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当代传承研究

2022-09-26 12:42杨秀玲
齐鲁艺苑 2022年4期
关键词:剪纸

杨秀玲

(山东省郓城县文化馆,山东 郓城 274700)

一、鲁西南剪纸的历史发展概述

考古发现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了公元400—500年的五幅交尾的“对猴”“对马”“对蝶”和集合形团花剪纸,这是今天看到的中国最早的剪纸出土实物,已有1700的历史,现收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对马”,正是运用了剪纸艺术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山东的西南部,以菏泽为中心称之为鲁西南。此地有数千年的文化史,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深具齐鲁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底蕴。剪纸技艺也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众多资料介绍,在很古老的时候人民利用薄片材料皮革、树叶等,通过雕、镂、刻、剪等技法镂空花纹,作为装饰品。随着东汉时期蔡伦对纸的发明,由于方便使用,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作为装饰的风俗。南北朝著名诗歌《木兰辞》中便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之句,即在额头上贴剪制的装饰品。后来随着造纸业的发展,人们用彩纸剪成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门楣上作为家庭装饰,俗称窗花或门签,用于美化生活环境。再后来多用于传统节日和迎亲嫁娶、生日祝寿等喜庆场合,以示庆贺或祝福。秦汉时期,农耕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刺绣的进步,丝织产业是推动刺绣发展的主要条件,刺绣的前提则是刺绣纹样即剪纸花样,大量的绣样需求推动了剪纸业的发展。刺绣一时间被大家所追捧,上到帝王的服饰,下到富人。皇帝穿的龙袍,祭祀用的冕服,还有后宫嫔妃、宫廷大臣等所穿的服饰,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所用图案也有区别,官府多用龙凤绣样,民间便用花鸟鱼虫、吉祥图案,这些图样就是剪纸艺人剪制、绘画出来的,所以剪纸技艺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伴随历史的进程一直在进步。

唐代诗人杜甫“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真实描写了当时的剪纸招魂风俗。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作品,画面构图之完整,可以看出当时的剪纸艺术高超,表现了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这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民间谁家孩子常哭闹,还有剪个小纸人烧掉招魂的现象。鲁西南民间还运用剪纸艺术制作漏版印花,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印制出精美的花布,送给女儿做嫁妆。宋代造纸业更加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极大方便。民间出现名目繁多的“礼花”,贴在门窗上装饰环境,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或用于彩灯、茶盏的装饰,作为商品出售。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剪纸逐渐用在陶瓷上,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制品更加精美。现在山东郓城已成为中国酒类包装之都,是全国酒类包装印刷产业群,酒瓶贴花工艺仍然采用的是剪纸艺术。另外,还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皮,雕刻成人物、动物、枪械、花鸟等造型,编成戏文,利用投影方式演出,成为中国独有的“皮影”。菏泽一带曹县、成武、郓城皮影技艺保护传承的很好,定陶皮影2006年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大到房屋建筑、桥梁设计、陶瓷、玻璃制品,小到彩灯装饰、扇面纹饰、印花布、刺绣、鼻烟壶贴花、绣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艺术。

近代社会,剪纸内容大多反映民众的生活日常、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如丰收季节剪《五谷丰登》、,《瓜蝶绵绵》等。祈求生孩子的会剪《对腚石榴》、《老鼠吃葡萄》、《麒麟送子》等寓意多子多福。期盼美好生活内容的作品更多:《富贵有余》、《连年有余》、《吉祥如意》、《财源滚滚》、《福寿双全》等等。希望孩子有出息的则剪《连升三科》、《金榜题名》、《太子坐莲》等等。思想先进的艺人创作了加入文字符号具有宣传性的作品,如《东方红》、《抗美援朝》、《万寿无疆》、《严肃 活泼 团结 紧张 》、《劳动最光荣》等政治宣传功能尤其突出。使剪纸不仅作为装饰物而存在,也具有弘扬时代精神的现实意义。综上可见,鲁西南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能够完好并随时代变迁不断进步的传承至今,有着重要的审美和使用价值。

二、鲁西南剪纸的存在意义、功用及技法

(一)鲁西南剪纸存在的意义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妇女在剪纸进程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与智慧。每逢新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节令,或出嫁、生子、寿辰等佳期,以大红纸剪制出各种象征吉祥喜庆的花样,装饰在门窗室内,或放在嫁妆,祝寿礼物上,增加烘染祥瑞吉庆的气氛,也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为人类生活增添了不少文化意义和美好愿望。学习剪纸是民间乡村妇女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接受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启蒙,童年时期临摹的是花花草草,青年时期剪的是理想。中年时期剪的是生活,老年时期剪的是哲理和期望。其中的优秀者用一生在体验着剪纸纹饰中的生命内涵和吉祥祝愿,成为她们生命中具有追求价值的重要内容。

古时的剪纸被纳入“女红”,是女性的必修课,也是衡量鲁西南女性技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剪纸是民间的通俗艺术,心灵手巧的女子剪出了一个纹样,会受到好多女子的喜爱,便在闺阁中辗转流传。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剪纸的花样,用剪刀,通过熏样、描摹、临剪、画剪等方法剪出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憧憬美好未来。女子成婚后会把这项技艺和花样带到婆家,又在妯娌、姐妹间流传,大多传授给自家女儿,女儿将来为人妇、为人母一代一代传播开来,形成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艺术传播形式。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中国农村亿万劳动妇女群体。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他们为了生存信仰及自身习俗生活的需要,通过一把剪刀、一张薄纸代代相传了下来。这是中国劳动妇女对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传承发展的一大贡献,他们默默无闻,淳朴真实的通过剪纸传承了生活中古老的生命记忆。创造了活态的剪纸文化之花,是女人剪给自己的生活手记,是乡村妇女生活信仰和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一种非文字的、具有普遍文化认同的艺术方式。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传承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女人的独特生活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顽强追求,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缩影。

(二)鲁西南剪纸的题材与功用

鲁西南民俗具有相对恒定性,这与特定民族长期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更与民俗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共同符号象征体系有关。鲁西南剪纸品类繁多,有人生礼仪用的喜花、纸扎剪纸,日常生活用的刺绣底样、纸斗剪纸花样、节日用的窗花和门签等等,是颇有历史和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之乡。如红双喜、红对联、红窗花等等传承婚俗中象征着喜庆信息的民俗符号仍然被完整地保存在现代婚俗中;松鹤传递的长寿信息,牡丹象征的富贵,荷花传递清廉,龙凤、鸳鸯传递般配、婚姻美满信息等也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剪纸内容中每个纹样既有寓意,以谐音为创作原型的吉祥剪纸纹样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憧憬,如《猫眼猫眉》、《绣样》(图1)、《五谷丰登》、《连年有余》、《刘海戏金蟾》、《凤穿牡丹》等,这些题材多为绣样,用于绣花的样稿,常用白色纸剪制。节庆时装饰的窗花有吉庆题材也有戏曲人物题材的窗花,《和合如意》、《福寿三多》、《松鹤延年》、《岁寒三友》、《水浒故事》、《三国人物》、《富贵吉祥》、《三阳开泰》等等贴在门窗、器皿上的多用红色纸剪,也有少数用黑、兰、绿、黄等颜色的纸张剪成窗花、过门签等,大多是剪人物、动物、景观、吉祥文字等。老人祝寿婚丧嫁娶有特定的纹样图案。祝寿常用寿桃、松鹤延年、福寿三多等。

图1 《绣样》 作者:刘宪美 杨秀玲 时间:2019年9月3日

中国自古重视人生礼仪,特别是婚俗活动。鲁西南喜花剪纸是随着中国婚俗逐步完善而出现的,在整个婚礼过程中起到点缀嫁妆、美化洞房、渲染婚礼的效果。形式与其他门类的剪纸相比,更注重吉祥文字的运用和寓意爱情题材的选择。造型上求整体,有形中有形的图案,工艺上求严谨,剪镂符号粗放,少用细线条以便张贴使用。如喜花外形剪成八角、六角、圆形、椭圆、心形等。用大红纸剪双喜,盖脸盆、盖花糕、铺床、贴窗花、枕头、帐帘、布鞋等,绣花常用鸳鸯戏水、凤穿牡丹、喜上眉梢、双喜临门等剪纸花样。在农村,喜花多出自新娘之手,是新娘对丈夫以物寄情的方式。这类婚俗喜花一直要用到生子时所装饰的器物上。在民间喜有两层涵义:一是嫁娶,男女双方都称喜事;二是怀孕生育。

图2 传承人刘宪美(中)杨秀玲(左)张璐(右)

丧俗是中华民族特别重视的民俗。剪纸魂幡和纸钱的出现是继随葬明器之后的一种习俗或精神寄托形式,自唐以后延续至今。纸扎的陪葬童子、白鹤、引灵幡、灵房等,其图案构成严谨复杂,人物服饰多为花卉纹饰、水纹、云纹等装饰纸扎用。纸钱用萱草纸(火纸)剪制,将萱草纸竖向或横向折叠,剪成圆孔或方孔钱纹,剪好展开即成连续图案,这种剪纸图案在丧俗活动中用量很大,鲁西南妇女大都会剪。

生肖是古人以十二种动物为纪年的方法,生肖也是民间艺人创作的题材,成为剪纸的对象。表现民众对“生辰”的敬畏和崇拜,是对人生的重视和对生日的纪念。在农村,孩子出生后,如是虎年就剪个虎,是龙年就剪龙,这种民俗形式渗透了深沉的母爱。从今天流传较普遍的生肖剪纸中能看出中华文化的延续。鲁西南还有以福、禄、寿、喜等文字与生肖结合的图案。这类剪纸多用于祝寿、贺喜、生日等。

古人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即人的节日。此日家家剪春、剪纸人、剪彩戴胜,贴于床头寓意人丁兴旺,贴于门面以辟邪。这类剪纸造型注重意象,抓取人物神态。目前流行的民间故事人物剪纸大都是人日剪纸发展演变而来的。

民间的服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虎头鞋、绣花肚兜、绣花枕头、嫁衣等各种花样,非常丰富。同时还有一些表现家畜、家禽、辟邪五毒、花卉瓶饰、花盆花篮、神道仙子等。《老鼠娶亲》即是窗花所表现的题材。由此可见,剪纸在鲁西南不只是作为一种装饰存在,更与当地百姓生活实用、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和精神需求。

(三)鲁西南剪纸的独特形式及制作技艺

在表现手法上,阴阳结合,以阳剪为主的线条连贯流畅。阴剪为主的细腻雅致,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在色彩上,以单色为主,主要运用红色,黑色、蓝色等其他颜色作陪衬,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在构图上,根据题材需要,有的粗狂豪放,夸张抽象大意大像拙中见巧,如夸张的人物、动物等;有的匀称唯美平衡和谐纤巧细腻细致入微,如羽毛、发须、花瓣等精细处丝丝入扣。这就是鲁西南古朴、粗狂豪放又不乏精巧细致的剪纸特征。

过年挂贴过门笺也是传统节日的标志。过门笺又称“门笺”、“挂钱”,形状像旌旗小幡。在农村,大门口、堂屋檐、树枝上,挂着色彩鲜艳的门笺,渲染节日气氛。门笺制作工艺有三种。一是套色技法:以前先将白棉纸染成五色(大红、桃红、黄、绿、紫),现在有现成的彩色纸不用染了,将每种色摞在一起剪刻,然后将五色彩纸实形填补虚形。如门笺六张一套,剪时需要六种图案,每张门笺有五色,按不同位置、形象、面积的区分调换,色彩丰富而有秩序。二是渲染技法:先将门笺用白宣纸剪好,然后叠放在一起,利用五彩品色点染,此种工艺简便、新颖有韵味。三是单色或多色纸直接剪,其特点是突出剪刻工艺精湛,以剪刻布局、刀法取胜。过门笺以吉祥词语图案组成,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如《年年有余》、《四季平安》、《万事如意》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过去农村妇女或走乡串门,一把普通的剪刀,一沓纸片,坐在窗前或立在街头、集市、庙会,随心所欲剪出各种花样。这种巧夺天工的艺人不用画图,全凭一双巧手随心而就。不能不令中外艺术家叹为观止!创作大幅精致作品和技艺不娴熟的艺人需要设计绘制图样,然后将图样和纸张固定在一起,再用剪刀或者刻刀进行剪制,用剪刀剪一次可剪4—8层。近年来已有不少艺人人除了用剪刀也运用刻纸技法制作,剪刻相结合,用刻刀蜡盘刻制精致细小的符号,能同时刻制20—40张纸,作品更加精美,但是刻纸显得呆板没有剪纸灵动活泼。

目前剪纸的表现形式也与时俱进丰富多样,比如剪纸与工笔画技法相结合,用白宣纸剪刻后用颜料上色,即染色剪纸;用多种色纸逐层剪刻,叠加装裱为多层套色剪纸,若需上色即是套色彩绘剪纸;用不同颜色的纸剪刻局部拼贴成图即拼色剪纸;用一种深色纸阳剪,用线条剪出图形,后面衬其他色纸为衬色剪纸等等。多种技法多种材料多种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与时俱进的好作品。如《花开盛世》《国色天香》《魅力菏泽》《郓州情》和获得第十五届山花奖的《黄河情》等大作佳作。每到节庆时都举办专题展览,比如2021年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剪纸艺术展》等,来弘扬时代精神。随时代发展而进步的高超技艺创作的作品更彰显出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鲁西南剪纸的当代传承及发展现状

(一)鲁西南剪纸的传承现状

近几年鲁西南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剪纸传承人,如巨野的姚俊梓、常凤灵,鄄城的葛秀英、张月英,成武的陶翠梅,牡丹区的郭红、曹县的袁志臣,定陶的王静静,郓城的孙琪、张璐、任睿、杨帆海澜、张秀云、王静等等,都是当代新成长起来的剪纸传承人和剪纸高手。郓城县剪纸传承人孙琪的家族就是最为典型的世代家传。前五代的外祖母生在清朝时期,曾给清朝皇宫里剪过龙凤花鸟绣样,是远近闻名的剪花巧手。其太太外祖母徐王氏在太太太外祖母的影响熏陶下,她们都是当地有名的剪花巧手,太外祖母刘丙兰心灵手巧,多种剪纸技巧传于外祖母刘宪美,坚守近80年的剪花技巧有创新后传于母亲,今传于自己。她是第六代剪纸传承人,表姐张璐、任睿、杨帆海澜及外姓徒弟,也深得真传,鲁西南剪纸传承人后继有人。

鲁西南注重人才培养,赋予剪纸传承人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其中非遗传承人有现为菏泽市第十九届、二十届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菏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居高的地位是对文化的重视。2019年5月,剪纸亮相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后又相继走进首都多所高校,如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纸上的风景——剪纸艺术展”进行非遗传播。传承人创作了《百鸟朝凤》2014年荣获世界纪录证书(图3),《水浒英雄》荣获全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精品奖,十二米长卷《黄河情》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图4)等代表性作品,在国内、国际屡获大奖。当代新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鲁西南剪纸被推向了更高的艺术舞台,这一原属乡间的民间艺术也开始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受众。他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创新,才使中国的剪纸之树根深叶茂,繁花似锦,呈现出活态文化独具人性光彩的魅力。

图3 《百鸟朝凤》作者:杨秀玲 图片来源:侯昌杰

图4 《黄河情》 作者:杨秀玲 图片来源:孙琪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淳朴侠义的民俗民风,是鲁西南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完善而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她象征着人民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

(二)鲁西南剪纸艺术文化产业发展

鲁西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世代相传的剪纸艺人,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一些以剪纸艺术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与企业。如山东金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研发具有鲁西南地方特色的文旅和文创产品,推广、传承、培训山东特色传统工艺剪纸的创新设计,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实现了设计、剪制、装裱、宣传、销售一条龙,带动就业,振兴乡村。开发与使用相结合的剪纸衍生品,如:陶瓷热转印、丝网印、型版彩印、布艺家纺、立体纸艺、剪纸屏风、冰箱贴、纪念章、宫扇、折扇等(图5)。既保留了剪纸艺术的传统风格,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对传统工艺升级改造,衍生产业链,迎合社会需求;以“互联网+非遗”、“旅游+非遗”网络线上线下营销模式,把剪纸艺术品推销全国各地,出口世界 ,打造现代文化产品转化和特色文化品牌。剪纸艺术品产业化发展加快鲁西南文化建设步伐,同时有助于引进先进科技文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从而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高文化品位,加快文化名城建设。

图5 剪纸衍生品《折扇》 作者:孙琪 图片来源:孙峰 时间:2019年7月 原件尺寸:10cm/30cm

(三)鲁西南剪纸国际传播

在国家文化部和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推动鲁西南国际文化传播,鲁西南剪纸传承人多次参加美国、加拿大、韩国、法国等国际文化交流,剪纸艺术品展销及技术培训。目前,鲁西南剪纸艺术品和文化技术服务已经“走出去”,2016年1月,郓城非遗传承人赴美国参加“孔子家乡山东文化贸易展”,进行文化交流。2016年10月,由国家文化部选派赴加拿大参加“亚太艺术节”,进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传播及文化交流活动,收到加拿大总理的贺信,并与加拿大签约培训机构。2021年的新春佳节之际,传承人给加拿大波林·约翰逊学校录制网课,无偿赠送给该校的优秀教师剪纸新年贺卡百余份,4月收到此校校长塔拉及同事们的感谢信。此次网络授课受到加拿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喜欢,艺术无国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国际交流,鲁西南剪纸这一民间艺术跨出国界,极大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及发展。

结语

鲁西南剪纸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不断传承创新,在新时代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艺术风格、艺术表现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创新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传承人坚持传承与发展同步,传承好、发扬好、传播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鲁西南剪纸传承人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合作,已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项目,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国内外文化交流,丰富百姓生活、活跃地方经济、凸显出守正创新的特殊属性和重要价值。研究它的历史渊源及传承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剪纸
非遗剪纸传递共同战“疫”正能量
剪纸——剪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
剪纸
大嘴蛙学剪纸
雪花剪纸
飞龙剪纸
神奇的剪纸艺术简直美爆了
手工剪纸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