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桂止眩汤联合腕踝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22-09-27 13:00邱广育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腕踝针椎动脉分值

邱广育,王 正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中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颈椎病为临床多见疑难杂病之一,其多发性、反复性的特点高度损害中老年人群生活,患者人群年龄也呈下降趋势。而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在颈椎病的各型中占据重要地位,约占所有类型的20%~25%[1],系颈椎筋骨平衡失调、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病变下,造成椎动脉管受机械挤压作用力,导致相应血管血流不畅、缺血造成的综合病变。

临床中CSA的治疗方式多为西医治疗,亦早期可以缓解患者部分临床症状,但因其不具有个体差异性、远期效果不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弊端。[2]故比较而言,祖国医学具有丰富的经验,临床效果较好且副反应较少等优点。

导师王正主任中医师从师本院名老中医丁鄂教授,习得其临床用药之学术心得,在灵活运用龙桂止眩汤治疗CSA的同时,联合腕踝针治法,取得良好疗效,为进一步研究其可靠性及疗效,本研究选取2020年10月1日—2021年10月1日就诊本院骨科门诊的52例CSA的患者进行实验,探究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20年10月1日—2021年10月1日就诊于本院骨科门诊的52例CS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46~70岁,平均(55.61±3.82)岁;病程6~18月,平均(9.59±0.86)月。对照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44~71岁,平均(55.58±3.91)岁;病程5~17月,平均(8.59±0.87)月。2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要求。

1.2 诊断标准 符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3]中的CSA诊断标准,其眩晕症状以突发性和体位性为特点;具有颈椎椎体和(或)椎间盘退变的表现;辅助检查中X线表现为颈椎曲度、椎体形态结构、椎间隙的病变;椎动脉等相应血管的血流阻力改变可通过彩色超声检查明确。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实验对象在参与研究前1月未行任何治疗;经相关检查明确颈椎退变及血管血流改变;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本实验,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4 排除标准 入组后发现不满足实验要求者;颈部及腰部手术史;研究过程中无法继续参与实验的患者,包括对治疗不耐受,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实验过程中依从性差不按照本实验要求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患者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规格:20片每盒,5 mg每片)5 mg/次,1次/d,连续干预2周[4]。

1.5.2 观察组 采取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接受龙桂止眩汤联合腕踝针的中医综合治疗。(1)龙桂止眩汤的药物组方为:肉桂10 g,地龙30 g,当归10 g,川芎10 g,葛根30 g,白芍15 g,羌活15 g,防风10 g,姜黄10 g,天麻10 g,僵蚕10 g。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1周为1个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2)腕踝针操作如下:取双侧上1区、5区、6区,定位准确,规范消毒。以一手作为压手固定针刺部位,另一支为刺手稳持针柄及针体,平刺角度快速透过皮下,深度以针体紧贴皮肤为适,以针感弛软为宜。若刺者感觉针下如鱼吞勾,表明刺入过深,应调针的深度至浅筋膜层,不求针感。针刺深度以1.5寸为宜,留针30 min,每日1次,7 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ESCV评分量表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ESCV)评分[5]于治疗前、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即刻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分值0~40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不显,生活影响不甚。眩晕、头痛、颈项部不适、日常活动、精神与心理5项内容进行量表评分。其中头晕分值规定0~20分,包括程度(0~10分)、频度(0~5分)、持续时间(0~5分)等项目;颈项背部疼痛、日常生活学习、精神与心理分值评价均为0~5分,头痛评分范围为0~4分,各类型分值代表着症状的程度大小如何。

1.6.2 临床疗效

1.6.3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实验过程中,回访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出现的不良反应状况及个数,所有实验对象严禁使用非实验药物,严格要求患者饮食起居等。

1.7 疗效标准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ESCV分值下降≥90%为痊愈;上述症状、体征好转显著,ESCV分值下降76%~<90%为显效;上述症状、体征稍好转,ESCV分值下降31%~<76%为有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ESCV分值下降<31%为无效。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2组治疗前后ESCV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ESCV量表评分比较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在干预中有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1/26);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3.08%(6/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P=0.034)。

3 讨论

CSA系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从而应力作用于椎动脉及相应交感神经丛,导致椎动脉狭窄痉挛,继而出现眩晕、颈项部不适、头痛等不适症状,很大程度降低人们生活学习效率[6]。当下西医治疗CSA主要采取口服药物、机械牵引、电热磁疗等保守治疗,存在一定的疗效,但其具有不良反应多、远期疗效不可靠等因素,祖国医学主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式,舒筋活血,祛风解痉,不仅疗效可观,且安全可行[7]。

祖国医学认为CSA归属于“眩晕”、“眩冒”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为风寒湿邪、劳伤筋骨导致筋脉痹阻及血运不畅。治疗的侧重点应以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湿为要。《素问玄机原病式》云:“风气……为之旋转。”其阐述了颈型眩晕与内外风相关。《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为之眩”,认为眩晕多为上虚下实、虚实夹杂之证。在本次研究中龙桂止眩汤为安徽已故名中医丁鄂教授的经验方,导师王正主任在其基础上,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多年在临床上灵活使用,疗效可靠。龙桂止眩汤具有活血解痉、温经祛寒之药效,方中肉桂、葛根、羌活、防风温经祛风寒而解痉挛,缓解肌肉僵硬,即可相应改善血管压迫状态;地龙、当归、川芎、白芍、姜黄可活血行血,扩张椎动脉,改善颅脑基底血液循环;天麻、僵蚕息风止痉。诸药合用,脉通血行,晕感自平,有助于加快患者症状改善。单一利用中药内服治疗CSA,虽然经济方便,且疗效可靠,然多见效较慢,故需加用毫针治疗,才可疗效显著,尚有研究表明[8]腕踝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CSA,故采取腕踝针的针刺方法。

腕踝针系军医大学附属医院1966年基于经络学说提出并应用于临床当中[9],腕踝针将腕踝分为十二区,外通经络,内连脏腑,故可治疗全身各部病症[10]。腕踝针的取穴位于腕踝周围,这与六经分治和针灸学中的五输穴均有关联,具有通经气,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有研究表明[6]腕踝针既有镇痛、解痉,且具有改善病处的血液循环[11]。

本文针对龙桂止眩汤加用腕踝针治疗CSA的效果展开研究观察,从实验结果可知,观察组在西药干预的基础上接受龙桂止眩汤加用腕踝针处理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6.15%,高于对照组的7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表2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分值量表各方面好于对照组(P<0.05);且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表明祖国医学在治疗CSA方面,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根据临床治疗经验及相关研究可知,针药并用的中医治疗方案要好于单一西药方案,本文所使用的龙桂止眩汤联合腕踝针治疗方案是基于整体观念的思想,注重辨证论治,针药联合,中药组方为已故名中医丁鄂教授的经验方,随证加减。针刺手法为优于普通针刺的腕踝针,在临床治疗CSA中收获了满意效果。该针药并用的中医特色手法疗效显著,依从性强,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综上所述,在CSA患者一线治疗中,采用龙桂止眩汤加用腕踝针治疗方法具有高效合理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腕踝针椎动脉分值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腕踝针通过提高血清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