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对同名古筝曲的借鉴与演唱分析

2022-09-26 08:15陈梦琳
戏剧之家 2022年27期
关键词:古筝曲江面乐段

陈梦琳

(湘南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99)

古筝曲《渔舟唱晚》用独具特色的方式勾勒了一幅夕阳西下,渔人丰收而归的美丽景象,将其改编为声乐作品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突破。声乐作品《渔舟唱晚》以独具特色的曲风、优雅动人的曲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创新,达到了扣人心弦、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本文在介绍声乐作品《渔舟唱晚》的基础上,分析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对同名古筝曲的借鉴与演唱技巧,为把中国传统器乐曲改编为声乐作品,以及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发扬积累更多经验。

一、声乐作品《渔舟唱晚》介绍

声乐作品《渔舟唱晚》是作曲家王志信先生和作词家刘麟先生在原古筝曲目的基础上优化改编而来的。相对于原古筝曲,声乐作品形式的《渔舟唱晚》篇幅更长,且保留了古筝的演奏形式,重构了原有的曲式,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更具层次感和京剧古典韵味及现代声乐特征。原古筝曲在我们眼前勾勒了一幅夕阳西下,渔人乘渔舟晚唱的美丽景象,引起人们的万千遐想。而声乐作品《渔舟唱晚》保留了原曲的美感,配以工整、优美的歌词,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值得肯定的是,声乐作品《渔舟唱晚》的作曲家和作词者有着巧夺天工般的默契,他们以旋律为骨,以歌词为肉,将《渔舟唱晚》打造成悠然自得、飘逸灵动的艺术作品,也为演唱者的表演留下了充足的发挥空间。

二、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对同名古筝曲的借鉴与发展

(一)曲式结构方面的借鉴与发展

原古筝曲《渔舟唱晚》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筝变奏曲,曲调看似简单,但对弹奏者的技法和左右手的灵活搭配有较高的要求。在古筝曲中,2/4、3/4、4/4、5/4 拍的节拍变化十分频繁,这使古筝曲更具灵活、新颖之感。古筝曲《渔舟唱晚》前半部分节奏相对缓慢,听起来柔美抒情,聆听者眼前会出现一幅渔民丰收而归,乘舟唱晚的温馨景象,这一部分为4/4 拍,舒缓平静。随后,音乐节奏加快,变为2/4 拍,调式与前一部分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旋律更加欢快,夕阳美景下,渔民们丰收而归,如同竞赛般划动着船桨。最后一部分为逐渐加快的快板,旋律发生了三次变化,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增强,弹奏者和聆听者的节奏也随着旋律的变化而逐渐加快,音乐情绪达到高潮后开始缓缓回落,力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减缓,在转调后清角音渐起,气氛开始变得平静、温和。

B 乐段的创新在于调性的转变方面,G 宫变为G羽,彻底突破了原古筝曲的呈现形式,使声乐作品《渔舟唱晚》更具节奏感和层次感。我们可以将B 乐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有不同的音乐动机,且相互之间紧密搭配,节奏感鲜明,旋律起伏明显,给人以变幻且神秘之感。从某种角度来看,B 乐段是在原曲基础之上的颠覆,虽然无论是节奏处理还是结构编排上声乐版《渔舟唱晚》仍蕴含着古筝曲《渔舟唱晚》的风采,但声乐版《渔舟唱晚》的B 乐段的节奏在不断加快,力度也在不断增强。B 乐段的第一部分节奏灵动,相对于第一部分而言,速度明显加快,仿佛夕阳余晖骤然变为阴云密布,大颗雨滴倾落直下,撞击在江面上,滴滴答答,平静的江面泛起涟漪。第二部分力度极强,节奏极其欢快,这一部分所搭配的歌词密度较高,展现的是骤雨袭来的情境下受到惊吓无处躲藏的鸟儿叽喳、欢乐戏水的鸭子嘎嘎的场景。第三部分将整首歌的气氛推到了最高点,渔民们虽然身处风雨之中,但满足、知足、自在、欢乐。接下来,四个小节的间奏旋律作为过渡把乐曲重新带入了A'乐段。

A’乐段为G 宫五声调式,仿佛夕阳西下,渔民们的欢乐归于平静。这一部分与最初的A 乐段的主题动机基本一致,与之不同的是,乐句的长度明显缩短,将结束最后一部分的旋律变为高八度,仿佛带着渔民满载而归的心情将这份欢愉推到了最高峰。这一乐段使整首歌曲的情感变得更加充沛,也明确和巩固了最初的主题动机,渔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渐行渐远,但他们的歌声好像仍然回荡在我们耳边。

(二)伴奏与歌词方面的借鉴与发展

古筝曲《渔舟唱晚》最显著的特色在于以古筝的音色还原了水流涌动的场景和船桨拍打水面与浪花飞溅的声音,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感受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声乐作品《渔舟唱晚》的引子部分,相对舒缓的乐曲反映的是平静的湖面,轻柔的琵琶音象征着缓缓流动的湖水。歌曲中这一部分的呈现巧妙运用了琵琶演奏中连续性刮奏的演奏技法,其优势在于使引子与慢拍的衔接变得更加自然。声乐作品《渔舟唱晚》中的琵琶音属于上行音阶,从低音渐进到高音,使演唱者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其中蕴藏的情感也在不断积聚后喷薄而出。

A 乐段节奏缓慢,有钢琴作为点缀,更具轻松、平静之感。歌词所运用的语言极其优美,从“滔滔春江水”到“渔船儿归”,类似于宋词,对仗工整,用简洁、精准的词语从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了渔船晚归的场景。夕阳西下,湖面被色彩鲜艳的晚霞覆盖,几行白鹭飞过,映衬着江面的平静,渔船翩然而至,使江面荡起涟漪。随后的间奏部分运用了震音演奏技法,与A 乐段平缓的节奏截然不同,仿佛风雨骤来,有慌乱,也有紧张。

B 乐段的第一个部分发挥的作用既是衔接,也是转折。频繁运用了震音、下滑音、休止符,搭配极具感染力的歌词,为后续乌云闪现、雨水倾泻的场景奠定了基础。B 乐段的第二个部分歌曲节奏明显加快,力度也明显加强,这一部分的歌词密度最大,“唰啦啦雨丝儿洒满江天”到“轰隆隆几声惊雷”多个形声词的巧妙搭配将骤雨袭来,雨水滴落在江面上,江面泛起涟漪,鸟儿受惊回巢,船帆在风中低垂,杨柳左右摇摆,雷声轰然响起的场景描绘得非常生动。此时,旋律音调不断升高,演唱者的情感越发充沛,作品的呈现更具感染力。同时,声乐作品的伴奏力度明显增强,低音柱式和弦与级进下行相互搭配,使音乐更具节奏感,音乐前景也更具欢愉感。B 乐段的第三个部分将整首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乐曲的旋律也逐渐跨入高音区域,琵琶的演奏和钢琴的和弦交互错杂,不同质感的音乐相互衔接、不断交替。歌词中写着“悠悠扬扬在那雨雾里飞”,与上一个部分中鸟儿因雨水袭来受到惊吓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清晰地描绘了渔民们在风雨中怡然自得的场景。

后续衔接的四个小节的间奏与原曲目《渔舟唱晚》的旋律基本保持一致,只不过,演奏的乐器变为了钢琴,G 宫调的过渡十分顺畅,旋律变得悠缓。A’乐段的旋律虽然与A 乐段大相径庭,但伴奏不再以钢琴伴奏的右手旋律为主,取而代之的是琵琶灵动的声音,其背后蕴藏的情感与A 乐段大致相同,但在A 乐段的基础上进行了放大。雨过天晴,一切又回归平静,江面上又是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声乐作品的最后一句歌词是“明月捧出碧玉杯,醉了春江水”,短短数字,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和渔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值得注意的是,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创新性地融合了大量的装饰音,例如,歌词“滔滔春江水”对应的音乐中融合了顺波音,仿佛真的有细水在缓缓流动,这种把顺波音作为装饰音的做法汲取了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的精髓。

三、声乐作品《渔舟唱晚》的演唱技巧

(一)唱腔的处理

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对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演唱者除了要具备优质的音高条件之外,更要有丰富的控制气息的经验。与其他声乐作品不同,《渔舟唱晚》整首歌几乎没有低音,因此,演唱者的声音要有力量感,要有稳定性。

A 段中的歌词母音为ei,部分歌词的最后一字搭配了波音处理,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把握虚实结合的状态,注重咬字清晰,不要频繁变换咬字位置。B 段节奏较快,唱腔的处理要有力量感和穿透力,每句歌词的字头要大力推出,快速过渡,字尾要麻利收回。歌曲中大量拟声词的表现既要注重唱清楚字音,又不可死咬歌词,避免频繁调整口腔变化造成吃音、漏音等情况,要更多运用唇、齿、舌的搭配及时进行词、字转换,使每个字都掷地有声,歌声铿锵有力。

另外,歌曲涉及许多高音的呈现,在演唱高音时,音的振动范围扩大,演唱者可以采取字头窄唱、字腹宽唱的方式,放松口腔、打开牙关、收紧字尾,避免产生拖拉感。

(二)气息的控制

A 乐段的节奏相对平缓,在演唱的过程中,要营造出悠然而歌、平静祥和的氛围。古筝演奏者在演奏该曲目的这一部分时,要做到利落、快速,演唱者也同样如此,所以,虽然节奏舒缓,但状态仍需饱满,做到紧拉慢唱,如第一句歌词为“滔滔春江水”,首句虽为中音区,却奠定了整首歌的起始点,演唱者的音色要饱满、洪亮、张弛有度。

B 乐段的节奏逐步加快,对应的歌词循序渐进,颇具故事感和氛围感。这一部分的乐曲中有大量的休止符,演唱者的声音多处在高音区,在换音时应当将身体保持挺直,在注意演唱仪态的同时,避免因频繁换气产生过于明显的换气声。在B 乐段的第二部分中,歌词描绘的场景更加诙谐轻松,演唱者在表演时可以采取弱唱与强唱相互搭配的方式,体现风雨中芦苇、鸭子等动植物的不同状态,体现歌曲的层次感。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采取的是弱唱的表现方式,也不可随意更改气息的支撑点,弱唱不代表虚唱,要以假声引领真声,适当运用口腔共鸣。

(三)情感的融入

A 乐段描绘的是江面上平静的景色以及渔民晚归时丰收的喜悦,演唱者应当在听到前奏时在眼前勾勒出这一画面,仿佛自己置身于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开口唱出第一句时要如同歌声从远处传来,尽可能给人以讲述感。第二句歌词则可以稍微弱化,使声音更具飘逸感,眼神可以遥遥望去,仿佛在平静的江面上看到渔民的小渔船正徐徐驶来,同时,代入渔民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B 乐段中天气突然变化,乌云涌现、雨水降落,这一切是突如其来的,是人们毫无准备的,A 乐段中的平静祥和的氛围被打破,表演者应当唱出这种意外感、紧迫感。演唱力度可以有所加强,同时保持激昂的状态,眼前浮现出雨水拍打江面的场景。无论是哪一环节的设置,都应当从兼顾歌曲的整体表现力出发,合理进行声音控制。

A'段再现雨过天晴的场景,渔民们仍然心怀对未来的期待,他们驾驶着渔船,身影消失在平静的江面上。整首歌以最后一个高音作为收尾,音乐情绪也从起伏、高涨回归平静。演唱者要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眺望远方,如同目送渔船远行,声音由强至弱,营造渐行渐远的空灵感。

四、总结

综上所述,声乐作品《渔舟唱晚》是在原古筝曲目基础上的一次创新,这使《渔舟唱晚》具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曲式、调式的变化以及装饰音的运用,加上古筝与钢琴的密切搭配,使整首歌曲的旋律更加扣人心弦、古朴恬淡。《渔舟唱晚》的创新为后续民族音乐作品的改编指明了方向,演唱者在演唱这类歌曲时,首先要对原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所传递的感情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明确歌曲在改编过程中保留了原曲的何种优势,又在原曲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怎样的发挥,了解歌曲伴奏的音乐内涵以及演奏的方法,找到声乐作品与原曲之间的关联。在民族声乐的未来发展中,我们期待有更多好的改编声乐作品问世,也希望民族声乐演唱者能够掌握更加丰富的演唱技巧,使声乐作品和原曲目的美感与内涵为更多人所领悟。

猜你喜欢
古筝曲江面乐段
可爱的红嘴鸥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取水隧道修复工程江面深井降水施工技术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民族器乐教学中文化内涵探究的途径分析——以古筝曲《行云流水》的分析为例
刍议传统古筝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