”传说中的提到的“蚩尤为害”有两种解释:1、大中祥符年间,因干旱致使泉水干涸,引起解盐产量有所下降,这是真宗版“蚩尤为害”的原因;2、元符至崇宁年间,因河堤决口而导致巫咸水侵入盐田,致使解盐数年绝收,此乃徽宗版“蚩尤为害”的实质。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次宋代盐业史上最重大的解盐事故的原因进行详细探讨。

(三)河堤决口的原因

根据上面所引郭文可知,河堤决口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民众为了私自煎盐而决堤所致。这些倚盐为生的当地民众,必然知晓引水入池对解盐生产将会产生何种恶劣的影响。那么,为何他们还要明知故犯呢?这个问题,应当从宋代解盐的生产者说起。

作为一种地方产业,解盐生产的劳动力来源主要是解池附近的百姓。这些百姓除了服徭役外,专司产盐之职。郭正忠据《太平寰宇记》卷46统计,宋初解州所辖三县的主户为7250户、客户为1477户,包括畦户380在内,合计9107户。畦户在该州户籍总数中所占的比率,约为4%以上。[15]102进而郭氏又据天圣十年所刻《解州盐池新堰箴》碑及《宋史》卷328《薛向传》指出,仁宗天圣末(1031-1032),畦夫至少增至千名左右——“众敛千夫,出纳万计”;嘉佑年间(1056-1063),畦夫一度增至“数千”名。[15]102由此可见“畦夫”数量的庞大。

这些畦户不仅要持续提供劳动力,而且还负担有相应的劳动量。据《宋史·食货志》载:“天圣以来,两池畦户总三百八十,以本州及旁州之民为之,户岁出夫二人,人给米日二升,岁给户钱四万。为盐岁百五十二万六千四百二十九石,石五十斤,以席计,记为六十五万五千一百二十席,席百一十六斤。”[8]4415有人对此进行过统计:“两池畦户每年的制盐定额,起初是11万余斤左右。其中,安邑县池畦户岁额,为116500斤(1000席);解县池畦户岁额,为114170斤(980席)。天圣九年(1031)以后,每户岁额改为20万斤多,即1724席。”[4]253这些岁额任务,通常又以“月课”的名义来分摊完成。

繁重的工作任务,让制盐的畦夫们每天疲于应对。然而日夜兼劳的结果,却也只是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罢了。一旦遇到灾年,便有可能无法完成制盐定额,于是就有家破人亡的危险。因此,时常有畦夫冒着巨大风险私自煎盐出售,以贴补家用。而为了防止私漏,官府则在盐池周围修筑“壕篱”为堤禁,派兵巡察,规定“盗鬻两池盐一石者死”[7]1379。作为特殊的群体,“私盐法”和“私盐律”对于盐户的惩处力度要远重于一般民众。解州地区对待当地的盐户亦不例外,并且处罚更为苛刻。如五代时“擅将一斤一两”出池,“并处极法”[15]91。宋初“擅出池场盐”或盗贩、私卖,改为“配役”流放。[15]91繁重的制盐定额,令广大畦夫不堪其扰。出于完成生产任务或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目的,不少畦夫甘冒重刑之险,私自取卤煎盐,最终给酿成了影响巨大的元符元年解盐事故。

三、结论

通过对“关羽战蚩尤”传说经济背景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真宗版“关羽战蚩尤”传说中所谓的“蚩尤为害”,是指祥符年间因干旱致使泉水干涸而引起的解盐产量下降;徽宗版“关羽战蚩尤”传说中所谓的“蚩尤为害”,则是指元符元年十月发生的一场极为严重的解盐生产事故,系解池附近畦夫私自盗决河堤引水入池所致。徽宗版“关羽战蚩尤”传说,当是对徽宗元符至崇宁年间解盐生产变化的一种神话式描述。而真宗版“关羽战蚩尤”传说,则对历史作出了更多的改编与加工。这些改变与加工之处,恰恰反映出了“关羽战蚩尤”传说所蕴含的经济背景。

作为一则顺应宋代社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神话传说,“关羽战蚩尤”传说的经济背景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解盐生产状况,同时也反映了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它是北宋时期民众理解现实世界的产物。它将曾经适用于某个特殊时期、针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与思考的方式,保留并延续至后世。这些观察与思考的方式,是北宋时期民众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方式。这些理解方式颇为直接,因此随着时光的推移、生活空间的变迁而不再适用;这些理解方式又颇为有效,因而以神话的形式得到了保存和传承。

猜你喜欢
盐池蚩尤关羽
“关羽”去世
华容道
大战蚩尤
映像畜牧业
蚩尤之歌
闲话关羽护嫂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
调色盘
盐池美食
中、日、韩蚩尤信仰与蚩尤演艺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