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MSCTE)的临床价值

2022-09-27 07:20张永娣
甘肃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肠病炎症性肠壁

朱 娜,张永娣

(1.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2.甘肃省武威市中医院放射科,甘肃 武威 733000)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以腹泻、腹痛或伴有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于一种特发性肠道疾病。据流行病学统计发现,该病好发于青少年,年龄段主要是20~30岁人群。通常情况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症状反复发作,其炎症严重程度及发病部位决定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此外,该病具有起病缓慢的特征。疾病类型包括两大类: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管结构盘曲于腹腔内,互相重叠,移动度大,复杂特殊的解剖结构,导致肠道疾病种类繁多,加之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饮食结构变化越来越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炎症性肠病的发生率明显提升。

肠道病变多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临床常常会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其诊断一直是临床的难点,传统的肠管检查方法很多,包括消化道X线造影、内镜、超声、常规CT、磁共振肠管造影等,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超声检查主要通过服用胃肠道造影剂充盈胃肠腔,清除腔内气体、内容物等对超声波的干扰,无不适感及创伤性,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的胃肠疾病筛查及跟踪治疗效果,但对胃肠道周围病变不能显示,且受操作者个人水平影响大。近年来随着CT检查的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作为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应用于临床,其优势在于无创、便捷,检查时间短,费用相对低、患者依从性高;而且通过不同后处理重建更加全景式、多方位显示肠管内外、腹腔及实质脏器的病变情况;扫描范围大、层厚薄,对黏膜下及肠壁结构显示具有独特优势,大大降低病变的误诊率;其缺点是有电离辐射,对于孕妇及幼儿不能适用,并且CT图像为静止图像,无法观察肠道运动情况、不能观察肠道病变黏膜色泽。

正常情况下肠管处于收缩状态,病变难于显示,口服对比剂充盈肠管对病变的显示极具优势,以往临床大部分用水作为对比剂,其多应用在胃及十二指肠、近端小肠的显示,应用相对比较广泛、简单、方便,但是水分经过空肠时大部分会被吸收,仅有很少部分可以到达回肠及其末端,且结肠不能得到很好扩张,容易造成疾病漏诊、误诊。将对比剂换为2.5%甘露醇溶液(每1 000 mL由20%甘露醇250 mL+5%糖盐水500 mL+水250 mL配成),CT值与水接近,口服后不被小肠吸收,呈等渗溶液,大剂量口服也不会影响血浆渗透压,口感微甜,口服后排尿少,整个胃肠道扩张程度良好,目前被认为是小肠充盈最理想的对比剂。

本实验选取6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结合诊断检查结果,发现多排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诊断方案的应用价值较明显,得到充分有效的扩张影像,从而有利于小肠病变的检出和诊断,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共68例,将其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随机分组,34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给予超声检查方案,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占:19例、15例,病程最短3周,最长19年,平均(32.06±2.15)个月,年龄最小14岁,最大68岁,平均(32.91±5.32)岁;34例患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多排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MSCTE)检查方案,女性和男性患者分别占:16例、1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7岁,平均(31.84±5.29)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年,平均(32.69±2.21)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基本资料,数据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均存在腹泻、腹痛、血便、体重减轻等症状,结合内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及其家属均积极配合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重大脏器功能损害者、血液系统疾病者;传染疾病者;精神疾病者,不积极配合实验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患者检查前4 h,告知禁食,检查时使用探头为3.5MHz-5MHz,依次扫描检查患者的盲肠至乙状结肠部位。随后用线阵探头:7.5MHz-14MHz对可疑似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扫描检查期间,务必要仔细观察,结合影像特征,进一步分析患者肠管壁内外情况、结构层次及病灶的其他内容。

观察组采用多排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MSCTE)检查,对该组患者检查前,先使用导泻剂为肠道做好准备工作,对患者进行检查前,大约45 min给予2.5%甘露醇,用量为1 500 mL,按照3次给患者口服,期间每间隔15 min口服一次,随后给予注射山莨菪碱20 mg,再过15 min对患者进行螺旋扫描检查,采用128排螺旋CT检查,参数:160 mAs,120 KV,扫描检查过程中,采用平扫的形式对患者膈顶-耻骨联合处检查,完成后实施增强扫描检查。对比剂:按照每毫升300 mg碘海醇进行,注射速率:3.5 mL/s,动脉延迟时间:20~50s,静脉延迟时间50~70s,空腹状态下为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检查后,实施平面及容积重建,结合数据信息及图像特征,进一步确诊。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检查准确性和敏感度。其中敏感度判断方法:检查结果为真阳性与金标准检查之比;准确性:检查结果为真阴性、真阳性之和比患者总数;金标准:小肠镜或结肠检查结果。

1.5 统计学分析

软件SPSS 22.0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用χ2检验,分别用±标准差、%表示,统计学意义判断标准:P<0.05。

2 结果

2.1 2组检查结果比较

比较2组检查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6.59%、64.8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敏感度分别为96.24%、69.27%,2组数据比较,观察组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度均较高,数据组间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 2组检查结果对比

3 讨论

临床将炎症性肠病分为两大类: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出现后,主要对患者结肠和直肠造成损害[1]。而克罗恩病主要对患者口腔到肛门的任意一段胃肠道部位造成损害,其中较为多见的是小肠末端和结肠部位。临床上该病不能彻底治愈,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通过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截止目前,临床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界定,初步研究认为,其与肠道免疫反应异常有较大的关系。而外界环境影响、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结构变化与该病的发生也有非常大的关系[2]。通常情况下,各种引发异常免疫反应的因素都会导致疾病出现,而异常的免疫反应会直接攻击患者免疫系统中消化道的正常细胞,使得肠粘膜发生炎性改变或损害,此过程可将病变从慢性炎症演变为急性炎症。

超声检查是临床判断诸多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实验将其用于检查炎症性肠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总体价值不太大;检查前,先为患者做好肠道准备工作,其目的在于扩张患者的肠道,促使肠道检查更加清晰,检查前4 h让患者禁食,可避免检查过程中出现外来物或肠道其他内容物影响最终检查结果,从而提高检查准确率,降低误诊或漏诊率。而多排螺旋CT让患者口服2.5%甘露醇1 500 mL,其目的是对小肠实施造影,口服后不易被肠道吸收,无毒性,无明显不良反应,通过大剂量口服扩张肠道,并在肠腔内短时间充盈肠管,因此能更好显示肠道黏膜、肠壁病变,并且对肠管外并发症清晰显示,提升检查效果[3]。对于不明原因的肠梗阻、肠道麻痹及不能进食的患者,不适宜行此项检查,以免造成肠道症状加重,所以,在进行口服小肠CT造影检查前,需要做CT平扫以了解肠道和腹部情况。

有报道对比剂在小肠充盈的最佳时间分别为:空肠充盈时间平均为5~15 min,近段回肠充盈时间为10~20 min,回盲部充盈时间为25 min左右,结肠充盈时间为35~45 min,每隔15 min口服500 mL,视患者情况45~60 min服尽;同时扫描前15~30 min肌内注射山莨菪碱(654-2)20 mg,用于抑制肠道的蠕动,减少运动伪影,延长对比剂在小肠停留时间,有利于小肠病变的检出率,但是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增生、颅内压增高、肠梗阻及心动过速患者禁忌;另外可通过训练患者呼吸、注意屏气等方式,减少肠道运动伪影,并且MSCTE可以连续无间隔迅速扫描,能在一个呼吸周期内完成扫描,同时达到最大限度减少呼吸伪影,因此也可无需用山莨菪碱(654-2),所以,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应用解痉药。

小肠是机体吸收营养、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在人体解剖上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走行迂曲且弯曲度明显,肠道间相互叠复、堆积,影响最终的检查结果,临床采用其他方案检查疾病有一定的难度。使用多排螺旋CT能够全面判断疾病情况,同时可以对周围组织及器官准确分析,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认可[4]。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能实现良好的效果,检查过程中,还可以帮助观察并判断其他肠道疾病,从而对患者肠道进行整体分析;扫描检查后,能够对患者肠道内的病变位置、病变大小进行准确定位,此外,还可以对患者肠道的细微病灶及黏膜病变程度进行分析,其总体应用效果的价值比较大。

MSCTE检查时将肠道造影检查与CT检查相结合,不仅弥补单纯CT检查的局限性,而且能够实现对肠道的全面分析。而对比剂的应用,可最大限度扩张患者的肠腔,还可以将肠黏膜展平,最终提高诊断分析的精确性和全面性。克罗恩肠病MSCTE表现为:多发节段性、跳跃性累及肠管(全消化道均可累及),肠壁增厚、肠壁强化、溃疡与息肉样增生、肠管变形、梳样征、脂肪爬行征和肛管病变等;活动期典型变现为肠壁明显增厚,轻、中、重度增厚:肠壁厚度分别约3~5 mm、5~9 mm、≥10 mm;肠黏膜明显强化伴有肠壁分层改变,黏膜内环和浆膜外环明显强化,呈“靶征”或“双晕征”;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迂曲,呈“木梳征”;相应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模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短径>1.5 cm,活动期和缓解期均可见;慢性期表现为多节段病变,肠壁增厚,肠腔变形、狭窄,肠壁无分层强化,呈轻度均匀强化或无明显强化[5]。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一般最先起始于直肠、乙状结肠,呈连续性病变并逆行向上发展趋势;管壁增厚一般小于10 mm,肠腔可略狭窄;活动期肠壁亦可见分层强化,横断面呈“靶征”改变,黏膜下小气泡影,肠系膜密度增加、肠系膜侧血管增多,周围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融合倾向,直径多<10 mm;后期结肠袋结构消失,管壁僵硬、管腔变窄,呈铅管征改变[6]。

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准确性为86.59%、敏感度为96.24%,对照组的准确性为64.81%,敏感度为69.27%,观察组检查方案的准确性和敏感度均较高,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本次实验对炎症性肠病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取得了明显的诊断价值。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先对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对小肠进行扩张,然后实施平面扫描检查,同时配合多平面重建法,从而对病灶部位、范围及活动性情况作进一步判断,此外,检查过程中,仔细观察还能够对炎症性肠病的恶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做进一步评估,以便在后期临床治疗中做好预防工作,提升疾病治疗的总体效果。这种诊断检查方法,对病灶可以全面观察并分析,除了对炎症性肠病能够准确判断以外,在临床上还能够对其他肠道肿瘤疾病进行诊断分析,结合患者肠壁增厚情况了解病灶[7]。总结临床发现,对患者进行诊断检查期间,为了提高准确性和检查效率,需要临床影像医师与消化科医师相互配合,才能不断改进检查方案,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结合数据信息,为后期临床的治疗工作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判断依据。

综上,为了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减少临床误诊、漏诊现象,建议推广应用多排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MSCTE)方案;另外,对于无急腹症或存在肛瘘、肛周脓肿患者及孕妇、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可否行MRE检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肠病炎症性肠壁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