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流音乐学科特色教学管理及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为例

2022-09-27 16:05赵琳娜
大众文艺 2022年17期
关键词:音乐学教学管理学科

赵琳娜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600)

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管理的中心环节。教学管理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是研究高校管理大系统中所产生的教学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上音音乐学系学科发展正是在学校规范和科学的教学管理中,从胚芽日益成熟,走向“双一流”目标发展,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上音音乐学系教学管理与学科发展的渊源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正式成立于1982年。早期音乐学系有黄自、萧友梅为代表的音乐理论奠基人,再到德高望重的音乐理论前辈沈知白、钱仁康,后有著名教授夏野、谭冰若、陈应时、沈旋、钱亦平等权威人士,为国内音乐学事业和理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1979年至1980年成立的音乐研究室和音乐研究所,到1982年音乐学系正式成立,使得教学管理体系日趋壮大,促进一流音乐学科的建设形成。其以传统学科基础研究为核心,将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发展为两翼,在扎根本土音乐文化的同时,并西为中用,引进转化理论成果,跟进科学与系统的教学机制水平,凸显了高校学科的管理特色。

二、上音音乐学系学科管理特色

(一)“立德树人、服务为基”的管理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上音音乐学系的学科管理,立足新时代政治站位和思想理念,将艺术的美育功能性贯穿其中,强化立德树人的高校教育宗旨,服务国家繁荣社会。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将本科教学部和研究生教学部为主要管理对象,并开拓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与研究机构。二是夯实基础传统学科,发展交叉学科,挖掘新学科建设。

(二)“传承文化、改革创新”的学科精神

上音音乐学系继承文化与传统,重视基础理论学科教育,比如音乐学写作、音乐学分析方法和综合实践、音乐学分析基础综合课程(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大型曲式分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作品分析等。同时注重交叉学科和新型学科融合及改革创新,例如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批评、世界音乐、音乐剧研究、流行音乐研究、民族音乐学等,以中西合璧的理论体系,完善学科布局。其中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学理论为一级学科,下属分别包括中西方音乐研究和音乐美学、音乐审美心理学、当代音乐研究学科等。基础和新型学科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对作品技术的理解能力,从旋律、调性、风格中能够加强学生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出“德艺双馨、包容实用”的高校人才。

(三)“德艺双馨、包容实用”的人才培养

学科发展是为了丰富和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同样作用于学科发展。音乐学系加强以本科教育为根本,研究生发展为重点,博士和博士后集产学研为转化成果的人才发展模式。音乐学系教学管理体系以高精尖人才培养路径为主从五年制的本科到三年制的硕士研究生,再至三到六年的博士人才培养,或进修人才专业的培养等,其人才培养持续稳定。据调研,音乐学系很多毕业生在就业中遍布全国各音乐和艺术院所、大学、媒体和出版社,很多人已经成为音乐事业发展的骨干人才。比如音乐学系青年骨干教师如王丹丹、李小诺、邹彦老师,为音乐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不断输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力。

(四)“援西立中、化用为体”的国际视野

上音音乐学系在学术提升中,一直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地著名的音乐学者进行邀请讲座专题和访谈。同时在教学教育中注重师资的培训,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增加和拓展音乐学老师的专业视野及技术深入。此外,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学系接受和培养了来自不同美国家与地区的留学生,在弘扬和传播祖国优秀音乐遗产的同时,也促进了海内外的文化交流。四种特色的主要教学管理视角,为构建上音音乐学系一流学科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音乐学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在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号召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湛(即“三精”)的人才培养方式,高效提升学生音乐意识形态水平,发扬音乐科研学术理论,推动音乐技法创新。并实施“多轨制”音乐人才培养路径,为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及艺术感官的审美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听、写、述、演、知的音乐学人才观

音乐学专业具有注重理论基础和文字水平功底较深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中,以听、写、述、演、知为主。听,是对音乐的音高及旋律声音的分辨,包括对音乐作品的风格把握及判断;写,是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或评论性的感受,包括对音乐的和声、配器、织体、节奏、速度等要素的研究;述,是对音乐作品的陈述或是讲述,口头的表达和直接性宣传;演,是实践中对理论的最佳演绎与诠释,比如在建立音乐分析的基础上,可更好地理解一部器乐曲,通过演奏进而提升专业的敏感性;知,则为感知,用思辨的理论去理解作品的哲学语境和美学意义。听、写、述、演、知是音乐学人才观的培养根本与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三精”融合的培养方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意义。

(二)“三精”融合的音乐学人才培养路径

1.思想精深之音乐意识形态的培养

音乐学中的思想精深,指音乐意识形态的一种转化。即是音乐语言符号中一种能指的意识形态。音乐意识形态的所指与能指在符号中可建立相互统一的关系。其包括组成音乐语言的各要素,锻炼和培养了专业人才的基本音乐素养、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感知能力。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对本、硕、博三个阶段开展不同程度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实现培养人才的音乐意识形态。比如,本科阶段要求学术了解基础音乐学知识,从“面-点”,重在“点”的知识培养;研究生阶段,则要求深入性研究,培养“面-点-面”的逻辑思维;博士阶段,是全面智慧的结晶,主要培养“点面”之间的灵活贯通,再到“原创的意识充分与结构有效自足”。

2.艺术精湛之音乐理论实践的培养

对音乐学中的音乐理论实践培养,即为音乐表演。宏观而言,在掌握一部音乐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创作动机之后,就可以进入作品的细节分析,如曲式结构、节奏节拍、表情术语、情绪情感等,建立在以理论支撑的基础之上,再用演奏的方式将作品展现,可为社会输入更多复合或双向结构型音乐学人才。不可忽略的是,大多在音乐学专业的人才,都已是有器乐功底的学生,从而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为培养出更多艺术精湛的音乐学人才,发挥了鲜明的优势作用。

3.制作精良之音乐技法创新的培养

音乐制作精良是音乐技法创新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在音乐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媒介手段和培养方式。在音乐技法创新中,以现代分析为例,有申克分析法、艾伦福特分析法、传统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技法、热门的数列分析法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开设了基础性的学科如和声、复调、配器、曲式分析等,研究生开设了作品分析、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课程。由此可见,音乐技法的创新对于音乐学人才专业技巧的提升及培养,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三精”融合的音乐学人才培养方式,是意识促进实践,实践反之能动性意识,进而达到二者合一,体现了技术促进人才培养的意义。为“多轨制”音乐学人才培养路径,埋下坚实的伏笔。

4.“多轨制”音乐学人才培养路径

“多轨制”音乐学人才培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才培养路径模式。以下提出三种音乐学人才路径培养模式。其一,纵横双轨的教学体系核心走向;其二,交叉及分支学科的同步并进制;其三,展开产学研合体的多层次结构。

(1)纵横双轨的教学体系核心走向

纵横双轨的教学体系走向,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与横向有序的时间轴,衍生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路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教学体系,纵向自上而下来看,教学体系课程呈下行递增状态。研究生和博士相关的课程专业,主要有艺术哲学与批评、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中国音乐研究、西方音乐研究四大主流学科方向;本科生相关的课程专业,开设音乐学写作、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音乐学导论、音乐概论、中西音乐美学思想史论、民族音乐学、音乐分析基础综合课程、文献研读与研习等专业,内容齐全。

纵向自下而上来看,反之,教学体系课程呈上行递减状态,以高精尖人才培养路径为主。如就业路径方向为全国各音乐院校、高校或统筹音乐领域的事业型骨干人才等。

横向有序的时间轴来看,音乐学系从五年制的本科到三年制的硕士研究生,再至三-六年的博士人才培养,或进修人才专业的培养等,其人才路径持续稳定。“纵横双轨”的教学体系核心走向,是发展交叉及分支学科人才路径的前提条件。

(2)交叉及分支学科的同步并进制

音乐学专业交叉学科的人才路径,指发展“1+X”或“1+X+Y”等跨学科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多元学科共存的现状已是常态,也是国际音乐学趋势走向。比如音乐学与心理学研究、音乐学与数学研究、音乐学与计算机研究等热门学科的结合,从跨界中,为音乐学专业创新带来更多的发展性空间,并创造宽泛性的就业音乐人才路径等。与之相对的音乐学专业分支学科人才路径,是相对于一个主流课程,再细分出一个或以上的学科人才培养。比如上海音乐学院开设的中国音乐研究,包括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史两个学科,人才路径精益求精。综合发展交叉学科及分支学科,以团队精神合体,可孵化产学研研究成果。

(3)展开产学研合体的多层次结构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在博士阶段以产学研转化成果的人才培养路径为主。发扬科研精神,创新理论体制,开发教学体系。并加强海内外音乐交流与合作,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交流的路径中,特色彰显。

结语

从上音音乐学系教学管理视角中看出,学科精神、人才培养、国际视野是教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主干线。其路径实施适用于高校教学管理方法,也形成对各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存在的教学管理问题提供借鉴和引发新思考。一是发挥科学党建组织、增进思想引领。高校教学管理核心是人的管理,一流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实施一流音乐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科学姿态。提高从政人员基本素养,以马克思列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一系列精神严格要求自己,高度具备政治思想理论水平;二是提升管理岗位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和测评,也可实行期满轮岗,不同岗位学习交流,丰富实践经验;

二是以科学知识创新教学管理手段,促进一流学科发展。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升评估手段,加强一流音乐教学管理机制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以本科教务管理为主,发展研究生、博士教学管理体制,完善扩充一流学科建设,交叉学科发展,新学科并进的教学管理模式。遴选优质师资力量,优选专业精湛的骨干青年教师。提升评估手段,改进学生学分制,联合导师培养或者中外联合培养,因材施教,并健全奖惩机制和激励政策。三是优化智慧信息平台、促进管理效应利用智慧信息和手段,促进一流音乐学科教学管理,满足学生获得资源和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新媒体运营,公众号推广,增进教学管理的宣传。实行网络平台管理,比如OA系统的数据应用与统计,实现教学管理的便捷和高效性,第一时间捕捉学生和教师的信息需求和更新需要。拓展线上、线下教学管理模式,为音乐一流学科留出更多的探索空间性和可能性。

同时注重“三精”音乐学人才培养方式,即思想精深之音乐意识形态的人才培养、艺术精湛之音乐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制作精良之音乐技法创新的人才培养,其意义非凡。一是,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官能力,认识了音乐的美;二是,贯穿智慧音乐教育,可为社会提供实用性教育音乐人才;三是,进一步拓展音乐学人才的学术水平,加快建立健全音乐学科建设步伐。从而更好地实现“多轨制”音乐学人才培养路径,包括纵横双轨的教学体系人才路径,交叉及分支学科共发展的人才路径,以及产学研合体的结构性人才路径。其人才实施路径的过程中,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兼顾交叉新型学科,将为培养音乐学人才带来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一流音乐学科教学管理的特色发展,要向上音音乐学系学科管理特色看齐,联合学校和院系的教学管理力度进行服务与建设。增加“立德树人、服务为基”的管理理念,树立“传承文化、改革创新”的学科精神,加强“德艺双馨、包容实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开拓“援西立中、化用为体”的国际视野。

①陈青.高等学校教学管理[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②引自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

③引自http://musicology.cn。

④引自www.shcmusic.edu.cn。

猜你喜欢
音乐学教学管理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