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友是新时期高校发展及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

2022-09-26 04:01王天雨河南大学商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27期
关键词:校史母校校友

王天雨 (河南大学商学院)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在我国,十九大报告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明确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显然,提升高校文化建设、聚焦人才培养质量与潜力挖掘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高校持续且良性的建设发展应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其源自自身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办学经验和时代担当。同时,独属于高校的文化特质也应贯穿教学科研及相关日常行政工作的始末。高校校友作为曾经学习生活在这里,甚至毕业后留校工作而与母校朝夕相处的特殊群体,其与母校有着天然的、稳固的感情纽带,是高校文化的受益者与传承人,也是新时期高校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另外,高等学校在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高校发展应尽快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整体格局,服务区域经济也是地方高校的重大责任与必然选择。高校校友拥有丰富的业界资讯、宽阔的融资渠道、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极具品牌效应的社会声誉、丰富的创业经历与人生体验等智力资源、财力资源与文化资源。因此,作为知识体现、育人成果表现的校友也是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基于此,只有深入了解高校校友资源的特点,明确其在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才能探索出开发与利用高校校友资源的方式、路径,从根本上改变部分高校对校友工作长期重视度不足、推进滞后的现象。

一、高校校友资源的特点

(一)潜在性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所说:“校友是大学办学业绩的标尺,是学校最可贵的潜在资源。”一方面,当学生完成学业,走出校园之际,其未来发展的潜力与职业前景尚未可知,多年后,他们可能会成为所从事工作领域的翘楚。故而,校友的潜在能力直接决定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在性。另一方面,校友并非显而易见、唾手可得之资源,校友资源价值也并未有确定性的数值衡量。

(二)广泛性

高校校友资源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校友资源时间的广泛性是指校友年龄的跨度一般较长,具有鲜明差异化的层次感与年代感。同时,伴随着高校办学时间的递延,愈发庞大的校友规模也使得校友资源更具广泛性。而空间层面的广泛性不仅包括校友地域分布范围的广泛,而且也包括校友工作所涉及行业种类的广泛与国籍的广泛等。

(三)多样性

校友资源的多样性是校友资源广泛性自然派生的产物,具体而言,包括校友资源的形式多样与价值多样两方面的内容。高校校友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内拥有形式多样的“资源”,如:雄厚的资金实力、示范标杆作用的社会影响力、可靠的公共关系网络、丰富的信息源、优秀的研发团队等。与此同时,相较于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校友也具有价值多样的“资源”。它既可以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参与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又可以推动高校的产学研融合、探寻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经济性

校友是因学习、生活或工作于母校,有着共同或相近的环境经历与文化熏陶而形成的特殊群体。校友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搭建亦均源自对母校的感情和认同。母校作为校友的情感受体,增强了校友之间的共情,拉近了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校友与母校所在地域之间等的心理距离。校友能够长期自发地关注并支持母校的发展、母校所在地域的各项建设,大大降低了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现代经济社会资源对接与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沟通成本、信用维护成本、风险防控成本。由此可见,相比于其他资源,校友资源则是直接提供给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更为经济、便利、可靠的力量。

(五)稳定性

校友资源稳定性的强弱与校友对母校归属感、认同感程度的高低紧密相关。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高校归属感、认同感是学生通过接触校园社会环境,逐步感受到被所属集体、学校所接受尊重的心理体验,进而产生的自我身份认同、校园文化认同、办学理念认同等,并且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与义务的稳定情感。基于情感的稳定性,校友则更愿意长期积极主动地推介母校、运用相关资源支持母校发展,为母校增光添彩。

(六)可持续性

一日在校,终身为友,校友的身份是终身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若能够与母校保持良性的联系互动,校友对于母校的情感会日益厚重。与此同时,高校多着眼于长期办学,“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要高校存续,校友的数量就会持续增加、校友的资源规模也会持续增长。概而言之,校友与母校的关系是伴随校友生命与母校生命全过程的可持续性的荣辱共同体。

二、高校校友资源在新时期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一)丰富办学经费来源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面对错综复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精英化阶段、大众化阶段和如今的普及化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短期内体量的显著增加,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尤为突出。

校友所拥有的财力资源是支持高校办学、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促进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本物质保障;也是引才纳智能够“留住人”的根本前提与必要的物质补充。目前,校友捐赠已成为评价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影响力、校友商业成就、校友慈善意识、毕业生满意度、校友工作成效等的核心指标,是彰显高校综合实力、校友文化等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校友捐赠也已然是国家及地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根据我国第三方评价研究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2020年7月23日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近40年来,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捐赠总额约363亿元,清华大学校友捐赠突破47.2亿元,问鼎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名冠军,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列第二、第三席位。

2021年,时值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前夕,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兆易创新董事长朱一明携公司其他五名清华校友,药明生物CEO陈智胜、赵彦伉俪,清控银杏创始合伙人、联席董事长吕大龙、何珊伉俪等分别向母校捐赠,分别用于鼓励前沿领域的创新科研、学生实践课程建设、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体制的建立、奖学金创设与校园综合实验楼建设等。显然,校友捐赠的获得能够拓宽高校办学的融资渠道,丰富办学经费,助力高校提升办学质量。

名次 学校名称 捐赠数量(亿元) 办学层次1清华大学 47.20 世界一流大学2北京大学 31.87 世界一流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 21.57 世界一流大学4武汉大学 19.33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5复旦大学 17.73 世界一流大学6浙江大学 17.05 世界一流大学7电子科技大学 15.83 世界高水平大学8南开大学 9.04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9天津大学 8.77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10 中南大学 8.11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二)协同育人

高校校友不仅拥有可观的财力资源,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工作经验与过硬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如若能够充分调动校友参与高校育人的各个环节,将有效发挥校友的标杆示范作用,坚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立场,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校友工作实践的反馈与积累可有针对性地指导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更加贴近现实需要;与此同时,校友还可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校友企业成为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主体。

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成功探索出了利用校友资源协同育人的模式,如:中南大学商学院,构建包括校友资源在内的“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通过整合校友资源,构建“助梦金领”计划,邀请优秀校友定期来院与学生交流,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感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举办“创享中南”沙龙,邀请校友企业家返校为同学们传播创业经验,孵化并支持处于创业萌芽期的项目,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培训;建立校友创业助力基金,助力学生创业项目实践落地。

面对深化高校管理改革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期,高校应着力提升开门办学的能力,转变传统的高校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教科书和教师的发展理念,最大程度上争取多方的支持,动员校友的优质资源,形成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

(三)社会关系网络连接与共享

“六度分割”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换句话说,若要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从理论上来讲,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即可实现。高校拥有数量庞大的校友群体,分布于各个区域、各个行业领域,均或多或少地拥有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校友及由校友圈向外延展的人脉资源均可被高校所开发利用;其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所包含的信任成本、沟通成本、时间成本、维系成本等都是最小的。同时,校友共享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是更加可靠、更加纯粹、更为长久的。校友群体的不断壮大及社会关系网络的持续交叠与经营将会是校友母校所在区域范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宝贵资源,且有利于快速形成人才聚集的区域高地。因此,校友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的开发、挖掘、利用与共享应作为各高校校友工作不容忽视的方面。

武汉市于2017年率先尝试性地提出了利用校友资源助力武汉招商引资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利用武汉独具优势的高校资源与遍布全球的校友资源,促进资本回归、智力回归,校友社会网络的形成和共享进一步推进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的充分融合,培育发展“校友经济”,使其成为武汉市提升开放创新水平、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

(四)高校文化传承

如果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是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那么,校园文化则是高校发展的恒久根基。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践中所继承、创造的共同信念和追求,也是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精神财富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校友不仅具有财力资源、智力资源、人力资源,而且因其在领域内的深耕细作、工作生活的亲身实践等,校友也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他们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受益者、践行者与创造者,也是高校校园文化赓续传承的最佳人选。

校训、校风通常是高校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凝练与体现,蕴含立人之本、行事之基的大智慧。在校生在校风、校训的熏陶与激励下,努力学习,不枉岁月,并由此而产生愈发强烈的校园文化价值认同感,进而与母校日渐形成荣辱与共的情感共同体;毕业后,作为校友,基于对校园文化的情感认同,将会自律性地将校风、校训作为行事做人的指导。同时,校友也将因自身的言行而成为外界了解母校、认识母校的窗口,成为母校校园文化的“形象大使”,并不断丰富母校文化的内涵。

校友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将有利于高校培育自身办学的良好社会形象,吸纳更多的优秀学子,也更易于形成在校生及校友的凝聚力,是高校长效发展至关重要的软实力。如清华大学,每年在招生之际都会发布主题式招生宣传片,汇聚优秀校友的事迹与真实故事,传递学校赓续传承的宝贵校园文化,多年来,持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再如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曾执笔撰写《一座小城,一所大学》,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将中原这所百年名校的文化浸润在字里行间,也在区域范围内产生了强烈反响。这均证明了校友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不容忽视。

三、高校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方式与途径

(一)增进校友与学校的情感互动,鼓励校友捐赠

校友捐赠是校友以自愿为原则,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而长期开展的捐款活动。换句话说,校友捐赠的“自愿”不是高校依靠指令性、强制性、游说性的资金取得,而是校友基于对母校认同感由内因发挥作用所产生的行为。故而,若想要获得校友持续地、稳定地捐赠,就应建立校友与母校之间良好的情感互动反馈机制,保持校友与母校稳固的情感连接。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参与校友捐赠的校友事迹,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并需详细披露校友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成效,强化参与捐赠的校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高校也需扎实做好相关校友的服务工作,培育校友对母校办学理念、文化历史的认同感,校友与母校荣辱一体的使命感。

(二)关注校友成长,促进学校教育体制与方法革新

校友的职业发展及社会认可度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直接参考因素,也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反馈。高校应建立校友档案,持续关注尤其是重点校友的成长。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校友对母校培养教育的满意度、校友的就业去向、区域分布、职场困惑、发展建议等,并进行认真记录、深度剖析。一方面,根据校友的真实反馈,及时开展高校各项工作的内省与提升。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找准办学目标、学科定位,推动学校教育体制革新。另一方面,针对校友面临的困难,高校给予能力范围内的有效支持或组织协调,让校友感受到来自母校的帮助及温暖。

(三)校友活动多样化,加强校友之间、校友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交流

情感的维系在于联系,情感的增进在于交流。校友与母校的关系是终身的、持续性的。多样化的校友活动不仅能够搭建校友资源汇聚与共享的平台,而且也提供了校友了解母校发展变化的宝贵机会。通过相关活动,一方面给予校友继续教育、心理辅导、学术交流、商业资源对接等多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距离,让校友形成作为母校一员的使命感、责任感。

开设“校庆返校日”,使校友及其直系亲属可以重返母校校园,共庆母校生日,拜会恩师,回忆过往,通过严肃的仪式感激发校友的母校自豪感,使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在代际间传承。开办“校友通讯”,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校友间及时传播。跟踪校友发展动态,汇集校友心声,宣传校友成就,反馈校友建议,促进校友与母校的联系交流,营造校友的精神家园。开展“知名校友大讲堂”,将各界知名校友请回校园,现身说法,讲述自身的求学经历、职场发展、生活状态,分享个人的经验教训,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此同时,举行区域性校友年会,寄发校友新年手办等也是加强校友之间、校友和母校之间联系交流的有效方式。这将有利于区域整合校友资源,形成区域性紧密的校友关系,产生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校友资源的规模效应。

(四)加强校史教育,提供终身学习计划,增强高校工作的校友参与度

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校史即是对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学校从兴建到发展,再到壮大的历史,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浓缩的精华。校史是校园文化积淀的体现,是代代教职工拼搏奋斗、艰苦创业的描述,也是众多校友贡献母校、情系母校的刻画。加强校史教育,让校史从师生初入学校校门时就走进并扎根于他们心中,培养师生员工及校友对母校精神与理念的认同感,培育校友与母校荣辱与共的观念,树立主人翁意识,自发地参与到母校的发展建设中。与此同时,校史也是学校与校友沟通交流的精神通道,是情感联系的桥梁。因此,可通过开设校史课程、强化校史育人、建立校史馆开放日、拍摄校史纪录片、邀请知名校友回校讲授校史、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组织校史知识竞赛活动等,加强校史教育,推动高校校友工作成效的提升。

另外,在母校与校友的互动反馈中,不能单纯强调校友对母校的责任,而应着力让校友感受到来自母校的关怀和关注。高校可以根据校友们的学习需求定时或不定时开展“校友学习日”“校友终身学习计划”等,持续整合优质资源,为校友提供职业发展与学业需求的支持和服务,形成互帮互助、终身学习的校友交流空间和生态氛围。让校友毕业后有机会再回母校学习生活,了解母校发展现状,从而提高高校开展各项工作中的校友参与度。

猜你喜欢
校史母校校友
告别母校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回不去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