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
——以《Python基础》课程为例

2022-09-26 12:27李沁颖谢抢来金玲
江科学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课程

李沁颖 谢抢来 金玲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各高校如何在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课程思政发展中需要重视与解决的问题之一[2-4]。本文以《Python基础》课程为例,简要分析了新工科视域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思想政治教学路径探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利用教育价值理念的回归,将计算机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融合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改革[5-6]。

一、新工科视域下《Python基础》课程思政教学

相对枯燥的思政理论课难以受到学生的喜爱与重视,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对于高校思政工作有着新的要求,课程思政[7]的理念因此被提出。课程思政教学[8]并不是单纯的将思政加入课堂,而是需要教师从专业课程的教案、教材乃至各种学习资料中深入挖掘思政因素,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全流程布点,在教学大纲中将思政因素融合于专业发展教育[9],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政思维。

本文将Python 基础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教学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阶段:在上课前,教师要在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大纲撰写时,对课程中所含有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集课程思政教育相关资料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与Python 有关的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习得Python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后要求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课外拓展,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内化和迁移[10]。然而目前对《Python 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大都局限于传统的程序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Python 课程的思政教学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对《Python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究,提出相关建议和方法。

二、《Python 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究

“新工科”建设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程序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该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要满足工程综合实践的需要,从学生专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12]。而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路径,在教学理念上要注重系统架构,突出课程思政的立体化渗透[13-14]。两者的结合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设计“点线面体”四维思政课堂教学新模式

课程的建设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为对象,以培养该专业的素质型、技术型综合型的人才为目标作为出发点,以《Python 基础》课程为例,进行知识模块的重组,广度的拓展,深度的研究,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元素,比如名人名事及其传承的精神力量等。然后以此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将思政元素融进《Python 基础》教学内容中的每一小节。最后提出了激发“思政教学点”,整理“思政教学线”,汇合“思政教学面”,构造“思政教学体”的“点线面体”思政教学新模式(如图1所示)。结合上述新思政教学模式,Python 的语法教学将会较以往而言相对简单,且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图1 思政教学模式图

(二)构建融合思政文化元素的教学资源

在上述课堂思政教育“点线面体”四维式思政课程新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整理学科课程基本标准、授课时间、授课大纲、教案等融合了思政文化教育基本元素的教育资源,同时在研究教学的过程中总结教学成果及典型案例,制作展示知识的课堂教学录像,并根据线上公开课堂的建设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的《Python基础》课程中就在学科中融合了思政元素,其主要面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所制定的目标,该课程中首先介绍了Python 内置函数、数据类型、程序结构、函数及方法的设计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基本教学内容,接着又着重介绍了不同应用的Python 扩展模块,并指导学习者运用这些工具处理如Office文档使用、GUI 界面开发、图形视频处理、数据收集、分析及可视化等应用中的现实问题。课程总共六十四课时,其中学科建设和思政教育工作同向兼顾,产生了协调效果,坚持课堂教学与育人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既教书,更育人”的课堂教学目的。另外,在精心打磨课程本身内涵的同时,学校还依托于Python 编程语言在不同领域中的使用案例,适当融合了国家政府部门在处理重大民生事件和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和重大成效,还结合了中国科学家在一些领域的重大贡献,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入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从生活点滴之间影响整个学校,即以行导人、以事服人、以情感人、以传统文化人,培育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自豪感、民族荣誉感。而本章将以《Python 基础》课程为例,分别从课程概念、内容目标、实现策略等方面,详细介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如何与思政教学工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思政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并积极推动学校专业课和思政课工作同向同行,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三)创建深度广度并行的校内外第二课堂

除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外,Python相关知识的学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与课堂,理论的最后要落地于实操,高校通过不断拓展社会资源渠道,探讨诸如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第二课堂的交叉设计。并且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合作不断更新资源信息,引入最新的案例资源,实现实践项目的实时更新,保证教学内容走在时代的前沿,实现学生全方面的知行合一。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Python基础》的课程组教师团队,通过媒体融合下的“第二课堂”进行线上教学实践,采用直播+新媒体方式展开一系列的课程,并按照Python 各阶段掌握技能对照表,拓展各种学生对Python的兴趣。(如表2所示)

表2 各阶段技能对照表

而传统的第一课堂按班级授课,学生只能通过课堂教师或书本单一获取知识。这种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不足性较强,完全一板一眼的根据所学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制定,且实践课程大多根据书本所提出的例子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的匮乏,眼见的狭小,无法跨越本专业的鸿沟,更不易于吸收有关方面的内容。所以积极开设校内外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由此体现,其解决了第一课堂所面临的问题,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帮助学生拓展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他们综合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他们更好的成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工科”人才。

(四)评估多维度多主体的教学反馈机制

课程建立了以问卷调查为主要调查方式,以学生、教师等为参与对象的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该机制主体多,维度广,功能强,即融合了课程的评价与教学的反馈两项功能,为教学改革的定量数据提供了依据来源。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问卷包含以下几点:①看学生的活动深度:学生的活动深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每一种感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思政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课程参与率。②看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线上教育平台学生章节测试、小组案例考核、期末考核等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教师为主体的问卷包含:①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涉及内容是否在符合学生现有水平,教学数量是否科学,教学问题是否包含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及思维锻炼。②教学方式选用:是否具有时代性、改革性、创新性;是否主张自学、小组合作;内容是否涉及多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及方法;是否符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学生方面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上课积极性、问题回答的准确性等。

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还收集每个班级各课老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个人评估;学习委员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感观;各小组成员对成员的表现评价,以此整理课程总结并提供教学反馈;与此同时加强课任教师的工作完成情况,及观察学生上课行为、记录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薄弱知识点,也帮助教师认识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能力。

三、小结

在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下,当今社会对拥有强实践能力、高综合素质的“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故而我们应该全面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因此本文以《Python基础》课程为例,对新工科视域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进行探究,构造新的思政教学模式,使思政元素能够完美地融入到专业课中,从而提高对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持续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