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综合案例工作坊的应用研究

2022-09-28 06:06周红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工作坊内科效能

周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陕西 西安)

工作坊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学生群体围绕某个主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活动、讨论、演讲等方式参与主题研究与学习[1];案例教学往往注重的是知识能力的转化,是一种集启发性与实践性一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通过共同分析实际案例,将抽象性理论付诸实践,实现理论知识具象化,既易于学生理解,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于临床教学中综合案例工作坊的具体应用价值,各学者均展开了大量研究。刘晓菲等[3]为探究外科护理综合案例工作坊对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将某院2017级进行外科护理学习的98位护生随机分为观察组(48人)与对照组(50人)。对照组实施外科护理常规教学,采取传统讲授方式进行案例教学;观察组在常规讲授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外科护理综合案例,以工作坊形式组织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开展,通过对比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与各维度得分情况,发现观察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验证了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在外科护理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行性。本研究结合临床试验研究,通过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的应用,探究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行性,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一 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分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期间在我院呼吸内科参与医学实习的学生89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3人,男生18人,女生25人;均为本科生,平均年龄(19.35±1.23)岁;上学年度各学科期末平均(75.98±4.32)分。采用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46人,男生26人,女生20人,平均年龄(20.04±0.25)岁;上学年度各学科期末平均(74.56±5.18)分;两组均自愿参与实验研究,且一般资料、知识能力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二) 方法

两组实习时长一致,均由科室主任及副主任以医院《实习医生管理规范及标准》为指南地带教,带教计划统一。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即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查房,参与病例分析、科室讲座等,系统学习学呼吸内科常见疾病病因、病理改变、临床特征,掌握呼吸内科疾病诊治要点及常规查体、临床检查基本技能。

观察组在常规带教基础上引入呼吸内科综合案例,应用工作坊开展教学。案例均来自科室典型案例,由课题组集中搜集并整理入库。随机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3~4人。各组除完成常规实习任务外,还需参与科室综合案例讨论,主要分三个阶段执行。

1.第一阶段:教师提前将呼吸内科教学案例发布于实习生管理平台,并结合学生不同临床岗位能力设置学习任务,包括疾病评估、常规检查、疾病诊断与诊疗方案确定等。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结合学习任务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2.第二阶段: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问题设置法引导学生以工作坊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适时开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自评,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指出各小组的有点与不足之处,达到各小组相互学习,扬长避短目的。

3.第三阶段:针对小组讨论的内容,由小组长整理成一份完整的病例分析报告,并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出病因、诊断、治疗等内容,上传至实习生管理平台由教师查看,教师在查看各小组分析报告后及时进行评价反馈。

(三) 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后,由科室领导组织实施学生岗位能力评价,包括呼吸内科理论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病例分析等,理论基础知识主要报站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呼吸衰竭等;临床技能包括胸腔穿刺、动脉采血、肺功能检查等;病例分析能力以呼吸内科综合案例库中随机抽取的案例分析测评结果为主。随后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岗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成就等5个维度的学习感受进行调查,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进行测评。

(四)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一) 两组岗位能力比较

经对比,观察组学生呼吸内科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及病理分析等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岗位能力考核结果(±s,分)

表1 两组岗位能力考核结果(±s,分)

组别 基础理论知识 临床技能 病例分析对照组(n=43) 72.52±6.68 81.16±4.63 82.68±7.05观察组(n=46) 76.85±8.72 85.92±6.65 87.44±5.08 t 2.6164 3.8906 3.6722 P 0.0105 0.0002 0.0004

(二) 两组学生学习感受评分比较

通过对比两组学生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岗位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成就等5个维度的综合评分,观察组学生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岗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成就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岗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成就得分比较(±s,分)

组别 学习兴趣 基础知识 岗位技能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成就 总分对照组(n=43) 14.52±1.23 15.13±1.25 15.02±1.25 15.22±1.18 15.45±1.03 80.28±2.83观察组(n=46) 15.22±1.63 16.45±1.22 16.26±1.26 16.28±1.03 16.52±1.18 83.85±3.45 t 2.2747 5.0405 4.6573 4.5225 4.5439 5.3161 P 0.0254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三) 两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比较

通过对比两组学生教学前后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情况,教学前,两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及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教学后,观察组各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教学前后两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的比较( ±s,分)

表3 教学前后两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的比较( ±s,分)

时间对照组(n=43)观察组(n=46) t P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教学前34.29±2.26 34.28±2.56 0.0195 0.9845教学后35.15±2.62 44.36±2.88 15.7455 0.0000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教学前32.15±3.26 31.99±3.58 0.2200 0.8264教学后32.74±3.55 40.42±2.75 11.4518 0.0000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教学前66.52±4.81 66.18±5.14 0.3216 0.7485教学后67.28±4.82 75.44±5.75 7.2291 0.0000

(四) 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

比较两组学生教学后评判性思维能力各维度得分与总分情况,发现观察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寨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教学前后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教学前后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 ±s,分)

组别 寻找真相 开放思想 系统化能力 求知欲 自信心 认知成熟度 总分对照组(n=43) 34.36±6.04 39.25±4.88 36.05±5.68 41.62±6.44 34.08±4.33 39.36±6.88 258.72±20.82观察组(n=46) 45.28±5.38 44.25±4.62 43.28±4.75 45.98±5.23 44.65±3.89 44.55±6.22 306.44±18.89 t 9.0187 4.9653 6.5300 3.5163 12.1292 3.7372 11.336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7 0.0000 0.0003 0.0000

三 讨论

(一) 综合案例工作坊能显著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及教学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在呼吸内科实习生临床教学中科学应用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学生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技能及病例分析能力提升明显,显著优于传统带教模式。在该模式应用实践中,通过案例库的建立,可使临床教学更具针对性,与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及岗位要求高度吻合[4]。对于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的应用,临床案例均来自本科室,内容全面典型,涵盖了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且多为混合型、复杂型、危重症型病例,各病例均涉及到科室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职业素养,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生岗位职业能力匹配度较高[5]。作为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师生、生生协作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组织、引导功能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工作坊的基础是小组合作学习,倡导的是多元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开放,提升了教学效率。综合案例工作坊以案例为基础,学生在临床真实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案例既包含病因探究、病理分析、临床表现、疾病鉴别等基础知识,又包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紧急救治技术等临床基本技能,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模拟练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在与同伴交流、师生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自我知识架构,促进了理论水平、技能的同步提升[6]。

(二) 综合案例工作坊能提升学生学习感受与评判性思维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科学应用将综合案例工作坊,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尤其在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呼吸内科疾病大多具有迁延性、综合性特征,传统的带教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丧失学习主动性,但综合案例工作坊就可将各类抽象画内容通过视频、动画、短视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再加之以工作坊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教学,不仅增进了师生情感,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7];除此之外,学生长期在工作坊模式下学习,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这对其后期学习帮助极大。

(三) 综合案例工作坊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

在综合案例工作坊模式应用实践中,学生以课题为中心,围绕带教教师组成工作坊,并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获得新知。该学习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师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师生均能够获得更多思考与成长体验[8]。本研究将综合案例工作坊引入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之中,通过对比不同教学模式下的两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情况,发现事实综合案例工作坊教学的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常规带教模式下的对照组(P<0.05)。说明,该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位具备较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其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自信、情绪饱满,对于紧张、焦虑及恐惧程度的体验感较少低,认为凭自己的能力与努力,必将各类现实问题处理得妥妥帖帖,从而能够以最佳的学习策略创造性完成学业[9]。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呼吸内科综合案例工作坊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学习感受、评判性思维能力、自我效能感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实施,实现了学生专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对其今后走向医疗岗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工作坊内科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