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形合意合问题探讨
——以《兰亭集序》英译为例

2022-09-27 16:05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林语堂主语

汪 明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504;仰恩大学,福建泉州 362014)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述了流觞曲水之事,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该序文辞简练,用文言文所著。本文选择林语堂的英译本,结合形合意合进行分析,从概念内涵、文化根源、语言特征等探讨形合意合的差异,并通过剖析经典例句,阐述形合意合与翻译方法策略。

一、形合意合概念辨析

美国语言学家奈达曾经指出,对于东西方语言,最重要区别特征是形合和意合的差异。所谓“形合”(Hypotaxis)是指英语借助形式手段,通过基于词的形态变化、词汇和衔接等,表达了句子意义和逻辑关系,符号形式从“散”到“集”的语言组织手段。所谓“意合”(Parataxis)是指一种语言通过语义的相关性,内在逻辑性实现词语或分句之间的连接,强调内在逻辑和意义关联的语言组织手段。英汉语言在形合意合上的差异性,决定了英汉翻译必须从各自的语言特点出发,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尊重表达习惯,考虑受众心理,从而达到有效地传递相关译文信息。

二、形合意合根源分析

1.英汉哲学观存在差异

英语源于西方哲学思维,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基础,着眼概念的形式逻辑,聚焦词形和句法变化,讲求理性分析法。英语句子成分都可以从整句中分离出来,提取分析,这就是英语思维的特点。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整体的思维观,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汉语在造谋篇句,注重内在意合关系。由于东西方哲学观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思维方式不同,使得英语和汉语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

2.英汉结构形式存在差异

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Eric Partridge认为英语句子基本按SV或SVO排列,它通过借助冠词、介词、连词等,把词组、句子以及段落连接起来;而汉语句子不重形式,短小精炼,很少使用关联词。英汉语言在语序逻辑上有所差异,英语相对具有综合性,逻辑联系较强;汉语聚神而散形,逻辑体现在语义中。

3.理性与感性的差异

西方讲理性,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必须倚赖连接表述手段。英语句中常有时态变化、人称形式变化等,承上启下,脉络清晰,显性传达信息。中方思维非常重视悟性,注重直觉感性。人们借语境或语感,理解语义信息。汉语结构灵活、组合形式多样,分句衔接少见逻辑关系词。

总之,英语语言遵循历史逻辑,进行排列,大量采用逻辑连接词,因此产生“形合”的特点。而汉语语言更注重整体,源于中国哲学传统思想,“我人重综合”,有机形成了综合性、简约语言、模糊语义的意合特征。

三、形合意合与翻译简析

我们所熟知的语言翻译有三种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兰亭集序》原文是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懂文言文,那就要借助语内翻译转换来的白话文,才能转向语际翻译。英语重形合,翻译过程中要解决翻译技巧和方法;汉语重意合,要注意文化差异,要呈现文化底蕴。现以《兰亭集序》的翻译为例,说明形合意合与翻译关系。

1.形合意合与增译

例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首先,这句文言文没有主语,汉语语法有时没有主语,达意即可经常出现;但是对于英语而言,没有主语的却是不行,为了完整语法结构,那么必须要把主语增译出来,如本句增译了“it”作为主语。其次,“永和九年”使用的纪年方式是古代社会统治时期产物,即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如果读者缺乏对中国历史相关知识的了解,那么直译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很可能就会不知所云。因此,如要将“永和九年”直译,则需要通过增译的办法,同时换算成出公元年份,况且这样又不失原文风味,达到了两全其美。另外,本句中的“癸丑”涉及中国文化元素即“天干地支”的表达法,即使中文读者都不容易理解,更何况要传递给外国读者。笔者认为,翻译目的论是使读者读懂和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文化因素和色彩。因此,本句需要通过增译手法,采用音译加注释,补译出“癸丑”的来龙去脉,即“the year of Guichou—it is a kind ofinvention to express the yearscounted in the ancient time in China and is still being used now.”显然林语堂先生并未加注释,有点美中不足。

例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该句白话文意思,应该理解为“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修禊活动。”从句子结构分析来看,主语是“我们”,集会目的是“举行修禊活动”。汉语语篇尤其是文言有时常省略语法成分,本句主语是谁。林语堂在翻译时增补了主语,译为“we gather at the Orchid Pavilion”,有助于增添显性连接,不会给读者带来任何不便,而且符合英语的逻辑思维。此外,“修禊”是中国语言文化的负载词。它是古人游春活动习俗,在阴历三月三日,人们戏水洗濯求福,并祓除晦气。林语堂在翻译时做了增补说明,译作“for dispelling bad luck and praying for good fortune.”。

2.形合意合与连接

例3:“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英译文为:“while some others choose to follow their interest and free their minds wherever and whenever they like(林语堂译).”本句大意为: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人居家畅谈抱负;也有人偏爱所好,寄托情怀,放纵无羁。从分析来看,文言文只用两个“或”关联词,就达中文表意,而英语译文中准确用了断句和分句进行连接,用连词“while”表达转折意思,“wherever and whenever”副词表达空间和时间。所以英汉语言之间差异,则是汉语很少用关联词,而英语要表达语义关系,必须增加连接词。

例4:“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翻译为“We sit by the brook and though there areno musical instruments,everyone also can express personalfeelings to hearts content with wine and poems(林语堂译).”本句大意为:大家列坐在曲水旁边,虽无奏乐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就足够畅快感情了。文言文表意运用虚词“之”“亦”等,把句子动作摆出来,让读者理解其内在意义。本句翻译时句尾用介词结构连接“withwine and poems”,来表示与会者的动作和心情。另外,译文还使用连词“though”,及增添副词“also”等实现英语表达习惯,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3.形合意合与重组

例5:“虽趣舍万殊,……不知老之将至于。”翻译为:“Different as theirchoices and moods are,they,with no doubt,would becometemporarily so fulfilled with things which appeal them that theyforget they will grow old soon(林语堂译).”本句大意应该理解为,虽然他们对内对外的取舍都不相同,性格动静喜好差别很大,但是当可喜可贺的事情来临之时,他们感到欣然自足之时,衰老也即将要到来竟然都会忘记了。这段英语译文要进行顺序调整,需要破句重组,在主语之前增添了“as”连词,采用陈述语气的时态词“would”,还用“so...that...”结构来衔接。“文言文重意合,形散神聚。相比而言,英语句子重形合,形态明晰,结构严谨,语段扩展呈聚集性”。

例6:“固知一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翻译为:“I know it is not true to say that life and death are the samething,it is absurd to regard long life as early death(林语堂译).”本句大意应该这样理解,故把死与生看成一样是荒诞无稽的说法,把生命的长和短当成一样是虚妄之谈的说法。由此可见,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英语句式结构特点,有时要重新组合,把句子翻成树状,向句尾延伸,用关系词连接作后置定语,达到层次分明,句子比较紧凑,语义逻辑完整。

4.形合意合与典故

典故是指文章引用历史传说、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增添文采,增强说服力,它属于一种修辞手法。《兰亭集序》中的典故翻译是一大难点。对于典故翻译,通常处理方法不外乎直译和意译,这也是形合意合需要注意的地方。

例7:“齐彭殇为妄作”。古代社会表达长寿的说法有很多,比如松鹤延年、寿比南山等等。该句话中的“彭”字实际意义为彭祖,就是古时人们所说的长命百岁,享年八百。原文里的“殇”字实际意思为“殇子”,即没有到成年就死去。要翻译出这两个典故的真实内涵,传递出中华传统文化意蕴,其中还夹杂着作者的感情变化。因此必须要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为“long life”和“short life”这样简洁明了,方便英文读者阅读和理解。

例8:“流觞曲水”的意文为古代上巳节宴集习俗,人们相聚环曲的水流旁,边喝酒边作诗,把酒杯放置水的上流,杯顺流而下,任取就饮之,故称为“流觞曲水”。此处林语堂先生用意译—“serve the guests by floating the wine glasses on top for their drinking”,而非直译的方法。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交流。译者必须充分地了解情况,不同民族,有着不同历史意蕴;不同社会,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然后要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语意,采取灵活译法,能直译就直译,意译时注意语境内涵,要准确译出原文意思,传达给英语读者。

四、反思与结语

林语堂英译本《兰亭集序》,既体现了他的才华横溢,又突出了他的英文功底,确实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翻译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词无固定的意义,词无固定的翻译。中国文化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经典作品不计其数,流传下来的作品多数以文言文作为载体记录。如何打破语言隔阂,读懂原作品的内涵,是摆在所有译者面前的一道坎。其次,英汉形合意合没有绝对形式和意思上对立统一。不论英文和汉语都是用于交际,不然语言就失去存在价值和意义。因此纯形合的语言,并非源于不二法门的原则,否则就无法表达社会生活的真实现象。反之亦然,纯意合的语言,并非止于深不可测的意涵,否则就无法让人理解,甚至不知所云,凡是这样都不利于交际和交流。因此,对于翻译而言,既无现存一一对应的法则,也无按部就班的转换格式。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恰当地做好翻译,难点关键在于译者本身的语言功底,以及对具体的原文理解程度。

综上所述,形合与意合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孤立存在于某一种语言中,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译者不仅应注意两种语言外在特征,即结构逻辑差异,而且更要深入细致地理解内在差异,即哲学观及思维方式不同。只有透彻地领悟中西文化的差异,把握形合与意合的规律,照顾两种语言之间差异,译者必须领悟原文的意,也必须注意符合译文的形,还要译出原文语言特色,才能更好地译出精品,传承文化,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林语堂主语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绍兴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