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观察主题 感悟语言表达 达成语文要素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

2022-09-29 06:21执教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叶老细丝记录表

执教|赵 丽 评析|唐 静

一、回顾所学,创设情境,直奔目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叶老走进了第10 课,了解了课文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的样子,以及怎么爬和脚的变化。通过当记录员,感受到他连续细致观察,体会到叶老先生极其准确、生动的表达。

师:现在正进行“自然科学达人秀”招募解说员的活动,你们有兴趣吗?

生:有兴趣。

师:这次解说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

(生读)

【评析:本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主题,以“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为语言要素。在这一目标下,通过设计“观察员、记录员和解说员”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聚焦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读爬山虎的脚,体会准确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

1.聚焦爬山虎脚的样子

师:做好解说,建议大家先弄清楚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我们先走进第3 自然段。(出示活动要求,指名读。)

(1)默读第3 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画出关键词句。

(2)小组内交流,合作完成观察记录表1。

观察记录表1

师:老师一会儿请一个小组上来进行活动展示。计时4 分钟,大家开始!

(生分小组读文,完成观察记录表1,师巡视。)

师:咱们就先请这组来汇报。

生:默读后,我们组画出这些关于位置、形态、数量和颜色的关键词,填完了观察记录表1。(边说边展示画的关键词)

师:填得准,再读表格,有什么体会?

生:我们为大家说说体会。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作者把爬山虎的脚长在反面都看得一清二楚,还写得清清楚楚,观察真仔细。

生: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态,还有“枝状细丝”不仅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还有粗细,说明作者观察细致。

生:我补充。爬山虎的脚的数量是六七根,作者把有多少根细丝都数得这么清楚,说明作者观察很仔细,用词很严谨。

生:大家再看,作者描写爬山虎的脚的颜色是嫩红的,没有用深红、浅红、桃红,用词准确。谢谢大家,我们小组交流完毕。

师:这一小组学习能力强!抓住这些关键词语、生动的句子,从勾画圈点的语句体会出叶老先生的观察特别细致,再次为他们的会学习点赞。(出示)

◎辨一辨,我能区分哪个是爬山虎的脚?

我的选择是_____,我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这儿有三幅图,请大家对照课文,看看哪一幅图是对的呢,注意一定要说清楚你的依据,还要说准确。同桌商量一下。

(同桌之间交流,师巡视。)

师:谁来说?

生:我选择图片A。我的依据是,第2 自然段第2 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B 图爬山虎的脚和叶子的方向是左右相反,C 图中爬山虎的脚和叶子画的是同一方向,而且后文还说了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B 图中有点粗,就不像蜗牛的触角,所以我选的是A。

师:你们观察也很仔细。有了这一观察发现记录,可为我们当好解说员奠定基础。能这么逼真地画出爬山虎的脚,可见叶老的语言十分——(板书:准确 生动)更说明叶老观察得特别细致。齐读这一部分,再次感受观察细致,表达准确生动。

(生齐读)

【评析:围绕单元学习主题,从整体单元学习目标切入,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于真实情境中能动地选择学习方法,独立地管理学习行为,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软着陆。】

2.聚焦爬山虎向上爬

师: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呢?这可是我们作为讲解员必须说清楚的地方。让我们接着读第4 自然段,继续做好观察发现。(出示观察记录表2)

观察记录表2

(师指名读活动要求)

(1)默读第4 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圈画关键词句。

(2)小组内交流,合作完成观察记录表2。

师:咱们先听这组的学习汇报。

生:刚才我们通过默读第4 自然段完成了表格填写。先由我来讲一讲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师:其他同学,你们填的和他们填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好,继续。

生:我发现这上面的词语都是动词,观察动作可不容易了,作者能把这样细微的动作观察得这么仔细,肯定很细心。

师:你能按顺序给大家梳理这些动词吗?

生:触、巴、拉、贴。

师:大家看,叶老在描写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中用了“巴”这个词,如果把它换成其他词,好吗?

生:不好,因为“巴”写出了爬山虎与墙壁紧紧不分离。

生:不好,“巴”可以让人体会出爬山虎非常用力地爬。

师:大家看,“爬”由“爪+巴”构成,用爪子牢牢抓住。来,我们的手张开,张开的手就是爬山虎的脚,巴在课桌上,用劲一点儿,有力量,紧紧的,拉都拉不动。

师: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用词真是精准啊,不得不令人佩服!像这样的词还有——

生:触、拉、贴。

师:同学们,看“一脚一脚”也有意思。“一脚一脚”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吗?把这个词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

生:不行,说不出理由。

生:我觉得可以的,“脚”就是“步”的意思。

师:那能互换吗?来,先看一段视频。

(师播放爬山虎向上爬的视频)

生:“一脚一脚”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是脚在移动,而爬山虎的脚是固定住了,就不动了,只会生长出新脚后继续往上爬。作者观察得真是细致入微。

师:你观察也仔细。告诉大家,刚看的视频,播放的速度是加快了好多倍,拍摄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所得,这也说明叶老在对爬山虎进行观察时,是进行了连续观察的。

师:大家再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你们看,此时的细丝多像蛟龙的爪子啊!不仅样子像,而且说明这细丝有怎样的特点?

生:牢固、有力。

师:叶老先生的表达可真是准确、生动啊!越来越牢固,才能一脚一脚用力往上爬。让我们再来一起读。

(生齐读第4 自然段)

师:真棒,看来你们成为讲解员指日可待了!

【评析:此环节,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通过观看视频、对一系列动词评析等活动,让学生步步深入体会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从语言维度,学生实现了语言知识的积累建构与运用;从思维角度,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得到了思维能力品质的提升;从审美维度,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聚焦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师:同学们,爬山虎往上爬的时候,脚还有变化呢。默读第5 自然段,说说你的观察发现,并填入观察记录表3。

观察记录表3

师:有什么发现?

生:作者还发现触着墙相当坚固,没触着墙就萎了。

师:抓住关键词,很棒!

师:比较两幅图,哪幅图是触着墙的,哪幅图没触着墙?

生:第一幅图是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时候,它已经萎了,上面已经没有颜色了。第二幅图是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头上的小圆片巴住了墙,变成了灰色,相当牢固。

师:脚的变化作者都观察到了,可见作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这里“不几天”“后来”说明了什么?

生:作者是连续观察的。

4.争当讲解员

师:课文读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它是怎样爬的以及脚的变化都弄明白了。即将成为讲解员的你们再努力一把。请看评价标准,老师还为你们提供了解说小妙招。(出示)看清要求,开始练说吧!

(生组内说,全班交流。)

活动“我是小小讲解员”

【评析:适时向学生推送“过关小锦囊”,学生明确评价标准,知道在讲解的过程中,加上动作边讲解边演示。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思考、探索、审视和操作,经历知识从发现到获得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过程。】

5.小结

师:恭喜大家成为了“自然科学达人秀”的讲解员。叶圣陶先生1951年在《拿起笔之前》曾写下“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如果养成了,对写文章大有用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者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准确生动,是因为他经过了细致的观察、连续的观察。

三、课堂延伸,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师:课下,请大家选一个事物,连续细致地观察,学习课后资料袋中图文结合、做表格的记录方式。表格式的记录我们在课堂上已经熟练运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希望大家去尝试,继续当好我们的记录员、解说员,一周进行一次评比哟!好,下课!

【评析:最后赵老师对学生上台的讲解进行点评,同时出示拓展任务,展示资料袋,启发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观察记录进行延续学习,将课上习得的方法逐步转化成能力,形成素养。】

猜你喜欢
叶老细丝记录表
2022.04.21~2022.05.20国外运载火箭发射记录表
2022.1.21~2022.2.20国外运载火箭发射记录表
柔性对涡街中细丝运动状态的影响
爬山虎的脚
2021.01.21~2021.02.20 国外运载火箭发射记录表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2020.7.21~2020.8.20国外运载火箭发射记录表
叶圣陶:精神的健康
叶圣陶为什么会长寿
等春天